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眶内及颅眶沟通瘤目前治疗方法仍以手术为主,但术后并发症较多,降低术后并发症是眶内肿瘤治疗的难点和重点,我院神经外科2005年3月-2009年2月共施行眶内及颅眶肿瘤手术25例,其中眶内18例,颅眶肿瘤7例,术后发生并发症11例。本文对于手术入路选择、术后并发症发生原因进行探讨,并结合文献资料对手术入路的选择、减少并发症进行讨论,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近年来结膜微创术摘除眶深部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探讨其疗效。方法:总结分析近年来本院收治的48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病人的CT表现,麻醉,手术方法以及术后效果。结果:42例行结膜微创术摘除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收到了良好效果。术中依据病情变换外侧开眶6例,都有效地摘除了肿瘤,保护了视功能。结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是眶深部肌锥内肿瘤,在CT提示下采用结膜微创术可以有效地摘除肿瘤,术后效果较好。减少了手术并发症。只有极少数病例术中依据病情变换外侧开眶术。  相似文献   

3.
对5例眶内肿瘤患者采用新的经颅开眶入路。本手术对于眶内肿瘤、尤其当肿瘤位于眶中部、眶内侧部或眶尖部(肌锥内时),能获得清晰而宽大的视野,可在直视下暴露从球后至视交叉的视神经,必要时可作视神经管扩大术,眶内神经与眼肌的损伤轻微。手术在硬脑膜外操作,骨瓣复位良好,术后无搏动性眼球震颤和颅内感染等并发症。作者认为本方法优于传统的Dandy氏法。  相似文献   

4.
姜纯  陈华  李虹霓  黄梓才  周忠夏 《广东医学》2005,26(9):1261-1262
目的观察改良外侧开眶术治疗眶肌锥内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在我院住院的8例肌锥内肿瘤患者,采用改良外侧开眶“T”形皮肤切口手术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8例患者术后眼球全部复位,眼球运动正常,视力无明显损害。结论改良外侧开眶术有不破坏外眦角结构,不切断外眦韧带,不损伤结膜,暴露好,复位缝合方便的优点,可提高肌锥内肿瘤摘除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眶内肿瘤在近十年来,不但从诊断方面取得了较显著的进展,同时在手术径路方面也不断的有所改进。根据眶内肿瘤发生的部位和性质,采取手术的径路有外侧开眶、眶前径路、颅前径路及眶内容挖除术,极少应用经鼻外筛窦径路。本文报告一例眶内肿瘤是位于眶尖内侧深部,采用经常用的上述径路,手术有一定困难,故用经鼻外筛窦径路,满意地将肿瘤摘除,特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侧开眶治疗眼眶肿瘤与手术效果的关系。方法分析26例眼眶肿瘤手术径路、效果及并发症。结果26例均完全摘除肿瘤,并发症以眼球运动受限、视力下降为主。结论外侧开眶术野暴露清楚、易于切除病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手术入路治疗眼眶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20年1月在弋矶山医院住院手术的眼眶肿瘤患者77例(79眼),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和性质不同,采用前路开眶、外侧开眶及眶内容物剜除术,观察术中肿瘤的切除是否完整、术后并发症如瞳孔的改变、上睑下垂及眼球运动受限情况、术后随访6个月的复发情况.结果...  相似文献   

