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分析颜鹏飞主任医师治疗小儿咳嗽的用药规律。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7月31日就诊于太和县中医院儿科颜鹏飞主任医师专家门诊并确诊为咳嗽的209例患儿,所用中药频数2324次,涉及104味中药。建立数据库,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0统计软件分析证型分布规律、中药使用频数、聚类分析、常用药对关联频度和核心处方。结果 209例咳嗽患儿中证型以风热证为多,药物频次位居前5位依次是甘草、防风、紫苏叶、蝉蜕、芦根,常用药对位居前5位依次是防风-紫苏叶、蝉蜕-青黛、芦根-青黛、青黛-白果、白果-浙贝母;核心处方为防风、紫苏叶、蝉蜕、芦根、青黛、白果、浙贝母、莱菔子、甘草。结论颜鹏飞主任医师针对小儿咳嗽风热、风寒多见,兼有食积的病因病机,用药具有重视祛风、寒热并用、用药轻灵的特点,对于小儿咳嗽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分析王烈教授治疗鼻性哮喘的组方规律和用药经验。方法选取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王烈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门诊小儿鼻性哮喘初诊及复诊病案145例,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运用该软件的规则分析、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及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进行分析和挖掘。结果对收集的145首处方进行分析,确定处方中各种药物出现的频数以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结果出现频数位于前5味的中药依次为紫苏子、白屈菜、地龙、前胡和细辛,居于前3位的药物组合分别为紫苏子-白屈菜、紫苏子-前胡、前胡-白屈菜,并通过演化获得了核心组合19个、新处方4个。结论王烈教授以止咳平喘、通利鼻窍、燥湿化痰、清热润肺、温肺化饮、养阴清肺为小儿鼻性哮喘的主要治法,既获得了以往传统医案整理和常规统计学研究未获得的新数据、新信息,经过演化还得到了核心组合以及新处方,为研究和传承国医大师学术经验,丰富中医治疗小儿鼻性哮喘经验的理论和有效方剂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医儿科杂志》2020,(2):23-28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分析全国名老中医时毓民教授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用药经验及其组方规律。方法收集时教授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方剂,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录入方剂信息,建立方剂数据库,利用软件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时教授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用药经验及组方规律。结果筛选方剂共117首,中药共计138味,使用频次前10味的药物为炙甘草、炙黄芪、大枣、麦冬、陈皮、炒白术、神曲、石斛、川芎、丹参,提取新处方核心药物组合共12个,演化新处方5个。结论时教授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从肺、脾、肾三脏论治,在治疗上运用培土生金、金水相生法,多采用补益类药物,配以活血通络以及收敛止汗的药物。软件分析产生的新方,可以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李洪海韩琦李萍梁永林 《中医儿科杂志》2017,(3):87-92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2.5软件,分析和总结历代中医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方剂,以方测证,探寻小儿外感发热的用药规律。方法筛选《中医方剂大辞典》中与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有关的处方,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数据挖掘方法频次分析、组方规律分析、熵层次聚类分析,统计数据并分析其结果,探究小儿外感发热的用药规律。结果通过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收录的122个用于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方剂分析,共使用药物170味,最常用的药物分别为甘草、黄芩、大黄、人参、茯苓。再通过软件进一步分析,得到常用药物的组合有31个,3味药的核心组合共32个,新方的核心药物组合18个,新方9个。结论小儿外感发热的基本病机为外感邪气,脾胃虚弱,心气不降。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之时应当解表清热泻火以祛邪,宁心益气健脾以扶正,同时,针对小儿特殊体质易出现的神昏、惊厥等症状,施以宁心息风、开窍醒神等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0)软件,分析刘云山主任医师治疗小儿泄泻的用药经验。方法收集刘云山主任医师治疗小儿泄泻的病案,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采用该软件集成的规则分析、改进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刘云山主任医师治疗小儿泄泻用药经验。结果刘云山主任医师在治疗小儿泄泻时强调标本兼顾,治疗以健脾利湿为主,必要时佐以消食、柔肝、养阴生津之品,慎用苦寒、收涩药。结论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在名老中医处方经验的分析中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对更加全面、客观地总结名老中医专家的经验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医药指南》2015,(28)
