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单孔及单部位腹腔镜技术早于单孔机器人之前出现,2007年Podolsky等[1]完成了首例成人经脐单部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008年Li等[2]通过经脐单部位腹腔镜技术完成了儿童高位隐睾下降固定术。单孔及单部位腹腔镜技术目前已在小儿泌尿外科、小儿普通外科、新生儿外科等领域中广泛应用。2001年儿童机器人手术首次报道用于胃底折叠术[3]。有学者尝试将单孔腹腔镜技术应用于达芬奇机器人,2013年Tobis等[4]报道了达芬奇Si系统辅助首例儿童单孔腹腔镜肾盂成形术。随后,单孔机器人达芬奇SP系统问世,2014年Kaouk报道利用达芬奇SP原型机999完成了19例成人泌外手术。2018年最新一代达芬奇SP系统批准用于临床,单孔机器人在成人手术中广泛应用。儿童因其群体的特殊性,目前报道较少,Kang等[5]报道了儿童首例达芬奇机器人SP系统辅助腹腔镜肾盂成形术。2022年国内学者应用达芬奇Xi系统经脐单孔完成儿童肾盂成形术和卵巢良性肿瘤剔除术等手术,术后无明显并发症且...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以腹腔镜为代表的微创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外科,但同时腹腔镜手术对术者的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腹腔镜手术者往往需长时间保持不适的手术姿势,给广大术者带来困扰[1]。对于多种泌尿外科肿瘤手术,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系统在保留腹腔镜手术微创优势的同时,能够克服大部分传统腹腔镜手术的缺点,达到与开放手术相当的手术效果[2~4]。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系统使术者从“临台手术”变为“离台手术”,一定程度上改善术者的人体工程学[5],  相似文献   

3.
<正>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是治疗腹股沟疝(groin hernia)的重要术式之一。随着微创技术的进展和微创理念的延伸,以进一步减少腹壁创伤、追求美观和隐瘢痕等为目标的单孔腹腔镜技术也在不断探索和发展中。2008年,Cugura等[1]报道了首例单孔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之后国内专家也有较多的报道[2-4]。尽管单孔腹腔镜手术固有的技术难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切口更小,创伤应激反应及术后疼痛更轻,患者器官功能恢复更快,肠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1],但疼痛仍然是影响术后康复的重要独立预测指标[2]。气腹后腹膜拉伸、炎症、缺血和化学刺激等导致的疼痛使患者在术后早期(24 h内)对阿片类药物的需求可能大于开腹手术[2],引起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延长患者住院时间[3]。因此,优化围术期镇痛方案,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及其并发症,是促进腹腔镜手术患者快速康复的重要因素[4,5]。作为多模式镇痛的重要组成部分[6],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ultrasound guided 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UTAP)阻滞已广泛应用于多种腹腔镜手术的术后镇痛[7,8]。近年来出现的由外科医师实施的腹腔镜辅助腹横肌平面(laparoscope...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手术的操作技巧。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为189例患者行单孔腹腔镜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60例、阑尾切除术12例、脾脏切除术7例、切口疝修补术5例、腹股沟斜疝修补术3例、胃癌根治术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结果:本组中1例胆囊切除患者术中胆道损伤,予以放置支架管,一期胆道修复,余均无医源性损伤。术后胆囊切除术患者发生迟发性胆漏1例,经穿刺引流后治愈,余均无发热、腹腔积液发生,患者恢复顺利,痊愈出院。住院415 d。术后随访115 d。术后随访123个月,无黄疸、腹部不适等症状。结论:理性的外科操作理念、精准的细节操作、扶镜手与术者的巧妙配合是保证单孔腹腔镜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技巧。  相似文献   

6.
<正>原发性肝癌具有发病症状不明显、浸润性生长、术后易复发等特点,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经过外科技术的发展,我国肝脏外科进入精准时代,原发性肝癌的非手术治疗方式也逐渐多样化,并具有不同的治疗效果。有学者试图标准化围手术期护理,以努力创建增强恢复路径,并为临床医生提供肝切除术后成功的可靠路线图[2]。原发性肝癌的治疗首选仍是肝部分切除术[3]。  相似文献   

