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cessions of the gallbladder,PLG)是一组胆囊壁向腔内局限性突出病变的总称。胆囊腺瘤性息肉有恶变倾向,故腺瘤性息肉和早期癌统称胆囊肿瘤性息肉(NPG)。随着B型超声检查的广泛使用,胆囊息肉的发现率日渐升高,手术治疗已成为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如何从PLG中发现早期胆囊癌或癌前病变是其诊治中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胆囊增生性病变的临床、影像和病理学特点以及影像与病理的关系,提高此类疾病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5月我院136例因胆囊息肉、胆囊腺肌症、胆囊癌住院手术患者的资料.对临床、影像及病理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胆囊增生样病变与胆囊癌比较,其上腹部疼痛率(22.1%)明显低于胆囊癌(68.2%).超声与手术结果比较,诊断正确率为88.5%.此组患者中胆固醇性息肉占66%,腺瘤性占17%,其他占17%.前者多发率为56%,后者多发率为26%,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胆固醇性息肉直径为(0.94±0.35)cm,腺瘤性息肉直径为(1.44±0.12)cm,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胆固醇性息肉的炎症及结石伴发率(85.1%,14.9%)明显高于腺瘤组(47.3%,0%),结石伴发率低于胆囊癌组(42%).1例腺瘤癌变者,直径为2.2cm.结论 超声是诊断胆囊增生性病变的经济可靠手段.多发小息肉(<1cm)多为胆固醇性,大息肉要考虑早癌的可能.胆囊癌的结石并发率高于胆囊其他病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胆囊肉样病变(PLG)的超声诊断方法,指导临床诊治。方法对50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据其临床和病理诊断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PLG)占同期手术胆固醇息肉88%,胆囊腺肌病10%,胆囊腺病2%。结论①胆囊腺瘤癌变倾向明显;②单发且>10mm的病变宜手术切除;③年龄作为肿瘤危除的参考因素;④对症状不重没有癌变危险者可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4.
胆囊息肉样病变(PLG)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系指局部胆囊粘膜或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隆起的一类病变的统称。这一影像学诊断术语包含20余种病变,可分为良性和恶性PLG,前者又可细分为肿瘤性(如腺瘤)和非肿瘤性病变(如胆固醇性息肉)。国内学者报告良性PLG一般在85%~95%,其中又以胆固醇性息肉占多数70.5%,恶性病变为6.5%。有人认为主要包括下列病变:(1)胆固醇息肉;(2)炎性息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原发性胆囊癌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息肉样病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选择我院近 4年间胆囊手术切除中筛选出息肉样病变 6 0例 ,其中非肿瘤性病变 42例 (胆固醇性息肉 2 4例 ,炎性息肉 2例 ,腺肌增生病 16例 ) ;肿瘤性病变 18例 (胆囊腺瘤 5例 ,胆囊癌 13例 )进行病理形态观察。发现非肿瘤性病变占息肉样病变 70 %(42 /6 0 ) ,肿瘤性病变 3 0 % (18/6 0 )。部分腺肌增生症和胆囊腺瘤 ,上皮细胞有不同程度不典型增生 ,应警惕恶变可能。  相似文献   

6.
<正>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s of gallbladder,PLG)又称胆囊隆起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的胆囊黏膜局限性隆起病变的统称,多数PLG为良性病变,但也有少部分为恶性或癌前病变。临床上对PLG直径10mm,并伴有临床症状的患者,多采用胆囊切除术作为治疗手段;对于息肉直径≤10mm的患者鉴别腺瘤和早期胆囊癌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本文对我院269例PLG患者的超声影像特征和手术病理结果进  相似文献   

