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检测中国人胃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探讨将其作为胃癌肿瘤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以PCR为基础的TRAP(telom ere repeatam plification protocol)方法检测了42 例胃癌组织、42 例相应癌旁组织及1 例胃溃疡伴肠上皮化生及轻度不典型增生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 42 例胃癌组织中,37 例显示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阳性率为881% ;而在42 例相应癌旁组织中,仅有2 例显示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1 例胃溃疡伴肠上皮化生及轻度不典型增生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结论 以上结果提示端粒酶检测有可能成为胃癌辅助性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2.
毛建山  张行  蔡建庭  钱可大 《浙江医学》2001,23(8):451-452,468
目的探讨端粒酶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TRAP-PCR银染定性及TRAP-PCR-ELISA定量法检测32例胃癌患者胃镜活检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胃癌组织端粒酶阳性率为84.4%,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21.9%(P<0.01);癌旁组织为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轻度不典型增生(n=17)者的端粒酶活性为0.126(0.095~0.221),高于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无肠上皮化生或轻度不典型增生(n=15)者的0.086(0.065~0.112)(P<0.05),胃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水平与肿瘤大小、国际抗癌联盟(UICC)分期有关(P<0.05).结论多数胃癌组织端粒酶处于活化状态,端粒酶活性上调是胃癌癌变过程中的早期事件并与胃癌进展有关,胃镜活检组织端粒酶检测有助于胃癌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3.
吴冬寒  张学娟  吴冬冰 《重庆医学》2013,(26):3105-3106,3109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胃癌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肠上皮化生、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原发性胃癌组织中的p53和PCNA的表达情况,并设正常胃黏膜为对照组,观察p53和PCNA在正常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的演变过程的表达。结果 p53蛋白在胃癌中表达显著高于异型增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与胃癌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P<0.05);PCNA在正常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和胃癌中表达逐渐递增,PCNA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P<0.05)。p53蛋白表达与PCNA标记指数呈正相关。结论 p53和PCNA在胃癌发生、发展中呈异常表达,检测p53和PCNA对判断胃癌临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胃癌组织端粒酶活性与催化亚基hTERT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胃癌、胃黏膜肠化生及正常黏膜组织端粒酶活性与人端粒酶催化亚基(hTERT)表达的相关性及端粒酶激活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通过端粒重复序列扩增(TRAP)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方法测定3种胃癌细胞株、26例胃癌、10例胃黏膜肠化生和36例正常胃黏膜组织标本端粒酶活性和hTERT表达.结果:3种胃癌细胞株、24例胃癌组织有端粒酶活性;4例肠化生端粒酶活性较弱;36例正常胃黏膜标本未测到端粒酶活性.hTERT在26例胃癌组织、5例肠化胃黏膜中表达;正常胃黏膜无表达.端粒酶活性、hTERT表达与肿瘤的分期和病理分级无关.结论:hTERT在肿瘤形成的早期阶段表达,端粒酶的激活是胃癌形成的关键步骤.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表达、HP感染和胃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对 1 1 6例活检标本及 42例手术标本采用快速尿素酶法及组织 Giemsa染色进行 HP检测 ,同时留取标本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 -银染法进行端粒酶活性的检测。结果 :HP阳性率在正常胃粘膜、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胃腺癌中逐渐升高 ,阳性率分别为 35 .7%、5 0 %、5 0 %、62 .5 %、68.6% ,胃癌组与正常胃粘膜组差异具有显著性 ,端酶活性在正常胃粘膜中阴性 ,在胃癌中为 88.6% ,明显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 ( 30 .6% )、肠上皮化生 ( 37.5 % )及不典型增生 ( 37.5 % ) ,差异具有显著性 ,在胃癌中端粒酶的活性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 ,且 HP阳性胃癌组端粒酶阳性率 ( 97.9% )明显高于 HP阴性组 ( 67.8% ) ,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1端粒酶活性表达出现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癌前病变中及高表达于胃癌中 ,提示其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2端粒酶的激活可能与 HP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6.
