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MR磁敏感加权T2 加权血管成像(SWAN)在儿童颅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临床确诊的颅脑疾病患儿77例,其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伴出血性病变8例,颅脑外伤47例,脑血管畸形22例。所有患儿均行SWAN序列及常规MRI平扫,16例行增强扫描。所有图像由3位有经验的影像诊断医师进行评估。结果:SwAN序列对HIE伴出血性病变中脑实质内微出血、室管膜下出血、脑室内积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显示优于常规MRI序列;对颅脑外伤中脑挫裂伤、弥漫性轴索损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显示优于MRI常规序列,对硬膜下血肿和硬膜外血肿的显示欠佳;对脑血管畸形的显示优势主要体现在海绵状血管瘤、发育性静脉异常和SturgeWeber综合征中,发现海绵状血管瘤的数量明显增多,尤其是体积较小的海绵状血管瘤,可发现隐匿性的发育性静脉异常及Sturge—Weber综合征脑表面的异常血管网。结论:SWAN序列对血管畸形、出血及血液代谢产物的显示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儿童颅脑疾病MRI检查常规序列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前10d的MRI和CT征象,探讨更适合的检查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和记录32例新生儿HIE的MRI和CT异常征象。结果:32例HIE患儿MRI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征象,主要表现为脑水肿28例,皮层下及深部脑白质斑点状和弯曲条状高信号(T1WI)15例,基底节及丘脑斑点状高信号(T1WI)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硬膜下血肿15例;CT仅27例有异常表现,以脑水肿为主要表现,仅见9例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硬膜下血肿。结论:新生儿HIE前10d MRI比CT能发现更多有价值的诊断征象,有助于早期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MRI表现。材料和方法:对87例临床确诊为HIE的患儿行MRI扫描,并对其MRI表现进行分析。结果:87例HIE患儿中,74例(85.1%)可见皮层、皮层下及深部白质T1WI迂曲条状、点状高信号;69例(79.3%)显示基底节、丘脑T1WI异常高信号及内囊后肢高信号消失;62例(71.3%)出现弥漫性脑水肿;58例(66.7%)可见颅内出血,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出血、脑室内出血及脑实质出血;19例(21.8%)可见侧脑室周围白质软化;7例(8.0%)可见脑梗死。结论:MRI在HIE正确诊断和早期治疗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MRI表现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早期MRI表现及其与临床分度及预后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以9例无窒息史的正常新生儿作对照,观察46例HIE患儿初期的MRI表现及28例复查病例的MRI表现。结果 (1)MRI能显示HIE患儿的12种早期异常征象,其中T1WI皮层高信号、侧脑室周围深部白质高信号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或硬膜下出血(SDH)3种征象在轻度组与中、重度HIE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另外6种征象(弥漫性脑水肿、T1WI双侧基底节高信号伴内囊后肢高信号消失、弥漫性脑实质出血、脑回征、灰白质分界不清及胼胝体水肿),在中、重度与轻度HIE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这些征象是脑损伤严重的表现。(2)双侧基底节区广泛高信号伴内囊后肢高信号消失,弥漫性脑水肿。大面积脑梗死,脑回征以及脑实质广泛出血5种早期征象提示预后不良。常常会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 MRI可以客观反映新生儿HIE早期脑损伤的严重情况,并可早期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5.
