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原发性和继发性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一直是临床上的一个难题。为此Vida VL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评价口服小剂量西地那非治疗肺动脉高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共入选10名平均年龄26.8岁的肺动脉高压患者(患者中3例为原发性肺动脉高压,7例为先天性心脏病所致肺动脉高压),给予患者每日0.5mg/kg西地那非治疗,连续服用3个月,观察监测患者的临床状况,治疗前后平均肺动脉乐和肺血管阻力指数变化,同时统计患者的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2.
Croom KF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对枸橼酸西地那非对于肺动脉高压的治疗进行了回顾。枸橼酸西地那非是一种磷酸二脂酶-5(PDE5)抑制剂,在美国、欧洲和其他国家已经被批准用于治疗肺动脉高压(PAH)。对于原鼓性或胶原结缔组织疾病所致继发性肺动脉高压,或先天性肺动脉闭锁行肺.主动脉分流术后的患者,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口服西地那非20mg,每日3次,与服用安慰剂组比较,  相似文献   

3.
SpringRM进行了一项研究[PulmPharmacolTher,2008,21(3):516-521],分析了西地那非用于治疗肺动脉高压的剂量与疗效的关系。多年来,西地那非由原来作为一种治疗肺动脉高压的辅助用药进而被广泛使用,常用剂量是50mg,3次/d。近期的一项随机研究显示,用此药物治疗无剂量相关,从而以后确定治疗剂量为20mg,3次/d,这意昧着那些早先服用50mg,3次/d的患者有更多副作用。在过去数年中,我们通过每月增加西地那非剂量:起始为12.5mg,然后25mg,最后50mg,3次/d,来观察疗效是否与剂量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围手术期预后的影响因素,为此类患者的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4~2012年北京安贞医院40例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APm〉50mmHg)的手术治疗患儿,男21例、女19例,年龄(7.2±3.3)岁,体重(19.6±7.1)kg。入选患儿随机分成两组:组Ⅰ(Group=0,n=20,男/女:12/8)经中心静脉持续泵入硝酸甘油;组Ⅱ(Group=1,n=20,男/女:9/11),经中心静脉持续泵人前列腺素E1(PGE1)脂质微球。以气管内插管时间(Tintubation)为因变量(Y),以患者年龄(Age)、体外循环时间(TCPB)、术后平均肺动脉压(PAPm)、术后肺血管阻力指数(PVRI)、术后体循环压力/肺循环压力(Ps/p)、用药分组(Group)、术后左心室每搏功指数(LVSWI)和术后右心室每搏功指数(RVSWI)为自变量(X),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模型评价各影响因素的作用。结果40例患儿围手术期无死亡,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围手术期预后影响因素包括药物分组[Group,x1,P=0.004,95%CI(-71,-16)]、TCPB[x2,P=0.011,95%CI(0.9,5.8)]、术后PAPm[x3,P=0.004,95%CI(3.2,13.3)]、术后RVSWI[x4,P=0.003,95%CI(-16.9,-4.3)]和术后PVRI[x5,P=0.03,95%CI(-0.29,-0.02)]。标准化回归系数的回归方程为:Y=-0.60x1+0.54x2+2.22x3-1.70x4-0.15x5。结论在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围手术期临床监测指标中,是否应用PGE1脂质微球、TCPB、术后PAPm、术后RVSWI和术后PVRI与患儿的预后转归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西地那非越来越多地用于治疗儿童肺动脉高压,但有关西地那非剂量和用药方案的资料还比较少。为评价不同剂量西地那非对因先天性心脏病所致肺动脉高压的患儿的血流动力学和换气功能的影响,Raja SG等人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研究[J Cardiothorac Vasc Anesth,2007,21(2):203-207],研究入选儿科ICU中10名因先天性心脏病所致肺动脉高压患儿,  相似文献   

