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易学阐述事物阴阳动静变化的道理,中医学研究、阐明人体阴阳盛衰消长的机制,两者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共通之处,所以有医易同源之说。医易相通的焦点有整体观、运动观、平衡观,故从象形饮食,同形相补;归类比象,五气互补;盈虚消息,药食养生;损刚益柔,因时制宜;阴阳平衡,饮食达生五个方面归纳出《周易》与中医饮食养生的相互关系和特点。  相似文献   

2.
"养生之道,莫先于食",饮食不仅为日常所需,更是民众保健强身,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医食养的历史源远流长,原始人类在学习使用火的时候发现"炮生而熟,令人无腹疾",出现了饮食养生的萌芽。西周时期设立食医和食官,重视食物的营养与保健。《黄帝内经》成书奠定了中医食养理论的基础,唐代孙思邈食养食治专著的出现,使饮食养生进入兴盛阶段。此后历代对饮食养生的研究更加深入,实践也更加广泛,至明清时期已经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成熟理论体系和多样化方法。通过梳理有关中医食养的历代文献,溯源中医食养理论的发展脉络,推古及今,汲取中医食养理论的精华,指导当代饮食养生实践。  相似文献   

3.
“食不欲杂”是中医饮食养生的一个传统观点,同时也被论述“食物相反”的古代文献引以为理论依据.与“食不欲杂”相关的文献年代久远,存在论述出处不明确及传抄过程中讹误丛生等问题,本文考证《博物志》中“虽食者,百病妖邪钟焉”之“虽食”当为“杂食”;《备急千金要方》《医心方》及《太平御览》中“食不欲杂,杂则或有所犯”的论述出自西晋名医王叔和,而《太平御览》所载《养生论》的作者高湛当为东晋的张湛,《养生论》实为《养生要集》之误.  相似文献   

4.
佛教禅定及戒律作为调节心绪的一种手段,作为精神治疗的一种方法,被中医养生学吸收了它们其中的精华,进一步丰富充实了养生内客。禅定对中医养生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清静调神,强调心灵为一切身心现象的主宰,使各种意念归于静止。通过对禅定的内容、特点等的了解,进一步认识到清静调神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二是佛教的参禅实为一种佛家气功,历代医家也从佛家气功中汲取了很多积极有益的内客从而进一步发展丰富了中医气功养生的内客。佛教戒律是佛教修行僧尼严格遵守的清规戒条。佛教五戒对中医在饮食起居方面的养生有着积极的影响,诸多医家都认为只有对饮食、起居、劳动、休息等都有适当的节制与安排,才能迭到去病延年的目的。佛教中这些积极的东西,经过历代医家的吸收,已改变了它特有的宗教内涵,逐渐被纳入了我国传统的医学养生学之中。  相似文献   

5.
“和”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颇具特征性的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价值观念和崇高理念,它渗透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中医养生的各个环节,也是中医养生的最终目的。“天人和”、“心身和”、“饮食和”、“形体和”等,都是“和”在中医养生观的重要体现。通过以“和”为目的的各种调摄保养,包括内以增强人的体质,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可以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发生,使机体的生命活动处于内外和谐、阴阳协调、体用和谐、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6.
从中医养生的理论、现代研究、发展前景等方面简述学习中医经典的心得体会。古人倡导"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治未病预防观,"顺乎自然、燮理阴阳"天人相应整体观,"固守精微、摄养精神"形神合一生命观。自古以来,中医养生倡导天人相应,应顺应四时阴阳,起居有常,劳逸适度,饮食有节,房事适当,形神共养,动静适宜,养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以上皆是中医养生的终极目标和归宿。通过养生,养自己达到一个健康平和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中医临证四大核心理念之未病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未病观是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中医临证四大核心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内容,具体有不同的方法,《黄帝内经》从宏观上给予了指导,即“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孙教授的养生总则是“合则安”;养生要诀是“上善、中和、下畅”;养心法则是:“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推崇的养生方法是干祖望教授提出的:“童心、蚁食、猴行、龟欲”。具体操作方法有顺应自然、修心养性、护肾保精、运动锻炼、调摄饮食、针灸推拿、服用药物以养生,避其邪气以防病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析先秦道家“贵生”思想启蒙下的中医养生源流和承袭思想,为现代中医养生找寻理论依据和借鉴意义。[方法] 围绕“贵生”思想,查阅相关古籍和现代研究,探究“贵生”思想内涵与中医养生之道的关系。[结果] “贵生”内涵可分为“气化自然”“重生轻物”“全生全德”三个方面:“气化自然”的思想与中医基础理论“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一脉相承;“重生轻物”的理念则将中医养生原则分为顺应自然、顺应规律、顺应自我;“全生全德”的养生方法是中医养生的方法论,在饮食、生活起居、运动导引等各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结论] 中医养生之道受先秦道家“贵生”思想的启发,对先秦道家思想的探究可更好地传承古人养生之道,为现代中医养生提供更好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中医“治未病”与现代预防医学均以维护健康和促进健康为终极目的,以预防胜于治疗作为首要原则,两者皆重视内外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在防病促健康的基本策略上也很相似。“治未病”与三级预防策略、中医邪气理论与影响健康的环境因素、中医七情理论与影响健康的心理因素、中医养生与影响健康行为的生活方式、药食同源与影响健康的饮食因素等,都是“治未病”融入到预防医学教学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佛教养生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佛学本身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彻悟成佛”,然而没有健康的身体就不能进行修炼,所以佛学中也含有与佛教教义结合在一起的有关养生健身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佛教的养生目的,佛法的治心,佛教的戒律,佛教心净的提升,礼佛拜忏念咒念佛,佛教音乐以及对环境的重视,体现了佛教养生的特点。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佛教养生内容与中医、道家等其它养生思想和方法,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中和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贯穿于中医学理、法、方、药的各个层面,对中医病因和养生理论的影响尤为明显。通过比较分析中医病因理论和养生理论中有关气候、情志、饮食、起居等内容,认为中医病因理论和养生理论讨论的内容多涉及同一对象,而中和观就是二者联系的纽带,也是衡量某一事物是病因抑或是养生因素的标准。  相似文献   

