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泻白散泻黄散是宋代名医钱乙所制,为治疗肺脾火部的有效方剂。清胃散是金元时代名医李东垣所制,为清泻胃火的要方。近几年来笔者依“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脾胃相表里等理论,取三方合用屡治青年痤疮、颜面湿疹、牙龈肿痛多收良效。兹将个人体会略述于后,敬祈同道赐教。一、治疗青年痤疮痤疮即是中医学所称的“肺风粉刺”,俗称“粉刺”,多见于青春发育期,系由肺胃伏热,上熏颜面,复感风热之邪外侵,热郁面肤所致。现  相似文献   

2.
痤疮是一种皮肤毛囊及皮脂腺慢性炎症,好发于面部及胸背部,以面部为最常见,表现为黑头粉刺或炎性丘疹,有时可继发大小不等的脓肿。中医学将本病称为“面疱”、“粉刺”、“肺风粉刺”等,认为本病病因多为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致胃与大肠热盛,热邪上攻于肺.肺胃蕴热.上蒸于面;或肝气郁结,肝胆湿热,反侮于肺,肺热上攻于面,复感毒邪而发病。  相似文献   

3.
面部黄褐斑,痤疮的病因病机及内外合邪,脏腑经络瘀阻所致,故其治疗大法以疏通内外气血及脏腑经络为主,而肝胃肺又是发病的关键所在。黄褐斑是发生于面部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历来有“汗斑”、“妊娠斑”、“蝴蝶斑”,之称。妇人妊娠期间,面部所生的褐斑分娩后多可自行消退,不属病态。“痤疮”欲称粉刺,即指发于颜面和胸背部的毛囊性红色丘疹,或黑头粉刺,脓疱结节囊肿等。文中举验案3例,以浅谈体会。  相似文献   

4.
去除面部痤疮、粉刺,需扶正气,以祛寒邪、阴邪,为治病的根本。  相似文献   

5.
和法治疗痤疮的体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痤疮是常见、多发皮肤病之一 ,中医治疗一般以清 (肺 )法为主。笔者经多年临床观察 ,发现本病的发生与肝、脾(胃 )、功能失调有密切的关系 ,属“表里同病”。因此 ,采用调理肝脾 (胃 )表里同解 ,即和法治疗痤疮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兹介绍验案 3则如下 :  病例 1 小柴胡汤合四逆散加减治疗寻常痤疮案  陈某 ,女性 ,2 3岁。初诊 :1993年 9月 2日。患面部痤疮6年 ,曾外用硫黄洗剂、内服四环素等抗炎药 ,时愈时发 ,每因饮食肥甘、生冷而加剧 ,心情十分郁闷。症见颜面、额部散在性丘疹、粉刺 ,间有少量脓疮 ,伴面部油腻 ,胃脘饱闷不适 ,口…  相似文献   

6.
刘某,女,23岁,2003年4月7日初诊。近4年来面部出现较多丘疹、粉刺,部分粉刺有脓点,有疤痕形成。粉刺此起彼伏,经多方治疗未愈。平素喜食海鲜及辛辣、油炸之品。诊见面部有散在分布的丘疹、粉刺,周围红晕。部分粉刺有脓点,伴有口气臭秽,大便秘结,尿黄短,舌尖红边有淤点,苔黄厚腻,脉滑数。诊断为痤疮。证属淤热内蕴。治拟活血化淤,清热解毒。药用桃仁、红花、大黄各10g,赤芍、银花、连翘、蒲公英各15g,丹皮、穿山甲各12g,甘草5g。水煎服,每天1剂,连服5天。嘱平素饮食忌海鲜、辛辣及油炸之品。  相似文献   

7.
邵荣世根据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液,主肌肉,主升清降浊,主统血的理论,认为某些疑难疾病的发生多与痰、湿、热、瘀等有关,而脾胃为其源。临床从脾胃论治疑难病,如清泻心脾、化湿和中治疗重度口角炎,方选导赤散合泻黄散加减;温运脾胃、化湿和络治疗顽固性荨麻疹,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清热化湿和络法治疗口腔黏膜扁平苔癣,方选藿朴夏苓汤加减;清肺通腑泄热法治疗面部痤疮,方选宣白承气汤加减。。  相似文献   

8.
降气药物在治疗面部痤疮中的应用杨志军甘肃中医学院中医系(730000)面部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有丘疹、粉刺、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等多种损害。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肺经风热薰蒸蕴阻肌肤而成,也可因脾胃湿热,挟痰凝滞肌肤所致,治疗时若...  相似文献   

9.
消痤汤外洗治疗面部痤疮5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学斌  杜志峰 《河南中医》1996,16(6):374-374
消痤汤外洗治疗面部痤疮54例何学斌河南省灵宝市中医院(472500)指导老师杜志峰主题词%消痤汤/治疗应用痤疮/治疗薰洗疗法面部痤疮,又称“粉刺”、“青春痘”,是青年人常见的面部皮肤慢性炎症病变。在副主任医师杜志峰老师指导下,笔者1990~1996年...  相似文献   