7.
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s of gall bladder,PLG)是一组主要由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构成的胆囊壁内组织向腔内局限性突出病变的总称,其中腺瘤性息肉有明显的恶性变倾向,是当今国内外公认的一种癌前病变,并与早期胆囊癌统称为胆囊肿瘤性息肉(NPG)。绝大多数PLG患者并无明显症状,常由B超常规性检查时发现,临床诊断定性和确定是否手术治疗非常困难和缺乏依据。现收集我院收治的67例PLG患者,重点分析其临床诊断、治疗和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PLG)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手术适应证,以避免盲目手术切除胆囊。方法对501例PLG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01例中,非肿瘤性息肉474例(94.6%),其中胆固醇性息肉444例;肿瘤性息肉27例(5.4%),年龄多在50岁以上,息肉均呈宽蒂或粗蒂,其中腺瘤21例,腺瘤癌变2例,乳头状腺癌4例;息肉直径8~16mm,以单发为主,均伴有不同程度急、慢性炎症。结论 PLG因其病变类型不同,疾病转归亦不同,治疗方法的选择应结合临床灵活掌握,严格把握胆囊切除术适应证,避免盲目行胆囊切除术。手术应以解除胆囊病变引起的临床症状、消除癌前病变、发现早期癌及潜在恶性可能为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胆囊息肉病变(PLG)的临床表现和病理联系,分析其对临床诊断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3月-2013年2月期间肝胆外科收治的113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的临床完整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其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反应及病理联系。结果非肿瘤性息肉7B例,胆固醇性息肉55例(48.67%),腺肌症15例(13.27%),增生性息肉8例(70.8%);肿瘤性息肉35例,腺瘤20例(17.70%),胆囊癌15例(13.27%)。78例非肿瘤性PLQ患者中病灶直径〈10mm者52例(66.67%);35例肿瘤性PLG患者中有28例(80%)病灶直径〉10mm。非肿瘤性PLG有28.21%(22例)为单发;而肿瘤性PLG中7714%(27例)为单发;胆囊癌组80%(12例)为单发息肉,胆囊癌者病灶直径在15~20mm间,且均为腺瘤癌变。结论胆囊息肉样病变以胆固醇性息肉最为常见;胆囊息肉样病变多合并胆囊炎、胆囊结石、急性胰腺炎;胆囊腺瘤有癌变倾向;胆固醇性息肉手术治疗应持慎重态度,PLQ的手术指征为:直径≥10mm;单发、蒂粗大;年龄〉50岁;合并胆囊结石或其他症状;病灶增大;病灶位于胆囊颈;对于〈10mm的PLG患者,若无上述情况者,建议随访,不宜手术。  相似文献   

10.
商金明   《中国医学工程》2013,(10):77-77
目的探讨和分析胆囊息肉样病变(PLG)手术的临床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2例PLG患者的B超检查、切除标本的病理学检查等临床资料。结果 PLG的直径〈1 cm者共50例,≥1 cm者22例;病理结果为胆固醇性息肉34例(47.2%),胆囊腺瘤15例(20.8%),炎性息肉16例(22.2%),胆囊癌7例(9.8%)。且良性组及恶性组病例在年龄、息肉形态、息肉大小、息肉数量、胆结石、血流情况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差异。结论 PLG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均应手术切除:病人年龄≥50岁的单发息肉,颈部息肉,并存胆囊结石,息肉直径≥1 cm,广基息肉或血流信号丰富,有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PLG)手术切除指征.方法 对124例PLG病人术前B超、手术切除标本及术后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术标本示PLG直径<1 cm者共72例,≥1 cm者52例.病理示:胆固醇性息肉59例(47.6%),胆囊腺瘤35例(28.2%),炎性息肉18例(14.5%),胆囊癌8例(6.5%),其他4例(3.2%).良性组与潜在恶性及恶性组病人年龄、息肉数目、PLG大小、PLG形态、胆囊结石、血流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χ2=4.1~71.6,P<0.05).结论 PLG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均应手术切除:病人年龄≥50岁的单发息肉,并存胆囊结石,息肉直径≥1 cm,广基息肉或血流信号丰富,有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胆囊隆起样病变的诊治原则。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183例手术切除胆囊隆起样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回顾分析,本组患者均行术前B超或彩超检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胆囊良性病变172例,胆囊恶性病变11例。结论B超或彩超提示的胆囊隆起样病变,胆固醇性息肉、腺瘤是最常见的良性病变。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病变,对于有症状者、年龄〉60岁、胆囊隆起样病变直径〉10mm以及合并结石的单发、广基、快速增长的息肉应行手术治疗,对于无症状者,应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3.
苑晓军 《吉林医学》2011,(36):7756-7756
目的:研究胆囊息肉样病变(PLG)的各种类型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收治的162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2例胆囊息肉样病变中,101例(1.62%)患者合并急性胰腺炎,11例(10.8%)患者为合并胆囊结石或胆囊炎,20例(12.3%)患者为息肉型早期胆囊癌,21例(12.9%)患者为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样病变,9例(5.5%)患者为胆固醇性息肉。结论:胆囊腺瘤极有可能发展成癌变,PLG合并胆结石或胆囊炎较多,有时也会合并急性胰腺炎,临床上最多见的PLG是胆固醇性息肉,因而临床上实施胆固醇性息肉手术治疗时要有严谨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PLG)的手术指征。方法:对B型超声诊断、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126例PLG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性别与临床病理类型无关(2χ=0.108,P=0.742),而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及息肉型早期胆囊癌中患者年龄≥50岁、息肉直径≥10mm、单发息肉的比例显著高于胆固醇性息肉(P<0.01)。结论:年龄≥50岁、有明显胆囊炎症状、直径≥10mm、单发息肉、息肉基底宽或无蒂、胆囊壁厚度不均、近期增长明显增快等是PLG患者行胆囊切除术的指征。  相似文献   

