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股骨粗隆下Seinsheimer Ⅲ-Ⅴ型骨折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股骨粗隆下骨折是指发生在股骨小粗隆至股骨干峡部之间的骨折,SeinsheimerⅢ—Ⅴ型骨折即股骨粗隆下粉碎骨折,一般为高能量创伤所致,股骨长度常有短缩,有时骨折波及大小粗隆及梨状窝,受伤后由于外展肌、外旋肌、髂腰肌等牵拉,出现骨折近端屈曲、外展、外旋的典型畸形。股骨粗隆下骨折手术治疗常见的内固定方式有两大类:一类为髓外固定,另一类为髓内固定。  相似文献   

2.
同侧股骨和胫骨骨折7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同侧股骨和胫骨骨折患者最佳治疗方法。方法 对73例患者(77侧)伤时全身情况、不同治疗方法、合并症、骨折愈合及下肢功能恢复进行分析和评定。24侧股骨和21侧胫骨骨折采用带锁髓内钉固定,13侧股骨应用“V”型钉或梅花针固定,17侧股骨和21侧胫骨应用钢板内固定,4侧股骨和6侧胫骨行单臂支架外固定,其他石膏或牵引治疗。结果 总优良率64.71%。股骨和胫骨均坚强内固定(1组)优良率72.40%;一处骨折坚强内固定,另一处非手术治疗(Ⅱ组)优良率63.33%;股骨和胫骨均非手术治疗(Ⅲ组)优良率44.44%。结论 同侧股骨和胫骨骨折是一种重度小稳定损伤,二处骨折均坚强内固定为理想治疗方法;危重患者应给予一处骨折内固定或支架外固定,使其成为单一骨折;现代带锁髓内钉对骨折内固定疗效明显优于其他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单边外固定器治疗股骨髁上髁间复杂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单边外固定器治疗股骨远端复杂骨折的适应证及治疗效果。方法21例股骨髁上髁间粉碎性骨折患.先采用膝前内侧切口。行股骨髁间骨折复位,解剖复位关节面,于股骨外髁部定位直视下用特制外固定螺纹针加压固定两髁部骨折。透视下闭合牵引复位髁上骨折,并撬拨整复游离骨折片,于骨折近端定位置人外固定针。安装紧固外固定器行骨折固定。结果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3.2个月。骨折在4~7个月内全部愈合,并去除外固定器。2例患外固定针道感染,经去除固定针局部换药后愈合。根据Rasumssen评分(总分30分,膝关节活动功能0~6分)评价患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良16例(76.2%),一般4例(19%),差1例(4.8%)。结论单边骨外固定器治疗股骨髁上髁间复杂性骨折,具有创伤小。血运破坏少。骨折复位满意,可以早期功能练习等优点。尤其适用于应用内固定难以处理的长节段股骨髁上髁间粉碎性骨折,外固定器可多向、多部位调节,对骨折起到牵引、复位和固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双头自动加压新型外固定支架的力学特性。方法:将15具新鲜湿润股骨头标本,分试验组5具和对照组10具(动力髋螺钉DHS和传统外固定支架各5具)。在试验时实行等级加载,0~1800N,加载速度1.4mn/min,分别测量股骨转子间骨折固定后的强度和刚度、扭转力学性能和股骨的极限承载能力,以比较不同器械的优劣。结果:试验组在股骨转子间固定后的强度和刚度,股骨的扭转力学性能以及极限承载能力均优于DHS和传统外固定支架(P〈0.05)。结论:双头自动加压新型外固定支架嵌后比较紧密,无滑动,能有效地防止髋内翻畸形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同侧髌骨骨折合并股骨外髁骨折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方法]1999年以来收治同侧髌骨骨折合并股骨外髁骨折23例,均行手术治疗。髌骨骨折应用张力带原理钢针、钢丝固定,股骨外髁骨折采用松质骨螺丝钉固定。[结果]21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8个月。膝关节功能按Merchan评判标准,优13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为85.7%(18/21)。[结论]髌骨骨折合并股骨外髁骨折为同一损伤暴力持续作用所导致的2个部位骨折,解剖复位、可靠固定及早期的功能锻炼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内固定失效的骨外固定治疗的经验,并对此方法进行评价。临床资料:从1995年7月至2000年6月,共有30例内固定失败患在我院接受治疗。其中男22例,男8例,平均年龄35岁。内固定失败主要包括:钢板固定后畸形愈合12例(股骨3例,胫骨6例,肱骨3例)、取钢板后再骨折8例(均为股骨骨折)、骨不连6例(肱骨4例,股骨1例,胫骨1例)、股骨颗粉碎骨折钢板固定后不稳4例。采用的外固定器有:单臂式、全环式、组合式。结果:30例患骨折均愈合良好,但二次骨折愈合时间明显长于第一次。结论:内固定失败患应采用外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7.
角翼钢板治疗股骨下段骨折疗效分析王开友,邓念,孙东宁,崔海岩,于晓江股骨干骨折在临床上很常见,多采用各类钢板或髓内钉固定。但由于术后多需辅以外固定,常遗留膝关节强直,尤其是股骨下段骨折更易发生。作者自1990年4月~1995年4月共收治股骨下段骨折2...  相似文献   

