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基因诊断芯片的制备和其对血清及肝组织中HBVDNA、HCVRNA检测的准确性。方法:根据肝炎病毒的特征基因片段设计探针序列,荧光标记,将其以微阵列形式排列在经过特殊处理的玻片上,同时点上系统监控的内参照基因,制成肝炎基因诊断芯片;从待测血液、组织标本中抽取微量肝炎病原体DNA(RNA),与芯片杂交,用特有的荧光波长扫描芯片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诊断^[1-5];用病毒性肝炎基因诊断芯片双盲检测40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40例健康人血清、40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99例肝炎后肝硬化肝组织蜡块标本,1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活检标本及血清,同时用荧光微粒子定量法测定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HBeAg,PCR法检测血清中HBVDNA、HCVRNA,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HBcAg、原位分子杂交法检测HBVDNA。结果:40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阳性血清,基因芯片检测阳性30例,阴性10例,40例丙型肝炎血清,基因芯片检测阳性25例,阴性15例,40例健康人血清,基因芯片检测均阴性。15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的患者做肝活检,血清基因芯片检测阳性15例,肝组织标本免疫组化HBcAg阳性15例,原位分子杂交HBVDNA阳性14例,基因芯片检测阳性14例。99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肝组织石蜡标本,免疫组化HBcAg阳性67例,HBV DNA原位分子杂交阳性53例,基因芯片检测阳性46例,其中肝组织免疫组化HBcAg、原位分子杂交HBV DNA均阳性者40例,单HBcAg阳性者检出6例,阴性33例。结论:我们设计的基因芯片可同时检测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其对丙型肝炎的诊断阳性率较低;其检测肝组织中的HBVDNA,同原位分子杂交,HBVDNA结果相比,阳性检出率可达76%(40/53);其不但能用于血清中HBVDNA检测,同时可用于肝组织中的HBVDNA的检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基因芯片技术在乙型肝炎(乙肝)基因分型和拉米夫定耐药性检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87例乙肝病毒(HBV)免疫学标志物阳性患,用PCR法筛选HBV-DNA阳性血清,用肝炎基因诊断芯片进行基因分型,并对拉米夫定治疗中YMDD基因变异进行分析。结果:153例HBV-DNA阳性中,B基因型8例,C基因型144例,B/C混合型1例;拉米夫定治疗1年以上、3个月~1年、少于3个月的YMDD突变率分别为41.46%、16.00%和3.20%。结论:肝炎基因芯片可用于乙肝诊断分型,并可对村米夫定治疗后耐药性讲行判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乙型肝炎病毒变异基因诊断芯片对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出现的肝炎病毒P基因区YMDD变异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诊断方法。方法 设计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数组,特别处理芯片载体,用点样法制备乙型肝炎病毒变异基因诊断芯片。选择30例服用拉米夫定后,HBV DNA转阴(<500copies/m1),68周后又反跳≥500copies/ml的病人进行基因芯片杂交检测分析。同时用PCR直接测序法对病人血清标本进行双盲HBV DNA聚合酶活性区域测序对照。结果 30例服药后HBV DNA反跳病人中,基因芯片测得HBV YMDD变异21例,其中YVDD变异11例,YIDD变异10例。HBV DNA PCR直接序列测定结果为有核苷酸A741变为G,使氨基酸由蛋氨酸552变为缬氨酸(氨基酸基序由YMDD变为YVDD),6例核苷酸A669变为C,氨基酸由亮氨酸528变为蛋氨酸;核苷酸G743变为T,使氨基酸由蛋氨酸552变为异亮氨酸。(氨基酸基序TM—DD变为YIDD)。其中有3例伴有核苷酸T781变为C,使氨基酸由亮氨酸565变为脯氨酸。标本阳性变异序号与基因芯片检测结果完全一致。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变异基因诊断芯片可以同时检测YVDD、YIDD变异,与PCR直接测序法比较,准确率达100%。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基因芯片技术在乙型肝炎(乙肝)基因分型和拉米夫定耐药性检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87例乙肝病毒(HBV)免疫学标志物阳性患者,用PCR法筛选HBV-DNA阳性血清,用肝炎基因诊断芯片进行基因分型,并对拉米夫定治疗中YMDD基因变异进行分析.结果:153例HBV-DNA阳性者中,B基因型8例,C基因型144例,B/C混合型1例;拉米夫定治疗1年以上、3个月~1年、少于3个月的YMDD突变率分别为41.46%、16.00%和3.20%.结论:肝炎基因芯片可用于乙肝诊断分型,并可对拉米夫定治疗后耐药性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原位分子杂交法、肝炎基因诊断芯片检测99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肝组织,观察HBcAg和HBV DNA在肝组织中的表达,比较各种方法优缺点。方法 将PCR扩增的HBV DNA探针用点样仪点于玻片介质上,处理后制成基因芯片,收集肝炎后肝硬化组织标本99份,分别用原位分子杂交法,基因芯片检测HBV DNA,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BcAg。结果 HBcAg阳性67例(67.7%),原位分子杂交HBV DNA阳性53例(53.5%),基因芯片检测阳性46例(46.5%)。