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3 毫秒
1.
目的探讨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的最佳治疗方法和手术时机。方法分析我院1996年1月至2006年1月手术治疗的28例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资料,其中Bentall手术12例,升主动脉置换8例,升主动脉置换 主动脉弓全弓置换 术中降主动脉支架植入术4例,其他术式4例。结果术后共发生各种并发症8例,其中术后因大出血再次开胸止血1例,呼吸功能不全3例,各种心律失常4例,低心排血量2例,脑死亡1例,因无尿、肾功能不全行血液透析1例。术后30d内死亡3例,死亡原因:出血,肾功衰竭,脑死亡合并循环衰竭死亡各1例。手术死亡与术前病变累及主动脉范围广,采取的手术方式,合并严重并发症有关。随访20例,随访3个月~8年,随访中死亡2例;其余生活质量良好。结论外科手术是治疗DeBaky型主动脉瘤较为理想的方法。恰当的手术时机、合理的手术方法、提高手术技巧、加强重要器官功能的保护将有利于提高DeBakyⅠ型夹层动脉瘤外科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84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外科治疗经验,探讨手术技巧和围术期处理,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50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体外循环下(11例采用深低温停循环技术)行Bentall手术或Cabrol手术24例,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8例,Trusler手术5例,Wheat手术5例,升主动脉+主动脉全弓或半弓人工血管置换术8例;34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采用带膜支架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结果住院死亡11例,死亡率13.1%。术中死亡3例,其中1例升主动脉+次全弓人工血管置换患者因术中主动脉开放后主动脉根部大出血无法止血;1例升主动脉部分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患者心脏无法复跳;1例升主动脉+半弓血管置换患者因降主动脉夹层破裂死亡。术后早期死亡8例,其中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2例,肺部感染2例,肾功能衰竭2例,呼吸衰竭1例,永久性神经系统损害1例。术后发生并发症16例。随访62例(84.9%,62/73),随访时间3个月~10年。随访期间死亡2例,其中1例死于心内膜炎,1例猝死(原因不明)。结论快速准确地诊断、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和精确的手术技术是主动脉夹层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51例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3年1月上海远大心胸医院收治的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51例,其中男29例、女22例,年龄35~63(47.2±11.1)岁。所有患者均通过增强CT、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等明确诊断。手术方式包括Bentall+Sun’s手术29例,Bentall+二尖瓣置换+Sun’s手术2例,升主动脉置换+Sun’s手术17例,主动脉窦部成形+升主动脉置换+Sun’s手术2例,升主动脉置换(Ⅰ期)+Sun’S手术(Ⅱ期)+全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Ⅲ期)1例。结果全组平均手术时间(320.6±77.3)min,体外循环时间(190.4±63.4)min,心肌阻断时间(123.2±45.1)min,低温停循环时间(28.2±11.1)min,住院时间(13.4±4.2)d。死亡2例,死亡率为3.9%,其中术中出血死亡1例,术后迟发性出血死亡1例。并发症包括出血、截瘫、瓣周漏、胸骨哆开各1例,内漏2例。术后随访49例,随访时间3~48(25.3±10.5)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结论外科手术是治疗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经验,评价其外科手术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13年3月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48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行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1例,女7例;年龄26~72 (47.6±9.2) 岁。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发病至确诊<14 d) 43例,慢性5例。主动脉瓣中重度关闭不全19例+主动脉瓣良好、但合并马方综合征6例,行Bentall+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术;累及主动脉根部、但瓣膜功能良好的8例行改良David+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术;累及升主动脉10例行升主动脉+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术;累及部分主动脉弓5例行升主动脉+次全弓置换术。出院后于术后3、6、12个月随访,以后每年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的生存情况、血压控制情况、有无疼痛复发、运动、活动情况和复查主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rteriography,CTA)。 结果 全组体外循环时间121~500 (191.4±50.6)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58~212 (112.3±31.7) min;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时间26~56 (34.8±8.7) 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32~250 (76.2±35.6) h;住ICU时间3~20 (7.1±3.4) d。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680~1 600 (1 092.5±236.3) ml。围术期死亡7例,病死率14.5%,其中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2例、肾功能衰竭1例、迟发性难治性出血1例、昏迷1例。围术期发生其它并发症20例,经治疗均痊愈或好转出院。随访38例,随访率92.7%(38/41),随访时间3~48 (13.0±8.9) 个月;失访3例。随访期间36例存活,无与主动脉夹层相关的死亡,因其它慢性疾病死亡2例。无因主动脉夹层继续形成、假腔扩张行二次手术患者,术后6个月CTA检查未见吻合口渗漏及人工血管扭曲或血流不畅。 