8.
介绍一种外侧开眶术改良术式。用骨剪取代线锯或微型气动/电动锯剪断眶外侧壁;术后用 ZT 骨胶粘合骨片复位。结果:用本法行5例眼眶内肿瘤摘除术,手术时间45~100分钟;术后骨片对合生长良好。结论:本法缩短了手术时间:术后骨片复位良好、稳固、利于愈合;手术操作简单易行.不需特殊器械;有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上对眼眶肿瘤的诊断有了很大帮助。我们收集了近5年(1991~1996年)住院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眼眶肿瘤病人,现分析讨论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情况:本组10例眼眶肿瘤病人中男性8例,女性2例。发病年龄5~67岁,平均36岁。除一例为双眼外其余均为单眼。病程最短为3个月,最长3年,平均19.5月。2手术情况;10例眼眶肿瘤病人中有2例在外院行手术治疗后复发,第2次来求治;术式选择:前路外侧开眶7例,前路内侧开眶2例,经结膜途径开眶1例。肿瘤位于肌锥内者3例,肌锥外者4例,肌锥内外均有者1例,超出眼眶范围者2…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老年人眼眶肿瘤的临床特点、病理学分类、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151例手术治疗的60岁以上老年人眼眶肿瘤患者。结果老年人眼眶肿瘤以眼球突出为主,可伴有眼斜、视力下降等。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肿瘤位置及大小,并决定手术方式。其治疗手术摘除包括前路开眶97例、外侧开眶39例、内外侧联合开眶10例、眶内容剜除5例。术后病理结果确定肿瘤性质,其中良性肿瘤103例(68.21%),前3位依次为海绵状血管瘤、泪腺多形性腺瘤、炎性假瘤及慢性炎症;恶性肿瘤48例(31.79%),前3位依次为恶性淋巴瘤、泪腺腺样囊性癌、泪腺多形性腺癌。结论老年人眼突应尽早行影像学检查排除眶内占位。治疗首选开眶手术,根据肿瘤位置、大小及患者可耐受程度选择手术方式。恶性淋巴瘤是60岁以上老年人最常见的眼眶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入路手术摘除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89例经手术摘除的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手术人路、手术技巧及手术效果进行总结.结果 所有患者的海绵状血管瘤均经手术摘除.行经结膜入路前路开眶术121例,其中完整摘除肿瘤119例,肿瘤大部摘除2例;术后视力改善62例,视力稳定55例,视力丧失和减退4例(2例因大出血致视力丧失、2例因术中牵拉后瞳孔永久性散大而致视力减退).行经皮肤入路前路开眶术25例,均完整摘除肿瘤,术后患者视力改善14例,视力稳定11例.行外侧开眶术37例,其中完整摘除肿瘤34例,肿瘤部分摘除3例;术后视力改善21例,视力稳定13例,视力丧失和减退3例(1例因术中损伤视神经致视力丧失、1例因术后发生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致视力骤降、1例因术中牵拉后瞳孔永久性散大而致视力减退).行内外侧联合开眶术5例,其中完整摘除肿瘤3例,肿瘤大部摘除2例;术后视力改善1例,视力稳定3例,视力减退1例(因术中牵拉后瞳孔永久性散大而致视力减退).内侧开眶术1例,完整摘除肿瘤,术后视力稳定.结论 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可成功地摘除眼眶海绵状血管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眶及球后眶内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1~2006年颅眶及球后眶内肿瘤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经眶额,眶翼点及眶颧入路。结果手术全切除肿瘤12例,次全切除5例,大部分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及严重的并发症。次全及大部分切除患者术后行γ-刀治疗,随访6个月到2年,未见肿瘤生长。结论颅眶及球后眶内肿瘤比较少见,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侵袭范围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但由于颅眶交界区复杂的解剖关系,手术难度大,全切除肿瘤困难,手术后行放疗对延迟肿瘤的生长和复发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颅底额眶筛区肿瘤经扩大鼻外额筛窦进路手术病人的护理。方法:充分做好术前准备,术后给予卧位、饮食的干预和口、眼、伤口的护理,加强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重视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结果:28例患者均彻底切除了肿瘤,无手术死亡及严重颅脑并发症,术后无脑脊液鼻漏发生,1例于术后半年因放射治疗后组织脱落坏死出现脑脊液鼻漏,无1例护理并发症。