32例三种方法检测HBcAg及HBV DNA均阴性。HBcAg颗粒和HBV DNA颗粒在肝组织中呈浆膜型高表达分布,其肝组织病变是活动的。结论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组织中有较高的HBV复制率,HBcAg及HBV DNA高表达与肝组织病变活动有关,基因芯片对肝组织中HBVDNA检出率与原位分子杂交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基因芯片与聚合酶链反应(PcR)在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分型中的优缺点。方法抽提待检样品的核酸,扩增及荧光标记后与HPV检测及分型基因芯片杂交,用GMS418扫描仪对杂交后的芯片进行扫描检测;同时用PCR的方法对这些样品进行HPV检测。结果3例假性湿疣均无HPV检出,22例尖锐涅疣和6例宫颈癌组织HPV均为阳性,4例CINII-Ⅲ级中3例HPV阳性,1例阴性:基因芯片检测结果与PCR结果一致。结论HPV检测分型芯片是一种敏感高效的HPV检测分型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27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包括乙型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和胃肠病患33例,用ELISA法进行乙肝前S1抗原和HBVDNA检测,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乙型肝炎标志物。结果:乙型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和胃肠病患中乙肝前S1抗原检出经分别是69.7%,87.5%,38.5%,0%。117例乙肝血清中前S1抗原检出率73.5%,HBeAg检出率63.2%,HBVDNA检出率17.9%,前S1抗原与HBeAg,HBV-DNA间有相关性。结论:前S1抗原检测对乙型肝炎的诊断,病毒复制和预后估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根据ELISA双抗体夹心原理,定量测定血清中Ⅳ型胶原含量。方法用ELISA法测定76例病人和健康人21例血清中Ⅳ型胶原水平。结果病人血清中以肝炎后肝硬变水平最高,肝癌术前水平次之。健康人与急性病毒性肝炎两者无明显变化。结论人血清Ⅳ型胶原水平与肝纤维化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9.
陈效鹏 《安徽医药》2001,5(3):196-197
目的 探讨乙肝血清学病毒指标与肝细胞中病毒指标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9例肝炎患的肝组织和血清学指标比较。结果 乙肝免疫组化与乙肝血清学指标符合率100%,干扰素治疗乙肝血清学指标未转阴,肝细胞中病毒指标亦阳性。乙型重型肝炎临床治愈后血清学指标阴转,肝细胞中乙肝指标亦阴性。结论 乙肝免疫组化与血清学检查相一致,两结合能更准确判断病毒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临床医药实践》2017,(11):814-816
目的:探讨类风湿因子(RF)与乙肝和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3月—2107年3月门诊以及住院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查后确诊为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者100例(观察组),随机选取健康者80例(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血清的RF因子、乙肝病毒表面抗体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RF检测的结果显示观察组乙型病毒性肝炎阳性者32例,阳性率为32.0%;对照组阳性者8例,阳性率为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乙肝病毒感染者抗-HBs阳性者30例,其中检测显示为RF阳性者18例,经F(ab')-HRP中和血清中的RF之后重测抗-HBs,发现有4例转为阴性,计算可知其假阳性率为22.2%,具有统计学意义,即患者血清呈RF阳性会直接影响抗-HBs检测结果,易使医师对已经确诊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病情出现误判。血清生化分析显示,血清中含乙肝表面标志物的患者中,12例为阴性。对40例RF因子阳性的血样做乙肝两对半抗原检查阳性12例,阳性率为30.0%,抗体阳性34例,阳性率为85.0%,两者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RF阳性的检测有明显的影响,在诊断中易误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应利用HBV-DNA检测等辅助手段进行乙肝确诊,中和患者血清RF之后重新检测抗-HBs以提高结果的可靠性,避免因误诊和漏诊耽误患者治疗。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及聚合酶链反应同时测定乙肝病毒标志物 ,并将两种方法测定结果进行分析比较。1 资料与方法1.1 检测对象 :经本院肝病科确诊的乙肝患者 2 6 8例 ,其中急性乙肝 78例 ,慢性乙肝 10 2例 ,重型肝炎 2 9例 ,肝炎后肝硬化 5 9例 ,经甲、乙、丙肝及肝功能检查均无异常的体检者 2 7例。1.2 检测试剂和方法 :1.2 .1 乙肝表面抗原放射免疫测定试剂盒为中国原子能院同位素所原博公司生产。1.2 .2  HBV- DNA试剂盒为上海复生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2 结果HBV- DNA在乙肝患者血清中的总检出率为 6 1.9%(16 6 / 2 6 8)。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慢乙肝)ALT反复波动与IFN、an-IFN、IL-2、TNF在血清中含量变化关系。方法:使用ELISA或RIA法检测50例慢乙肝病人观察组和50例曾用过干扰素治疗的慢乙肝病人组及50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清中的IFN、an-IFN、IL-2、TNF的含量及与ALT反复波动的关系。