结论 根据主动脉夹层破口的位置、升主动脉直径及夹层累及范围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手术时机及脏器保护策略是提高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治疗效果的关键。应用腋、股动脉联合灌注及提高术中最低温度等策略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风湿性主动脉瓣疾病术后再发主动脉疾病的外科治疗,提高对主动脉瓣术后继发主动脉病变防治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至2012年5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风湿性主动脉瓣疾病术后再发主动脉病变患者27例的临床资料,男20例、女7例,年龄28~69(50±10)岁。继发主动脉病变包括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13例(急性夹层4例,慢性夹层9例),升主动脉瘤6例,主动脉根部瘤8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主动脉根部置换7例,升主动脉+全主动脉弓置换+象鼻支架植入术6例,主动脉根部置换+全主动脉弓置换+支架象鼻手术6例,升主动脉置换8例。对所有出院患者进行门诊复查和电话随访。结果再次手术间隔时间6~110(57±32)个月,术后早期无死亡,再次手术体外循环时间50~274(143±65)min,住院时间13~27(19±11)d。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肾功能不全4例,神经功能障碍3例(无轻瘫或截瘫发生),肺部并发症4例,肠道并发症2例。术后随访率81.5%,随访时间4~118(43.5±32.2)个月,随访期间4例死亡,3年生存率为85.1%。结论对因风湿性主动脉瓣疾病行主动脉瓣手术的患者,若同期合并主动脉病变,需积极处理;即使未合并主动脉病变,也应严格随访,定期复查,减少术后主动脉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经验、手术时机、方式,以提高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近8年来外科手术治疗的29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手术治疗的主要原则为切除内膜撕裂、易破裂的部分主动脉,修复剥离内膜,再用人工血管移植成形或置换,再建主动脉管道,同期处理合并的心瓣膜、心肌缺血病变。结果全组急诊手术13例,亚急诊(限期)手术16例。术后早期死亡2例(6.9%),其中1例术后死于严重心律失常,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术后二次开胸止血6例,发生肺部感染、呼吸衰竭3例,延迟苏醒4例,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均经相应的处理治愈出院。随访24例(88.9%),随访时间23.6±10.1个月,1例行Bentall手术后16个月发生心内膜炎伴脑出血死亡,1例全弓置换 升主动脉置换术后26个月猝死,其余患者生活质量良好。结论尽早手术是降低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病死率的关键,根据夹层破口的位置、累及范围、主动脉瓣及根部增宽情况来选择相应的术式,以简化的手术、良好的疗效为原则。  相似文献   

7.
再次及多次主动脉瘤手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13例共27次主动脉瘤手术的经验。方法:全组13例中男8例,女5例,2次手术者12例,3次手术1例,再次手术距前次手术平均50个月(22d-233个月),首次手术分别是:主动脉根部置换7例,慢性B型夹层行胸降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3例,肾动脉下方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1例,急性A型夹层行主动脉瓣及升主动脉成形,川崎病行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和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成形各1例,再次手术分别是因残余夹层扩大行全弓置换加ElephantTrunk1例,胸降主动脉置换2例,2例再发弓部夹层,1例行根部置换+部分弓部置换,1例行升弓部置换;2例胸降主动脉瘤,1例胸腹主动脉瘤,1例B型夹层,常温阻断下行人工血管置换术,1例根部瘤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根部置换术,川崎病再发无名动脉和弓部动脉瘤行无名动脉及部分弓置换1例,1例A型夹层升主动脉及主动脉瓣成形术后感染性假性动脉瘤形成,1例再发升主动脉瘤行升主动脉置换;1例根部置换再行弓降部置换术后,再发弓部动脉瘤,第3次手术行全弓置换,再手术时采用深低温停循环8例,常温阻断4例,中低温体外循环2例。结果:术后4例出现脑部并发症,1例肝功能异常,均治愈,无住院死亡。随访远期死亡3例,另有2例随访6个月和70个月,现待手术。结论:再次手术以再发或多发动脉瘤(包括主动脉夹层)为最常见原因,其次是残余夹层进一步发展,再次手术一定要积极,以免延误手术时机导致死亡。应根据再次手术的部位选择基本方法,累及弓部需深低温停循环并选择性脑灌注,远弓部和胸,腹主动脉可用常温阻断或股一股转流,如无法游离阻断则需要深低温停循环,累及根部则只需要一般体外循环,大出血和昏迷是再次手术最危险的并发症,尽早建立体外循环,低温和停循环期间的脑灌注可有效预防这类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68例De 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经验,探讨手术方式和脑保护方案,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10年4月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的68例De 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5例,女23例;年龄29~72岁(44.5±17.2岁)。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病〈2周)57例,慢性主动脉夹层11例;主动脉夹层破口位于升主动脉45例,主动脉弓12例,主动脉弓降部11例。急诊手术35例,择期或限期手术33例。手术采用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顺行性脑灌注或右上腔静脉逆行灌注脑保护。行主动脉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手术25例,Bentall手术+主动脉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手术16例,单纯右侧主动脉半弓置换术15例,主动脉全弓置换术7例,右侧主动脉半弓置换+支架象鼻手术3例,升主动脉带瓣管道+Cabrol手术+主动脉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手术2例。结果手术死亡5例(急性夹层4例、慢性夹层1例),手术死亡率7.4%(5/68);死于术中吻合口顽固性渗血1例,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和恶性心律失常2例,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脑部并发症1例。