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WT1基因在急性白血病患儿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WT1基因在急性白血病患儿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198例急性白血病患儿(男124例,女74例;年龄1~13岁)WT1基因的表达水平。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白血病患儿WT1基因的中位数为932.99,对照组儿童为38.50,病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ALL患儿WT1基因的中位数为195.73,AML患儿WT1基因的中位数为6 297.75,ALL患儿与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儿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且在AML患儿FAB分型中M3、M4表达水平相对较高(中位数分别为8 081.83和8 123.54);WT1基因在急性白血病初诊组及复发组患儿中表达水平较高(WT1基因中位数分别为932.99和2 840.54),而完全缓解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WT1基因中位数为144.32);可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的97例急性白血病患儿中,第1个疗程后完全缓解组与未缓解组初诊WT1基因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位数分别为311.98和3 768.43;对3例复发患儿进行WT1基因表达水平动态监测,发现复发前WT1的表达水平均有上升趋势。结论WT1基...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CT基因甲基化PCR法结合限制性酶切和激光扫描条件对儿童急性白血病及其MRD进行初步研究。初发或复发急性白血病49例,完全缓解者15例。结果86%ALL、80%ANLL和26.7%CR期的病人表现为降钙素基因5’端高度甲基化,提示本方法对检测急性白血病及其MRD有一定的意义,对指导化疗、预防白血病复发和判断预后可能有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WT1基因在儿童恶性造血系统疾病中表达的意义。方法采用巢式RT-PCR观察104例恶性造血系统疾病患儿WT1基因表达的相对水平;其中男69例,女35例;年龄1.5~14.0岁;同期检测72例成人恶性造血系统疾病患者作比较,选择12例健康体检者及10例非恶性造血系统疾病患儿骨髓标本或外周血作阴性对照(男9例,女13例;年龄3~12岁)。结果68例急性白血病(AL)患儿中WT1阳性表达49例(72.1%),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表达阴性,23例恶性淋巴瘤中7例阳性(30.4%),10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中阳性3例(30.0%),AL与MDS、CML及恶性淋巴瘤WT1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a<0.01);而在健康体检者及造血系统非恶性造血系统疾病患儿中均表达阴性。各组与成人患者比较无年龄上差异(Pa>0.05),WT1基因表达在ALL均阴性,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LL)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在MDS中难治性贫血组显著低于原始细胞增多性难治性贫血及转化型原始细胞增多性难治性贫血(Pa<0.05)。结论WT1基因在恶性造血系统疾病患者中高表达,可作为检测AL微小残留及预测复发的肿瘤标志物;其与MDS疾病进程关系密切,并可作为对MDS疾病发展的高危评估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构建WT1质粒,建立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Q-PCR)监测儿童白血病骨髓样本WT1基因的实验方法,初步研究WT1基因在儿童白血病中的表达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设计合成WT1基囚引物探针,利用分子克隆方法构建含有目的 基因WT1片段的质粒,并以此作为阳性对照检测儿童白血病骨髓样本.通过Taqman荧光探针RQ-PCR方法分别对WT1目的 基因及GAPDH内参基因进行检测,利用双标准曲线法对WT1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绝对定量,检测结果用WT1与GAPDH基因拷贝数比值(WT1/104·GAPDH)表示.实验结果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经酶切电泳和测序分析证实构建的质粒中成功插入了WT1基囚片段,作为RQ-PCR方法中的阳性对照;成功建立了WTl摹因的RQ-PCR检测方法.对儿童白血病标本的检测结果显示:初发AML患儿WT1基因表达水平(9.2331±37.6228)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0482±0.0348),其次为BCR-ABL阳性的CML患儿(0.1080±0.0616),初发ALL患儿WT1基因表达水平(0.0605±1.6124)与正常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缓解中的AML患儿WT1基因表达水平(0.3150±0.7216)较初发时明显下降(P=0.000).结论 实验构建的WT1质粒及建立的RQ-PCR方法可用于儿美童白血病WT1基因检测.WT1基囚的表达水平在一定意义上可作为儿童AML治疗过程中肿瘤负荷的动态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p73基因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p73基因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对31例ALL、10例ALL缓解(CR)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进行p73 mRNA检测,并进行p73表达与临床特征的相关分析;10例非肿瘤患儿为对照组。