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风险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源性职业暴露是医护人员最常见的职业伤害。通过建立血源性职业暴露事件监控系统,加强对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培训,改进操作技术,严格的医疗垃圾分类管理,提供充足的个人防护设备等事前预防措施,以及建立血源性暴露事件报告流程,制定暴露后预防性治疗的事后干预等风险管理措施,在3年多的实施过程中,追踪所有暴露事件中的个案,无一人感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艾滋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口腔科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与职业防护现状。方法于2018年1月-12月对本院口腔科及本院附近7所综合医院口腔科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情况进行问卷调査,收集锐器伤暴露次数、黏膜暴露次数、锐器伤构成情况(注射器针头、钻针、缝合针、刀片、扩大针、探针、玻璃、结扎丝、其他锐器),自动免疫情况(疫苗注射时间、注射后抗体情况)及职业防护实施情况(洗手、锐器处理、防护用具、暴露后处理)。结果1年内口腔科医生与护士锐器伤暴露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48,P>0.05);医生黏膜暴露次数明显高于护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31,P<0.05)。锐器伤构成在口腔科医生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72,P<0.01);锐器伤构成在口腔科护士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981,P<0.01)。医生钻针、结扎丝引发的锐器伤比例明显高于护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0.184,4.708,均P<0.05);玻璃伤比例明显低于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42,P<0.05)。结论口腔科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偏高,职业防护措施实施不到位,其中医生职业防护实施水平明显低于护士。应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升口腔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水平。 相似文献
3.
临床医护人员HIV职业暴露观察及防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珈珈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2,(6)
目的 对临床医护人员HIV职业暴露的原因、方式和危险程度进行评价 ,探讨可能的防护办法。方法 对 2位HIV职业暴露者的原因、方式、危险程度和防护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暴露方式为针刺伤穿破皮肤 ,暴露后均挤压伤口清水冲洗 ,并用碘酊和 75 %酒精消毒。 6个月后 2人HIV抗体检测均阴性。结论 临床医护人员 ,尤其临床护理人员容易HIV暴露 ,因此 ,应采取确实有效措施 ,加强对医护人员HIV暴露的防护 ,防止感染HIV。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职业接触抗肿瘤药物(antineoplastic drugs,ADs)医护人员不良妊娠结局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改善医护人员职业防护。方法 对深圳市3家医院235名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接触组119人(孕次153次),对照组116人(孕次156次)。获取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两组不良妊娠结局(自然流产、胚胎停止发育、畸胎及死胎)发生率,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接触组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 接触组22名医护人员发生不良妊娠结局,其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18.5%,接触组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是对照组的8.543倍(P <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Ds接触年限增加(OR=1.181,95%CI=1.004~1.389,P=0.044)是医护人员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参与医院开设课程(OR=0.185,95%CI=0.036~0.954)、科室培训(OR=0.056,95%CI=0.005~0.633)及同事间交流学习ADs相关危害知识(OR=0.094,95%CI=0.015~0.605)、处理ADs时使用N95及以上... 相似文献
5.
供应室是最大的医疗污染集中地,各临床重复使用过的器械、管道等物品,都要由供应室人员来处理.供应室工作人员每天不可避免地与污染的器、化学消毒剂,高温环境和机器噪音以及具有传染性的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频繁接触,是医院职业伤害的高危人群[1]. 相似文献
6.