8.
手术治疗浮膝损伤52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浮膝损伤的意义。方法 根据不同骨折部位采用不同内固定器械及外固定治疗浮膝损伤52例,其中34例胫骨,38例股骨切开复位内固定,18例胫骨,14例股骨用外固定支架固定。  相似文献   

9.
骨结构重建超关节外固定架在股骨髁部粉碎骨折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超关节外固定支架治疗股骨髁部严重粉碎骨折并骨缺损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0例股骨髁严重粉碎骨折并骨缺损进行超关节外固定,维持力线和有限化内固定,并和一期或二期植骨,定期观察分析。结果:10例患者均有良好的骨愈合,关节功能优良率90%。结论:对股骨髁严重粉碎骨折采用超关节外固定,维持力线和有限化内固定重建骨的解剖结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股骨粗隆外侧壁是股骨粗隆间骨折相关研究中的较新概念,近年受到越来越多重视。完整的外侧壁能够支撑头颈骨块,对抗股骨干内移和头颈骨块旋转、内翻,防止头颈螺钉后退切出,对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的稳定性起着关键作用。鉴于外侧壁的重要性,临床治疗中常需重建外侧壁或根据外侧壁是否完整选择内固定类型。该文对股骨粗隆外侧壁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讨论外侧壁对不同内固定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测量膝骨关节炎患者股骨内、外侧后髁软骨厚度以及后髁角(posterior condylar angle,PCA),探讨其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中截骨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5月-12月拟行TKA治疗的53例(60膝)膝骨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骨关节炎组),男12例(14膝),女41例(46膝);年龄57~82岁,平均71.9岁。胫股角为(183.2±2.6)°。以15例(30膝)健康志愿者膝关节作为对照(对照组),男6例,女9例;年龄59~68岁,平均66.3岁。将MRI扫描膝关节获得数据导入Mimics10.01交互式医学影像控制系统,测量内、外侧股骨后髁软骨厚度和包括与不包括后髁软骨时的PCA,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股骨内、外侧后髁软骨厚度分别为(1.85±0.33)mm及(1.92±0.27)mm,包括与不包括后髁软骨时的PCA分别为(5.0±0.9)°和(5.1±0.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关节炎组股骨内、外侧后髁软骨厚度分别为(0.45±0.40)mm及(1.78±0.51)mm,包括与不包括后髁软骨时的PCA分别为(3.3±1.7)°和(4.8±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关节炎组股骨内、外侧后髁软骨厚度差为(1.33±0.45)mm,与包括与不包括后髁软骨时的PCA角度差(1.5±1.3)°成正相关(r=0.75,P=0.01)。结论膝骨关节炎患者股骨后髁软骨磨损程度存在差异,导致内、外侧后髁软骨厚度和包括与不包括后髁软骨时的PCA存在差异,TKA术中行截骨时,应将股骨后髁软骨厚度差异纳入考虑范围内。  相似文献   

