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检测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患儿血清及脑脊液(CSF)中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以探讨其乙脑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总共收集到62份乙脑患儿极期(普通型20例、重型26例、极重型16例)、47份恢复期(普通型20例、重型21例、极重型6例)血清标本,50份极期(普通型18例、重型20例、极重型12例)、31份恢复期(普通型15例、重型12例、极重型4例)CSF标本,和20份对照组血清及CSF标本,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及CSF中IL-18水平。结果:3组患儿极期血清和CSF中IL-18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极重型最高,依次为重型、普通型,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死亡组患儿(6例)极期血清中IL-18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56例)(P〈0.01),3组患儿极期血清和CSF中IL-18水平均显著高于恢复期(P〈0.001),3组恢复期血清中IL-18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恢复期CSF中IL-1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普通型与对照组、普通型与重型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极重型显著高于重型、普通型(P〈0.001)。结论:动态检测乙脑患儿血清和CSF中IL-18水平有助于判断病情和预后,恢复期CSF中IL-18水平比血清水平更能反映颅内病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乙型脑炎患儿血清和脑脊液白细胞介素-18(IL-18)的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32例乙脑患儿血清及脑脊液中IL-18含量.结果 乙脑惠儿极期血清及脑脊液中IL-18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显著性.重型乙脑恚儿血清及脑脊液中的IL-18含量明显高于普通型乙脑患儿(P<0.01),且恢复期血清中IL-18舍量仍高于对照组(P<0.01).普通型血清恢复期IL-18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 血清及脑脊液中IL-18含量增高与脑实质损伤程度密切相关,其含量增高可作为估计乙型脑炎病情及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并时乙脑免疫调节方面的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血清及脑脊液中丙二醛(MDA)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TBA)测定48例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血清及脑脊液中MDA含量。结果:极期各型患儿血清及脑脊液中MDA显著增高,其增高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恢复期降至正常。结论:血清及脑脊液中MDA水平测定对于判断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脑损伤程度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作为估计病情及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患者急性期血清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IL-10及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Ⅰ(sTNFRⅠ)的表达.方法 使用ELISA方法检测13例乙脑确诊住院病例血清中细胞因子IL-6、IL-10及sTNFRⅠ表达水平.结果 乙脑患者急性期血清中IL-6、IL-10及sTNFRⅠ的表达水平均比健康对照者明显升高(P<0.01).结论 IL-6、IL-10及sTNFRⅠ可能在乙脑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IL-8水平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血清、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普通型、重型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极期、恢复期的血清及脑脊液IL-8 水平并与对照组相比较.结果 极期血清及脑脊液中IL-8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重型高于普通型(P<0.05),极期高于恢复期(P<0.01).结论 IL-8参与了乙型脑炎的病理过程,并可作为反映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患儿内皮素(ET)和白细胞介素-12(IL-12)在其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检测60例乙脑患儿和30例手术患儿的ET-1和IL-12水平。结果乙脑患儿极期脑脊液、血浆ET-1、血清IL-12水平显著增高,恢复期下降;脑脊液、血浆ET-1与疾病轻重程度呈正相关,重型和普通型患儿的IL-12水平无显著性差异,但均明显高于轻型。结论ET-1和IL-12可作为乙脑脑实质损伤程度的重要指标和治疗新靶点,对病情判断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患儿血清及脑脊液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不规则趋化因子(FKN)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选取乙脑患儿4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重型组15例,普通型组25例,另选取同期行腹股沟斜疝、会阴粘连、隐睾手术患儿20例为对照组。乙脑患儿于入院24h内及恢复期留取血清、脑脊液标本,对照组于入院24h内留取血清标本,手术腰椎穿刺时留取脑脊液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脑脊液中CMP-1、FKN、IL-1β、IL-18、TNF-α水平,比较乙脑患儿极期(入院当天)及恢复期(入院后2~3周)与对照组血清、脑脊液中CMP-1、FKN、IL-1β、TNF-α、IL-18水平,观察乙脑患儿重型及普通型血清、脑脊液中CMP-1、FKN、IL-1β、TNF-α、IL-18的变化。结果:极期乙脑患儿血清及脑脊液CMP-1、FKN水平高于恢复期和对照组(P<0.05),恢复期乙脑患儿血清CMP-1、FKN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脑脊液CMP-1、FKN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重型组乙脑患儿血清及脑脊液CMP-1、FKN水平高于普通型组(P<0.05);极期乙脑患儿血清及脑脊液IL-1β、TNF-α、IL-18水平高于恢复期和对照组(P<0.05),恢复期乙脑患儿血清及脑脊液IL-1β、TNF-α、IL-18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重型组乙脑患儿血清及脑脊液IL-1β、TNF-α、IL-18水平高于普通型组(P<0.05)。结论:乙脑患儿血清及脑脊液中CMP-1、FKN及IL-1β、TNF-α、IL-18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测定其水平有助于对乙脑临床分型及病情变化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8.
