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对肺炎支原体(MP)引发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临床及时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本院2011年6月-2012年2月的46例MP引发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并采集咽拭子进行培养,同时以5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研究,比较咽拭子阳性结果。结果观察组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症状且发热持续时间较长,为(7.21±1.69)d,多数患儿有咳嗽现象,MP阳性率为100%;而对照组健康儿童MP阳性率为1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小于1岁的患儿MP阳性率为15.2%,显著低于同组内其他年龄段患儿(P〈0.05),但显著高于对照组同年龄段儿童(P〈0.05)。结论MP引发的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好发于1岁以上的儿童,且MP培养可帮助确诊.对临床上进行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肺炎支原体(MP)是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MP感染血清检查仍然是主要诊断方法。MP—IgM抗体检测作为感染早期的诊断指标已元异议,本文以IgM为感染期抗体的基础上同时测定IgG作了初步探讨。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何永忠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19):178-180
小儿肺炎是儿科临床常见病,其中肺炎支原体(MP)感染者近年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1],在小儿呼吸道感染所占的比例>30%[2],且又能造成多系统、多器官损害,具有病情危重、易反复发作等特点。近年来,国内外对小儿MP肺炎的研究较为重视,取得了一些进展,现就有关资料综述如下。1病原学与流行病学支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种微生物,缺乏细胞壁,是目前已知能独立生活的最小微生物,但其具有细菌的某 相似文献
4.
孙满顺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16):126-126
支原体肺炎系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部急性炎症。近年来肺炎支原体感染日趋增多,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且病后症状体征多样,病情易变,早期诊断困难,极易误诊。为能早期确诊,及时治疗,现将2008—2009年衡水市妇幼保健院门诊及住院的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病例的误诊情况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阿奇霉素对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比较两组在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过程中主要症状消失或缓解的时间、住院时间和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咳嗽停止的时间为(6.41±1.52)d,明显少于对照组的(7.72±1.62)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住院时间为(6.62±1.34)d,明显少于对照组的(8.41±1.65)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3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32%,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奇霉素对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赵兰荣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24):37-38
目的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疗效。方法对2008年12月至2010年8月间64例确诊为支原体肺炎住院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发病年龄多为6~14岁儿童,患儿均治愈出院或好转带药出院,有效率95.7%,不良反应发生率12%。结论经过对小儿支原体肺炎精心的治疗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8.
薛飞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9)
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一种微生物,是小儿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之一[1],近年由支原体感染所致肺炎的发病有所增多,但由于其肺部体征轻微或缺乏,病情易变,早期诊断困难,临床容易漏诊误诊.为能早期确诊,及时治疗,笔者对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住院确诊的73例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薛飞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13):106-106
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一种微生物,是小儿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之一[1],近年由支原体感染所致肺炎的发病有所增多,但由于其肺部体征轻微或缺乏,病情易变,早期诊断困难,临床容易漏诊误诊。为能早期确诊,及时治疗,笔者对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住院确诊的73例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临床表现、特点及治疗.方法 对我科收治的65例所有患儿胸部进行X线、实验室检查,均采用红霉素和阿奇霉素序贯治疗.结果 x线表现进行分析并做动态观察,其肺部体征轻微,与正常x线胸部阴影显著表现不符.血清MP-I g M检测均阳性.本组病例全部治愈.结论 小儿支原体肺炎胸部x线表现多样,且出现较早,所以小儿胸片能较早发现病灶,如同时结合实验室检查,能大大提高该病的检出率,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大环类酯类药物序贯治疗,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肺炎支原体引起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时做出诊断和治疗,防止误诊。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患儿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_IgM)以及咽试子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肺炎支原体(MP-DNA)。结果:确认病例应用红霉素或阿奇霉素治疗7~14d痊愈。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上呼吸道感染,临床症状多样,需结合免疫PCR检查可及时诊断,及时应用红霉素或阿奇霉素治疗,愈后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炎琥宁辅助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推广做出指导.方法 选择我院儿科门诊及儿保门诊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诊治的152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顺序将其完全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治疗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炎琥宁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1)治疗组患儿治疗后的优良率为98.68%(75/7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68%(56/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患儿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儿治疗后均未出现明显的肝、肾功能损害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炎琥宁辅助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显著,其能较快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该治疗方案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3.
