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郑州市位于河南省中北部,辖7区6市(县)576万人口。布病发生始于1958年,60、70年代广泛流行,截止1994年全市累计发病3680例,年最高发病544例,分布于53个乡镇,城市为散发。畜间布病流行范围、强度与人间基本一致,据调查羊只最高年平均感染率为32.95%,历年来共分离到布氏菌59株,经鉴定均为羊种布氏菌,说明我市属羊种布病疫区。在查清疫区性质和疫情的基础上,采取以畜间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经过多年积极防治,1984年全市已无新发病人;畜间感染率下降为0.30%,全市疫情基本得到控制。1990年后,局部地区又出现疫情回升,为控制布病回升及摸清疫情,指导防治工作,1990~1995年进行了布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疫情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布氏菌病发病趋势的对数曲线拟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内蒙古自治区是布氏菌病的历史疫区,早在1920年即有疑似布病的记载,1953年有临床诊断病例的报道。50年代是流行最严重的时期,41%的旗(县)证实有人间布病的发生和流行。自治区布病防治工作始于1953年,经过30多年基础疫情调查,人畜免疫及综合防治,取得了控制人间发病和畜间流行的成绩,人间布病的发病率由1959年的47.18%/10万下降到1988年的0.06/10万。其间不同时期发病率下降的速度不问,与不同时期采取  相似文献   

3.
布鲁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在锡林郭勒盟流行历史久远,1922年已有人间布病流行,1952年被确定为布病疫区,疫情十分严重。20世纪70年代,经过多年的防治,特别是全盟普遍推行畜间布鲁杆菌猪2号苗饮水免疫,采用"检疫、免疫、淘汰"为主的综合性防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50年代证实有布氏菌病(简称布病)流行,70年代达流行高峰.按卫生部、农业部制定的布病疫区判定标准,我省主要疫区县多集中在甘孜、阿坝自治州的大部分牧区,凉山和内地部分农区亦有少量流行.从80年代初开始,我省重点采取以畜间检疫、免疫、淘汰病畜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以来,人畜间布病疫情均明显降低,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间布病血清阳性率基本控制在0.10%左右,目前52个布病疫区县中达控制标准的18个,稳定控制的25个,但据监测及流调资料显示,进入90年代以后,我省人间布病疫情又有明显回升,并出现了一些新的流行趋势和特征.  相似文献   

5.
威海市布鲁氏菌病流行特点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威海市地处胶东半岛东端,土地肥沃,水草丰富,适合发展畜牧业,是全省规模较大的奶山羊基地,也是乳制品加工业、皮毛加工业、制革业、毛纺业较集中的轻工业城市,这些都给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疫情的发生和流行提供了条件。自1963年首次发现布病疫情到1980年近20年间,我们坚持领导,专业人员和群众相结合,认真实施“以畜间检疫、淘汰病畜和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使布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从1981-1997年主要采取了人间及畜间疫情监测措施,已连续17年人、畜间未发生布病疫情,取得了显著效果。1 流行…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50年代证实有布氏菌病(简称布病)流行,70年代达流行高峰。按卫生部、农业部制定的布病疫区判定标准,我省主要疫区县多集中在甘孜、阿坝自治州的大部分牧区,凉山和内地部分农区亦有少量流行。从80年代初开始,我省重点采取以畜间检疫、免疫、淘汰病畜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以来,人畜间布病疫情均明显降低,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间布病血清阳性率基本控制在0.10%左右,目前52个布病疫区县中达控制标准的18个,稳定控制的25个,但据监测及流调资料显示,进入90年代以后,我省人间布病疫情又有明显回升,并出…  相似文献   