7.
<正>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是胚胎发育过程中肠管旋转和固定的解剖异常,自1932年Ladd[1]首次描述Ladd’s术以来,手术的基本原则一直没有改变。Zee等[2]1995年首次报道腹腔镜Ladd’s术,之后传统腹腔镜手术在小儿微创外科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3~6]。近年来,机器人手术不仅逐渐应用于小儿,更有应用于新生儿的报道,如Meehan等[7]报道1例体重2.4 kg的女婴因十二指肠闭锁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修复手术,取得了成功。虽然有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治疗十二指肠梗阻的成功尝试,但由于新生儿体重较轻,操作空间受限,在新生儿实施机器人手术仍然存在技术障碍和学术争议[8~10]。2020年10月~2022年12月我院应用第4代达芬奇Xi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完成Ladd’s术3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经阴道自然腔道内镜手术(vaginal 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vNOTES)因腹部无切口,避免多孔及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trocar穿刺的相关并发症,在美容方面更具优势,目前已用于妇科各种良性疾病[1,2]。恶性肿瘤手术的基本原则是规范、彻底和无瘤。随着治疗理念变化,恶性肿瘤治疗模式从“切除肿瘤”逐渐变更为“保护功能”和“保持美观”,使得腹腔镜等微创手术逐渐成为肿瘤外科的发展方向之一[3]。诸多学者在熟练掌握vNOTES技术特征和细节后,探索其在恶性肿瘤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本文对vNOTES在妇科恶性肿瘤领域的应用现状、优势与潜在风险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正>肝部分切除术是肝脏外科中最常见的术式,是治疗肝脏肿瘤、肝内胆管结石、肝脓肿等疾病的重要手段[1-2]。然而,大多数患者存在慢性肝脏疾病,尤其是肿瘤患者往往合并有肝炎或肝硬化背景,对肝脏功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增加了患者接受肝切除术后发生肝衰竭(post?hepatectomy liver failure,PHLF)的风险。PHLF的发生率为1.2%~32.0%,术后发生PHLF不仅明显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增加了经济负担,同时也是威胁围手术期安全的主要因素[3-4]。本文对PHLF的相关危险因素、预防措施及治疗手段进行了总结和系统综述,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胸腔镜肺癌手术较传统开胸手术,具有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而单孔胸腔镜更为微中之微,其理念和技术也逐步成熟和推广[1]。对于驱动基因阴性的潜在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新辅助免疫治疗为之带来了振奋人心的福音,不断地改变着肺癌治疗的格局[2]。然而,新辅助治疗会导致肺门区及门钉淋巴结等解剖结构水肿,组织间隙纤维化等,对手术操作和术后管理存在潜在风险[3]。新辅助免疫治疗的胸腔镜手术操作,也是目前胸外科同行的探讨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11.
<正>腹腔镜手术使用单、双极电凝、超声刀等电外科设备过程中,因组织被摧毁、消融、分解,导致微细的颗粒悬浮在空中,所形成的气态物质即为手术烟雾,也称为气溶胶、灼烟等[1],对图像的清晰度会产生很大影响,造成腹腔镜镜面雾化,视线模糊,导致术野不清晰[2],因此,腹腔镜手术中镜头防雾处理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保持清晰的手术视野对于维持手术的安全性、效率至关重要[3]。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下应用大圆针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2月为257例腹股沟斜疝患儿采用改良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经脐单孔腹腔镜下,于体表应用普通针持持大圆针(1/2弧,11×34)刺入腹腔行疝囊高位结扎。结果:本组手术均获成功,单侧疝手术时间815 min,平均(10.25±2.12)min,双侧疝手术时间1815 min,平均(10.25±2.12)min,双侧疝手术时间1832 min,平均(25.47±5.62)min;术后232 min,平均(25.47±5.62)min;术后23 d出院。术后随访33 d出院。术后随访320个月,平均(11.34±7.98)个月,248例(96.5%)患儿获得随访,无一例复发。结论:单孔腹腔镜下应用大圆针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安全、有效,操作简单,患儿创伤小、术后康复快。  相似文献   