医护人员对职业暴露感染的认知及行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制订预防医院内交叉感染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杭州市上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 2 0 0 2年对本区所属医疗单位与病人有直接接触的医护人员对有关接触感染知、信、行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结果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1 对象 杭州市上城区所有区属医疗卫生单位共计 8家 ,以临床上与病人有直接接触的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表 35 2份 ,回收有效调查表 30 4份 ,回收率为 86 36%。在被调查的 30 4人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见表1 )。表 1 医护人员的人口学特征特 征例数构成比 (% )性别 男性 792 6 0 0 女性 2 2 5 74 0 0年龄 … 相似文献
7.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18)
目的通过品管圈小组活动,降低手术室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率。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确定以降低手术室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为主题利用全面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法、头脑风暴法、亲和图、查检表、甘特图、特性要因图(鱼骨图)、柏拉图等基本工具进行现状及原因分析,拟定对策、组织实施,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结果与品管圈活动开展前相比,2014年手术室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较2013年下降69.5%;圈员解决问题能力、责任心、沟通协调能力、自信心、团队凝聚力、积极性6个方面均出现了正向的增长。结论通过品管圈小组活动,不仅将职业暴露对手术室医护人员的身心伤害降至最低,还提高了圈员的质量管理能力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部分医师、护士的问卷调查,试图了解医护人员对职业暴露的认知情况及从中寻找对策。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向医院6个科室的医师、护士发放调查表。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方法,在规定时间内回收进行统计。结果大部分人员表示对职业暴露的概念有了解,但仅小部分能真正掌握。同时医生护士均表示需增加培训及防护用品,并要求医院加强管理。结论调查显示医护人员对职业暴露的掌握有欠缺,需加强职业安全防护培训、增加相应的防护用品、加强职业暴露的管理。 相似文献
9.
产科是医院感染的高发危险区。产房医护人员每天接触产妇的血液、分泌物,职业暴露较为严重,其防护措施:1职业暴露原因分析产科急诊患者多、急产多,多数产妇未做相关化验检查便分娩,产房医护人员在协助产妇分娩过程中,增加了医患间交叉感染;助产操作在会阴部进行,尤其在阴道内操作缝合撕裂较深伤口时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医护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防范干预措施,提高对艾滋病(AIDS)职业暴露的防护意识。方法分析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医护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情况并开展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培训教育。结果该院共发生职业暴露事件15起,其中8起为艾滋病的职业暴露。经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艾滋病职业暴露知识知晓率,从培训前的58.8%,提高到培训后的97.4%;职业暴露事件未再发生:结论加强医护人员防护意识及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培训,可以避免或减少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尹志改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3):639-640
目的 探讨创伤骨科医护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率.方法 对医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医院感染管理科登记在案的创伤骨科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发生职业暴露50人次,其中因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污染皮肤或黏膜高达26.0%,针头刺伤占22.0%,安瓿割伤占20.0%.结论 创伤骨科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易发生职业暴露,存在较大的职业安全风险,医院应重视创伤骨科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工作,建立职业暴露报告制度及处理流程,发生职业暴露后及时妥善处理;更新观念,提倡使用安全医疗、护理器具,严格做好标准预防,切实保证创伤骨科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13.
急诊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后心理健康调查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调查急诊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后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症状自评表、应对方式问卷对28名有血源性职业暴露经历急诊医护人员(观察组)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并与30名普通病房医护人员(对照组)心理状态调查结果及国内常模的相应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症状自评表总均分(1.6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1.45分),在躯体化、强迫症、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等都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国内常模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应对方式问卷多采取消极应对方式,如自责、退避等,较少采取解决问题和求助等积极应对方式。结论急诊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后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针对其心理问题制定相应预防和干预对策,以减轻急诊医护人员心理压力,维护医护人员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手术室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特征,为预防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来源于医院院感中心质管部的2015—2019年手术室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发生血源性暴露的手术室医护人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015—2019年北京市某医院共报告手术室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医护人员126例,各年依次为32、28、29、23、14例,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手术室医护人员例数逐年减少。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手术室医护人员以女性为主,占66.67%。年龄20~53岁,以20~39岁为主,占57.94%。以医师为主,占70.63%。大专学历的医护人员所占比例最大,为43.65%,只有32.54%的医护人员有参加过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培训,病原体以乙肝病毒为主,占53.97%,其次为丙肝病毒,占31.75%,苍白密螺旋体占5.56%。暴露发生环节以术中缝合、传递手术器械以及协助操作为主,共占总暴露病例的71.43%。结论北京市某医院手术室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情况逐年减少,但仍有发生,院感防控任务仍较重,标准预防需要加强,需健全手术室安全教育培训,增强预防职业暴露能力,以降低手术室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风险。 相似文献
15.