目的探讨现代中医治疗帕金森病方剂组方规律,总结治疗经验。方法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关于帕金森病证候要素进行筛选、提取、处理、统计、分析。结果收录60篇处方载药203味,其中使用频次≥5次者35味,当归、防风、人参、甘草出现频次≥26次;支持度≥10组合共12个,涉及中药9种,甘草涉及组合最多达9个,人参+甘草为最常见组合;熵聚类分析相关系数≥0.02药物组合25个,其中出现频次最高药物为麦冬、独活与桂心均为6次;应用复杂熵聚类分析,共演化出新处方5种。结论中医治疗帕金森症处方、常见组合繁多,围绕中医关于帕金森症的认识,以补元、活血、解毒、祛风为主要治则,多用当归、人参等补药,配合甘草等调和,辩证应用祛风、祛瘀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0)软件,分析王素梅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用药经验。方法收集王素梅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病案,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采用该软件集成的规则分析、改进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王素梅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用药经验。结果王素梅教授根据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的生理特点,提出疏肝运脾法治疗厌食症的新思路,从肝脾论治、健脾消食为主,辅以理气疏肝。结论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在名老中医处方经验的分析中具有客观性、科学性,为全面、客观地总结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分析和总结中医药治疗慢喉痹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中国知网和维普数据库中中医药治疗慢喉痹的文献,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方剂并建立数据库,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软件中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方剂中中药用药规律。结果 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筛选出的主治慢喉痹的方剂129条,对数据库的方剂进行分析,共涉及中药192味,确定了方中药物使用的频次,得出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得到治疗慢喉痹26组核心组合,进一步聚类,得到13个新处方。结论 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可对慢喉痹方剂数据进行分析,明确近年来治疗慢喉痹的用药规律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挖掘中医智库(古籍)数据库中治疗消渴病的方剂、用药性味归经规律。方法 以“消渴”“三消”“消中”“消肾”“鬲消”“脾瘅”“消瘅”为关键词,在中医智库(古籍)数据库中检索相关古籍,用excel录入数据,采用频次和聚类分析挖掘古籍中治疗消渴病的方剂与用药规律的特点。结果 检索出11本金代至近现代的古籍医书,去除重复后得到61首方剂,高频方剂有人参白虎汤、白术散和调胃承气汤等。高频中药有人参、甘草、生地黄以及麦冬等42味,其中以寒性(39.53%)、甘味(41.54%)为主。归肾(21.92%)、肺(19.21%)经为主。结论 通过数据库挖掘古籍中的用药规律能指导临床应用与实验研究,使经典方剂古为今用绽放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王孟清教授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s)的组方规律。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孟清教授门诊、西医明确诊断为RRTIs的病例。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统计分析药物频数、药物组合、核心药物组合及新处方。结果 309首处方共涉及中药132味,药物频数居于前5位的依次为白术、黄芪、黄芩、山药、麦冬;药性以温性药使用频数最高,其次为寒性、平性;药味以甘味药的使用频数最高,其次为苦味、辛味;药物归经前6位依次为肺经、脾经、胃经、心经、肝经、大肠经。常用药物组合37对,其中包含中药黄芪、白术、黄芩、山药、麦冬、茯苓、防风、牛蒡子,得到3首新处方。结论 王教授治疗儿童RRTIs,用药以补肺健脾、益气养阴为主,兼顾消导,组方符合肺脾同治、攻补兼施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目的整理探索贵州省国家级名老中医吴正石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的用药规律,为失眠症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搜集吴正石治疗失眠的临床处方输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建立数据库并用此软件平台数据挖掘分析系统进行分析(包括常用药物频次统计、归经统计、常用配伍药物分析等),探索吴老治疗失眠的用药规律。结果对筛选出的164首处方,经关联算法分析,挖掘出吴老治疗失眠的常用药物有炒酸枣仁、桑椹、预知子、炙远志、桔梗、杏仁、延胡索、合欢皮、连翘、白扁豆、山药、僵蚕、青皮、厚朴、白芍等。其中炒酸枣仁使用频次最高,出现在150首处方中;其次为桑椹,出现114次,共提取出桑椹—炒酸枣仁、炒酸枣仁—预知子、炒酸枣仁—炙远志、桔梗—杏仁、合欢皮—炒酸枣仁、延胡索—炒酸枣仁等核心组合,在核心处方的基础上,通过熵层次聚类方法,挖掘出8首治疗失眠的新处方。结论经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初步归纳出吴正石名老中医补肝益肾、化瘀潜阳治疗失眠的主要临证思路,整理出桑椹—炒酸枣仁等药对和治疗失眠的个人特色新处方。 相似文献
12.