6.
肺动脉高压常见于特发性肺纤维变性的患者中,而且与发病率及死亡率的上升有关。西地那非可以减少肺纤维化患者的肺循环血管阻力并且可能会提高患者的功能状态。Collard HR等人进行了一项相关研究[Chest,2007,131(3):897-899]。随访了一项开放性研究中接受西地那非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合并肺内动脉高压患者,西地那非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分别测量患者的6min步行距离。14例患者入选,其中11例完成了2次测验。行走距离提高的平均值是49.0m(90%可信区间,17.5—84.0m),所有14例患者被分成2组:有效组(6min走路距离的改善情况〉20%的患者)和无效组(6min走路距离改善情况〈20%或者不能完成测试的患者),结果57%的患者属于有效组。研究结果提示,对于患有特发性肺纤维化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口服西地那非是一种潜在的并且耐受良好的治疗手段,应该在大规模临床试验中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口服药物治疗对于那些无法行肺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疗效,Reichenberger等进行了一项开放性研究。研究人选104例年龄(62±11)岁的无法行手术的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给予患者服用西地那非50mg每日3次。在基线水平,患者肺动脉高压症状严重[肺血管阻力(863±38)dyn·s·cm^-5,6min步行距离为(310±11)m]。  相似文献   

8.
肺动脉栓塞外科治疗的围术期及中长期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提高外科治疗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的围术期和中长期疗效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0月至2007年10月北京安贞医院手术治疗57例PTE的临床资料,其中47例慢性PTE患者在深低温停循环(22例)或不停循环下(心脏停搏21例,心脏不停跳4例)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10例急性PTE患者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肺动脉切开取栓术。结果围术期慢性PTE患者死亡6例(12.8%),急性PTE患者死亡4例(40.0%,P=0.030)。术后发生残余肺动脉高压15例,出现重度肺组织再灌注损伤25例。41例慢性PTE患者术后72h肺动脉收缩压和肺血管阻力较术前降低(52.9±26.1mmHgvs.91.2±37.4mmHg;410.3±345.6dyn·s/cm^5vs.921.3±497.8dyn·s/cm^5);动脉血氧饱和度和动脉血氧分压较术前增高(94.8%±2.7%vs.86.7%±4.3%;84.4±5.4mmHgvs.51.8±6.4mmHg,P〈0.05)。随访47例,随访时间44.6±39.3个月,累积随访时间为160.1人年。晚期死亡5例,其中慢性PTE4例,急性PTE1例。慢性PTE患者术后5年Kaplan—Meier生存曲线生存率为89.43%±5.80%,而急性PTE患者术后1~5年为83.33%±15.21%(Log rank=1.57,P=0.2103)。全组抗凝相关出血线性发生率为1.25%病人年,再发PTE线性发生率为0.62%病人年。中长期生存的42例患者中,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29例、Ⅱ级10例、Ⅲ级3例。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急性PTE(OR=3.28)、外周型PTE(OR=2.45)、未采用深低温停循环(OR=2.86)为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外周型PTE(OR=2.69)、术前下肢水肿(OR=2.79)为晚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急性PTE患者围术期死亡率显著高于慢性PTE,两者术后均有较好的中长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口服华法林抗凝相关的再发PTE、出血并发症线性发生率均较低,在可接受?  相似文献   

9.
与那些无心衰的肺动脉高压患者相比,继发于收缩性心力衰竭的肺动脉高压患者,其运动功能受损,死亡率增加。为研究对于心衰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西地那非是否可以降低肺血管阻力,改善运动功能,LewisGD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Circulation,2007,116(14):1555—1562]。研究入选34例有症状的心衰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随机给予患者服用西地那非(25—75mg口服,每日3次)或安慰剂,连续服用12周。  相似文献   

10.
目前的临床资料显示,PDE5抑制剂西地那非可以有效治疗肺动脉高压(PAH)。为评价重症PAH患者口服西地那非的疗效及安全性,并着重观察量效关系、起效时间以及对于患者各种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Garg N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入选44例重症PAH患者,其中23(51.7%)例为原发性肺动脉高压,21例(48.3%)继发于艾森曼格综合征。所有病人均行6min步行距离试验(SMWT)及超声心动图检测,部分患者行心导管捅入术。  相似文献   