12.
动力髋关节螺钉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 综述动力髋关节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emur fractures,IFF)的研究进展。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来有关DHS内固定治疗IFF生物力学、临床应用的相关文献,并作综合分析。结果 随着DHS的结构力学、手术操作研究进展,已成为临床治疗IFF的有效工具。结论 DHS仍然是治疗稳定性IFF的金标准,对于复杂IFF采用改良DHS同样可以取得良好疗效,但严格手术适应证、熟练手术操作、严格微创操作仍是应用的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兔股骨三维生物力学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新西兰大白兔1只,雌性,兔龄1年。制作兔股骨标本,获取股骨断层图像,输入计算机后经处理得到边界轮廓线,再通过自编程序,获取建模时所用的轮廓线坐标,将坐标数据输入建模软件,建立三维实体模型。结果建立了兔股骨的完整三维模型,真实模拟了股骨的解剖形态。结论兔股骨三维生物力学模型的建立为下一步通过有限元法确定振动的最佳参数,提高骨密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成人双腓骨游离移植修复股骨远端巨大骨缺损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原因所致股骨远端巨大骨缺损的治疗手段及疗效. 方法 1998年2月~2002年12月对6例患者(年龄19~37岁)股骨下端骨肿瘤切除术后、骨髓炎及外伤性骨缺损,采用吻合血管的双腓骨移植,在股骨远端及胫骨关节面切除后植骨,以螺钉固定,两腓骨相对侧骨膜切开,骨皮质紧贴并缝合骨膜. 结果术后获随访13个月~5年7个月,平均3年4个月,移植骨生长良好,能完全负重,其中1例随访至5年7个月时X线片见双腓骨骨皮质之间完全愈合,并显示双腓骨出现髓腔再通,融为一个髓腔,且负重能力更强. 结论股骨下端骨缺损用双腓骨移植治疗,增强了骨的稳定性,但膝关节融合,丧失了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5.
带蒂腓骨移位修复胫骨股骨长段骨缺损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目的 总结修复胫骨上段,中段及股骨下段长段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自1974年5月 ̄1997年8月应用四种带蒂腓骨局部移位术修复胫骨,股骨头段骨缺损25例,其中胫骨上端良性骨肿瘤,瘤段切除后带蒂腓骨移位,膝关节融合9例,胫骨干良性长段骨肿瘤或瘤样病变者,截除后带肌蒂腓骨移位,行胫腓骨融合术9例,胫骨中下段广泛良性骨肿瘤或瘤样病变,截除后血管蒂腓骨向远端内侧移位,胫腓骨融合2例,股骨下端良性骨肿瘤,切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AO微创内固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LISS)和动力髁螺钉(dynamiccondylar screw,DCS)固定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为临床选择内固定器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甲醛固定股骨近端相似的成年(35~50岁)尸体干股骨标本12根,排除畸形、骨折等病变,将标本随机分成LISS固定组(A组)和DCS固定组(B组),每组6根。每个标本小转子下方1 cm处用斜切机锯断,做成1 cm间隙,模拟粉碎性骨折模型,远端用牙托粉与牙托水包埋固定。标本模拟人体单足站立受力状态,固定于Instron-8874液压伺服力学实验测试机上,行轴向压缩试验和动态疲劳试验,测定抗压性能和标本内侧骨折线两端应变分布情况。结果轴向压缩试验显示,A组在2个应变片处的应变值均较B组相应应变值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同载荷下,A组股骨头的垂直下沉位移显著小于B组(P<0.01);载荷600 N时,A组的轴向刚度为(209.06±18.63)N/mm,显著高于B组的(65.79±7.26)N/mm(t=3.787,P=0.004)。动态疲劳试验显示,在相同循环加载周期下,A组股骨头的垂直下沉位移小于B组(P<0.01);当股骨头垂直下沉位移达0.5 mm时,A组内固定所承受的力值及所用的循环加载周期次数均远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LISS从生物力学和解剖结构上均能满足股骨转子下骨折内固定要求,具有良好的力学稳定性。经过生物力学比较,LISS内固定较DCS内固定牢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髋关节陈旧性骨折脱位伴股骨干上1/3 骨折畸形愈合及膝关节功能病废的修复重建。方法 1997年4 月~8 月为1 例髋关节功能完全丧失且膝关节已行融合导致整个下肢残废的患者,采用人工关节置换及带锁股骨假体柄髓内固定方法进行髋关节功能重建。结果 术后随访1年患者置手杖行走无不适,恢复日常生活及轻体力工作。结论 对髋关节陈旧性骨折脱位伴股骨干上1/3 骨折畸形愈合,采用人工关节置换和带锁股骨假体柄髓内固定方法重建髋关节功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自动加压防旋髓内钉的研制及修复股骨中下段骨折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目的 研制一种自动加压防旋髓内钉,探讨其生物力学和在修复股骨中下段骨折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研制的自动加压防旋髓内钉于1998年1月~2001年6月,临床用于修复股骨中下段骨折23例,其中横、短斜形骨折12例,粉碎骨折9例,斜形、多段骨折各1例,手术时间为伤后2小时~8天。陈旧性骨折2例,手术时间为伤后11~13个月。在梅花型圈内钉距近远端一定距离的两侧翼开孔,置入梅花型弹力环2~4枚以适应股骨髓腔宽大部。手术时间30~75分钟,平均43分钟。结果 在5Nm扭矩下,自动加压防旋髓内钉的抗旋转作用与交锁钉相近;23例骨折均愈合,其中21例为6~13周,平均9周,2例陈旧性骨折为15~22周。术后均获随访6~36个月。无感染、畸形愈合、骨不连、关节僵硬及再骨折等并发症。按Kolmert等功能评定标准,优19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5.7%。结论 自动加压防旋髓内钉设计合理,生物力学性能稳定,临床应用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骨折愈合快,具有铀向加压及防旋功能。  相似文献   

19.
中空加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总结中空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及特点。方法 1993年11月-1998年10月治疗52例各类型老年股骨颈骨折,男25例,女27例,年龄60-83岁,平均70岁,新鲜骨折48例,陈旧性骨折4例,行闭合复位内固定42例,开放复位内固定10例,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4-6天可坐,10-15天能扶双拐离床部分负重行走,4周患髋活动接近正常,随访26-84个月,平均48.5个月,50例达骨愈合,2例骨不愈合,平均愈合时间4.7个月,除3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外,无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常见术后并发症。结论此法手术操作简便,损伤小,固定率,能早期离床,并部分负重,从而减少了老年股骨颈骨折后的常见并发症,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We reviewed ninety-three patients who had one hundred and seven complete fractures of the femur between them and were treated over a twenty-five year period in Western Australia and South Australia. Operative surgical management of complete fractures in the middle and distal thirds was usually successful. In contrast, fractures proximal to the middle third were regularly associated with non-union, implant failure and requirement for revision surgery. In view of th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outcome after fracture of the pagetic femur in different sites, a comprehensive surgical management strategy is recommended in order to avoid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