职业接触抗肿瘤药物对护士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职业接触抗肿瘤药物对护士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择接触抗肿瘤药物5年以上、每日配制操作5人份以上的护士为接触组;无抗肿瘤药物接触史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抽取接触组及正常对照组外周静脉血各2ml,EDTA抗凝,利用流式细胞仪技术观察外周血T淋巴细亚群的变化。结果接触组T淋巴细胞亚群CD4^+细胞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有上升趋势,CD4^+/CD8^+比值有下降趋势,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3^+及NK细胞接触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肿瘤药物可能减低职业接触护士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6.
口腔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调查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口腔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执行情况,探讨预防对策,为建立职业安全管理模式提供依据.方法 对石家庄市1所口腔专科医院及6所综合医院口腔科的临床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共调查医师149名、护士137名,1年内医师与护士皮肤锐器伤发生率分别为87.92%与85.40%,医师与护士黏膜暴露发生率分别为85.23%与68.61%;医师锐器伤种类占前3位的是注射器针头、钻针、扩大针和锉,分别占18.94%、16.71%、16.16%,护士锐器伤种类占前3位的是注射器针头、扩大针和锉、探针,分别占22.52%、13.74%、12.21%;乙型肝炎疫苗平均注射率为92.72%,注射后确定抗体阳性的占50.00%;临床上正确的防护措施执行率较低.结论 口腔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率较高,职业防护知识缺乏,防护措施执行不到位,应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防护意识,规范操作技术,建立职业安全管理机制,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为临床医护人员正确执行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调查的方法,监测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结果 2004-2009年共有129名医护人员报告职业暴露,其中护理人员96名,占74.42%;职业暴露以针刺伤为主,拔针,拔针后放置不当及针头用后处置是针刺伤的高危环节;暴露后未出现医护人员感染现象,防护有效率100.00%.结论 护理人员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医护人员重视自身防护和暴露后的处置,是降低职业性感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龚光明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4):719-720
目的了解手术室医护人员血源性感染职业暴露风险的现状及职业防护的重点,为完善职业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93名手术室医护人员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调查2009年1月-2010年3月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情况。结果 63名医护人员发生锐器伤,发生率为67.74%,37名医护人员发生血液/体液暴露,发生率为39.78%;锐器伤的种类主要是缝合针,占27.81%、手术刀剪占25.83%,其次是玻璃占21.85%;主要在医护间配合传递器械,占39.07%,掰安瓿占21.19%,配加药治疗及处理使用后锐,各占10.60%等环节容易发生锐器伤;锐器伤人员中,20.63%未进行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30.16%发生锐器伤时未戴手套、7.94%锐器伤后处理伤口欠规范。结论手术室存在较高的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是锐器伤的高发场所,管理者应提供科学的职业安全防护措施,有效地预防与减少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聊城市各级医护人员艾滋病防治与HIV职业暴露防护知识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聊城市各级医护人员有关艾滋病的防治以及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今后开展医护人员培训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31家单位的部分医护人员以及部分乡村医生和个体开业医生共计1295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聊城市医护人员艾滋病防治与HIV职业暴露防护知识总的得分率为65.4%。H1V职业暴露防护知识掌握情况比较差,其平均得分率仅为56.1%。不同级别单位和医院不同科室之间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妇幼保健机构和基层医务人员得分明显低于其他医疗机构医务人员(P<0.05),妇产科人员得分明显低于其他科室的人员(P<0.05)。结论 聊城市各级医务人员普遍缺乏HIV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妇幼保健机构和基层医护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差,应尽快加强这方面相关知识的培训。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从事放射介入工作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防护措施,以保障介入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所有从事介入工作的医护人员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并出现相应症状.结论:医院管理者和介入科医护人员通过对职业性危害因素的认识,在工作中应改善工作环境、减轻医护人员工作压力、加强自我防护,保障介入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以便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