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用封闭群大耳白家兔雌性24只,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动物不加任何处理,发热组和电针组动物i.v.内毒素(ET)引起发热反应,发热组动物i.v.ET后80min体温上升了1.18℃,而电针组动物体温仅上升了0.35℃,比较两组动物的体温上升高度差异非常显著(P<0.001)。给ET后80min处死动物,观察动物丘脑下部腺苷酸环化酶(AC)及磷酸二酯酶(PDE)活性的变化。发热组动物AC活性增强和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01);电针组动物AC活性减弱和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发热组和电针组动物PDE活性均增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非常显著(P<0.001)。实验结果表明,发热组AC和PDE的活性均增强,而电针组AC活性明显减弱,PDE的活性增强。作者推论:家兔ET性发热时丘脑下部环一磷酸腺苷(cAMP)含量增加是由于AC活性增强使cAMP生成增加,电针组动物丘脑下部cAMP含量减少是由于AC活性减弱,PDE活性增强结果cAMP生成减少而分解增加所致。  相似文献   

2.
3.
4.
电针退热时家兔的血浆及脑脊液中前列腺素E_2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用家兔复制内毒素性发热模型,观察电针退热时血浆,CSF中PGE_2含量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发热高峰期,两组动物的血浆、CSF中PGE_2含量都比发热前明显升高(P<0.091)。电针对内毒素性发热有明显地抑制作用。电针组动物的血浆及CSF中PGE_2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作者推论:PGE_2是内毒素性发热的一种中枢性发热介质,电针的退热作用可能是通过一种未知方式抑制中枢PGE_2的产生或释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6.
用精制大肠杆菌内毒素给家兔静脉注射,复制发热模型。通过放射性免疫测定方法(RIA)观察了发热及电针退热家兔脑脊液中神经降压素,生长抑素,P物质和血浆中NT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电针家兔“百会穴”对ET所致发热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发热和电针抑制发热时家兔脑脊液(c.s.f.)和血浆中NT、SS、SP含量也有明显变化。发热组动物c.s.f.中NT、SS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电针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和方法: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法观察发热和低体温大鼠下丘脑腺苷酸环化酶(AC)及磷酸二脂酶(PDE)活性的经时变化。结果:鲜酵母皮下注射后4 h引起体温明显升高(P<0.01),并长时维持在高位水平,AC活性在造模后3 h达峰值(P<0.05),其后活性下降并渐至正常,PDE活性在整个过程中略有上升;安痛定腹腔注射后15 min动物即呈现低体温状态(P<0.01),AC活性15 min时有一短暂上扬后至45 min降到最低点(P<0.05),之后活性逐步回升,而PDE活性则在正常水平上下小幅波动。结论:下丘脑AC活性的增强可能是动物体温升高的重要因素,而PDE活性并未相应显著升高则又造成了体温长时的偏高;在低体温模型中,AC活性的明显下降表明cAMP可能与动物的低温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9.
用精制大肠杆菌内毒素(endotoxin,ET)给家兔静脉注射,复制发热模型。通过放射性免疫测定方法(RIA)观察了发热及电针退热家兔脑脊液中神经降压素(nurotensin,NT),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P物质(substanceP,SP)和血浆中NT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电针家兔“百会穴”对ET所致发热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发热和电针抑制发热时家兔脑脊液(c.s.f.)和血浆中NT、SS、SP含量也有明显变化。发热组动物c.s.f.中NT、SS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电针组动物c.s.f.中NT、SP含量不仅高于对照组,而且高于发热组(P<0.05)。SS含量低于对照组和发热组(P<0.01,P<0.05)。血浆NT含量,发热组低于对照组(P<0.05),电针组高于对照组(P<0.01)。作者认为,家兔c.s.f.中NT、SS和SP及血浆中NT含量变化与ET的致热作用有关。电针退热时家兔c.s.f.中NT、SS、SP含量变化在电针退热机制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侧脑室灌注CaCl2对家兔内毒素性发热及其血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11.
给大鼠腹腔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endotoxin, ET)复制发热模型,观察大鼠ET性发热时不同脑区组织cAMP含量和腺苷酸环化酶(adenylate cyclase, AC)活性的变化。结果发现:大鼠在发热高峰时与对照组比较,丘脑下部cAMP含量明显增加(P<0.01),并与体温变化呈正相关关系(r=0.827);丘脑下部AC活性也显著增强(P<0.001),也与体温变化呈正相关关系(r=0.774)。脑干AC活性显著增强(P<0.05),但与体温变化无正相关关系(r=0.203),cAMP含量也无明显变化。脑皮质cAMP含量和AC活性均无明显变化。以上结果显示:ET可能是通过共同信息物质——内生致热原(EP),以一定方式作用于丘脑下部视前区神经元的细胞膜内AC,使其活化作用于ATP,使ATP分解生成cAMP,从而使局部cAMP含量增加,再通过某种方式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导致体温升高。  相似文献   