7.
2000~2005年河南省焦作市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河南省焦作市布鲁氏菌病流行因素,掌握疫情动态,预测疫情趋势,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常规疫情监测和人间布病主动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焦作市2000~2005年常规疫情监测布病102例,分布在9个县市区;以4~6月份发病较高;发病多为男性青壮年,职业主要为农民,占发病总数的82.4%;感染途径是主要与流产羔羊接触,占41.2%;发病到确诊平均间隔75d;发病比较集中的疫点有2个。主动监测1 119人,皮肤过敏试验阳性65人,阳性率5.8%。结论河南省焦作市布鲁氏菌病发病呈上升趋势,季节发病高峰可能与产羔季节有关,男性青壮年发病较高与牲畜接触的频率相对较高有关,疫点发生在贩卖、屠宰、养殖、皮毛加工比较集中的村庄,人间主动监测阳性率较高,预示可能疫情有扩大趋势;应深入开展布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基层防治技术水平,做好人间和畜间布病监测工作,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疫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吉林省人间布病流行特征、疫情变化趋势及原因,为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吉林省2014-2018年人间布病报告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吉林省2014~2018年共有9个市64个县(市、区)报告人布病发病数7 252例,其中男性病例5 406例,女性病例1 846例,男女发病性别比为2.93∶1;年龄上40-59岁发病最多,职业上农民发病最),时间上5月发病最多。地区上白城市和松原市发病较多。结论吉林省布病疫情呈下降态势,加强监测工作,完善控制措施以及强化宣传教育是今后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呼盟地区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的流行有近40年的历史,由于落实以畜间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人畜间疫情不断下降,特别是79~81年狠抓畜间菌苗免疫工作,使盟辖旂市布病疫情处于被控制状态。然而从79年开始海拉尔农牧场管理局所辖农牧场牛布病不断发生,并已蔓延到地方所辖公社牛群,呈片状较大面积流行局面。  相似文献   

10.
淄博市布氏菌病(简称布病)最早发现于1954年,且为山东省建国后首例,后经积极防治,人间自1976年、畜间自1985年未有疫情及病畜出现。但自1989年发现2例病人后,布病疫情在淄博市又不断发生,疫区范围逐渐扩大。现将1990—1998年布病流行特点分析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疫情资料 1990—1998年布病疫情报告及现场核实诊断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1.2人间感染调查 与畜类及畜产品有密切接触的职业人群及布病疑似症状者。病人确诊依据实验室诊断、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接触史综合判定。1.3畜间感染调…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锡林郭勒盟人间布鲁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疫情情况,为锡林郭勒盟布病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历年布病疫情资料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网络报告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结果 20世纪60~70年代锡林郭勒盟曾有过布病流行,之后得到有效控制。2000年以后疫情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06年报告发病率为253.44/10万,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1963年252.6/10万),2009年为493.72/10万,2010年开始逐年下降,2012年的报告发病率为193.21/10万。结论尽管近3年锡林郭勒盟布病报告发病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仍然处在高水平状态,布病疫情情况仍然严峻,防控工作仍然很艰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描述2004~2010年全国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现状和动态分布,分析流行趋势,为全国布鲁杆菌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2004~2010年全国布鲁杆菌病监测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并利用灰色模型进行趋势分析。结果 2004~2010年全国布鲁杆菌病疫情呈上升趋势,分布范围相对集中、逐年扩大,每年3~8月份高发,以青壮年男性为主,农牧民占很大比例。结论近年全国人间布鲁杆菌病疫情严峻,有继续上升的趋势,应根据其流行特征,探讨改进防治策略和措施,加大防治力度和投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浙江省2010—2018年人间布鲁氏菌病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相应防控策略制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浙江省2010—2018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资料,采用全局、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收集浙江省气象、畜牧生产等资料,进行人间布病疫情的空间回归分析。结果 2010—2018年,浙江省共报告布鲁氏菌病823例,年度报告发病数呈波动上升态势;人群特征显示病例以男性、40~60岁、农牧民及畜牧相关职业为主;发病率全局Moran’s I指数为0.12(P<0.05),总体分布呈现聚集性;局部空间自相关结果显示人间布病高聚集区主要为浙北杭嘉湖、绍兴及浙西的衢州等地区,且近年向浙南的丽水扩散;空间回归分析显示,地区“年内羊出栏量”为人间布病发病的促进因素。结论 人间布病疫情与羊的养殖、交易、加工产业密切相关,浙江省布病疫情的地区分布特征随着各地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需要在发展相关产业时同步规划落实好布病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掌握衢州市布鲁氏菌病(布病)疫情动态,为预测布病流行趋势、制订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浙江省布病监测工作统一布署和要求,血清学结果和病例判定参照“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GB15988-1995)”。结果2007年衢州市畜间布病共监测奶牛1071头,阳性26头,阳性率2.43%(26/1071);共监测重点人群血清304份,发现1例布病血清阳性,阳性率0.33%(1/304)。结论衢州市人间布鲁氏菌病的威胁仍然存在,今后应该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以控制人间布病。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人间布氏菌病流行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分析河南省布氏菌病流行因素,探讨预防控制对策。方法 采用回顾性流行病学分析的方法,对河南省1981~2003年布氏菌病发病情况、流行特征和疫情活跃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1981~2003年全省检出新发布氏菌病人1895例,年发病率(0.001~0.2)/10万;病例散布在72个县(市、区),其中偶发县有56个,散发县有10个,高发县有6个;80年代病例较少,90年代缓慢增加,2000年以后大幅度增加。发病时间以2.7月较多,发病人群以饲养放牧等农村人口为主。结论 河南省自90年代以来人间布氏菌病疫情活跃,疫情回升的原因与有关部门重视不够、财政投人不足、病畜难以淘汰、人群缺乏免疫保护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009-2015年沈阳地区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为制定本地区布病防控策略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布病监测方法按《全国人间布病监测方案》和《沈阳市人间布病监测方案》进行。2009-2015年人间布病疫情资料来自于沈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监测数据库。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布病疫情特征,进一步结合ArcMAP软件分析布病疫情的时空转换特征,绘制沈阳地区布病的时空分布图。结果 7年间沈阳地区共报告布病患者1 356例,其中2014年沈阳市区出现1例死亡病例;布病年均发病率的波动区间为(0.46~4.59)/10万,趋势性检验χ2=541.44,P<0.001,呈逐年递增趋势,而发病率增幅呈逐年递减趋势;春夏季为发病高峰期;病例以30~59岁男性农民居多。从时空分布图上看,2009年布病发病数和发病率最高的都是新民市,而到2015年发病数最高的是沈阳市区;发病率最高的是紧邻市区的法库县;从地理信息上来看,病例高发区由西部的新民市向东部的沈阳市和法库县推移,疫区范围也由2009年的7个地区,扩大为2015年的13个地区。结论 2009-2015年间沈阳地区布病疫情的时空变化特征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疫区由局部地区扩展为整个地区, 病例高发区由西部的新民市向东部的沈阳市和法库县推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构建江西省布病流行趋势预测模型,为布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14-2017年江西省人间布病月发病数建立不同差分次数下的最优模型,同时,对2018年1月的布病发病数进行预测,比较模型的拟合、预测效果。结果 不同差分条件的最优模型分别为AR(1)、ARIMA(1,1,3)、ARIMA(3,2,0)、ARIMA(3,3,0)。其中,模型AR(1)对2018年1月的发病数的预测误差最小。结论 ARIMA模型用于江西省布病发病数的短期预测基本可行。  相似文献   