13.
<正>会阴疝是腹内脏器通过骨盆底缺陷突出[1]。病因可以是先天性的,也可以是医源性的,通常是腹部会阴切除术、盆腔切除术和会阴前列腺切除术等骨盆手术的并发症。第1例直肠癌切除术后会阴疝在1939年由约曼[2]报告。腹部会阴切除术后会阴疝的发病率报道不一,一项近十年的长期随访结果显示其发病率为0.8%~12.0%[3]。临床通常表现为会阴部隆起、疼痛、不适,部分病例伴有肠梗阻。本文报告1例既往行两次腹腔镜手术的会阴疝患者。1病例介绍患者63岁,女性,因“发现会阴部切口瘢痕下方出现包块并逐渐增大”于2021年9月10日来我院就诊。患者4年前(2017年2月7日)因直肠癌合并不全肠梗阻于我院行腹腔镜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为:(直肠)溃疡型中分化腺癌(T3N1M0)。患者术后采用XELOX方案(奥沙利铂+卡培他滨)化疗6周期,随后放疗30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术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9月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行腹腔镜左外叶肝癌切除术的患者28例,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并建立数据库。对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表示并进行χ2检验;对计量资料使用 ±s表示并进行t检验。对比分析单孔腹腔镜手术与常规腹腔镜手术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肝功能恢复和住院时间等方面的区别。 结果其中6例患者成功行单孔腹腔镜左外叶肝癌切除术,无一例中转开腹或增加切口。单孔腹腔镜手术在术中出血、术后肝功能恢复和住院时间等方面与常规腹腔镜手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孔腹腔镜手术的手术时间较常规腹腔镜手术有所增加[(143.3 ± 57.2)min vs (93.2 ± 22.8)min,P< 0.05]。所有患者术后无感染、腹水及胆漏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单孔腹腔镜左外叶肝癌切除术具有和常规腹腔镜手术相当的安全性及可行性,但对术者的手术操作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正>胆道损伤(Bile Duct Injury,BDI)是右上腹手术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80%以上为胆囊切除术所致,胆管探查、肝切除、胃肠手术、内镜治疗等都可能引起。BDI如果处理不当,会对患者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1]。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普及`,胆道损伤发生率再次出现明显上升[2]。目前BDI 80%以上由LC所致,LC的BDI发生率约为(Open Cholecystectomy,OC)的两倍,在0.5%左右[3,4]。事实上,有很多BDI并未被统计与报道,其实际发生率高于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16.
<正>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cute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ATAAD)是最为凶险的主动脉疾病之一[1,2],在发病后48 h内死亡率达49%[3],非手术治疗患者2周内死亡率高达74%[4]。ATAAD一经确诊,原则上均应积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5]。近年来,“全主动脉弓人工血管置换并支架象鼻手术”(孙氏手术)已成为ATAAD的标准术式[4]。但ATAAD手术的技术难度极大,如何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依然是世界性难题[6,7]。  相似文献   

17.
<正>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 PC)是世界上第七大癌症相关死亡原因,5年生存率约9%[1]。可行标准切除手术的胰腺癌患者仅占10%[2],大多数患者在诊断为胰腺癌时伴有转移灶,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肝脏、淋巴结和肺,其次是腹膜、骨骼,很少发生皮肤转移[3]。 2022年5月我科对1例胰头癌患者行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10个月发现引流管腹壁 穿出部位有包括皮肤皮下组织的跨腹壁转移,现将诊疗经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1997年,Hüscher等[1]最早报道了腔镜下甲状腺腺叶切除术,使甲状腺外科进入微创及美容时代。近20年来,随着腔镜设备及手术技术的提高,腔镜甲状腺手术获得长足发展[2]。腔镜甲状腺手术满足了病人的微创及美容需求,提高术后生活质量[3]。多种颈外入路的腔镜甲状腺手术被临床广泛运用,包括经胸前入路、经口腔入路、  相似文献   

19.
<正>自1994年日本Kitano等[1]首次报道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以来,经过20余年的发展,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2-6]。近年来,随着腹腔镜器械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腹腔镜胃癌手术亦逐渐迈向精准医学时代因此,胃肠外科医师仍在不断探索在腹腔镜下进行精确又简便地肿瘤定位与淋巴结导航方式,实现系统、充分地淋巴结清扫,以及安全保证吻合口血运[7-10]。  相似文献   

20.
自1994年日本Kitano等[1]首次报道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以来,经过20余年的发展,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在临床上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2-4]。近年来,随着腹腔镜器械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腹腔镜胃癌手术亦逐渐迈向精准医学时代。因此,腹腔镜胃肠外科医师仍在不断探索如何在腹腔镜下进行简便而精确的肿瘤定位与淋巴结导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