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PTCD)后植入胆道金属支架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失去根治性手术机会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先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术(PTCD),再在DSA下经PTCD窦道植入胆道金属支架,将外引流转变为内引流。结果 60例术前血清总胆红素(449.6±189.1)μmol/L,术后1 w与1个月时,血清总胆红素分别下降到(213.6±43.7)μmol/L与(174.2±51.5)μmol/L(P〈0.05),碱性磷酸酶与丙氨酸转氨酶也下降明显(P〈0.05)。出现并发症27例(45.0%)。结论经皮经肝胆道内置引流术是一种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具有安全、简便、可重复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及胆道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PTCD及胆道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112例,选择其中具有完整资料的7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PTCD19例,胆道引流及胆道支架植入治疗59例。评价其手术成功率、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78例经皮肝穿刺技术成功率100%,术后1周总胆红素平均水平从术前的(373.2±150.7)μmol/L降至(135.6±60.7)μmol/L(P〈0.001),肝功能改善明显。总体有效率为88.46%(69/78),平均生存时间为10.7个月。结论 PTCD联合胆道支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手段,可有效改善肝功能,为进一步治疗肿瘤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胰头癌伴梗阻性黄疸者在施行经皮胆道支架成形术的基础上,经胆道支架内外置入放射性粒子治疗胰头癌的疗效.方法 23例胰头癌伴梗阻性黄疸患者均行PTCD基础上先行胆道支架成形术,然后经支架留置8F胆道引流管,最后将装有粒子条的导管经胆道引流管送入所需照射部位,随后配合CT引导下经皮穿刺胰头癌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结果 23例胰头癌伴梗阻性黄疸者,22例成功施行经皮胆道支架成形术,中位支架通畅期为12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1.2个月.所有患者均顺利施行支架内外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术后所有患者的胆红素均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P<0.05).结论 经皮胆道支架成形术后联合支架内外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胰头癌伴梗阻性黄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3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在经皮穿刺胆道造影后进行介入治疗,其中PTCD19例,PTCD+胆道内支架11例,共使用金属支架16枚.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100%,其中28例(占93.3%)黄疸消退满意,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相差的均数±标准误差为205.3±93.4μmol/L,P<0.01,直接胆红素相差的均数±标准误差为133.8±57.1祄μmol/L,P<0.01.2例因梗阻复杂及术后胆道感染,效果不满意.全组30天病死率3.3%(1/30).结论经皮胆道内支架置入术和PTCD是姑息性治疗梗阻性黄疸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PTCD)治疗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0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超声科行超声引导下PTCD的53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PTCD术后7 d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血生化指标,并分析穿刺置管成功率。结果 51例患者首次成功穿刺,成功率为96. 2%(51/53);二次全部穿刺成功,二次成功率为100. 0%(2/2)。所有患者胆管引流通畅,引流量80~450 ml/d,患者精神状况好转,皮肤及巩膜黄疸明显减轻,皮肤瘙痒等症状明显缓解。7 d后复查彩超,置管的肝内胆管无明显扩张。术后7 d,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血清直接胆红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氨酶、血清碱性磷酸酶等化验指标均显著下降,与穿刺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超声引导下PTCD治疗梗阻性黄疸临床治疗有效率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好,可有效缓解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经皮经肝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术在晚期肝门胆管癌伴有梗阻性黄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普外中心60例晚期肝门胆管癌伴有恶性梗阻性黄疸及肝功能严重损害患者,先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术(PTC),再在DSA下经PTC窦道植入胆道金属支架,将外引流转变为生理性内引流,以改善肝功能。结果 60例患者术前血清总胆红素(386±95)μmol/L,术后第10天,血清总胆红素下降到(189±68)μmol/L(P<0.05),碱性磷酸酶(AKP)与γ-谷氨酰转肽酶(γ-GT)也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出现并发症7例(11.7%)。结论超声及DSA介导经皮经肝胆道内置引流术是一种治疗晚期肝门胆管癌伴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具有安全、简便、经济、可重复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PTBD)治疗肝泡球蚴病致梗阻性黄疸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肝泡状棘球蚴病致梗阻性黄疸病例12例,男4例、女8例,年龄21~56岁.所有患者经B超、CT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或病理诊断确诊,经皮肝胆道穿刺造影明确梗阻部位,随后置入引流管胆道引流或胆道内支架,观察随访术前术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结果 12例病例均成功穿刺并置入引流管(10例)或置入支架(2例),成功率100%,对引流术前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水平行配对样本t检验(P<0.05).结论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可明显改善肝泡球蚴病致梗阻性黄疸患者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创造二次手术机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经皮肝行胆道内支架置入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彩色多普勒超声辅助下对68例梗阻性黄疸的患者进行经皮肝胆道内支架置入术的操作,其中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59例,良性梗阻性黄疸的患者9例。单侧胆管扩张5例,双侧胆管同时扩张63例。扩张胆管内径3~18mm,平均5.8mm。其中61例患者进行了单侧的胆道支架置入术,7名患者进行了双侧胆道支架置入术,共计置入胆道支架75次。在术后复查相关实验室指标,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与术前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这68例75次需行经皮肝胆道内支架植入术的梗阻性黄疸患者中,有71次一次性成功地置入了支架,占全部病例的95%;其余4例在第一次操作失败后,再择期进行第二次置入胆道支架,二次成功率为100%。术后所有患者的相关实验室指标均有好转,胆管无明显扩张,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置入的胆道金属支架,在其引导下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经皮肝行胆道内支架置入术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肝胆管穿刺金属内支架植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08例患者中的9r7例均采用X线透视下经皮肝穿刺胆道内支架植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根据梗阻部位的不同解剖决定放置支架的方式。结果:108例患者中,90例植入单支支架于肝总管或(和)胆总管,7例植入2支以上支架于总管和分支胆管,11例行外引流。全部患者2周内血清胆红素从(436±314)mol/L降低到(53±31)mol/L。结论:经皮肝穿刺内支架植入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ercutaneets transcholangic drainege,PTCD)在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收治的46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治疗,总结分析可行性和成功率。结果 46例患者中有43例患者一次穿刺成功,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3.48%。置管引流后,术后每日胆汁引流量300~1 000ml,平均每日引流胆汁(724.71±274.62)ml,患者黄疸逐渐减退;出院时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较术前明显下降;超声复查肝内胆管由重度扩张降为中度甚至轻度扩张,肝内胆管超声测值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黄疸不同程度下降,自觉症状好转,无并发症,肝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具有简便创伤小、疗效确切及安全性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