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陈云兵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3):1964-1965
目的:了解高原山区儿童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的特点.方法:对2003年3月1日~2009年12月31日高原山区儿童院前急救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种、病情、死亡病种、急救半径、出诊时间、急诊诊断或主诉等项目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高原山区儿童院前急救患者89例中,男女比例为1.70:1,平均年龄6.72岁;院前急救的疾病谱前5位依次是创伤38例次(42.70%)、呼吸系统疾病合并抽搐27例次(30.34%)、高原反应7例次(7.87%)、神经系统疾病4例次(4.49%)、急性中毒4例次(4.49%);出诊高峰时间主要分布在18:00~9:00时间段;出诊里程:8公里以内占40.45%,8公里以外占59.55%,四个季度院前急救例次相差不多.结论:建立和完善高原山区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是提高高原山区院前急救质量与管理水平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伤所致失血性休克的院前急救与护理体会。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7年11月期间33例外伤所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院前急救与护理体会。结果本组出诊反应时间为25~55 s,平均(39.26±10.29)s,现场急救过程中2例死亡,转运途中1例死亡,其余30例均平稳送至医院,1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29例急救成功,急救成功率为87.9%。结论增强院前急救急迫性的意识,及时出诊,规范急救护理措施,对提高外伤所致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成功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谈院前急救的重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院前急救是指在院外对急危重症病人的急救 ,广义的院前急救是指患者在发病时由医护人员或目击者在现场进行的紧急抢救 ,而狭义的院前急救是指具有通讯器材、运输工具和医疗基本要素所构成的专业急救机构 ,在病人到达医院前所实施的现场抢救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1 “1 2 0”出诊院前急救的重要性急症病人尤其是紧急的危重病人 ,众所周知“时间就是生命” !各种急症 ,包括创伤在内 ,大多为突然或意外场合下发生 ,如何在现场分秒从争地施行必要的救治 ,也是基础生命支持 (basiclifesupportBLS) ,对病人的预后是至关重要的[1 ] 。创伤急救…  相似文献   

4.
袁逊  薛峰  夏根玉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0):185-186,188
目的调查东莞市塘厦镇2009年1~12月完整年度的"120"院前急救资料,为"120"院前急救的组织管理提供客观资料。方法以东莞市塘厦医院急诊科2009年1~12月完整年度的院前急救病历为基础,采用回顾性分析,对年龄、性别、出车时间、出车量、病种分类等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本组出车共3 755次,空车数674次(17.9%),2辆以上同时出车390次(10.39%),男性患者1 965例,女性患者1 116例,男女性别比为1.76∶1。时间段分布上在20:00~24:00、00:00~04:00、10:00~14:00形成3个急救高峰。高发年龄为20~29岁、30~39岁2个年龄组,占全部院前急救总数的61.06%。院前死亡占3.51%,以非创伤死亡为主。结论 (1)创伤仍是院前急救的主要方向。加强交通法规的宣传教育、社会治安的综合管理以及安全生产教育可望大大降低创伤的发病率。(2)重视对院前急救的制度建设。管理与合理投入、加强急救中心的急救技术培训对提高院前急救反应速度,提高对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甘孜州人民医院院前急救特点。方法对201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甘孜州人民医院院前急救患者性别、年龄、病种、病情、死亡病种、急救半径、出诊时间、急诊诊断或主诉等进行分析。结果 201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甘孜州人民医院院前急救患者416例,男女比例为2.04∶1,患者平均年龄39.8岁;416例患者中前20种现场急救与转运患者疾病谱前4位依次为创伤(206例,49.52%)、精神及神经系统疾病(37例,8.89%)、急性中毒(37例,8.89%)、昏迷待查(28例,6.73%);出诊高峰时间主要分布于夜间(18:00~〈9:00),占50.00%(208/416);出诊里程:8 km以内占59.86%(249/416),8 km以外占40.14%(167/416)。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提高甘孜州人民医院院前急救质量与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院前急救患者在出诊前准备、出诊时、转运途中的急救护理措施。结果180例需院前急救的患者成功转运179例,死亡1例。结论院前急救重在时间,突出一"急"。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对患者进行"有效院前急救"对提高危重患者的救治成功率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了解上海青浦地区院前急救救治与转运的疾病谱,分析与探索区域院前急救疾病谱构造,以推动区域院前急救事业科学发展,提高区域院前急救医疗服务水平.方法 对2008年1-12月上海青浦地区23866例院前急救服务患者进行统计,分别对疾病分类、救治(或)转运人数、年龄以及是否死亡等要素进行分析.结果 23866例院前急救服务患者疾病谱数据显示,男女比例为l.252∶1 36-59岁者占25.33%,65岁以上者占43.25%.急诊患者救治21699例,占90.92% 危重患者救治1517例,占6.36% 死亡患者650例,占2.72%.