摘要: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挖掘治疗肺痈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为临床研发和治疗肺痈的中药新药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的中国方剂数据库,收集有关治疗肺痈的方剂,建立方剂数据库,采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对核心药物频次、组方规律等进行研究。共筛选出治疗肺痈中药方剂152首,涉及中药220味,分析出44个使用频次≥6的药物、24个常用药物组合和7个核心药物组合。其中高频药物有甘草、桔梗、浙贝母、薏苡仁、杏仁、桑白皮、人参、麦冬、黄芪、当归等;药性以寒、温、微寒为主;药味以甘味、苦味药为主,归经以肺、脾、胃、心经为主;常用药对为甘草-桔梗,薏苡仁-桔梗,浙贝母-甘草,甘草-薏苡仁,浙贝母-桔梗,甘草-薏苡仁-桔梗等;组方规律以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清热药为主,辅以理气药、活血化瘀药等。 相似文献
13.
龚秀英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2,28(19):2671-2676
目的 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中药熏洗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用药规律。方法 分析收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知网、万方、维普、生物医学1990—2020年的中药熏洗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献,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数据进行药物频数、组合、配伍、新方组合等的挖掘分析。结果 检索文献1 449条,纳入处方204首,中药166种,使用频次2 552次,排前三的药物为红花、透骨草、伸筋草,常用药类为祛风湿、活血化瘀药;主要归经为肝、肾、脾经。对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二联关联以“没药→乳香”最高,三联关联以“乳香+伸筋草→没药”最高。结论 中药熏洗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可靠,用药规律以祛风湿为主,兼以活血化瘀、补益、清热、解表;祛风湿药可与活血化瘀药、补益药、清热药、解表药联合应用,并且祛风湿药在治疗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王孟清教授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FAP)的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王教授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医堂门诊治疗的FAP患儿的有效病历,分析其常用药物的使用频数、性味,对高频用药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纳入处方173首,涉及中药125味,使用频数≥30次...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挖掘黎月恒教授治疗中晚期肺癌的用药经验并分析组方规律,为新方研发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黎月恒教授治疗中晚期肺癌患者的中药处方663首,建立方剂数据库,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进行频次统计、组方规律和新方分析。结果 663首方剂中,使用频次>100次的药物有36味,挖掘出20个核心药物组合和10个潜在新方。结论 黎月恒教授治疗中晚期肺癌以益气养阴、健脾行气为主,兼顾清热解毒。利用无监督的数字挖掘系统,可有效、快速、全面、客观地分析黎月恒教授治疗中晚期肺癌的理论思想以及用药特色,实现名中医的经验传播。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研究陈贱平主任治疗胃脘痛的经验。方法:以2020年1月—2022年12月陈贱平主任诊治胃脘痛的一诊及复诊纸质处方为来源,共筛选500条。收集整理陈贱平主任治疗胃脘痛的处方,选取其中调理脾胃的药物,采用数据挖掘法明确陈贱平主任治疗胃脘痛处方中各种药物及其使用频次之间的关联性,分析总结其用药治疗胃脘痛的经验。结果:通过对陈贱平主任135条治疗胃脘痛处方的分析,发现党参、三七、柴胡、白术、白芍等中药使用频次最高,通过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挖掘出12个核心组合和6条新处方。