CT诊断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并颅内出血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所致颅内出血的CT表现及临床研究,旨在提高对本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方法:对58例临床可疑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并颅内出血的患者行CT检查,对二者进行分析讨论。结果:硬膜下血肿36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7例,脑实质内出血8例,脑室内出血5例。脑实质内出血25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硬膜下出血8例,脑室内出血5例,硬膜外血肿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4例。脑室内出血9例。结论:头颅CT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首选方法,既可确定出血部位及程度,同时也是对临床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RI常规序列与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诊断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颅内出血性病灶的价值。方法收集本院75例新生儿HIE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均行1.5T MRI颅脑常规序列及SWI检查,并比较MRI常规序列与SWI对HIE患儿颅内出血性病灶的检出情况,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75例新生儿HIE患儿中,经SWI与常规MRI序列检出颅内出血灶分别为41例(54.67%)、20例(26.67%)。相比常规MRI序列,SWI对新生儿HIE颅内出血性病灶的检出率明显升高(χ~2=12.19,P0.01)。常规MRI序列、SWI检出蛛网膜下腔出血灶分别为25个、38个,检出脑室出血灶分别为19个、23个,检出硬膜下出血灶分别为11个、8个,检出脑实质出血灶分别为30个、70个。结论 SWI比常规序列在检出足月新生儿HIE脑实质、蛛网膜下腔出血灶方面,更好地显示出血性病灶的情况,但其在显示脑室系统和硬膜下出血灶方面并不明显优于常规序列,因此二者结合进行综合判断可提高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婴幼儿脑外积液的MRI特征,明确脑外积液的病因及与脑发育的关系。方法 选择经MRI确诊的46例年龄〈2岁的脑外积液患儿,分析其MRI特征。并按月龄分7组,在T2WI上测量脑外间隙宽度并与正常值对照。结果 引起婴幼儿脑外积液的主要原发病有感染性疾病、硬膜下或蛛网膜下出血、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占67.4%(31/46例),原因不明占26.1%(12/46例)。脑外积液主要发生在大脑凸面的前部,以蛛网膜下腔积液多见,占80.4%(37/46例),硬膜下积液8.7%(4/46例),硬膜下和蛛网膜下积液并存10.9%(5/46例)。其中,化脓性脑膜炎可致硬脑膜或软脑膜的信号在T1WI或T2WI上增高,常引起硬膜下积液或与蛛网膜下腔积液并存。硬膜下和(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常为硬膜下和蛛网膜下腔积液并存,并常见大脑表面静脉(皮质静脉)增粗、淤滞和出血,在T1WI上信号增高。HIE所致脑外积液为蛛网膜下腔积液,可见HIE所致的特征性改变,常有髓鞘化落后占63.6%(7/11例)。原因不明者多为双侧对称性的蛛网膜下腔积液。脑室扩大主要见于HIE和硬膜下或蛛网膜下出血。结论 婴幼儿脑外积液多有明确病因,以出血、感染和HIE为多见,积液的部位与脑发育的特性有关,MRI对明确脑外积液的性质,判断病因有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MRI及超声对早产儿脑损伤(BIPI)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130例临床拟诊BIPI患儿,分别行超声和MRI检查,对比分析2种方法的检出率。结果:MRI共检出99例(76.2%),超声检出70例(53.8%),MRI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超声(P0.01)。其中MRI对脑白质损伤(WMD)、硬膜下出血(SD)及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检出率明显优于超声(均P0.01),而超声对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检出率明显优于MRI(P0.01)。结论:超声具有操作方便、价格低廉的优点,可作为BIPI初诊筛查的首选方法,但对WMD、SD及SAH的诊断逊于MRI。对于临床怀疑BIPI但超声检查阴性者应结合MRI以免漏诊。  相似文献   

9.
MRI在脑动静脉畸形合并自发性出血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诊断脑动静脉畸形(CAVM)合并自发性出血的可行性。方法13例临床怀疑CAVM合并自发性出血患者,其中,5例经手术证实,7例经DSA证实,1例患儿因具有典型MRI表现直接接受γ刀放射治疗。所有病例均接受常规MRI检查,8例又经增强扫描。结果常规MRI显示血肿周围细小供血动脉及粗大引流静脉8例,仅发现粗大引流静脉3例,未发现明显畸形血管2例。增强扫描后,血肿已部分吸收,可见细小扭曲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血肿位于额叶4例,枕叶3例,顶叶3例,颞叶2例,基底节区1例。CAVM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硬膜下出血2例,血肿破入脑室1例,大部分病灶位于脑实质内近脑表面和静脉窦旁。结论MRI可清晰显示CAVM的供血动脉、瘤体、引流静脉,并在病灶的确切解剖关系与证实治疗后病灶消失的程度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因而,它能为选择最佳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对出生1—3天,临床拟诊为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进行颅脑CT平扫。结果:24例HIE中CT表现正常5例,轻度11例,中度5冽,重度3例,合并大脑出血1例,合并小脑出血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硬膜下血肿3例头皮血肿3例。结论:颅脑CT扫描对新生儿HIE病变的范围、程度、部位、性质具有确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CT表现及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探讨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CT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材料与方法:对8年间所诊断的84例患儿临床资料及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显示颅内出血率为90.5%,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多见,其次为硬是出血、脑内出血,脑室内出血少见;有2个以上出血部位者占61.9%,可出现大片脑梗褰主脑缺氧缺血性病变。硬膜下血肿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吸较完全,脑内血肿范围较大,特别是伴胸有成竹离梗塞得可有脑国  相似文献   

12.
