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红细胞凝集反应是复杂的生化现象,他被视为大多数常规试验的终点,这对于保存血液尤为重要。免疫介导凝集反应包括两个阶段:不可见的致敏阶段,即抗体与红细胞表面抗原决定簇的结合;和可见的凝集反应,即由包被的抗体和致敏的红细胞的随机碰撞而导致红细胞间的相互缠结。IgG抗体需加入抗人球蛋白试剂产生凝集现象。 红细胞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和镶嵌蛋白形成的流动镶嵌体组成,其下面的蛋白质网状结构即为细胞骨架。细胞骨架的功能包括维持膜的完整性、维持红细胞的形状和变形性、限制带3蛋白的侧向运动。由于红细胞膜与细胞骨架结合的复杂性,故而难以将这两种结构相互分离。为了简化红细胞膜成分,一些生成缺 相似文献
2.
红细胞同种免疫通常由输血或妊娠刺激产生。为探讨由输血引起的红细胞同种免疫 ,笔者对上海地区 1 9345例输注含红细胞成分血单位的患者的输血后血样进行检查 ,共检出 1 3例同种抗体 ,通过分析初步得出了上海地区红细胞输血的同种免疫发生率。同时 ,由于上海地区各医院输血水平参差不齐 ,故将患者按其样本是否使用增强技术 (抗人球法、Polybrene法、酶法、凝胶技术等 )进行输血前免疫血液学检查分为两组 ,比较这两组患者的同种免疫发生率 ,探讨免疫血液学增强技术在输血前的应用与红细胞免疫性输血反应的相关性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 相似文献
4.
微囊化人工红细胞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对安全有效的红细胞代用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从而使红细胞代用品的研究取得飞速发展,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展了三代产品.第一代主要以氟碳化合物类为代表;第二代是以改性血红蛋白(Hb)为代表,主要包括聚合Hb和利用分子遗传工程产生的重组Hb;第三代产品为微囊化的人工红细胞。本文仅就微囊化人工红细胞的研究进展做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5.
唐先进 《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6,12(14):1888-1889
随着输血在临床上的重要性逐步提高,为了给临床快速提供血液,安全用血,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实验对输血工作者就越来越重要了。在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实验过程中主要的抗原抗体反应是凝集反应,影响凝集反应的因素有哪些呢?克服措施有哪些呢?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7.
Opelz等1973年首先发现了同种输血有益于肾移植患的移植肾的存活,提出同种输血具有输血介导的免疫调节作用,可抑制宿主对移植肾的免疫排斥反应。一直到80年代初,医学界关注的焦点是同种输血对受血免疫功能的正面影响。1981年Grant首先根据自己的临床研究提出同种:渝血可能导致恶性肿瘤手术后癌肿复发率增高的假说。在随后的15年内,大约100篇临床观察恶性肿瘤及30余篇临床观察术后感染与同种输血的关系的献支持同种输血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9.
10.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尿毒症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应用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非透析患者,分别治疗前后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E.C3bR)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结果表明,治疗后E.C3bR.R升高,E.IC.R下降,提示:rHuEPO可改善2尿毒症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1.
EB病毒IgG介导溶血性贫血的噬红细胞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16岁男孩,10天前诊断为感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近来黄疸和木纳进行性加重入院。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49 g/L,总白细胞计数34×109,血小板计数296×109/L。外周血片显示成白红细胞增多、明显的中性白细胞噬红细胞现象(见图1)。在C3d/C3b存在时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阳性,在IgG存在时为阴性。血清与患者自身红细胞呈全凝集反应,37C凝集素效价为32,4C不发生反应,血清与5 mmol/L DTT孵育后反应消失。 相似文献
12.
红细胞免疫功能检测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Siegel等在1981年首先提出了“红细胞免疫系统”的新概念,认为红细胞不仅具有运送、吸呼气体的功能,而且具有免疫功能。Fearon等报道循环血中红细胞C_3b受体数与白细胞受体数的比值为21:1,这表明血循环中95%以上的C_3b受体存在于红细胞表面。Medof等研究发现红细胞可结合82.8~84.8%的免疫复合物(IC),而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分 相似文献
13.
抗促红细胞生成素抗体介导的纯红再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acquiredpure red cell aplasia,PRCA,简称纯红再障),是一种少见的严重贫血,其特点为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以及骨髓中红系前体细胞(erythroid precu-rsor)缺乏,而其它细胞系正常。多数获得性纯红再障的病因不清楚,部分继发于胸腺瘤、淋巴瘤、白血病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149-150
分析不同血液储存时间对红细胞免疫功能和输血安全性的影响。随机选取进行无偿献血的83例健康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抽取血液采集标本,并在采集的第1、1530d对标本的RBC-C3b、RBC-SOD、RBC-IC及IL-8进行检测,对比变化情况。血液储存第15d与第30d的RBC-C3b与RBC-SOD水平均明显比第1d低,RBC-IC与IL-8水平明显比第1d高(P0.05);且血液储存第30d的RBC-C3b与RBC-SOD水平均明显比第15d低,RBC-IC与IL-8水平明显比第15d高(P0.05)。血液储存时间越长,红细胞免疫功能越低,为了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应尽量为患者输入储存时间在半个月以内的血液。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运动对红细胞免疫功能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分析这些影响与人类的性别.遗传因素、地域因素及年龄等多种相关因素的关系。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1985/2004期间与红细胞免疫和运动相关的文章,检索词“red blood cell Immunity,sports exercise”,并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检索万方数据库1992/2004相关文章,检索词“红细胞免疫,运动”,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研究红细胞免疫的影响因素及运动对红细胞免疫作用的文章,无论有无对照组.是基础研究还是临床实验,排除综述类文献,文献重复则选择发表在近5年内或刊登在权威杂志者。资料提炼:共检索到28篇文献,中文文献15篇,英文文献13篇,排除综述和重复文献,纳入18篇文献,其中5篇探讨影响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因素,13篇研究运动与红细胞免疫的关系:资料综合:年龄与性别因素、遗传因素和地域因素均能影响红细胞免疫,各种相关因素是通过影响红细胞发挥免疫功能的过程或改变红细胞免疫物质基础或调节因子来影响红细胞的免疫功能。运动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不同报道的结果不同,但大多数研究认为一定负荷的运动可以促进红细胞免疫的黏附功能,特别是强度中等、频度适宜的运动(5次/周,45min/次)的影响最为明显。结论:红细胞免疫功能受多种因素影响,适度运动能增强红细胞免疫的黏附功能。 相似文献
16.
检测了86例急性期脑梗塞患者和63例正常对照者的红细胞功能4项指标,结果分析脑梗塞生期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的特点是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降低,红细胞免疫复合的花环率升高,同时伴有血清中红细胞免疫粘附增因子活必降低及红细胞免疫粘附抑制因子活性增强,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低下。 相似文献
17.
18.
据文献报告1,2:红细胞象白细胞一样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1981年,Segel提出了`红细胞免疫系统'新概念,完善了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新认识1.红细胞膜上具有免疫粘附活性的C3b受体,由於红细胞具有免疫粘附作用(red cell immune adherence RCIA),红细胞得以发挥携带及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CIC),促进吞噬细胞吞噬,识别及储存抗原等多种免疫功能.目前国内外均以测定RCIA活性为指标评解红细胞免疫功能.为此,我们测定了32例葡萄胎患者血清RCIA活性及红细胞膜粘附CIC量,同时测定患者血清CIC水平,分析了葡萄胎患者与红细胞免疫之间的关…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