11.
氧合血肺动脉灌注保护先天性心脏病病儿肺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氧合血持续肺动脉灌注对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合并肺高压病儿肺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20例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高压病儿均分为肺动脉灌注组(组Ⅰ)和常规组(组Ⅱ)。组Ⅰ在肺动脉根部放置8~10F主动脉插管,在主、肺动脉阻断同时用低温氧合血以每分钟15~30ml/kg流量行肺动脉灌注。对术后肺功能指标一气道峰压、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氧合指数(OI)、血气结果进行分析,同时测定血中可溶性细胞黏附因子1(sICAM-1)和丙二醛(MDA),分析炎症反应的差异。结果术后12、24h组ⅠOI明显高于组Ⅱ(P〈0.05)。术后6、12、24h A-a DO2组Ⅰ明显低于组Ⅰ(P〈0.05)。术后6、12h气道峰压组Ⅰ明显低于组Ⅱ(P〈0.05)。呼吸机辅助时间组Ⅰ明显低于组Ⅱ(P〈0.05)。结论体外循环中持续氧合血肺动脉灌注可减少肺高压先心病病儿肺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12.
类前列腺素和西地那非都是治疗重症肺动脉高压的有效疗法,联合应用2种药物从而使临床的益处最大化是一种新的治疗选择。为此Ruiz等进行了一项为期两年的研究,20名重症肺动脉高压患者[11例男性,9例女性;年龄(42±11)岁],均接受类前列腺素治疗(8例患者皮下注射,7例患者静脉注射,5例患者吸人治疗),并有临床性或者功能性恶化,在这些患者中口服西地那非作为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44/蛋白激酶-42(ERK1/ERK2)磷酸化在西地那非抑制猪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原代培养猪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细胞培养到3~5代后用于实验。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组)、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组(P组)、西地那非干预组(PS1组和PS2组),P组细胞用20 ng/ml PDGF孵育,PS1组和PS2组在加入PDGF前20 min分别加入24、96μmol/L西地那非。于加入PDGF后1 h测定ERK1/ERK2磷酸化水平;于加入PDGF后24 h掺入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5-BrdU),计算5-BrdU阳性细胞百分率,反映细胞DNA合成水平,并测定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达;于加入PDGF后3 d测定细胞增殖程度。结果与C组比较,P组、PS1组和PS2组ERK1/ERK2磷酸化水平、PCNA表达、5-BrdU阳性细胞百分率及细胞增殖率增加(P<0.05或0.01),PS1组和PS2组ERK1/ERK2磷酸化水平、PCNA表达、5-BrdU阳性细胞百分率及细胞增殖率低于P组(P<0.05或0.01),各组间总ERK1/ERK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地那非通过抑制ERK1/ERK2的磷酸化,下调PCNA的表达,抑制了DNA的合成,从而抑制了PDGF诱导猪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肺动脉输注三磷酸腺苷(adenosinetriphosphate,ATP)对心脏术后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的肺血管扩张效应。方法对13例确诊为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后早期经肺动脉输入30~150μg/kg.min的ATP,观察用药前后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结果与用药前相比,低剂量输入(30~50μg/kg.min)ATP,在不明显降低平均体动脉压(MBP)的前提下,特异性的降低肺动脉压力(P<0.05)及肺血管阻力(PVR)(P<0.01);中-高剂量(100~150μg/kg.min)的ATP,在明显降低平均肺动脉压(MPAP)(P<0.01)的同时,MBP亦明显下降(P<0.01),PVR与体循环阻力(SVR)呈现相似的减低趋势。结论利用ATP半衰期短的特点,自肺动脉直接输注ATP,在一定剂量下可出现选择性的肺血管扩张效应  相似文献   