围术期出现精神异常5例,心包积液2例,声音嘶哑6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均经相应的治疗治愈。随访60例(95.2%,60/63),随访时间2个月~6年,失访3例。随访期间猝死1例,1例出现心包积液,经治疗好转;其余患者生活质量良好,心功能均明显改善,心功能分级(NYHA)I级54例,Ⅱ级5例。结论对De 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应积极手术治疗,术中根据不同病情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和合适的脑保护方法,术后及时处理并发症,可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介绍外科与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瘤的体会。方法手术与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瘤40例,手术治疗30例,Bentall术9例,Bentall 部分弓置换3例,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6例,主动脉瘤切除补片修补4例,升主动脉 部分弓置换、主动脉瓣二尖瓣置换 升主动脉折叠缝合术各2例,主动脉瓣置换 升主动脉置换、主动脉瓣置换升主动脉折叠缝合术、主动脉瘤切除直接缝合、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 左全肺切除术各1例。腔内隔绝术治疗假性胸降主动脉瘤1例、假性腹主动脉瘤1例、夹层主动脉瘤ⅢA型1例、ⅢB型7例,经股动脉切口植入32~38mm覆膜支架。结果手术后因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和出血各死亡1例,死亡率6.7%,无截瘫、偏瘫和感染。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后1~2周内低热8例,无大出血、内漏和死亡。生存38例,随访1个月~5年,无死亡和远期并发症。结论升弓部主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满意,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治疗DeBakeyⅢ型夹层主动脉瘤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支架修复术后再发逆撕型A型主动脉夹层的原因及其外科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8年8月既往行腔内修复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因再发逆撕型A型主动脉夹层于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行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出院患者均常规门诊复查和电话随访。结果 共纳入16例患者,其中男13例、女3例,年龄(49.1±12.2)岁。再发A型夹层时症状为胸痛12例,头痛和意识障碍各1例,无症状2例。16患者均接受升主动脉置换,全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植入术。主动脉根部行Bentall手术2例,行根部成形术10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术中发现夹层破口明确位于近端金属裸支架周围共10例,另外6例破口位于升主动脉前侧壁。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为(152.2±29.4)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93.6±27.8)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为(29.8±8.3)min。住院期间及术后30 d内无死亡。术后随访32~85(57.4±18.3)个月。随访期间均存活,1例于术后3年因腹主动脉夹层再次行腔内支架植入术。结论 采用全弓置换合并支架象鼻技术...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重建指尖离断静脉回流的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3年2月收治指尖离断患者80例,38例吻合指侧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或1:2或2:2,平均1:2;22例吻合指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20例未吻合静脉,术中仅吻合1条动脉,行侧切口或甲床放血。观察各组治疗效果。结果: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手指全部成活,无一例发生回流障碍;吻合指腹静脉组19例发生静脉危象,其中4例手指坏死;未吻合静脉组20例均发生回流障碍,其中6例手指坏死。5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吻合指侧方静脉组32例,指尖外形佳、指腹饱满;吻合指腹静脉组14例,指体轻度萎缩,指甲生长不平整;未吻合静脉组12例,指体萎缩明显。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指甲生长近平整,长度长于其他两组[(14.4±3.2)mm比(12.5±2.3)mm和(12.2±2.2)mm],远侧指间关节活动度大于其他两组[(63±5)°比(48±3)°和(45±7)°],两点分辨觉小于其他两组[(4.6±0.4)mm比(7.1±1.2)mm和(7.3±0.6)mm],感觉级别高于其他两组[S(3.45±0.39)级比S(2.57±0.42)级和S(2.55±0.49)级],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吻合指腹静脉组和未吻合静脉组在指甲长度、运动和感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吻合指侧方静脉能有效解决指尖再植静脉回流问题,可避免回流障碍,成活率高,促进指甲生长,可恢复 DIPJ 活动度及感觉。  相似文献   

19.
20.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郭臻伟  杨茂清  朱惠芳 《中国骨伤》2001,14(10):582-584
目的 对35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进行临床分析,重点探讨了有关交叉韧带断裂的治疗问题。方法 经明确诊断后,分析采用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治疗26例、早期髌韧带中1/3移植重建3例、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5年,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及髋韧带中1/3移植重建29例为优良、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为差。结论 后交叉韧带断裂后应该及时给予手术修复;膝后外侧手术入路,操作简单,暴露充分;少于3个月的陈旧性病例仍适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