结论:前颅底额眶筛区肿瘤范围广,手术创伤大,手术方法对提高患者生存率、减少并发症固然重要,精心的观察和恰当的护理也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额颞眶入路切除眶内球后肿瘤、颅眶沟通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眶内球后肿瘤5例及颅眶沟通性肿瘤12例,均经额颞眶入路手术切除。结果肿瘤全切15例,次全切除2例,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16例患者的术前突眼症明显减轻,眼球活动障碍改善9例;术前9例视力减退的患者,术后有所恢复6例,没有变化3例。恶性肿瘤手术后给予放疗和(或)化疗。1例转移瘤患者术后9个月死亡;11例经过术后1~2.5年随访,无肿瘤复发,无搏动性突眼。结论经额颞眶入路操作安全简便,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正> 眼眶肿瘤摘出术的手术范围较深且广,涉及到眼球、眶骨、神经、血管、肌肉等多种重要结构。正规的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对于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现将本院1984~1986年收治的74例眶肿瘤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眼部肿瘤的性质和范围,以确定手术方式,分析65例眼部肿瘤的临床资料,主要观察其眼部情况,B超和CT等影像学表现。结果发现,不同性质的肿瘤有不同的眼部表现,影像学检查在眼眶和眶周均能发现病变,并能做出定位和定性诊断。根据病变性质,范围及既往手术情况采取手术切除肿瘤方式和其它手术方式。59例行手术治疗,另外6例采取其它治疗。手术方式:局部肿瘤切除13例,外侧开眶12例,经颅入路开眶2例,眶内容切除5例,眼球摘除27例。手术结果提示:经颅开眶并发症多,应严格掌握适应症。良性肿瘤采取手术切除肿瘤方式是缓解眼部症状的唯一方法,恶性肿瘤采用综合治疗效果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17.
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征和经颅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旨在探讨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特征和总结经颅入路切除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的经验。方法:对13年中经颅入路切除的16例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CT、MRI扫描结果和肿瘤大小及其所在眶内的间隙不同,选用单侧额部开颅或经额、经眶上缘入路行经颅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结果:16例患者的肿瘤均获全部切除,无手术死亡。术后4例有暂时性动眼神经麻痹,1例并发硬膜外血肿,无其他手术并发症。13例获得随访,无复发。结论:CT和MRI可使眶内海绵状血管瘤获得准确的定位和定性,经颅入路显微外科治疗是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合适的选择。肿瘤通常可全部切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8.
经颅入路颅眶沟通肿瘤切除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颅入路切除颅眶沟通肿瘤的途径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颅入路颅眶沟通肿瘤手术切除治疗34例资料,并对手术适应范围进行探讨。结果 19例眶源性肿瘤,其中17例患者手术全切后痊愈,2例次全切以保留视力。15例颅源性肿瘤,其中7例良性肿瘤全切,术后未复发;5例视神经胶质瘤行球后至视交叉前切除,1例颅内复发行放疗;3例视神经胶质瘤姑息处理,术后放疗效果差。结论 颅眶沟通肿瘤经颅入路切除可增加治愈率,减少术后复发,早期手术可增加肿瘤全切率。  相似文献   

19.
鼻内窥镜鼻窦手术,任何部位的损伤均可引起眶内蜂窝组织炎或脓肿、延迟性出血或眶内血肿、脑脊液鼻漏等并发症,笔者就术后常见并发症及护理经验总结如下。1 并发症 眶内蜂窝组织炎或脓肿:由于术中不甚损伤眶骨膜,使骨的屏障作用消失后出现不同程度眶内水肿、血肿,当患者术后出现全身发热、眼内胀痛、充血,眼球运动或视力障碍时,应考虑到有眶内蜂窝组织炎或眶内脓肿发生的可能。 延迟性出血或眶内血肿:术后继发性出血,多发生于术后72h内,由于术中损伤血  相似文献   

20.
对13例颅眶沟通性肿瘤患者采用额眶入路手术治疗,总结其护理方法。术前作好健康教育及眼部护理,术后注重病情监护、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