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2 毫秒
1.
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胎儿骨修复长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寻找满意的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的载体一直是应用BMP修复骨缺损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探讨胎儿骨(FB)能否成为BMP载体,制备了复合BMP胎儿骨(BMP/FB),将其植入兔桡骨中段15mm人工缺损处,以单纯FB植入、异体骨(ALB)植入、空白作为对照,通过X线摄片,光镜观察,电子探针钙磷元素测定等方法了解各组骨缺损修复速度和愈合程度。结果发现BMP/FB植入侧4周时骨缺损处有大量间充质细胞聚集,8周形成骨小梁,FB基本被吸收,12周出现部分板层骨,钙磷值达到正常桡骨皮质骨水平,16周骨细胞成熟,髓腔再通,外观塑形较好,在不同时间点骨缺损修复程度,BMP/FB组明显优于FB组,FB组优于ALB组,空白组骨缺损则被纤维组织,脂肪组织等填充。实验证明FB是一种良好的BMP载体。  相似文献   

2.
多孔β—TCP/BMP复合人工骨的研制和动物体内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梁戈  胡蕴玉 《中华骨科杂志》1998,18(2):75-79,I003
多数人工骨缺损修复材料无骨诱导活性,为使人工植骨材料具有骨诱导活性并可在体内降解,本研究采用可降解陶瓷β-磷酸三钙(β-TCP)与骨形成蛋白(BMP)复合形成具有骨诱导能力的人工骨。将β-TCP/BMP、单纯TCP、羟基磷灰石(HA)和TCP/HA分别植入168只小鼠股部肌肉内,在24、72小时,1、2、4、8周取材,作大体观察、组织形态学观察、扫描电镜观察及碱性磷酸酶(ALP)检测。另将上述材料植入55只兔桡骨1.5cm缺损中,分别在2、4、8、12、16周取材,作大体、X线、组织形态学观察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将β-TCP/BMP植入小鼠肌袋后1周软骨生成,4周有造血骨髓的板层骨生成。ALP检测1、2周水平最高。植入材料与骨组织之间无纤维组织间隔。在兔桡骨缺损修复的研究中发现,β-TCP/BMP的骨缺损修复作用最强,16周植入材料的降解达53%,成骨量亦最多。研究结果表明:β-TCP/BMP是一种可降解、具有较强骨诱导能力、生物相容性较好的人工骨。  相似文献   

3.
高能震波对骨痂中骨形成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晓林  余楠生  杜靖远 《中华骨科杂志》1999,19(5):295-298,I001
目的 观察高能震波(HESW)对骨痂中骨形成蛋白(BMP)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促进骨折愈合的机理。方法 手术造成家兔双侧胫骨中段标准骨折模型,对一侧胫骨骨折部施以HESW,另一侧为对照组,术后每周进行X线及组织学检查,并取骨痂组织切片用BMP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SABC法()。结果 实验组骨痂中BMP表达强度在第2-4周时明在于对照组(P〈0.01),且X线摄片及组织学观察均显示实验组骨折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4.
BMP/DBM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者旨在对骨形态生成蛋白/脱钙骨基质(BMP/DBM)复合体在关节软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进行探讨。在16只雄性兔双侧股骨髁间凹各做一直径4mm,深2.5mm的全层关节软骨缺损。16个右膝缺损区植入BMP/DBM,8个左膝缺损内单独植入DBM,另外8个左膝为空白。术后12周处死动物,取材,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做苏木素一伊红,甲苯胺蓝及safranin-O染色。结果显示,在BMP/DBM组,植入物完全被吸收并被新生软骨替代,14例(14/16)愈合,且12例safranin-O阳染,新生软骨厚度和特征与邻近正常软骨相似。DBM组只有2例(2/8)愈合,safranin-O染色全部阴性。空白组未见新生软骨。结果说明,BMP/DBM能在关节腔内诱导软骨再生,并能以透明软骨修复全层关节软骨缺损。  相似文献   

5.
陶瓷样异种骨复合骨髓异位成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了解陶瓷样异种骨(CXB)与骨髓(BM)复合移植的成骨作用。方法将CXB与BM复合及单纯CXB植入兔的骶棘肌内,术后2、4、8、12、16及24周取出植入材料作组织学及组织化学检查,观察植入材料的成骨作用。结果CXB与BM复合植入后2周开始有软骨和新骨生成,以后软骨逐渐钙化成骨,8周时出现髓腔,并随植入时间的延长,新骨生成增多,成骨更为典型。而单纯CXB植入后无新骨或软骨形成。结论CXB与BM复合移植通过骨传导、骨诱导及提供成骨细胞或成软骨细胞而成骨,是一种理想的骨移植替代材料,可望在临床上用于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6.