_目的:探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临床诊断及分度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经临床诊断为早产 HIBD患儿30例,采用Siemens 3.0T超导型 MR扫描仪,所有病例均行头颅常规序列及SWI扫描。比较常规 MRI序列与SWI间差异,以及SWI 扫描对轻、重度 HIBD颅内出血灶、静脉扩张检出率的差异,分别进行非参数检验及卡方检验。结果:S WI检出患儿颅内出血灶数量多,在出血灶大小、范围及边界清晰度显示方面,SWI均明显优于 MRI常规序列。SWI检出的颅内异常扩张静脉在 MRI 常规图像上未见显示。轻、重度早产 HIBD患儿的颅内出血灶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64,P=0.035);颅内静脉扩张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49,P=0.031),且重度 HIBD患儿颅内出血合并静脉扩张的检出率高于轻度 HIBD 患儿(χ2=5.714,P=0.017)。结论:SWI对早产儿HIBD颅内出血、深静脉扩张的检出率高于常规MRI序列,可对早产儿HIBD临床分度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CT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进一步比较联合磁共振成像(MRI) SWI/FLAIR与CT比较评估MRI是否优于CT。方法25例经临床证实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在发病3 d内进行CT、MRI检查。观察CT及MRI图片,将蛛网膜下腔分为8个区进行分析。结果总共145个区域被诊断为SAH,CT诊断了105个区域(72.4%), FLAIR诊断了125个区域(86.2%),SWI诊断了137个区域(94.5%),FLAIR联合SWI诊断了135个区域(93.1%)。结论 FLAIR、SWI对于SAH的显示优于CT,FLAIR对颞枕部病灶的显示具有优势,SWI对中央区域的SAH比较敏感,将FLAIR、SWI两者融合,可以互补,能更准确地诊断SHA。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生儿颅内出血中超声和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4年11月~2017年8月在我院出生并收治儿科ICU室临床怀疑颅内出血患儿568例,超声于生后1~7天内检查,CT于14天内检查,观察比较二者诊断价值。以MRI结果为标准或根据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标准,分别计算超声和CT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 568例患儿经临床证实为颅内出血的有556例,其中,室管膜下出血34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86例,硬膜下出血51例,脑实质合并脑室内出血79例。超声诊断颅内出血506例,其中室管膜下出血34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4例,硬膜下出血40例,脑实质合并脑室内出血72例。误诊1例,漏诊51例。诊断的敏感性为90. 8%,特异性为91. 7%,准确性为90. 8%; CT诊断颅内出血534例,其中室管膜下出血31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86例,硬膜下出血51例,脑实质合并脑室内出血79例。误诊0例,漏诊22例。诊断的敏感性为96. 0%,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96. 1%。结论早期颅内出血超声可作为筛查手段;超声对室管膜下出血敏感性高于CT,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少量脑实质出血及硬膜下出血,CT优势于超声。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与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各种CT征象与临床关系.方法:分析58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CT表现,参照诊断标准,以病变累及程度将脑损伤程度进行CT分度、临床分度.结果:累及2个以下脑叶轻度损伤19例(32.7%);累及3个以上脑叶中度损伤26例(44.8%);重度损伤累及全脑叶并伴颅内出血13例(22.4%);蛛网膜下腔出血41例(70.6%);脑实质内出血5例(8.6%).结论:CT能客观的显示脑组织受损的程度,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探讨常规MRI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动态增强(DCE)MRI在宫颈癌诊断及分期中的价值。方法:35例经手术病理或活检证实的宫颈癌患者按临床治疗方式分为手术组(20例)和非手术组(15例),以病理及临床分期为参照,评估常规MRI联合DWI、DCE-MRI(多模态MRI)对宫颈癌的分期诊断准确性。