15.
胆囊增生性病变是胆囊壁中某种组织成分增生所致的胆囊壁局限性增厚或胆囊腔内崔起性病变. 胆囊息肉样病变 [病理与临床概要] 胆囊息肉样病变主要包括三类病变.①胆固醇性息肉:占全部基肉的95%以上,常为多发,为巨噬细胞吞会胆固醇结晶后沉积于胆囊黏膜所形成,也是胆固醇沉着症的一种表现;②炎症性息肉:有胆囊炎史,为慢性炎症局部增生的结果;③腺瘤样息肉:少见,体积常较前两者大,组织学为乳头状腺瘤或腺瘤,是真正的肿瘤性病变,有癌变倾向.  相似文献   

16.
在1533例手术切除的胆囊标本中,检出胆囊息肉样病变100例,其中以胆固醇性息肉最多(74例),其次为胆囊腺瘤(22例)。20.0%病变合并胆石。100.0%胆囊腺瘤合并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本组发病年龄以30~50岁最多,性别无显著差异。本文就本组病变的发病机理,胆囊腺瘤与胆囊癌的关系及治疗的选择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不同病理学类型的声像图特征。方法:回顾分析由超声诊断40例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声像图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40例胆囊息肉样病变中超声诊断结果显示,胆固醇性息肉占28例(70%),炎性息肉3例(7.5%),胆囊腺肌症1例(2.5%),胆囊腺瘤7例(17.5%),早期胆囊癌1例(2.5%),与病理诊断比较,其中2例误诊,1例术前诊断为胆囊腺瘤,术后病理诊断为炎性息肉,1例术前诊断为胆囊腺瘤,术后病理诊断为胆泥团,其余均相符。结论:根据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数目、回声、大小、血供,能否移动等情况,可初步判断其性质,对指导临床手术治疗及随访观察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胆囊小隆起性病变超声影像的病理基础及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右上腹七、八肋间沿胆囊纵轴及横轴多切面扫查,特别是仔细观察胆囊颈部与底部,避免遗漏病灶.结果超声检查并经腹胆镜下胆囊切除术及开腹手术证实的胆囊疾病26880例中胆囊小隆起性病变1210例,与手术病理对照分别符合率为胆固醇息肉98.6%,胆固醇沉着症97.3%,腺瘤样息内95.7%,胆囊巨细胞增生60.0%,小结节性胆囊癌87.5%.结论胆囊小隆起性病变的病理基础,决定了其声像图特征,良性病变超声图像表现结节病灶较小,形态规整.基底部较窄<9mm,有恶性变倾向的腺瘤样息肉病灶大小在8~13 mm之间,基底部较宽或有蒂与囊壁相连,小结节性胆囊癌病灶在11~25 mm之间,形态不规整,回声不均匀,基底部较宽,或与囊壁无明显界限.二维、组织谐波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相互弥补印证,可提高病理定性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PLG)临床病理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分析、诊断.方法:复习120例PLG的相关临床病理资料,并对其进行组织学、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胆固醇息肉105例;腺肌瘤性增生3例;腺瘤10例;炎性息肉2例,其中腺瘤1例癌变.AB(PH2.5)使酸性黏蛋白呈蓝色;PAS中性黏蛋白呈红色;AF硫酸黏蛋白呈浅红色,EMA及LCK均为阴性.结论:提高PLG的检出率,有助于发现早期胆囊癌.  相似文献   

20.
胆囊隆起样病变是胆囊胆固醇息肉、腺瘤样增生、炎性息肉、肌腺瘤、腺瘤、早期胆囊癌的统称。文献报道我国健康成人中发病率为 3.5 1%[1] 。多在B超检查时发现 ,B超可显示病变的大小、数目、部位 ,是目前诊断的主要手段。但B超难以确定病变的性质。由于临床缺乏定性的手段 ,故是否切除有隆起样病变的胆囊 ,临床争议颇多。本院自 1993年 5月至 2 0 0 1年 12月共收治胆囊隆起样病变 12 0例 ,全部经病理检查 ,其中开腹手术 36例 ,LC术 84例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2 0例 ,均为胆囊隆起样病变患者 ,其中男性 2 9例 ,女性 91例 ,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