10.
泻黄散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泻黄散出自<小儿药证直诀>,原为治疗脾胃积热小儿"脾热弄舌"症而设.笔者以此方为基础,治疗便秘、胃汗、面部痤疮等获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于妍妍  赵成国 《新中医》2005,37(5):71-72
痤疮,中医学称面疮、肺风粉刺,好发于面部。近年来,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大多数患面部痤疮的女性常出现月经不调、口干、便秘等伴随症状。笔者采用调周序贯疗法治疗本病46例,疗效较佳,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导师宋卓敏研究员以清泻肺胃,利湿化浊,凉血散瘀法治疗面部痤疮,疗效显著.现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13.
痤疮俗称粉刺、青春痘,是青春期常见的皮肤病,虽然对健康影响不大,但由于多发于面部,直接损害容貌,往往给不少青少年男女带来不少烦恼。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为肺经风热,熏蒸肌肤,或过食油腻辛辣之品,脾胃蕴湿积热,外犯肌肤而成。治以清热宣肺,化湿疏风。现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粉刺食疗方如下:  相似文献   

14.
笔者用玄参为主治疗皮肤病,举例介绍如下.痤疮:周某,男,20岁,因面部痤疮3年余,于2009年6月28日初诊.诊见:面部大量红色粉刺、丘疹及数个脓疱,触之则痛,口臭,便秘,舌红、苔黄,脉滑.诊断:痤疮.中医辨证:肺胃热盛.治法:清泄肺胃,凉血解毒.处方:玄参、白花蛇舌草各30g,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天花粉、生地黄、桑白皮、枇杷叶各15g,黄芩、皂角刺各10g.治疗1个月,皮疹消退.  相似文献   

15.
王日光  李素秀 《光明中医》2011,26(3):569-570
本人运用加味二至丸加减治疗皮肤病多例,现将经验介绍如下。1 痤疮案吴某,女,20岁。2004年5月21日初诊。主诉:颜面痤疮5年。面部起皮疹,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此起彼伏,曾经中西医治疗,疗效不佳。症见颜面部有20余粒红色丘疹和粉刺,伴有结节,胸部亦有散在丘疹、粉刺,部分丘疹融合,可见白色豆腐渣样分泌物,伴口干心烦、大便干,小便短赤。诊为肺风粉刺,辨证为阴虚内热。  相似文献   

16.
正青春期面部痤疮是青少年常见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病机为湿热蕴结肺胃。由于湿性粘滞,火性炎上,湿热侵犯肺胃,肺胃失宣,气郁化火,上承于面,故出现化脓痤疮。对此,笔者采用足三里、阴陵泉及曲池进行埋线治疗,获效良好,兹举验案如下。患者,男,25岁。初诊日期:2020年7月10日。主诉:面部化脓痤疮1年,加重1周。现病史:1年前出现面部痤疮,使用相关护肤品有所缓解,  相似文献   

17.
痤疮是由于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引起的内分泌系统疾病,多见于青少年男女的面部、胸部及背部等。现代医学多采用抗生素、雌激素或抗雄激素、维甲酸类等药治疗。中医学称之为肺风粉刺、酒刺、粉刺等,多认为是因肺经郁热,熏蒸颜面,或恣食膏梁厚味,脾胃蕴热所致,从肺、从热论治,用清肺泄胃、解毒、燥湿、疏风、凉血等法。成都中医药大学岳仁宋教授对痤疮的治疗有其独特的经验,认为痤疮消除较易,但防止其复发则较难,主张从脾论治,选用异功散加减,临床疗效显著。笔者跟师临证,特将老师经验介绍如下。 1痤疮之根在脾胃  相似文献   

18.
痤疮验案3则     
周宝宽  周探 《河南中医》2013,33(8):1351-1352
痤疮又称青年痤疮,是一种由多因素导致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以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多种类型的皮疹为特征.好发于颜面,多发于青春期男女,常伴有皮脂溢出.中医学称本病为"粉刺"或"肺风粉刺".痤疮易留瘢痕,有损容倾向,既要及时有效治疗,又要尽可能减少或消除瘢痕.痤疮内治、外治均可,其遗留瘢痕多靠外治.笔者自拟诸方,内外兼治,疗效理想,尤其对瘢痕有良效.现举验案3则如下. 1肺经风热,热毒蕴结肌肤案 巴某,女,21岁,2010年4月8日初诊.主诉:面超粉刺、脓疱2a.现病史:2 a前面部起少许粉刺,能挤出白色分泌物,外涂氯柳酊缓解,不久,粉刺再起,面积扩大,粉刺感染形成脓疱,反复出现,已留有瘢痕,现来求治.  相似文献   

19.
“实则泻子”理论可溯源于《难经》,后世医家将其广泛应用于临床,在中医辨证施治过程中有重要指导意义。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病机复杂,虚实相兼,刘启泉教授在临证之时,承古法而创新义,认为胃与肺、大肠五行相生,CAG病位在胃,关系肺与大肠。故刘教授依据“实则泻子”之治则,顺应脏腑特性,通过宣肺和胃、清肺降胃、通肠导滞、化湿泄浊四法,开肺中郁闭之气,降大肠壅滞之邪,泻金以复胃气之降,祛邪以达治疗之功。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20.
根据笔者临床观察,青春发育期女性面部痤疮大多与月经不调有关。1991年10月至1997年12月,笔者按月经周期辨证用药治疗青春发育期女性面部痤疮78例,获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78例均为门诊病人,年龄14~41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5年。症见面部痤疮,颜面潮红或黯红,中有白色小粉刺或脓点,少数伴有颈项、上胸和背部等处痤疮。多数均经外搽药物、内服中西药治疗疗效不佳,或好转后复发者。其中月经提前42例,错后36例;伴有痛经、乳房胀痛或腹痛70例,月经量少、经期3~4天、经色深及血块72例。2治疗方法从月经第5~6天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