结果31例初发ALL p73 mRNA表达阳性率为64.5%,强度为0.316;10例ALL-CR组阳性率90.0%,强度0.641;10例对照组患儿均表达p73 mRNA,强度0.685。CR组和对照组阳性表达率和相对表达强度均明显高于ALL组(P0.05),CR组和对照组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73阴性表达与高危年龄(≥10岁)、外周血高白细胞数(≥50×109/L)、T细胞型、高危临床分型、早期诱导缓解治疗反应差等临床特征相关(P0.05),与性别、FAB分型无关(P0.05)。结论儿童ALL患者p73 mRNA的表达率较低,p73 mRNA的阴性表达可能与儿童ALL的发生发展有关;儿童ALL p73基因阴性表达者可能预后不良;p73基因检测对儿童ALL临床治疗、估计预后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基因survivin、cyclin D1的表达与儿童急性白血病(AL)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方法对42例初发或复发AL患儿和13例完全缓解AL(AL-CR)患儿及15例非恶性疾病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进行基因survivin、cyclinD1表达的检测。结果①AL组survivin、cyclinD1mRNA的阳性率分别为78.6%和42.9%,高于AL-CR组和对照组(P〈0.01);完全缓解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组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组之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L复发组cyclin D1 mRNA阳性率明显高于初发组。②儿童AL初发者survivin与cyclin D1的阳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cyclin D1 mRNA阳性者缓解率低。结论儿童AL中存在survivin、cyclin D1异常表达,两者阳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yclin D1高表达者可降低AL的化疗敏感性,cyclin D1对AL有判断疗效和预后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实时定量RT-PCR在检测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AML微小残留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0年1月-2007年1月收治的32例AML1-ETO阳性AML患儿进行实时定量RT-PCR检测。诱导化疗结束后及在巩固化疗阶段每1.5-2.0个月行AML1-ETO融合基因定量检测。使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不同融合基因水平患儿生存率。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32例患儿进行诱导化疗,其中29例(90.625%)达到形态学完全缓解,3例形态学未缓解后放弃。达到分子生物学缓解患儿有更高的无瘤生存率(P=0.0018)。AML1-ETO高拷贝数组生存率低于低拷贝数组(P=0.1080)。诱导缓解化疗结束后AML1-ETO定量结果示〉10^-3组生存率低于定量〈10^-3组生存率(P=0.0230)。化疗6个月时AML1-ETO定量结果示〉10^-3组生存率高于定量〈10^-3组生存率(P=0.0001)。巩固化疗结束时AML1-ETO定量〉10^-5组生存率低于定量〈10^-5组生存率(P=0.0049)。结论定量评估AML1-ETO阳性的小儿AML微小残留病十分重要,有可能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儿童AL巾混合谱系白血病(mixed lineage leukemia,MLL)基因重排的发生率、融合基因的常见类型及临床特征.方法 利用巢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MLL融合基因,对87例阳性患儿的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染色体特征以及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儿童AL 1209例中87例有MLL基因重排,其中ALL发生率为6.41%,AML发生率为9.36%.58例ALL均为B-ALL,28例AML中M5 17例,M4 5例,M2 4例,M3、M6各1例,混合性白血病1例,为髓系伴T淋巴系表达.76例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45例(59.21%)可检出克隆性染色体异常,其中28例累计11q23 (36.84%).检测到7种融合基因亚型:MLL-AF9及dupMLL各25例,MLL-AF4 17例,MLL-AF10 9例,MLL-ENL 8例,MLL-AF1q 2例,MLL-AF6 1例.MLL-AF4、MLL-AF9、MLL-AF10、MLL-ENL及dupMLL在白血病类型、年龄及WBC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儿童MLL基因重排白血病ALL中以B-ALL多见,AML以M5、M4多见;最常见的融合基因亚型为MLL-AF9、MLL-AF4和dupMLL.MLL融合基因类型不同,可能表现为不同的临床特征,其中MLL-AF4、MLL-ENL可能多见于ALL,初诊WBC较高,发病年龄较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TEL-AML1融合基因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发生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MIC分型(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基础上,采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ALL患儿90例TEL-AML1融合基因。结果TEL-AML1融合基因在初发ALL儿童中的阳性率为22.2%(20/90),在B系ALL中的阳性率为23.7%(19/80)。1例T系ALL患儿融合基因阳性。