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IL-10、IL-12和TNF-α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患儿脑脊液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0、IL-12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以探讨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31例乙脑患儿分别于急性期和恢复期留取血清及脑脊液,-20 ℃冻存.IL-10、IL-12和TNF-α的检测采用ELISA法.结果:急性期血清、脑脊液中IL-10、IL-12、TNF-α水平均升高,而恢复期降低.急性期脑脊液中IL-10、IL-12和TNF-α水平较同期血清中的高.TNF-α的水平与疾病轻重程度呈正相关,而IL-10、IL-12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无关.IL-10与TNF-α的水平呈正相关,而其它细胞因子间未见明显相关性.结论:(1)细胞因子IL-10、IL-12和TNF-α参与乙脑的发病.(2)TNF-α可能直接参与并介导免疫损伤;内源性IL-10未显示出有效地抑制其它炎症因子释放的作用,可能也参与了炎症过程;IL-12可能具有抗病毒作用.(3)乙脑时IL-10、TNF-α可能主要在中枢神经系统局部产生.(4)选用某些细胞因子或通过抑制某些细胞因子的释放可为临床治疗乙脑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了乙型脑炎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变化。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结果发现乙型脑炎患儿血清及脑脊液白细胞介素2受体在急性期明显升高,恢复期脑脊液sIL-2R明显下降。结论脑脊液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检测及动态变化有助于了解预后。同时也是临床区别颅内外感染的简便有效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了乙型脑炎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变化。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结果 发现乙型脑炎患儿血清及脑脊液白细胞介素2受体在急性期明显升高。恢复期脑脊液sIL-2R明显下降。结论 脑脊液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检测及动态变化有助于了解预后。同时也是临床区别颅内外感染的简便有效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干扰素治疗早期乙脑的效果。方法 对 5 3例乙脑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病人用药后体温复常时间、意识障碍好转时间、极期持续时间及预后。结果 治疗组体温复常时间、意识障碍好转时间及极期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两组间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干扰素能抑制乙脑病毒复制 ,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从而使乙脑患者病情改善快 ,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患者脑脊液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RIA法检测了58例乙脑患儿脑脊液NSE的含量变化。并对其中26例进行了随访观察。结果 脑脊液中NSE含量在发热期即有显著增高,至极期达到高峰,其增高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平行并与疾病预后密切相关。结论 脑脊液NSE含量测定对乙脑患儿脑损伤程度及临床预后的判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2010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10年7—9月期间全国5个省市(湖北省、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浙江省)经实验室确诊的62例轻型、普通型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进行分析。[结果]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的主要症状是发热、头痛、抽搐、意识障碍。采用中医药治疗的治疗组在降低体温、缓解抽搐、意识恢复、缩短平均住院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流行性乙型脑炎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4.
人类作为一个社会因素影响着气候的变化,气候作为一个自然因素也同样影响着人类生存,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以及人类的健康产生影响。国内外研究显示,全球气候变暖会加速疾病传播媒介的扩散,同时也给媒介传播疾病的防控提出了挑战。现从气候变化对流行性乙型脑炎暴发流行的影响和预测方法研究及今后的研究重点等几个方面,综述气候变化与媒介传播疾病暴发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并确定在乙型脑炎治疗中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方法 72例乙型脑炎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对症支持等常规治疗,而对照组除常规治疗外,给予抗菌药物预防可能发生的细菌感染,观察病员的预后、发生感染的数量、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有无差异.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在预后、发生感染的例次及住院时间上差异无显著性,而对照组的住院费明显高于治疗组.结论 抗菌药物的应用不能改变乙型脑炎患者的预后、也不能减少细菌感染的发生率,在乙型脑炎的治疗中没有必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6.
赵川  余光开  张传英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17):2114-2115,2119
目的探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与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法检测52例乙型脑炎患儿血浆及脑脊液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结果极期各型患儿血浆及脑脊液中CGRP即显著升高,其升高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恢复期血浆中CGRP降至正常,而重型患儿脑脊液中的CGRP含量仍显著高于普通型和对照组。结论CGRP参与了乙脑病理生理过程,其含量的测定对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医治疗疫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青霉素被发现和应用之前,中医学在传染病领域的建树一直雄居世界前列,这种建树随着明清时代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完善,达到了高峰.中医学认识传染病病因并不为病原体所困扰,而是着眼于病因与机体的相互作用,从病因作用于机体后所出现的证候来把握病因--辨证求因,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有力地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近现代以来中医防治疫病没能充分发挥作用,往往是在疫情发生之初被忽视,由情势所迫才想到中医中药的参与,足见党和国家的中医政策尚需进一步落实.回顾对疫痉(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防治堪称当代中医诊疗疫病的范例.本文较详细的介绍了中医治疗疫痉的心得体会,同时强调中医治疗疫病的相对优势,希望对今后可能发生的疫情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OKT系列单克隆抗体作为检测试剂,采用直接SPA菌体花环法对62例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亚群进行了动态检测。结果表明,发病初期OKT8细胞百分比即明显增高,以轻中型为著,于恢复期降至正常水平。重型及极重型OKT4细胞百分比极期降低,其OKT8细胞百分比接近正常水平。OKT4/OKT8比值均下降。表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发病过程与免疫状况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5):110-113
目的 比较利巴韦林分别与干扰素和乙酰谷酰胺联合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7月~2019年10月在本院治疗的成人乙脑患者42例,利用信封法随机分成A组和B组。A组给予利巴韦林联合干扰素治疗,B组给予利巴韦林联合乙酰谷酰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平均退热时间、恢复意识时间、停止抽搐时间、住院总时间、治疗效果以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两组患者平均退热时间、恢复意识时间和停止抽搐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住院总时间为(16.4±1.8)d,显著短于A组的(23.9±2.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B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5%,明显高于A组的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B组患者支气管肺炎、消化道出血、口腔感染和败血症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9.05%,低于A组的5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巴韦林联合乙酰谷酰胺对治疗成人流行性乙型脑炎效果优于利巴韦林联合干扰素,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