Yuan Z  Ma P  Hu Y  Luo Z  Han Y  Shi K  Lu R  Wang J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11):682-685
目的 探讨复合基因重组人BMP2(rhBMP2)的异种骨与游离骨膜(FP)联合移植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将rhBMP2与去抗原牛松质骨载体(BCB)复合,制成rhBMP2/BCB;选用新西兰大耳白兔28只,制成烧骨干15mm缺损动物模型,分别行FP和rhBMP2/BCB复合移植(n=6)、rhBM2/BCB移植(n=6)和单纯BCB移植(n=2);术后4、8、12、16周取材,通过X线、生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探讨高海拔对骨折愈合矿含量的影响,分别在拉萨(海拔3658m)和重庆,采用当地家兔制成胫骨横形骨折模型,三角针内固定,于术后2,4,6,8,10,12周分别截取标本,行X线摄片,单光子吸收检测骨密度(BMD)和骨矿含量(BMC)以及CT扫描,测定骨痂区BMD,BMC和CT值,结果BMD,BMC,C值两组镁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结论:高海拔环境下骨折区骨矿析出和沉积速度较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旨在通过建立兔的去卵巢骨质疏松模型,观察羟基磷灰石涂层植入体在此类异常骨床中的生物学特性。选用健康雌性家兔,随机分为A、B两组,B组在行植入体术前4周切除双侧卵巢,A组模拟切除双侧卵巢。烧结的HA涂层钛金属植入体及单纯钛金属植入体被分别植入动物骨胶远端,植入体周骨床被划分为四区,远、中、近1/3段分别为1、2、3区,近1/3段游离端为4区。B组动物在去卵巢后8周,雌二醇下降为术前的23.3%,股骨远端的骨密度在去卵巢术后4周较对照组低6.5%,有显著性差异(P<0.05)。A、B两组中均以2、4区为骨密度高值区,HA涂层能促进植入体周的骨形成,骨组织内生在4~8周达高峰,8周后有再吸收趋势,HA涂层能明显促进植入体的生物固定强度,去卵巢引起的低骨床对植入体生物固定强度有削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复合基因重组人BMP2 的异种骨(rhBMP2/BCB) 移植及其与骨膜联合移植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将rhBMP2 与去抗原牛松质骨载体(BCB)复合,制成rhBMP2/BCB;并采用兔桡骨干1.5 cm 缺损的动物模型,通过X线、生物力学、骨密度、组织学等检测手段,比较单纯rhBMP2/BCB移植、rhBMP2/BCB 与带血运骨膜联合移植及rhBMP2/BCB 与游离骨膜联合移植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疗效。结果 (1) 单纯rhBMP2/BCB 移植,可在16 周使节段性骨缺损基本修复,其修复机制与过程和重组异种骨相似;(2)rhBMP2/BCB与带血运骨膜联合移植,8 周即可修复骨缺损,其修复机制与骨折修复相仿,包括膜内成骨和软骨成骨两种机制;(3)rhBMP2/BCB与游离骨膜联合移植,在骨缺损修复早期( ≤12 周) ,其成骨速度及成骨质与量均优于单纯rhBMP2/BCB移植,约在12 周使骨缺损基本修复。结论 上述三种方法均可有效地修复节段性骨缺损,但以rhBMP2/BCB与带血运骨膜联合移植较为理想。该方法同时具有良好的骨生成、骨传导和骨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骨诱导性载体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的双重成骨作用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胡晓波  夏筠 《中华骨科杂志》1998,18(2):80-83,I004
本文用猪骨基质明胶(pBMG)复合猪骨形态发生蛋白(pBMP)植入小鼠肌肉内,以期达到pBMG和pBMP双重诱导成骨的叠加作用,并与单独植入的明胶海绵、pBMG、pBMP和无机骨-pBMP(AOB-pBMP)的成骨效应相比较。结果显示,含有pBMP的各组术后4天有明显的间充质细胞化,新骨在10天左右开始形成。ALP的活性高峰出现在术后21~28天,组间钙、磷含量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明胶海绵组最低,而pBMG-pBMP组含量最高。各组的钙、磷相关系数为高度正相关。