其中院前急救疾病谱排名前3位分别为:创伤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 院前急救死亡疾病谱排名前3位分别为: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车祸.结论 国家卫生事业发展处于关键时刻,人民群众对健康追求的标准日益提高,作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首要环节的院前急救事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青岛市区域120出诊病例特点,为全市120病种分析提供依据,为部分疾病预防做出指导,并探讨提高院前急救水平的措施。方法对青岛市某120分中心2010年11月至2011年10月期间3481例出诊病例分析。结果发现在1年急诊病例中外伤为第1位,占26.14%,其中,骨折病例较多,占28.68%,位于第2、3位的分别是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60岁以上人群比例高,占43.72%;急诊病人以1、8月份最多。结论针对院前急救特点,应加强急救人员掌握重症疾病、常见病、多发病救治技能,提高救治的有效率,并呼吁政府卫生部门加强群众急救知识的宣传和培训的力度,同时增加急救资源投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出诊急救的55例AMI患者为院前急救组,家属或同事自行送院的50例AMI患者为自行送院组,分析院前急救对AMI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院前急救组比自行送院组明显缩短急救反应时间,显著降低AMI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急性左心衰竭)的发生率及AMI患者死亡率,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可缩短急救反应时间,减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AMI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救治成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上海嘉定南翔地区352例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南翔地区院前急救患者性别、年龄、病种、出诊时间、地点等资料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南翔地区2006-12-11~2007-03-03院前急救患者352例进行分析。结果本组院前急救患者352例,男女比为1.79∶1,平均年龄54.2岁;每天9∶00~12∶00、12∶00~15∶00和18∶00~21∶00为急诊呼救最高时间段;发生率最高的前5位病种依次为创伤(37.5%)、新生儿疾病(16.19%)、神经系统疾病(10.51%)、心血管系统疾病(9.09%)、消化系统疾病(2.84%);急救半径在5km以内达85.4%;出诊地点前5位依次为南翔医院194例(55.1%),南翔镇周边公路81例(23%),南翔镇居民家庭43例(12.2%),南翔福利院16例(4.5%),嘉定中心医院10例(2.8%)。结论提高院前急救水平对人类健康和急诊学科建设有重大意义,该文结果为建立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和促进急诊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宋永平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3):182-183
目的本文试对中毒患者院前急救中护理工作的要求进行分析,以便对院前急救工作提供借鉴。方法分析本院急诊科2004年1月~2010年12月接诊急性中毒的患者资料,并研究同期文献中所提及的对各种急性中毒的急救措施,来制定具体护理措施。结果院前急救过程中无患者死亡,大部分患者在急诊治疗,少数患者入院。结论各种中毒患者中毒原理不同,表现各异,潜伏期亦有不同,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初期处理,而护理工作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可减少致死致残的可能,有效提高院前中毒救治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刘静  张宇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9):112-113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院前急救的方法与流程,总结严重创伤院前急救的经验。方法:对87例严重创伤患者在院前急救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护理配合。结果:88例严重创伤中交通事故53例,高空坠落3例,压榨伤2例,暴力致伤30例,两处以上多发伤59例,合并休克33例,合并意识障碍39例,合并呼吸功能不全者15例,院前急救过程中通过积极的护理配合,除4例因为伤情严重接诊时呼吸心跳已停止抢救无效外,其余患者经院前急救及院侯急救处理后,转往其他科室继续住院治疗,抢救成功率达95%。结论:严重创伤的院前急救护理质量是伤者生命的早期保障,积极地院前急救护理是院内进一步抢救治疗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黄山景区院前急救中外伤患者的院前急救与转运特点,探讨山岳型景区外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经验,提高山岳型景区医疗急救人员院前急救和转运外伤患者的能力。方法对2005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黄山风景区院前急救中的483例外伤患者的病情、急救应急反应、急诊诊断、转运情况、院前护理、死亡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院前急救外伤患者483例患者,其中头面部外伤216例,死亡5例;四肢伤155例;全身多处伤112例,死亡4例。按病情:一般362例,较重85例,危重27例,死亡9例;转运途中(共转运259例):平稳234例,加重23例,死亡2例。结论山岳型景区发生的外伤患者需要得到现场及时的急救和规范的院前急救护理,以及转运途中的良好护理,从而提高院前急救的整体水平和急救效果。  相似文献   

14.