结论:陈贱平主任治疗胃脘痛经验丰富,善用党参、三七、柴胡、白术、白芍等,以疏肝解郁、健脾化湿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阳和汤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规律及处方配伍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搜集整理有关阳和汤及其加减方治疗恶性肿瘤的文献报道,将数据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分析处方中的用药频次、配伍药物功效类型、高频药物组合、主治病种、主治证型与病因病机等。结果 含阳和汤处方中使用频次前5位的药物分别是熟地黄、党参、黄芪、白术、肉桂;高频药物组合为熟地黄+黄芪、熟地黄+党参、熟地黄+黄芪+党参、熟地黄+白术+肉桂、熟地黄+党参+肉桂;常与补气药、补血药、活血化瘀药等药物联用;常用于治疗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等各类恶性肿瘤的骨转移;主要适应证型是阴寒邪毒凝聚筋骨型与血虚寒痰凝滞型,其次是痰瘀阻络型与气滞血瘀型;主要病因病机是毒、寒、血虚、气虚、阳虚等。结论 阳和汤治疗恶性肿瘤是以辨证论治为基础,以扶正为本,辅以活血化瘀、化痰软坚,体现了恶性肿瘤治疗中“病证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分析临床使用海螵蛸的中药处方治疗疾病的用药情况,为临床应用海螵蛸治疗疾病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医院从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门诊使用海螵蛸治疗疾病的处方,共计2599张。通过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软件,运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功能,分析海螵蛸的治疗疾病、用药配伍、性味归经等规律。结果 在2599张处方中,病证治疗方面,以脾胃不和证所致的胃脘痛、胃痞病等消化性疾病,以及蕴毒腐溃证所致的胃癌、肺癌等肿瘤性疾病的治疗频率为高。常用药物配伍方面,与白及、党参、黄连、百合、乌药等药配伍应用为多。海螵蛸较为常用的剂量为20 g(占49.25%)、4 g(占12.97%)。性味归经方面,所用药多为性温(39.12%)或性寒(32.38%),味甘(31.71%)、苦(29.06%)、辛(26.17%)。结论 利用该平台得出海螵蛸的核心药物配伍和用药规律,可为海螵蛸的临床合理应用和研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分析临床使用牡蛎和煅牡蛎的中药处方治疗疾病的用药情况,为牡蛎和煅牡蛎用药规律的深入挖掘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9年医院门诊使用牡蛎及煅牡蛎治疗疾病的处方,共计4 352张。通过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软件,运用软件的频次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功能,分析牡蛎的治疗疾病、用药配伍、性味归经等规律。结果 在4 352张处方中,证型治疗方面,牡蛎以肝气郁结、肝郁脾虚证为主;煅牡蛎则以治疗脾胃气虚证为多。疾病治疗方面,牡蛎多用于不寐;煅牡蛎集中在胃脘痛。常用药物配伍方面,牡蛎与龙骨、柴胡等药配伍应用为多;煅牡蛎与柴胡、茯苓、煅龙骨等药配伍应用为多。牡蛎和煅牡蛎最常用的剂量均为30g。性味归经方面,牡蛎和煅牡蛎配伍用药多为性温、寒或平,味甘、苦或辛。但牡蛎配伍用药偏性寒(39.21%),归肝经(16.75%)、脾经(16.23%)、肺经(16.12%),煅牡蛎配伍用药偏性温(38.19%),归脾经(22.13%)、肺经(19.64%)。结论 利用该平台得出牡蛎和煅牡蛎的核心药物配伍和配伍用药规律,可为牡蛎及煅牡蛎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析清末以前医籍中治疗痛经处方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清末以前中医古籍中治疗痛经的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运用无监督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纳入中药处方187首,含中药181味,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为主,频次前5味为当归、白芍、川芎、甘草、肉桂;五味以辛、苦、甘为主,药性以温、寒、平居多,主要归肝、脾、心、肾经;分析得出2组不同组合各3种,挖掘出3个潜在新方。结论:痛经以气血亏虚和瘀血为核心病因,不荣、不通为疼痛核心病机,治疗以益气养血、活血化瘀、调经止痛为治疗原则,用药宜攻补兼施,标本同治,重视肝脾心肾的治疗,使气顺、血足、瘀消、寒去,诸症自和,疼痛自止矣,为治疗痛经的临床诊疗及进一步基础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线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