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焦虑个体对威胁性词语的注意偏向及习惯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随刺激呈现次数的增加,高焦虑个体对威胁性刺激注意偏向的变化。方法:被试为大一新生,依据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得分,随机选择了得分最高的25%部分中的24人作为高焦虑组,得分最低的25%部分中的23人作为低焦虑组。实验采用点探测视觉搜索任务,以威胁性词语为刺激材料,刺激呈现8次,分析刺激每次呈现时高低焦虑组被试对威胁性词语的注意偏向。结果:当刺激首次呈现时只有高焦虑组被试的注意偏向值与0相之间差异有显著性(t=2.34,P<0.05)。方差分析显示在刺激呈现的前三次,随着刺激呈现次数的增加,只有高焦虑组被试的注意偏向值发生了显著的变化(F=5.44,P<0.01.注意偏向值分别为:13.1±27.3,2.5±27.0,-10.0±27.9),对刺激呈现的后五次高低焦虑组个体的注意偏向值变化均不显著。结论:随着词语刺激呈现次数的增加,高焦虑被试对威胁性词语的注意偏向表现出习惯化倾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考试焦虑程度的大学生个体对情绪词语的注意偏向。方法:本实验随机抽取402名某高校本科在读学生,采用考试焦虑量表并对其进行集体施测,选取高考试焦虑被试和低考试焦虑被试各35名。采用经典点探测任务、实验任务来探讨高低考试焦虑个体对情绪词语的注意偏向。结果:1当词语类型为负性情绪词语,高、低考试焦虑被试对探测刺激与情绪词语位置一致时的反应时显著低于对探测刺激与情绪词语位置不一致时的反应时(t=-3.13,P<0.01);2当词语类型为正性情绪词语,低考试焦虑组被试对探测刺激与情绪词语位置一致时的反应时显著低于对探测刺激与情绪词语位置不一致时的反应时(t=5.57,P<0.01);高考试焦虑组被试对探测刺激与情绪词语位置一致时的反应时和对位置不一致时的反应时不存在显著差异(F=2.07,P>0.05);3高考试焦虑被试对不同词语类型的注意偏向值存在显著性差异(F=5.56,P<0.05);低考试焦虑被试对不同词语类型的注意偏向值存在显著性差异(F=28.38,P<0.01)。结论:1高、低考试焦虑者对负性情绪信息均存在注意偏向;2高考试焦虑者对正性情绪信息不存在注意偏向,低考试焦虑者表现出对正性情绪信息的注意解除;3高考试焦虑被试对不同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存在差异,低考试焦虑被试对不同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归因方式对不同自尊水平个体状态焦虑情绪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归因方式对不同自尊水平个体状态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以216名大学生为对象,运用Rosenberg自尊量表(SES)筛选出122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与诱导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①t检验中,低自尊的归因方式平均分为14.69,高自尊被试的归因方式平均分为12.93;②在方差分析中,对于被试失败前后焦虑差,自尊和归因方式的主效应及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均显著,分别为F(1,118)=7.56,P<0.01,F(1,118)=4.83,P<0.05,F(1,118)=5.44,P<0.05。结论:自尊与归因方式均能起到缓冲失败后不良状态焦虑情绪的作用,两者在对状态焦虑情绪的影响上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成人依恋类型大学生焦虑水平的差异及客观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方法:通过整群随机抽样,选取363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进行调查。结果:1成人依恋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9.32,P0.001,η2=0.07);2客观社会支持的主效应不显著(F=2.21,P=0.11,η2=0.01);3成人依恋类型和客观社会支持的交互作用显著(F=3.39,P0.01,η~2=0.06);4客观社会支持对依恋恐惧个体的简单效应显著(F=4.45,P0.05),且高低客观社会支持个体的焦虑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客观社会支持对依恋恐惧个体的调节效应显著,支持和验证了社会支持的缓冲器模型,对于不同成人依恋类型个体焦虑障碍的矫治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社交焦虑在放逐对潜在接纳线索(积极面孔)选择性注意作用中的调节效应。方法:将被试随机分配到放逐或控制组,使用网络掷球任务进行放逐/控制操纵后,使用改进版点探测任务测量其对积极面孔在定向和脱离过程中的注意偏向。结果:在对积极面孔的注意脱离上,社交焦虑对放逐操纵的调节效应显著,简单效应分析表明,低社交焦虑被试遭遇放逐后从积极面孔脱离更慢,而高社交焦虑被试却脱离更快。