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和阴性患儿化疗d15完全缓解率、复发率和早期死亡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患儿的近期治疗效果未优于该融合基因阴性患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白血病(AL)骨髓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Notch1和Jagged1基因表达及其在AL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收集2009年2月至2011年7月初诊的47例AL患儿和20例正常或非恶性血液病儿童(对照组)骨髓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二步法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骨髓或外周血中Notch1和Jagged1基因表达情况。47例AL患儿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2例,其中B-ALL 26例,T-ALL 6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15例。结果:ALL组及AML组Notch1基因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ALL患儿Notch1 基因表达水平高于B-ALL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LL组及AML组Jagged1基因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LL组及AML组Jagged1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otch1在儿童不同类型ALL中的表达有明显差异,T-ALL 患儿中的Notch1表达明显高于B-ALL患儿;在儿童AL细胞中,普遍存在Notch1信号的活化;Notch1在AML儿童中异常表达,提示Notch1在AML儿童中也起着重要作用。Jagged1在ALL及AML儿童中异常表达,但需要收集更多资料论证。  相似文献   

11.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外周血WT1基因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建立realtimeRT PCR检测WT1基因表达方法 ,了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患儿外周血WT1基因表达水平。方法 建立realtimeRT PCR方法 ,采用PEABI 770 0PCR仪检测ALL 37例患儿、非白血病 1 3例和 1 8例正常儿童外周血WT1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ALL初发 1 3例WT1基因的表达量为 (1 0 5~ 1 0 6 )拷贝 / μgRNA ,部分缓解 1 2例ALL患者的表达水平为 (1 0 2 ~ 1 0 4 )拷贝 / μgRNA ,ALL完全缓解 1 2例表达水平为 (0~ 1 0 2 )拷贝 / μgRNA。 结论 WT1基因在ALL外周血中有高水平表达 ,可作为疗效考核及监测微残留病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新型MGB探针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分析方法,研究mdr1 mRNA在K562细胞系和其耐药细胞系K562/A02细胞及急性白血病(AL)患儿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方法运用Taq Man-MGB探针,以含有目的基因mdr1cDNA的质粒pHaMDR1/A为阳性模板,设立实时FQ-PCR反应体系,研究mdr1 mRNA在不同类型、不同分期AL患儿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并就AL患儿初治组、难治复发组、完全缓解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mdr1 mRNA表达率和表达量,且在AL患儿3组间再作mdr1 mRNA表达率及其表达量比较,数据均作统计学处理。结果初治和完全缓解期AL患儿mdr1 mRNA表达阳性率和表达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难治复发组AL患者白血病细胞mdr1 mRNA表达阳性率和表达水平较其他AL各组明显升高;AL完全缓解患者维持期化疗的随访观察中,部分患儿mdr1 mRNA表达量渐升高,尤其是复发AL患儿升高更显著。结论AL患儿化疗耐药的发生与mdr1 mRNA表达有较密切的联系,应用Taq Man-MGB荧光探针进行实时FQ-PCR检测人类mdr1基因在AL细胞中表达,可为AL患儿个体化化疗方案的合理制定、化疗疗效和预后判断及针对性逆转由于mdr1基因表达导致的多药耐药提供有价值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黑色素瘤特异性抗原(PRAME)基因在急性白血病儿童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72例急性白血病(AL)患儿及20例对照者骨髓或外周血中PRAME基因mRNA的表达,并对PRAME基因mRNA表达阳性者进行动态检测。结果急性白血病患儿确诊时PRAME基因的阳性表达率为40.28%,其中4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阳性表达率为40.0%,27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儿中PRAME基因的阳性表达率为40.74%,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对照组均为阴性表达。PRAME基因的表达在白血病缓解期明显降低,当病情复发时PRAME基因的表达再次上升。结论PRAME基因在儿童AL中有较高水平表达,其动态变化与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儿童AL微小残留病变的一个监测指标,对判断预后、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免疫分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总结81例儿童AML的免疫表型与FAB分类、1个月骨髓缓解(CR)率及3年无病生存(EFS)率的关系。结果AML儿童1个月CR率为71.6%,3年EFS率为50.8%。