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p53蛋白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p53蛋白表达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染色对206例胃黏膜活检组织,包括正常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及胃癌,进行p53蛋白表达的分析。结果:正常胃黏膜和慢性浅表性胃炎中未见p53蛋白的表达;肠上皮化生的p53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和慢性浅表性胃炎;异型增生的p53蛋白表达阳性率高于肠上皮化生,而显著低于胃癌组织。结论:p53基因突变是胃癌发展发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2(Cdx2)在肠型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104例慢性浅表性胃炎、9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12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106例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和93肠型胃癌组织中Cdx2蛋白的表达。结果Cdx2在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中无表达,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和肠型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6%(97/112)、58.5%(62/106)和56.9%(53/93)。其中Cdx2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组织中的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和肠型胃癌组织(P〈0.05);在胃黏膜不典型增生与肠型胃癌组织中,Cdx2蛋白表达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x2可能为胃黏膜组织肠上皮化生病变的特异性标志物;Cdx2蛋白过表达在肠型胃癌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APC、bcl-2和c-met基因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APC、bcl-2、c-met蛋白在30例胃癌、30例不典型增生、30例肠上皮化生(肠化)、10例胃腺瘤及2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①APC 阳性表达率在肠化、不典型增生、胃癌及胃腺瘤组织中表达率分别为66.7%、53.3%、53.3%和50.0%,与正常胃黏膜组织(90.0%)比较明显降低(P<0.05),其中中重度不典型增生APC表达率(47.1%)低于轻度不典型增生(61.5%)(P<0.05)。APC在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表达率高于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P<0.05)。② bcl-2阳性表达率在胃癌(66.7%)、不典型增生(43.3%)、肠化(40.0%)胃黏膜组织中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5.0%)和胃腺瘤组(10.0%)(P<0.05);轻度不典型增生组阳性表达率(30.8%)低于胃癌组 (P<0.05);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组(52.9%)与胃癌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中高分化胃癌组织中bcl-2表达率者高于低分化者(P<0.05), Lauren分型肠型胃癌中表达率高于弥漫型(P<0.05)。③ c-met阳性表达率在胃癌(63.3%)、肠化(63.3%)和不典型增生组织(60.0%)均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组(10.0%)和胃腺瘤组(10.0%)(P<0.05);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组阳性表达率(70.6%)明显高于轻度不典型增生组(46.1%)(P<0.05);中重度肠化组阳性表达率(75.0%)明显高于轻度肠化组(55.6%)(P<0.05)。中高分化胃癌c-met阳性表达率高于低分化胃癌(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结论:APC基因的失活、bcl-2和c-met基因的过表达对胃癌的发生、发展起促进作用;对中重度不典型增生胃黏膜进行APC、bcl-2和c-met基因检测有助于胃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正常胃黏膜、不典型增生胃黏膜及胃癌组织中Dnmt1基因mRNA及蛋白的表达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技术及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正常胃黏膜、40例不典型增生胃黏膜及60例胃癌组织中Dnmt1基因mRNA及蛋白的表达状况.结果:Dnmt1 mRNA在正常胃黏膜腺上皮中基本呈阴性表达(除部分增生的小凹上皮),其阳性率在正常胃黏膜、不典型增生胃黏膜及胃癌三组间呈递增趋势,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Dnmt1蛋白在正常胃黏膜腺上皮中基本呈阴性表达(除部分增生的小凹上皮和淋巴细胞),其阳性率在正常胃黏膜、不典型增生胃黏膜及胃癌三组间呈递增趋势,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Dnmt1 mRNA和蛋白的阳性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物的大小、浸润深度、有无脉管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无关,而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Dnmt1蛋白与mRNA表达呈正相关(rs=1.000,P<0.01).结论:Dnmt1在胃癌组织中的高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HSP60在胃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热休克蛋白60(HSP60)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对60例非癌胃粘膜病变和50例胃癌组织手术、胃镜活检石蜡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SP的表达。结果显示:HSP60在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及胃癌中的阳性率和过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慢性清表性胃炎(P〈0.05);在胃癌组织中的过表达率高于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P〈0.05)。HSP60在不同分化程度胃癌中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在胃癌组织的过表达率高于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P〈0.05)。HSP60在不同分化程度胃癌中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表明,HSP60在人胃癌、癌前情况和病变中过度表达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淋巴细胞中端粒保护蛋白(POT1)的表达、端粒酶活性与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以2型糖尿病患者162例为实验组,以健康体检者162例为对照组,RT-PCR检测POT1mRNA的表达;TRAP-ELISA分析端粒酶活性。结果:实验组POT1 mRNA的表达和端粒酶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血糖控制尚可组和差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POT1 mRNA表达和端粒酶活性均明显增高;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分期中各组POT1mRNA表达和端粒酶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且病程5~10年组、10年以上组与5年以下组相比,POT1mRNA表达和端粒酶活性也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2型糖尿病淋巴细胞中POT1mRNA的表达和端粒酶活性均明显增高,且与病情发展呈正相关。POT1和端粒酶的表达变化作为预后的评价依据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胃癌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和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在49例胃癌组织(转移30例,未转移19例)和20例癌前病变组织中,采用RT-PCR法检测MMP-7 mRNA,TRAP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49例胃癌组织中,MMP-7 mRNA及端粒酶阳性表达者分别为28例和32例,其中转移组表达分别为21例和20例;20例癌前病变组织中MMP-7、端粒酶表达分别为4例和8例。胃癌组联合检测均阳性表达者19例,均阴性者8例;癌前病变组联合检测均阳性者仅3例,均阴性者11例。而MMP-7 mRNA表达在性别、年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病理分级中,Ⅰ、Ⅱ级的表达明显低于Ⅲ级(P0.01);侵及浆膜层者明显高于未侵及者(P0.01)。端粒酶在性别、年龄和病理分级以及是否侵及浆膜层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MP-7、端粒酶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可能有关,高表达者胃癌转移的风险可能较高。联合检测较单一指标的检测率高。  相似文献   

13.