12.
家兔内毒素热限和前列腺素E热限成因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研究用114只新西兰白兔进行三部分实验。1.家兔静脉注射非热限剂量、热限剂量ET引起发热时,PGE_2含量变化与体温变化之间无明显正相关(p>0.05),即ET性发热达到热限时,PGE_2含量增多不受限。2.侧脑室注射不同剂量PGEt引起的发热呈剂量一效应依赖关系,但当PGE_2剂量递增达到一定水平后,再增加剂量,发热效应不再随之增强,出现“PGE热限”。3.非热限剂量、热限剂量PGE_2引起发热时,脑脊液中cAMP含量变化与体温变化之间呈明显正相关(r=0.9906,p<0.01),PGE_2性发热达到热限水平后,cAMP含量的增多受限。作者推论:PGE可能不参与ET热限的构成,在ET性发热机制中,PGE可能不是主要的中枢介质:PGE作为致热物质也有热限存在。cAMP可能是构成PGE热限的重要介质。  相似文献   

13.
用126只大耳白家兔分成三部分进行实验,每部分动物均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实验,均用内生致热原复制发热模型。前者实验动物,针刺“百会穴”,后者实验动物,针“刺非穴位”,均观察对发热的影响。第三部分实验动物,均不注射内生致热原,但针刺实验组动物“百会穴”,观察对正常体温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一) 针刺内生致热原发热家兔“百会穴”,具有明显的退热作用。在体温上升期,发热高度降低,抑制体温上升、加大退热幅度和加快退热速度;(二) 针刺内生致热原发热家兔“非穴位”。没有显著的退热作用;(三) 针刺正常家兔“百会穴”,体温不因针刺而发生显著波动。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用静脉注射内毒素复制家兔双相热模型,观察双相热各期颈动脉血浆和脑脊液cAMP含量的变化及其与体温变化的关系,结果如下:1.内毒素非热限剂量一次静脉注射引起典型双相热。脑脊液cAMP含量在两个热相高峰期相应出现两个上升波,间歇期体温下降时,脑脊液cAMP含量相应降低,退热后恢复正常。血浆cAMP含量仅在第一热相增高。2.相关检验表明,脑脊液cAMP含量与体温变化呈显著正相关。血浆cAMP含量仅在第一热相与脑脊液cAMP含量相关。以上结果与内生致热原双相热相似,提示内毒素可能主要通过内生致热原以某种方式影响体温调节中枢cAMP的变化,导致双相热型的出现  相似文献   

15.
前列腺素E和cAMP在家兔内毒素性发热第一时相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查明内毒素性双相热第一时相中体温升高与血浆及脑脊液中PGE或cAMP含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用20只家兔随机分为内毒素水杨酸钠实验组和内毒素生理盐水对照组。实验结果如下:(1)首次注射1.0mM随后灌注8μM/分钟水杨酸钠,可阻断由注射1.0μg/kg内毒素引起的血浆、脑脊液中PGE含量升高,但对其引起的发热效应没有影响。(2)在动物体温升高的同时,脑脊液、血浆中cAMP含量明显升高并与体温升高呈明显正相关,这些变化不受水杨酸钠对PGE含量增高的阻断作用所影响。作者推论:1.在本实验条件下,血浆、脑脊液中PGE含量升高,不是内毒素第一时相发热机制的主要环节。2.中枢cAMP含量升高在内毒素发热机制中起重要作用。3.在内毒素第一时相发热中,血浆及脑脊液cAMP含量增多,并非由PGE含量增高所介导。  相似文献   

16.
内毒素、内生致热原引起实验动物体温升高 ,外周血及部分脑组织中cAMP含量均明显升高 ,cAMP、cGMP等作为调节发热的中枢介质已被证实。也有资料报道牛磺酸使发热动物体温下降的同时外周血cAMP含量也明显下降。但牛磺酸对发热动物降热时丘脑下部组织中的一氧化氮及其cAMP、cGMP等物质含量的变化以及体温中枢与这些物质的关系目前尚不清楚。本实验采用内毒素和内生致热原复制动物发热模型 ,观察牛磺酸对降热过程中的一氧化氮、cAMP及cGMP含量变化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丘脑下部体温调节机制。结果表明 :内生致热原发热时血中NO2 -/NO…  相似文献   

17.
家兔血浆性激素对电针抑制内毒素发热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内毒素(ET)复制家兔发热模型,将动物分为电针组和对照组,按性别分别统计处理实验结果,雌兔电针组体温上升受到明显抑制,比较两组动物的发热高峰(ΔT)及体温反应指数(TRI)其差异性均显著。雄兔电针组的AT和TRI均低于对照组,但其差异性不显著。给雄性家兔去势,去势后1个月、3个月分别用ET复制发热模型,去势后1个月比较电针组及对照组动物的ΔT其差异性显著,而TRI去势后3个月差异显著。去势后1个月血浆雌二醇水平较去势前有明显增加。而血浆睾酮水平去势后3个月明显减少。表明针刺抑制ET发热效应和血浆性激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8.
19.
20.
石膏对家兔白细胞致热原性发热效应和脑脊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