结果:手术组中常规MRI和多模态MRI对宫颈癌分期诊断符合率分别为 80%(16/20)和95%(19/20)。术后病理证实盆腔淋巴结转移4例,MRI检出3例。非手术组中多模态MRI分期与临床分期符合率为67%(10/15)。结论:常规MRI联合DWI和DCE-MRI可提高对宫颈癌分期的准确性,有助于宫颈癌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在儿童创伤性颅内出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36例颅脑外伤患儿,年龄3天~9岁,平均(2.6±2.6)岁。所有患者采用3.0TMR机进行T1.wT.T2wI、swI及FLAIR序列扫描。对比常规MRI序列(T1WI,T2WI)与swI和FLAIR序列三种检查方法在发现脑实质微出血(CMBs)、硬膜下或外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及脑室内出血的数量有关差异,并分析颅内各种出血的信号特点。结果:36例中常规MRI、SwI和FLAIR序列检出的脑实质微出血灶分别为80、197和65个,检出的硬膜下或外出血分别为45、45和44个部位,检出的SAH分别为7、10和13例,分别检出4、7和4例患儿存在脑室内出血。在检出脑实质微出血中,swI与常规MRI(X2=166.419,P=0.001)和FLAIR序列(X2=198.504,P=0.001)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检出SAH方面,FLAIR序列与常规MRI序列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颅内出血的信号特点较复杂,swI图像上颅内出血,尤其是硬膜下或外出血,可以表现为高信号或混杂信号。结论:swI较常规MRI和FLAIR序列能发现更多的微出血灶及脑室内出血,FLAIR序列在检出SAH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综合应用MRI扫描序列对于儿童创伤性颅内出血的诊断及预后的判断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西宁地区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诊断(附20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西宁地区(海拔2260m)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高海拔地区410例新生儿头颅CT扫描,对其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200例、新生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92例,脑实质内出血6例、脑室内出血8例、硬膜外及硬膜下出血各1例、其他2例。结论:CT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能清楚显示其出血部位、范围及程度,对患儿损伤小、无痛苦。  相似文献   

19.
围产期窒息对中枢神经系统主要造成两种类型的损伤,一种为颅内出血,一种为脑缺氧缺血性损伤。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chnoidhemorrhage)为新生儿颅内出血最常见的类型,约占60%。蛛网膜下腔出血仅凭临床表现诊断较困难,而CT检查则能明确出血的部位、范围和程度。为临床早期合理治疗提供诊断依据。现将我院1994年4月至1997年10月收治44例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资料及部分病例随访结果报告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44例中,男36例,女8例。39例为足月儿,5例为早产儿,早产儿中最小者为28周,平均孕周为35周。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窒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快速自行吸收的急性硬膜下蛛网膜下腔混合出血的CT特征.方法 对17例常规CT表现为不典型急性硬膜下血肿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脑损伤病人进行了短时间CT复查,并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均表现为类似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新月形混杂高密度影.病灶特点:①病灶吸收很快,在动态CT监测下,病灶多在短时间(1~7 d)内吸收.②病灶密度混杂,可见不规则形或带状低密度区.③病灶临近脑池脑沟密度升高.④病灶多位于额颞部.⑤部分病灶可沿蛛网膜下腔"游动"(血肿重分布).结论 快速自行吸收的急性硬膜下蛛网膜下腔混合出血具有一定的CT特征,由于硬膜下腔及蛛网膜下腔沟通,加速了出血的吸收,应归属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准确诊断及严密观察可避免患者的手术之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