12.
儒家经典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医药学思想,饮食观即是其中之一。儒家积极倡导的健康饮食观与中医讲究饮食之道,以养生防病的观点具有一致性,情深微妙的中医理论通过儒经的广泛传播而深入人心,指导着百姓正确饮食,增强体质。  相似文献   

13.
道家哲学中蕴涵了丰富的贵生、养生理论与实践,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在其理论体系上逐步形成了“医道相通”的哲学观。由于道家以人生的终生修道为实践和练功中对中医学的需要,使其在修练中不由自主地与中医养生融合为一体,身体力行地推动了中医养生学的发展。本文以“合于道”为准则,从人生观、养生观、生命观、道德观四个方面与道家去欲、主静、守一和调息相提并论,实现“天人合一”,“长生久视”,“全命保生”,以尽终其天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饮食养生是中医四季养生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从古至今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本文总结了古代医家对四季饮食养生的认识,也根据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确立饮食原则及各季节适用的食物。  相似文献   

15.
“中医饮食医学”这一概念过去没有被正式提出,但它确实是自成体系的,这是因为重视饮食因素是中医学的特点之一。中医饮食医学这一古老而新兴的分支学科,是当前中医学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所谓“中医饮食医学”就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关于饮食物进行养生健身、防治疾病的一门综合性中医学科。它有广泛的研究范畴,涉及到中医理论、中药、方剂、诊断、治疗、养生以及现代营养学、康复医学等各方面,因此其分支学科又包括中医饮食医学理论、中医饮食本草学、中医饮食方剂  相似文献   

16.
儒家饮食观与中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经黄作中蕴含着丰富的医药学思想,饮食观即是其中之一,儒家积极介导的健康饮食观与中医讲究饮食之道,以养生防病的观战具有一致性,情深微妙的中医理论通过儒经的广泛传播而深入人心,指导着百姓正确饮食,增强体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素问·脏气法时论》中"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分析并结合元代养生家贾铭所撰《饮食须知》的论述,分析《饮食须知》中的食疗养生观,总结出《饮食须知》对于食物的选用十分考究,强调饮食禁忌,重视食物的寒热调和,不提倡生食、久食、多食的学术特色,以期更好地指导当代中国社会的养生。  相似文献   

18.
潘润存 《卫生职业教育》2010,28(24):158-159
"生病起于过用"出自《素问·经脉别论》,该书提出生病起于六气、七情、劳力、劳神、房劳、饮食、药物、安逸等因素的过用,同时该书中提出"和于阴阳,法于数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的免疫观和养生思想,体现了顺应四时阴阳、调和饮食、调摄精神情志、劳逸结合、药物调理等养生观。这些养生思想为人类的养生保健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内经》“气血以流”观刍言王光晃江西抚州中医学校344000“气血以流”一语,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篇。原为阐述五味入五脏的恃统理论时,对因饮食五味偏嗜或太过,而致人发病的问题,所倡导的“谨和五味”等养生防病中的一种学术观点。推原“气血以流”观的真...  相似文献   

20.
浅述我国古代饮食养生观的形成韦大文罗小鹏(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3)主题词饮食/分析养生中医药学文献饮食极为平常,又极为重要,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生存的首要选择,又是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古人早就指出:“食者生民之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