住院婴幼儿肺炎支原体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住院婴幼儿肺炎支原体(MP)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点和血常规改变。方法从我院1362例患呼吸道感染的住院儿童中选择经ELISA classicMP-IgG/IgM检测及咽拭子标本MP选择培养确诊的MP呼吸道感染住院婴儿75例、幼儿116例为研究对象,47例确诊为MP呼吸道感染的3岁以上住院儿童为对照,分析各年龄组儿童MP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病种分布、临床特点及血WBC和PLT变化。结果婴儿、幼儿、3岁以上儿童MP感染分别占呼吸道感染总数的9.0%、27.1%、27.2%,上、下呼吸道感染比例分别为1:18、1:12及1:2.6;婴儿MP感染后咳嗽1周以上伴痰鸣及哮鸣音较幼儿和3岁以上儿童明显增多;MP感染后95%以上婴幼儿血WBC正常或增高,血PLT增高者也达50%以上。结论MP已是我院婴幼儿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年龄越小下呼吸道感染越多,较长咳嗽、痰鸣音是婴儿MP感染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4.
婴幼儿呼吸道感染中肺炎支原体的耐药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肺炎支原体(MP)选择性培养-药敏法初步探讨住院婴幼儿呼吸道感染中MP的耐药状况。方法对住院的咳嗽3 d以上的呼吸道感染婴幼儿400例,取咽拭子标本培养检测MP,并用显微镜观察标本培养过程中培养基中有无真菌;对MP阳性且培养基中无真菌的病例测其血清MP-IgM,另取咽拭子标本培养行药敏检测,观察MP对10种药物的耐药情况。结果咽拭子培养MP阳性且培养基中无真菌者100例,占25.0%,其中27例血清MP-IgM阳性;MP对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率达33%-38%,而甲砜霉素和环丙沙星等耐药率为6%-11%。结论MP是住院婴幼儿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约1/3病例对大环内酯类耐药;采用培养-药敏法检测MP及其耐药性时应排除真菌等的干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呼吸道感染患儿肺炎支原体( MP)感染临床特点状况,为其临床诊断提供有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3年10月253例该院儿科表现为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详细记录其相关信息,分析临床特点。结果253例标本中72例MP阳性,阳性率为28.5%;年龄分析3~6岁儿童更容易发生MP感染,6~12岁儿童发生率最低;季节分析发现冬秋季发生率高,但四节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喘息、哮鸣音表现比较三组有差异,分别为1~3岁41例(60.3%)、34(50.0%),3~6岁34例(30.6%)、34例(30.6%),6~12岁15例(20.3%)、12例(16.2%)(P均<0.05);白细胞计数亦有差异(P均<0.05),3~6岁以白细胞计数正常为主,6~12岁以白细胞计数升高为主。结论患儿MP感染的发生率比较高,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对于诊断为MP感染的患儿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儿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抗生素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儿科住院患儿抗生素的应用情况。方法对上呼吸道急性感染患儿200例抗生素的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例患儿中抗生素的使用率达97.5%;单一用药率为33.3%,联合用药率为66.7%;静脉给药率为87.7%;其中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使用率最高(60.5%)。200例患儿治愈率为79.0%,平均疗程为5.8d。结论儿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存在不合理应用抗生素现象,临床合理用药的规范化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氨溴索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250例,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5例。治疗组口服氨溴索联合利巴韦林,对照组仅口服利巴韦林。比较两组的鼻塞、喉中痰鸣的消失时间,止咳时间,总有效率。结果治疗3 d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8.40%,对照组为80.00%,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鼻塞、喉中痰鸣消失时间,止咳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氨溴索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能明显缩短病程,使临床症状快速消失,可以作为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首选疗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联合检测降钙素原(PCT)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上呼吸道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03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上呼吸道感染组)、60例非感染患者(非感染组)和20例健康人(健康对照组),分别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和散射免疫比浊法测定其血清中PCT和hs—CRP的含量,同时做痰培养。结果上呼吸道感染组患者的血清PCT和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非感染组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但其PC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以PCT≥0.5ng/ml和hs—CRP≥10mg/L为阳性标准,诊断上呼吸道感染的灵敏度为73.79%和65.04%,特异度为69.90%和67.96%,而联合两项指标检测诊断上呼吸道感染的灵敏度则是92.23%,特异度为86.41%。结论联合检测PCT和hs—CRP有助于上呼吸道感染的早期临床诊断,可提高其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白细胞非升高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抗生素治疗及中药治疗效果,以提高合理用药。方法对858例白细胞非升高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分组治疗观察,随机分为抗生素治疗组429例和中药治疗组429例。两组均采用一般支持和对症治疗,抗生素组加用罗红霉素胶囊0.15 b.i.d.口服(此组均无大环内脂类抗生素过敏史),中药治疗组加用中药清热解毒口服液或双黄连口服液10~20 ml t.i.d.口服。结果两组治疗时间均为3~7 d。罗红霉素治疗组治愈312例,显效99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95.80%;中药治疗组治愈324例,显效84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95.1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细胞非升高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无需应用抗生素,在对症、支持的基础上辅以中药治疗即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