作者讨论了pBMG复合pBMP后的双重成骨作用及其优越性,认为ALP主要由诱导性新骨成熟期的成骨细胞和骨细胞所产生,新骨中的钙、磷含量因呈高度正相关,两者均可作为新骨定量的指标,但以钙含量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珊瑚多孔羟基磷灰石(CHAP)、纤维蛋白(FS)及金葡液(SAI)复合物修复骨缺损的作用,以及作为人工骨移植替代材料的可行性. 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54只在双侧桡骨制备骨缺损模型后分成实验组、对照组及空白组.将CHAP-FS-SAI复合物植入骨缺损处作为实验组,自体骨植入作为对照组,空白组不植入任何物质;术后2、4、8和12周分别取2只兔行大体标本观察、组织学、X线片观察及生物力学测试,比较各组修复骨缺损的能力. 结果实验组术后2周见植入物与骨端形成紧密的纤维性连接,镜下可见CHAP周围大量成纤维细胞、软骨细胞及毛细血管增生;对照组有少量骨痂形成,有软骨细胞、骨母细胞及破骨细胞.4、8周两组均见大量骨痂形成,镜下见软骨细胞钙化,组织骨和板层骨.12周实验组及对照组均见大量成熟的骨细胞及板层骨;实验组见植入物完全骨化,塑形完全,CHAP未完全降解.空白组12周骨缺损区为纤维瘢痕组织填充,镜下主要为大量成纤维细胞.X线片2周实验组与对照组有骨痂影,4周骨痂影增多.8周实验组骨缺损消失,CHAP分散在骨痂中;对照组骨折线消失,髓腔开始形成.12周实验组和对照组骨皮质连续,髓腔复通,塑形完全.空白组12周骨缺损区无骨性连接.生物力学测试最大扭矩及抗扭刚度在术后4、8、12周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无差异(P>0.05),但术后2周,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HAP-FS-SAI复合物具有较强的成骨能力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作为自体骨移植的一种替代物修复骨缺损.  相似文献   

12.
异体软骨痂移植的初步结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通过观察异体软骨痂移植后的生物学过程判断其作为植骨材料的可行性。方法 将1只SD大鼠的双侧股骨干造成闭合骨折,1周时切开获取软骨痂,-196℃冻存2周后移植于5只SD大鼠的左侧胫骨干部分缺损区(此骨缺损模型的成骨活动只表现为膜内化骨的方式),右侧植入异体松质骨作为对照组。将取材标本制成不脱钙切片,经亮绿和藏红T染色。结果 术后1周取材1例,缺损区实验侧和对照侧均未见有软骨组织和骨组织形成。术后2周处死其余4只大鼠,实验侧(3/4)可见有软骨组织和骨组织形成。骨组织内已有髓腔形成,骨组织周围是软骨组织,与宿主骨之间有纤维组织相隔。结论 异体软骨痂移植后未被吸收,可经软骨内化骨的方式产生骨组织,为软骨痂作为植骨材料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了初步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cellgrowthfactor,VEGF)在异体皮质骨移植修复骨缺损中的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5只,雌雄不限,体重2.5~3.0kg。制成双侧桡骨中段1.5cm骨缺损模型,随机均分为3组:对照组单用异体皮质骨移植;实验组用异体皮质骨移植+重组人VEGF局部注射;拮抗组用异体皮质骨移植+VEGF多克隆抗体腹腔注射。于术后1、3、5、8和16周行X线片、病理切片、血管密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四环素荧光成骨检测,评估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血管密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实验组有大量血管生成,且随着时间延长血管数量逐渐增加,于第8周达高峰;四环素荧光标记显示结果与血管密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相吻合。周围软组织血管密度计数及骨形成速率,除第8、16周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时间点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和拈抗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指标优于拮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能加速移植的异体骨血管化和爬行替代,促进骨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14.