结论:社交焦虑水平能够显著调节放逐后个体对积极面孔的注意脱离加工过程,对理解社交焦虑的起源与维持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就业焦虑、决策角色对创业决策的影响。方法:以378名大四学生为被试,采用2(就业焦虑:高,低)×2(决策角色:自我、他人)的被试间设计,进行实验研究,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就业焦虑主效应显著(F=99.892,P0.01),相比高就业焦虑被试,低就业焦虑被试更倾向于冒险,即选择创业;决策角色主效应不显著(F=0.384,P=0.536);就业焦虑、决策角色存在交互作用(F=104.643,P0.01):(1)自我决策时,低就业焦虑者比高就业焦虑更倾向冒险创业(t=-14.851,P0.01);(2)他人决策时,高、低就业焦虑者倾向冒险创业。结论:就业焦虑对创业决策的影响受到自我决策、他人决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遭遇放逐后,社交焦虑个体对不同类型的潜在社交机会(陌生人/好友/网络社交)的反应偏差。方法:通过简明版惧怕否定评价量表筛选高、低社交焦虑被试共110名,随机分配到放逐组(58人)或控制组(52人),通过网络虚拟掷球任务对其分别进行放逐或控制操纵。使用基本心理需求满足量表、改编版社交兴趣问卷以及志愿时间募集任务对所有被试予以测量。结果:两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在潜在交往对象为陌生人的志愿时间上,社交焦虑和放逐操纵的交互作用显著,即相比于控制组,低社交焦虑个体在遭到放逐后更愿意参与志愿活动,而这一组间差异在高社交焦虑个体中却没有出现。在与朋友交往和网络社交的社交兴趣上,放逐操纵和社交焦虑的主效应显著,但交互作用不显著,即与低社交焦虑个体相同,高社交焦虑个体在被放逐后对与好友旅行和使用网络交友也表现出更高的社交兴趣。结论:社交焦虑个体遭遇放逐后,在面对以陌生人为对象的潜在社交机会时,出现归属需求补偿缺失现象;而在潜在社交对象为朋友或通过网络时,没有出现补偿缺失现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暴力暴露、反刍思维及大学生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方法:以90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暴力暴露问卷、反刍思维量表及社交焦虑量表进行测试。结果:暴力暴露、反刍思维及大学生社交焦虑两两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暴力暴露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直接效应不显著(β=0.05,t=1.34,P0.05);暴力暴露通过反刍思维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间接效应显著,其95%的置信区间为[0.05,0.12]。结论:反刍思维在暴力暴露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社交焦虑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和社交焦虑量表对294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①主观幸福感、学业自我效能感、社交焦虑在各年级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②在学业自我效能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社交焦虑的中介效应非常显著(P<0.01);③社交焦虑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可以较好地预测主观幸福感(F(3,290)=51.38,P<0.001);④随着对学习满意度的增加,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F(1,289)=69.79,P<0.001)和主观幸福感(χ2(4)=19.77,P=0.001)随之增长,社交焦虑呈下降趋势(F(1,289)=10.83,P=0.001)。结论社交焦虑在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有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的提高将有利于其社交焦虑的降低和主观幸福感的增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我关注在社交焦虑与人际需求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方法:选取467名大学生[男201名,女266名;平均年龄(21±2)岁],采用社交焦虑量表(SAS)、自我关注量表(SFAS)、人际需求问卷(INQ)进行测量,采用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方法进行中介效应的检验。结果:女生的SFAS与INQ总分均高于男生(均P0.01)。SAS、SFAS与INQ得分两两之间正相关(r=0.20~0.90,均P0.01);自我关注在社交焦虑与人际需求间起完全中介效应[95%CI为(0.34,0.59)]。结论:大学生的人际需求通过自我关注作用于社交焦虑,降低自我关注水平是缓解大学生社交焦虑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