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张方信  阎岩 《医学争鸣》1998,19(4):457-459
目的:观察端粒酶活性在胃癌及胃癌前病变细胞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蜡膜介导热启动端粒重复扩增PCR模型方法。结果:胃癌细胞株端粒酶活性3株均呈阳性,在38例胃癌中,32例端粒酶活性阳性,其中进展期胃癌为30/35,早期胃癌为2/3,而邻近胃组织为2/38,在29例胃癌前病变中,5例端粒酶活性阳性,其中不典型增生轻度,中度及重度分别为1/8,1/4和1/3,肠上皮化生和胃息肉分别为1/8和1/6,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端粒酶亚单位表达水平与人胰腺癌发生的关系,以及表达与端粒酶活性高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RT-PCR,DNA测序等技术研究端粒酶亚单位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情况,用ELISA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24例胰腺癌标本中hTERT mRNA表达阳性率为83.3%,而癌旁组织为8.3%,两者有显著性差异。hTERT mRNA的表达是人端粒酶活性表达的关键性因素。hTR入TP1 mRNA在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与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无相关性。结论:端粒酶参与了胰腺癌的发生;hTERT mRNA表达水平的上调可能在胰腺癌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与前列腺增生的关系.方法 应用端粒重复片段扩增法(TRAP法)检测30例前列腺增生(BPH)组织、10例正常前列腺组织及30例增生结节和包膜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表达情况,并比较端粒酶活性水平与BPH的关系.结果 BPH组织中端粒酶阳性14例(46.7%),正常前列腺组织中端粒酶阳性1例(10%),增生结节组织中端粒酶阳性14例(46.7%),包膜组织中阳性1例(3.3%);BPH组织端粒酶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前列腺组织(P<0.05),增生结节阳性率明显高于包膜组织(P<0.01).结论 前列腺增生可能与端粒酶的活性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端粒酶活性在食管癌、癌旁组织、正常粘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与食管癌的临床病理联系,探讨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运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端粒酶mRNA的表达。结果:在30例食管癌中,端粒酶mRNA的阳性表达率为93.3%,明显高于癌旁组织(阳性表达率为13.3%)和正常粘膜组织(阳性表达率为0%)(P<0.001).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强度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显著性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无相关性。结论:端粒酶的激活及表达强度对食管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食管癌及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的原位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端粒酶活性在食管癌、癌旁组织、正常粘膜中的定位表达情况。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 ,检测端粒酶的mRNA。结果 :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 (2 8/ 30 ) ,明显高于癌旁组织 (4/ 30 )和正常粘膜(0 / 30 )。结论 :原位杂交检测是一种特异、灵敏、简单、准确的端粒酶检测方法 ,端粒酶活性的原位表达是食管癌的一项有用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9.
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与细胞周期蛋白D1表达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索胃癌组织中端粒酶可能的激活途径。方法 利用BoehringerMannhei公司TelomerasePCR ELISAKit测量端粒酶活性 ;利用RT PCRELISA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1mRNA表达水平。共检测了 84例胃癌及其相关性的组织标本。统计分析利用STATISTICA/W 5 0软件进行。结果 周期蛋白D1异常高表达在胃良性疾病、胃癌前期病变和胃癌组织中均可检出。而端粒酶活性仅在胃癌前期病变和胃癌组织中检出。胃癌前期病变和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与周期蛋白D1表达程度明显正相关 (r =0 .713,P <0 .0 5 ,n =5 0 )。结论 至少在胃癌组织中周期蛋白D1异常高表达可能是端粒酶激活的一个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