15.
与那些无心衰的肺动脉高压患者相比,继发于收缩性心力衰竭的肺动脉高压患者,其运动功能受损,死亡率增加。为研究对于心衰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西地那非是否可以降低肺血管阻力,改善运动功能,LewisGD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Circulation,2007,116(14):1555—1562]。研究入选34例有症状的心衰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随机给予患者服用西地那非(25—75mg口服,每日3次)或安慰剂,连续服用12周。治疗前后测量患者的运动心肺功能。研究的一级终点为治疗后VO2峰较基线水平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肺动脉高压是以异常增高的肺动脉血压为特征的疾病,通常预后较差。西地那非是一种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能够扩张肺动脉并降低肺动脉压力。对此Kellum HB等人做了一项相关研究,研究者假设应用西地那非治疗将改善肺动脉高压犬的超声心动图关键指标,提高生活质量与存活率。研究入选22条具有临床与超声心动图证据的肺动脉高压犬,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明确婴幼儿单侧肺动脉缺如(unilateral absence of pulmonary artery,UAPA)行肺动脉重建后肺动脉压变化、“新”肺动脉狭窄及再次手术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19日—2021年4月15日于广东省人民医院行肺动脉重建术UAPA婴幼儿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其肺动脉压变化、“新”肺动脉狭窄及再次手术情况。结果 纳入5例患儿,其中男4例、女1例,手术年龄为13 d~2.7岁。5例患儿均行心脏增强CT扫描,其中2例行肺静脉逆行楔形造影明确诊断及术前评估。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和术中肺动脉直接测压提示5例患儿均存在肺动脉高压,平均肺动脉压(31.3±16.0)mm Hg;肺动脉重建术中即时肺动脉压下降至(16.8±4.2)mm Hg。平均随访(18.9±4.7)个月,随访期间5例患儿均存活;1例患儿出现“新”肺动脉狭窄而再次手术。结论 肺动脉重建矫治婴幼儿UAPA可有效缓解肺动脉高压,术后需密切随访“新”肺动脉通畅情况,必要时需再次行肺动脉成形术。  相似文献   

18.
西地那非可能对部分肺心病肺动脉高压患者有一定疗效,然而目前该药对肺心病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中期疗效仍不太清楚,为此Madden BP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Vascul Pharmacol,2007,47(2-3):184—1883。研究入选16例继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患者接受最大剂量西地那非治疗,50mg每日3次,并进行右心室导管检查、二维超声心动图以及6min步行试验。检查于治疗8周后、12个月及18个月后进行。基线治疗仍然继续。入选的16例肺动脉高压患者中包括6例不能行手术的慢性肺动脉栓塞患者,4例瓣膜性心脏病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术前血浆血管紧张素的变化,探讨其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诊治中的意义。方法 根据平均肺动脉压/平均主动脉压(MPAP/MAP)的不同将8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分为4组,每组20例。对照组:MPAP/MAP〈0.25;轻度肺动脉高压组(组Ⅰ):MPAP/MAP0.25 ̄0.45;中度且动脉高压组(组Ⅱ):MPAP/MAP0.46 ̄0.75;重度肺动脉高压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不伴主、肺动脉侧枝(MAPCAs)的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PA/VSD)患者接受右心室至肺动脉(RV—PA)管道连接或改良体-肺动脉分流术(mBT)术后血气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变,以明确两种术式对氧供需平衡的影响。方法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对38例不伴MAPCAs的PA/VSD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RV—PA组(n=25)和mBT组(n=13)。比较围术期死亡率,术后48h内的血气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心率、血压、动脉血氧饱和度、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氧剩余参数和正性肌力药物评分等的改变。结果术后RV—PA组死亡率(4.0%)与mBT组(7.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3例,随访时间6~18个月。11例患者(其中mBT组4例、RVPA组7例)在术后9~18个月接受了根治手术治疗,术后死亡1例,死于肺血管阻力过高,右心衰竭。术后24h、48h时RV—PA组和mBT组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均分别高于本组术后6h(P〈0.01),术后6h、24h和48hRV—PA组收缩压均低于mBT组(P=0.048,0.043,0.045);平均动脉压均高于mBT组(P=0.048,0.046,0.049);舒张压均高于mBT组(P=0.038,0.034,0.040);正性肌力药物评分均低于mBT组(P=0.035,0.032,0.047)。结论RV—PA管道连接与mBT两种姑息手术,虽然术后血压和正性肌力药物评分有显著差异,但体循环氧输送基本相当,术后6h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达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