18.
布氏菌病的流行趋势及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加强对布氏菌病的流行趋势、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诊断的认识,更好地监测该病。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我院的70例布氏菌病患者的发病趋势、临床特征及诊断方法,包括血培养及血清学凝集方法。结果实验室血液培养阳性的19例均为临床诊断病例,而76例血清学阳性的有70例临床诊断为布氏菌病,特异度为92.11%。患者以成年男性为主,且呈逐年递增之势;临床表现主要以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痛为主。结论布氏菌病有增加趋势,须加强对其监测及临床特征的认识。血培养是诊断布氏菌病的金标准,血清凝集试验是快速有效的辅助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迁安市2007 - 2010年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的流行特点,为制订布病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07 - 2010年布病疫情资料来源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基本信息系统”,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7 - 2010年共报告了86例布病患者,男性68例,女性18例,男女比例3.78:1。年龄主要集中在20~55岁,并以40~<45岁组患病最多,所有患者均为本地感染,职业多为畜产品收购、加工和养殖人员。建昌营镇报告病例最多,为51例,占59.30%。其中,2007年,报告发病13例,报告发病率为2.01/10万(13/647 983),2010年共报告了39例布病患者,报告发病率为5.63/10万(39/657 380),呈波动上升的趋势。2007年仅有2个乡(镇)发生布病,到2010年波及全市的8个乡(镇)和城区。结论 迁安市的布病疫情有扩散蔓延的趋势,建议政府加强对牲畜的检疫和染疫病畜的及时处理,在重点加强建昌营镇布病防治工作的同时,加强全市的布病防治工作。同时加大布病的宣传力度,提高职业人群的自我保护意识,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蔓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大同市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流行现状,为制订预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全国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收集整理2006 - 2009年大同市7个县4个区人间布病疫情监测资料,建立Excel数据库,对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当地人群布病发病率,发病人群的地区分布、时间分布、职业分布、年龄性别分布,总结大同市人间布病流行趋势及特点。结果 2006 - 2009年大同市共发生布病5195例,平均发病率为57.51/10万。各县(区)均有发病,发病时间以春、夏季为主,发病人群以青壮年男性居多。农民发病人数占总发病人数的81.67%(4243/5195)。结论 2006 - 2009年,大同市人间布病疫情呈现“高—低—高”流行态势,建议有关部门加大重点县(区)的防治工作力度,对重点发病人群进行布病防护知识的宣传,提高农民自我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