结果:三组中IFN、an-IFN血清含量无显差异(P>0.05);IL-2血清含量,干扰素治疗组明显高于慢乙肝观察组,健康人血清中IL-2水平较观察组也明显增高(P<0.01);TNF在干扰素治疗组与观察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健康对照组TNF水平与观察组相比无显差异(P>0.05)。慢乙肝ALT反复波动与IL-2含量降低呈正相关;与IFN、an-IFN、阴阳无相关性;与TNF含量呈负相关。结论:慢性乙型肝炎ALT反复波动与IL-2含量降低有相关性,并且用干扰素治疗组病人的周围血IL-2的含量水平明显增高。故此检测IL-2含量对判断慢乙肝患发病机理及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观察 E 玫瑰花形成抑制因子对病毒性肝炎的免疫动态情况,本文测定了84例不同类型病毒性肝炎血清中的 RIF,并对其中48例不同类型肝炎进行了动态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一、本文病例均系住院病人,共检测急性乙肝37例,重症乙肝13例,慢性活动型肝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检测不同实验组血清IL-35的水平以及HBV-DNA拷贝数变化,并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组中其相关性,希望为CHB的治疗和防治乙肝慢性纤维化寻找一条新的途径.方法:选择2009-01~2011-06于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内科住院,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分为慢性病毒性肝炎组20名、慢性重型肝炎组20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该院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病原、临床分型和临床特点,了解本地区病毒性肝炎的临床与病原学分布及发病变化情况,为今后肝炎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检测该院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门诊就医的84例急性肝炎患者、358例住院治疗的慢性肝炎患者血清肝炎病原学指标。结论张家口地区近年戊肝、丙肝散发病例确有存在,并有增强之趋势;计划免疫是预防乙肝的一个非常有力的措施;乙肝、丙肝仍是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乙肝宁颗粒治疗慢性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90例肝炎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在综合性治疗用药的基础上给予乙肝宁颗粒剂3g,tid,共3mo;对照组45例,只给予综合性治疗用药。观察患者症状,体症,肝功能变化情况,检测血清病毒标志物与血常规。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肝功能复常率及HBeAg和HBV-DNA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用药后均无明显毒副反应。结论 乙肝宁颗粒能改善肝炎患者临床症状,恢复肝功能,并对乙肝病毒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检测血清中乙肝病毒抗原抗体即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以下简称乙肝五项)己做为临床上诊断乙型肝炎的常规方法广泛应用,但对唾液中上述指标的研究国内报道较少。我们用ELISA的方法对98例乙肝病人和60例健康人的血清和唾液中的乙肝五项进行了对比测定,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证明以唾液诊断乙型肝炎具有与血清检测同样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不同类型的肝炎患者血清IL-6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确诊为肝炎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轻度患者40例,中度患者40例,重度患者40例。另选取4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对研究对象的血清IL-6的表达水平和临床意义进行探究。结果 不同类型的肝炎患者血清IL-6的表达水平不同,重度肝炎〉中度肝炎〉轻度肝炎〉正常组。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IL-6水平不仅参与了由肝炎急性感染引起的肝脏损伤,还可能与肝炎的清除密切相关,通过检测IL-21水平可以更好地帮助临床判断肝炎活动程度、检测病情和判断预后,在临床中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1992年4月以来,我院在检测甲、乙肝的基础上开展了血清抗HCV检测,现收集抗HCV阳性109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HCV合并其它肝炎病毒感染的情况以及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系1992年4月以来住我院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抗HCV阳性病例。临床分型参照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  相似文献   

20.
孙家华  李连荣 《天津医药》1991,19(6):355-356
目前对于病毒性肝炎病人血清脂蛋白检测的变化及机制国内报道甚少。本文对109例各型病毒性肝炎病人的血清脂蛋白变化与肝脏损伤程度及预后关系进行探讨,结果分析如下。材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109例住院肝炎病人,男54例,女55例,平均年龄34岁。急性肝炎(急肝)65例,其中甲肝28例,乙肝22例,非甲非乙型肝炎12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