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张中芳  李冰  谢慧贞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9):2616-2619
目的:探讨枕后位产程活跃期停滞时孕妇改变体位对纠正胎方位、提高阴道顺产率的效果。方法:以胎方位为枕后位,在发现产程活跃期停滞开始孕妇采取与胎儿脊柱同方向的同侧俯卧位的的正常初产妇共150例作为观察对象,以孕妇与胎儿脊柱相反方向的对侧俯卧位150例及随意卧位150例分别作为对照组。结果:产程加速阶段及最速阶段停滞始孕妇采取同侧俯卧位时,胎方位的纠正率分别为78%及80%,产程减速阶段停滞时,同侧俯卧位纠正胎方位的机会为52%,总的胎方位纠正率为70%,总顺产率为69.3%;相应地,对侧俯卧位的胎方位的纠正率分别是58%、62%和34%,胎方位的总纠正率为51.3%,总顺产率为45.3%;随意卧位胎方位纠正率分别是30%、32%和18%,总纠正率为26.7%,总顺产率为26.7%。不论产程停滞在加速阶段、最速阶段还是减速阶段,孕妇采用同侧俯卧位组的胎方位纠正率、阴道顺产率均比采取对侧俯卧位的相应的对照组高,也比随意卧位的相应的对照组高(所有P值均<0.05);持续性枕后位及剖宫产的发生率均比对侧俯卧位相应的对照组及随意卧位相应的对照组低(所有P值均<0.05)。结论:枕后位在活跃期出现了产程停滞,孕妇需采取与胎儿脊柱同方向的侧俯卧位可有效地纠正胎方位,提高阴道顺产率,方法简单、孕妇依从性好,易于在任何医院推广使用,有助于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2.
苏艳 《中国保健》2006,14(6):102-103
目的探讨产程中改变孕妇体位纠正枕后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72例枕后位的孕妇在产程中指导孕妇取同侧俯卧位,利用胎儿重力,羊水浮力,子宫间歇收缩的合力作用,使胎头在下降时逐渐从枕后位转至枕前位娩出,并对分娩记录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纠正的72例枕后位中,自然分娩47例,阴道助娩7例,剖宫产18例.结论在产程中指导孕妇取同侧俯卧位纠正胎头枕后位是降低难产发生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产程活跃期胎方位异常采用药物松弛宫颈并配合孕妇体位干预对纠正胎方位、提高阴道顺产率的效果。方法:产程活跃期以胎方位为枕后位患者,给孕妇应用间苯三酚80mg,并指导孕妇采取与胎儿脊柱同方向的同侧俯卧位的正常初产妇共150例作为观察对象,以孕妇随意卧位15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产程活跃期对胎方位异常给间苯三酚松弛宫颈,并配合孕妇采取同侧俯卧位时,孕妇采用同侧俯卧位组的胎方位纠正率、阴道顺产率均比采取随意卧位的相应的对照组高(P<0.01);持续性枕后位及剖宫产的发生率均比随意卧位相应的对照组低(P<0.01)。结论:在活跃期出现了枕后位产程停滞,及时给松弛宫颈的药品配合孕妇体位干预,采取脊柱同侧卧位可有效的纠正胎方位,提高阴道顺产率,方法简单,孕妇依从性好,易于在任何医院推广使用,有助于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4.