富血小板血浆促进骨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3,自引:9,他引:14  
目的 探讨复合富血小板血浆(PRP)的陶瓷人工骨对管状骨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24只,体重2.5~3.0kg,雌雄不限。随机选择一侧桡骨作实验侧,连同骨膜切除桡骨中上段1cm,造成节段性骨缺损,填入复合PRP的人工骨,另一侧为对照侧,仅填入人工骨,分别在术后第2、4、8和12周通过大体观察、X线片、组织学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等手段观察两侧桡骨愈合情况。结果 术后第2周,实验侧和对照侧的新生纤维组织和骨组织均主要集中在截骨靖,实验侧新生组织略多于对照侧。第4、8周,实验侧人工骨表面及孔隙内被大量新生骨组织覆盖和填充,人工骨与宿主骨桥接紧密;对照侧的新生骨组织主要限于人工骨两端,且相对实验侧较幼稚。第12周,实验侧骨缺损完全修复,人工骨表面被皮质骨完全覆盖,对照侧仅于两侧截骨靖区域出现板层骨,人工骨表面未见连续性骨痴形成。结论 复合PRP的人工骨可用于管状骨缺损的修复,并有明显加速骨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骨形成蛋白修复兔桡骨缺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I型胶原以及骨形成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移植修复节段性兔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新西兰大耳白兔56只,切取自体髂骨研磨成微小颗粒,分别与BMP及I型胶原复合,实验分成4组(n=16)。A组: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MP、I型胶原,B组: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I型胶原,C组:自体微小颗粒骨,用于修复兔桡骨干1.5cm缺损的动物模型。D组:空白对照组(n=8),双侧桡骨缺损不作处理。术后2、4、8和12周,行X线片、组织学观察,骨密度及生物力学检测,比较各移植物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疗效。结果X线片显示,A组术后8周即可使骨缺损完全修复,而B组术后12周使骨缺损完全修复。术后8、12周骨量测定A组成骨量最多,12周生物力学测定显示移植物修复后的骨缺损具有最佳生物力学表现,而C组则不能完全修复骨缺损。结论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MP、I型胶原及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I型胶原均能有效修复节段性骨缺损,以复合BMP移植效果更理想。  相似文献   

16.
基因修饰的生物可降解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血管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转染骨形成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复合生物可降解人工骨修复兔桡骨缺损的血管化过程,观察BMP-2基因对促进移植骨血管化的影响。方法利用携带BMP-2基因的腺病毒载体(adenovirus carrying BMP-2 gene,Ad—BMP-2)转染MSCs及复合人工骨制备。取新西兰大耳白兔60只制成双侧桡骨中段1.5cm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30侧)。各组采用不同材料植入缺损,A组:Ad—BMP-2转染MSCs+聚乳酸/聚己内酯(polylactic acid/polycaprolactone,PLA/PCL);B组:β-半乳糖酐酶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转染MSCs+PLA/PCL;C组:未转染MSCs+PI,A/PCL;D组:单纯PLA/PCL。分别于术后4、8和12周各组处死5只动物,行X线片、微血管分布、组织学、透射电镜观察,并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检测及微血管计数。结果A组4周时见移植骨内片状成骨影,有较多新生血管长入,支架孔隙内充满软骨痂,功能活跃的成骨细胞围绕微血管生长,VEGF表达及微血管数均明显高于其它各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周时移植骨内成骨逐渐增多,微血管迂曲扩张并相互连接,软骨痂转变为小梁骨;12周时皮质骨连续,髓腔再通,微血管呈规则地纵向排列。B、C组成骨能力较弱,血管再生缓慢,12周时骨缺损得到初步修复,微血管沿新生骨小梁孔隙分布。D组各时间点新生血管少见,12周时骨端硬化,缺损区被纤维组织填充。结论BMP-2基因转染可通过上调VEGF表达,间接诱导移植骨血管化,促进种子细胞成活,加速新骨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制备CPC/BMP复合人工骨,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其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及相关问题,探讨临床应用的可能性。方法 参考有关文献方法合成CPC,并将其作为BMP的载体制成CPC/BMP复合物,植入兔桡骨15mm骨缺损处,术后不同时间处死动物。通过生物力学测定,组织学染色分析,电镜扫描及X射线电子能谱分析。X线摄片,无机质含量测定以及骨密度测定等手段观察新骨形成和材料降解情况。同时以单纯的CPC及空白组作为对照研究。综合评价CPC/BMP对骨缺损的修复能力及对机体的影响。结果 术后CPC/BMP和CPC两组动物均无毒性反应。随着时间的延长,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浓度逐渐升高,尤以CPC/BMP组显著,提示CPC/BMP复合物和单纯的CPC均可以促进新骨形成,前者新骨形成量大,骨修复能力明显好于后者。CPC/BMP植入2周时可见大量间充质细胞分化,在材料与骨端之间出现一层软骨细胞。4周时软骨细胞向编织骨分化,16周时板骨层骨长人材料并与之相互分割包裹,24周时骨缺损初步修复,新骨密度明显高于CPC组,说明BMP的加入不仅有效地促进了新骨的形成,同时也加速了新骨的钙化。24周组标本生物力学测定结果表明,新骨形成的同时伴随材料的降解,CPC组材料降解速度缓慢,CPC/BMP组降解速度优于CPC组,但24周时仍有部分材料残存。在新骨形成和材料降解过程中可出现血清钙浓度的一过性升高。结论 CPC是BMP的理想载体。CPC/BMP生物活性人工骨对骨缺损有较强的修复能力,可望成为新型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8.