HLA-DR缺失,CD34缺失主要见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型,阴性患儿CR、EFS率明显高于阳性患儿。CD13阳性患儿的CR明显高于缺失患儿。CD33缺失在M2型中多见,特别是ETO阳性患儿。除外M3病例后分析,CD33缺失患儿的CR率明显高于阳性患者。淋系抗原表达率占34.6%,其中CD7阳性者CR率、EFS率均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CD56与FAB分型中M2型有显著相关性,其CR率、EFS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HLA-DR、CD34缺失主要见于M3型,是预后良好的指标。CD33缺失多见于M2型中ETO阳性患儿,预后好。淋系抗原、CD56表达多见于M2型,可能是预后差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EB病毒(EBV)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中的感染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测EBV DNA,ELISA法检测EB病毒衣壳抗原IgM抗体(EBV-CA-IgM),共检测47例.其中新发45例,复发2例;年龄0~14岁[(8.06±3.71)岁].另取14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男9例,女5例;年龄2~10岁[(7.24±2.54)岁].结合临床表现、诱导治疗骨髓完全缓解(CR)率、形态学CR状态下的微小残留病(MRD)、复发率及无事件生存(EFS)率等分析ALL患儿中EBV感染情况及其临床意义.结果 47例ALL患儿中检出EBV感染15例(31.9%),其中11例(23.40%)检出EBV DNA,EBV DNA水平为(3.28±5.95)×108copy·L-1;14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未检测到EBV DNA及EBV-CA-IgM.ALL中EBV感染组与非EBV感染组白细胞数分别为(78.00±58.38)×109 L-1、(27.46±60.10)×109 L-1(t=2.70,P=0.01),诱导治疗CR率分别为 46.7%、87.5%(P<0.01),MRD>10-3分别为90.0%、26.1%(P<0.01),复发率分别为53.8%、13.8%(P<0.01),EFS率分别为 23.1%、82.8%(P<0.01).结论 ALL并EBV感染具有高白细胞数、低诱导治疗CR率、高复发率、低EFS率,提示EBV感染可能参与儿童ALL的发生发展过程,亟待改善EBV感染ALL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白血病(AL)血浆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的水平和骨髓细胞表面CXCR4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50例AL患儿、20例健康儿童和10例非恶性血液病患儿(对照组)。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AL患儿初诊时、缓解6个月、复发时和对照组儿童外周血浆SDF-1水平。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0例AL患儿初诊时和10例非恶性血液病患儿骨髓细胞表面CXCR4的表达。结果1.AL初诊组和缓解组血浆SDF-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a<0.01),且初诊组高于缓解组(P<0.0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组血浆SDF-1水平高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组(P<0.01);SDF-1水平在ALL和AML各亚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发的4例患儿,其血浆SDF-1水平在初诊时和复发时均高于缓解时(Pa<0.05);髓外浸润组SDF-1水平与非髓外浸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L患儿骨髓细胞表面CXCR4的相对荧光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LL组高于AML组(P<0.01);CXCR4在ALL的L1组与L2组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但T-ALL组高于B-ALL组(P<0.05...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抗凋亡基因Bcl-2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表达与临床危险分级和早期治疗反应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2例ALL骨髓细胞VEGF和Bcl-2基因的表达状况,比较不同危险分级及不同的早期治疗反应的ALL患者之间的表达差别。选择同期住院的非白血病患者15例正常骨髓细胞作为对照组。结果VEGF、Bcl-2在ALL患者中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7.4917,3.2558Pa〈0.01;二者呈正相关(r=0.457P〈0.01)。VEGF、Bcl-2在高危组(HR)、中危组(MR)、标危组(SR)中的表达化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F=11.570,4.558,4.574,3.013Pa〈0.05);治疗反应好与反应差化疗前、后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t=1.957,2.798,3.565,2.375Pa〈0.05);化疗前后组内比较,反应好组有显著性差异(t=1.8038,1.7309Pa〈0.05),反应差组均无显著性差异(t=1.3798、1.1875Pa〉0.05);二者均低表达者与均高表达者复发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VEGF和Bcl-2在儿童急性白血病中存在高表达,与临床高危因素分级一致,二者以不同机制参与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可作为判断疾病预后的参考指标,联合检测对预后判断优于单一指标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