黄兵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2):182-183
目的探讨绿色通道在急性心肌梗死(AMI)院前急救中的应用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以来本院开通AMI患者绿色通道后231例患者院前急救的情况,探讨在院前急救的各个环节中如何尽可能缩短患者从就诊到获得系统救治的时间。结果 231例AMI患者中,除7例死亡,9例因抢救在急诊科逗留超过30min外,其余患者均在30min内完成急救处理并送入相关科室。结论为AMI患者开通绿色通道可以减少患者从就诊到获得系统救治的时间,为进一步的治疗赢得机会和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发伤院前急救的经验及急救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通过综合急救方法所救治的248例多发伤患者为研究组,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以常规转运急救方式的多发伤患者209例为对照组,对其院前急救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经院前综合急救方法和未经院前综合急救患者的治愈率、死亡率及住院时间等。结果两组患者治愈率、死亡率及住院时间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合理正确的综合院前急救措施是提高多发伤患者救治成功率的有效措施。对多发伤患者进行早期现场急救和初级生命支持,尽早恢复多发伤患者的呼吸循环功能,并给予液体复苏、止血及骨折固定等院前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院前急救护士应急能力进行培训,并观察分析。方法回顾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我院培训院前急救护士应急能力24人,将所有急救护士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取常规院前急救理论培训,实验组采取急救基础理论和院前急救"应急能力"培训,两组在年龄、学历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结果经过考核标准评定证实,实验组急救护士的专业素质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通过急救基础理论和院前急救"应急能力"培训,能够大大提高院前急救护士的专业素质及院前急救的护理质量,值得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攀枝花市外伤急救特点,为加强外伤预防和急救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本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院前急救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攀枝花市院前急救外伤病例高,占全部病例的59.44%。致伤因素排名前三位依次为交通伤、跌倒伤、斗殴伤。结论:攀枝花市院前急救外伤病例多,以交通伤为主,因此加强交通秩序整顿、培训人民群众急救知识是减少外伤病例、提高外伤急救能力、减少致残率、致死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王旭东  袁华  彭璐  郭波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7):2568-2569,2572
目的分析院前急救患者临床特点,为制定院前急救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1—12月院前急救的3 294例急救患者资料,分析其疾病谱、年龄、月份、时刻等分布特点。结果院前急救患者以男性为主,年龄以40岁年龄段最多,疾病以损伤和中毒,神经、循环、消化、呼吸系统疾病为主。结论根据院前急救疾病的变化规律与特点,实时调整急救工作及培训重点,合理利用急救资源。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急诊死亡原因,提高院前及急诊科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院前及急诊科24h内抢救无效死亡病例一般资料、最后死因等资料。结果急诊科抢救室主要以各种创伤、脑血管疾病、中毒、肿瘤为主;男性多于女性比例为1.94∶1,女性以中毒为主;男性以各种创伤和心脑血管疾病为主。儿童以意外事故为主,青少年患者以急性中毒和各种创伤及猝死为主,中老年患者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各种外伤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心血管系统疾病、脑血管系统疾病;院前死亡主要以猝死、心血管疾病、呼吸疾病为主。结论应加快普及提高公民的急救知识,建立健全的基层与城市急救网络,稳定急诊专职医师,加强急救知识培训,建立并完善适合本地特点的紧急创伤救治平台,是提高急诊抢救救治水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