陈东东  陈佳权  韩文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4):2197-2198
目的:探讨孕妇侧卧位的角度与纠正枕后位的关系。方法:选择2004年1月~2010年1月于牡丹江医学院附属二院妇产科分娩经彩超及产科检查确诊为枕后位、无明显产道异常或头盆不称、年龄20~32岁的初产妇200例,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宫缩时均取跪位,宫缩间歇时,观察组同侧俯卧位(同侧俯卧>90°);对照组对侧俯卧位(对侧俯卧>90°且向对侧旋转后儿头枕部超过12:00)。结果:观察组90%转为枕前位经阴道分娩,10%剖宫产;对照组78%转为枕前位经阴道分娩,20%剖宫产。结论:侧卧位的角度与纠正枕后位的成功率关系密切。纠正枕后位时可采取跪位(180°)、同侧俯卧位(>90°)、同侧卧位(90°)、及对侧俯卧位(对侧俯卧>90°且儿头枕部超过12:00);若对侧俯卧<90°或对侧俯卧>90°但儿头枕部不超过12:00,胎儿将继续向枕后位旋转;若对侧俯卧胎儿枕部位于12:00,胎位不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产程中改变产妇体位以矫正胎方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07年5月~2011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450例活跃期呈持续性枕后位的产妇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产妇采取同侧俯卧位,对照组不做卧姿要求,对2组产妇的分娩方式及产程时间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产妇的顺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阴道助产率、剖宫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产程中指导产妇取同侧俯卧位矫正胎头枕后位是降低难产发生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邵晓曼 《泰山卫生》2007,31(1):9-10
目的 探讨产程中改变产妇体位矫正枕后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先兆临产至潜伏期经B超检查判断为枕后位的初产妇2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40例。研究组在产程式中指导产妇取同侧侧俯卧位,对照组采取随意体位,观察两组分娩方式、分娩时胎方位及产程时间。结果 研究组有126例(90%)胎儿从枕后位转至枕前位,120例(85.7%)经阴道分娩,剖宫产20例(14.3%);对照组枕后位转至枕前位91例(65%),经阴道分娩78例(55。7%),剖宫产62例(44.3%),差异有显著性(P〈0.01)。研究组第一产程平均495.6分钟,第二产程平均61.4分钟;对照组第一产程平均时间610.4分钟,第二产程平均87.1分钟,两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在产程中指导产妇改变体位是降低难产发生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产程中产妇采用两种不同侧卧位纠正枕横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活跃期经内诊确诊为枕横位的初产妇192例,随机分成对侧卧位组(A组)和同侧卧位组(B组)各96例,分别采用对侧和同侧卧位法纠正胎方位,观察两组分娩方式及胎方位纠正为枕前位成功率、宫口开全所需时间、产后出血发生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结果①对侧卧位组阴道分娩87例(90·62%),胎儿转至枕前位72例(75·00%),同侧卧位组阴道分娩74例(77·08%),胎儿转至枕前位58例(60·4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宫口开全所需时间比较,对侧卧位组比同侧卧位组短,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产后出血发生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产程中指导产妇取对侧卧位矫正枕横位,是提高阴道分娩率、加快产程进展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产程中实施同侧侧俯卧位矫正持续性枕后位及枕横位的临床效果。方法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37~41周先兆临产至潜伏期经B超诊断枕后位、枕横位的产妇540例,随机分为二组:研究组270例产妇采取同侧侧俯卧位,对照组270例不做体位指导。结果研究组经阴分娩220例,占81.5%,对照组经阴分娩128例,占47.4%;剖宫产研究组50例,占18.5%,而对照组142例,占52.6%。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产程中实施同侧侧俯卧位可以矫正持续性枕后位及枕横位,降低难产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同步进行徒手旋转胎头术及侧俯卧位在降低头位难产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宫口开大5~8 cm,产程进展缓慢或停滞的孕妇436例,阴道检查确诊为枕横位或枕后位,充分估计胎儿体重<4 000 g,排除脐带绕颈2周以上,头盆评分≥7分.施徒手旋转胎头术后孕妇取胎肢体方向侧俯卧位(研究组)109例,单纯徒手旋转胎头术后随意体位(徒手组)109例,单纯侧俯卧位(侧俯卧组)109例,普通试产(普通组)109例.就其产程及分娩结局进行观察.结果研究组、徒手组、侧俯卧组、普通组矫治成功率分别为91.74%、79.82%、82.57%、16.51%;顺产率分别为89.90%、79.81%、75.23%、15.60%.研究组与徒手组、侧俯卧组相比,P<0.05,差异具有显著意义,与普通组相比,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宫口平均扩张速度分别为7.00±4.15、5.05±2.13、5.54±2.63、1.05±0.78 cm/h,研究组与各组相比,P<0.05,差异具有显著意义;催产素滴注率分别为0.92%、4.50%、6.42%、44.95%,研究组与徒手组相比,P>0.05,差异无显著意义,与侧俯卧组相比,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与普通试产组相比,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结论同步进行徒手旋转胎头术及侧俯卧位法是目前十分有效地纠正胎方位异常的方法,能显著降低手术产率,保护、促进自然分娩,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10.