同种异体骨基质明胶在椎体间融合术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通过同种异体骨基质明胶(BMG)在腰椎间诱导成骨的实验结果,证明同种BMG能够在椎间诱导成骨,达到椎间融合的目的。方法 以兔腰椎间盘摘除后的椎间隙作为动物模型,分别植入明胶海绵、同种BMG、脱钙骨基质和酒精保存骨。植入后4、8及12周进行X线摄片和组织学检查。结果 同种BMG无明显免疫排斥反应,并且具有良好的骨诱导作用,术后4及8周有大量新骨出现于椎间隙中央部,术后12周椎间完全融合。结论:  相似文献   

19.
新型生物活性陶瓷复合人工骨成骨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新型生物活性陶瓷复合材料成骨效应 ,为人工骨替代材料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 小鼠 96只 ,随机分为 4组 ,每组 2 4只。采用具有诱导活性的骨形成蛋白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分别与羟基磷灰石 (hydroxyapatite,HA)、磷酸三钙 (tricalcium phosphate,TCP)、胶原复合羟基磷灰石 (collagen HA,CHA)及氟化羟基磷灰石 (fluoridated HA,FHA)复合 ,将 4种复合材料 (HA/ BMP,TCP/ BMP,CHA/ BMP及 FHA/ BMP)分别植入 4组小鼠左侧股部肌肉内为实验侧 ,右侧分别植入 HA、TCP、CHA及脱钙牙基质 (decalcified dentin matrix,DDM)作为对照 ,在 1、3、5及 7周取材作大体观察、组织形态学、扫描电镜观察及生化测定。 结果 各组实验侧及第 4组对照侧植入后 1周软骨形成 ,第 1~ 3组对照侧为纤维结缔组织 ;3周时各组实验侧均有较多的成熟骨组织 ,组织碱性磷酸酶 (alkalinephosphatase,AL P)染色均为阳性。各组对照侧材料被结缔组织包囊 ,AL P染色阴性 ,未见骨组织形成。各组实验侧材料AL P活性及磷 (phosphrus,P)检测水平明显高于相应的对照侧材料 ,实验侧与对照侧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 ,而 TCP/ BMP复合材料明显高于另 3种复合材料 ,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5、7周各实验侧及对照  相似文献   

20.
切除卵巢对骨基质明胶修复大鼠颅骨缺损成骨效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实验性骨质疏松状态对骨基质明胶修复骨缺损成骨效能的影响。方法 将 6 8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去卵巢组和对照组。 90d后两组各抽取 10只测定骨密度以确定骨质疏松模型的建立。其余 4 8只大鼠制备直径 8mm颅骨极量骨缺损并同期植入骨基质明胶颗粒。植入术后 2 1和 5 6d两组每次分别处死 12只大鼠 ,通过不脱钙组织磨片、四环素荧光示踪及骨组织计量学动态参数测定、扫描电镜和X射线显微分析技术观察骨缺损区修复情况。结果 骨密度测定指标显示 ,去卵巢 90d后骨质疏松状态建立。骨基质明胶植入术后 2 1d ,均有新骨在两实验组骨缺损内形成 ,去卵巢组新骨形成较少 ,四环素标记成骨区域较稀疏。植入术后 5 6d ,对照组骨缺损基本修复 ,去卵巢组骨缺损部分区域为纤维结缔组织充填。植入术后 2 1d、5 6d荧光双标间距和平均矿化沉积速率均较对照组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骨缺损区新生骨痂的钙磷比值定量分析 ,去卵巢组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1d :0 4 892± 0 0 342、0 5 4 75± 0 0 2 0 4 ,P <0 0 1;5 6d :1 0 95 0± 0 0 4 37、1 195 5± 0 0 4 6 3,P <0 0 1)。结论 实验性骨质疏松降低了骨基质明胶的成骨效能。雌激素可能在生物骨替代材料参与的骨重建中发挥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