在分娩过程中胎头以枕后位或枕横位衔接,在下降过程中胎头枕部因强有力宫缩多数能向前转135°或90°,转成枕前位自然分娩.仅有5%~10%胎头枕骨持续不能转向前方,直至分娩后期仍位于母体骨盆后方或侧方,致使分娩发生困难者称为持续性枕后位或持续性枕横位.持续性枕后位多数需剖宫产术来结束分娩,少数需产钳术,自然分娩者极少.因此,尽早纠正枕后位对预防头位难产意义重大.现将2004年1月~2009年12月在住院分娩过程中行侧俯卧位与胸膝卧位联合纠正枕后位100例的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产程中实施同侧侧俯卧位矫正持续性枕后位及枕横位的临床效果。方法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37。41周先兆临产至潜伏期经B超诊断枕后位、枕横位的产妇540例,随机分为二组:研究组270例产妇采取同侧侧俯卧位,对照组270例不做体位指导。结果研究组经阴分娩220例,占81.5%,对照组经阴分娩128例,占47.4%;剖宫产研究组50例,占18.5%,而对照组142例,占52.6%。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产程中实施同侧侧俯卧位可以矫正持续性枕后位及枕横位,降低难产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间苯三酚联合同侧俯卧位在胎方位异常分娩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2014年11月-2015年11月的胎方位异常孕妇76例,按照随机的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中孕妇采取自由卧位,在分娩中应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中孕妇给予间苯三酚,孕妇行胎位同侧俯卧位。观察组两组孕妇的分娩效果。结果观察组中孕妇的总产程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的阴道顺产率较对照组高,剖宫产率较对照组低,对照组中产妇宫颈水肿比例较观察组高,P0.05。结论间苯三酚联合同侧俯卧位应用于胎方位异常分娩的产妇效果较好,顺产率高,安全性高,操作方便,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头位梗阻性难产17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头位梗阻性难产的临床特点、分娩方式及对围生儿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分娩中发生头位梗阻性难产的178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阴道分娩117例(对照组),剖宫产分娩61例(观察组),比较两组造成头位梗阻性难产的构成因素、产程情况及母儿结局.结果对照组第二产程延长占35.0%(41/117),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头位梗阻性难产试产中选择剖宫产结束分娩者大多在活跃期,占82.0%(50/61).对照组阴道助产、产程时间长引起产后出血及软产道裂伤的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两组产褥感染率相近.对照组围生儿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造成头位梗阻性难产的主要原因是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178例头位梗阻性难产中因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者138例,占77.5%,同时因巨大儿造成的头位梗阻性难产数有所增加.结论密切观察产程进展和胎头下降是早期发现头位梗阻性难产的主要手段,提高产科医生的阴道助产水平是提高围生期质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14.
陈殿红 《中国医师杂志》2010,12(12):1714-1716
目的 探讨产程活跃期胎方位异常采用药物松弛宫颈并配合孕妇体位干预对纠正胎方位、提高阴道顺产率的效果.方法 产程活跃期以胎方位为枕后位患者,给孕妇应用安定10 mg联合间苯三酚80 mg,并指导孕妇采取与胎儿脊柱同方向的同侧俯卧位的正常初产妇作为观察组,以孕妇随意卧位为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第一产程及总产程优于对照组(P<0.05),但2组第二产程及阴道流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水肿、阴道助产及剖宫产低于对照组(P<0.01),而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产妇干预处理后,使枕后位转成枕前位,由难产转为顺产优于对照组(P<0.01),产妇难产及剖宫产率降低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但2组阴道助产率、新生儿窒息率及体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妇活跃期出现枕后位、产程停滞,及时给予松弛宫颈药物处理,指导产妇采取脊柱同侧卧位可有效纠正胎方位,能降低剖宫产率,提高阴道顺产率,其方法简单,效果满意,有助于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产程中改变产妇体位以矫正胎位。方法:选择临产至宫口开全经B超及内诊检查为枕后位的初产妇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在产程中指导观察组产妇取侧俯卧位,利用胎儿重力、羊水浮力、子宫间歇性收缩的合力作用,使胎头下降时逐渐从枕后位转至枕前位娩出,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观察组91例(91%)胎儿由枕后位转至枕前位经阴道分娩,剖宫产9例(9%);对照组经阴道分娩仅16例(16%),剖宫产84例(8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在产程中指导产妇取侧俯卧位,用以矫正胎位不正是降低难产发生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早期更换产妇体位纠正头位难产降低剖宫产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霞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2):3076-3077
目的:探讨采用侧俯卧体位纠正胎头位置异常,降低剖宫产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正常足月妊娠、枕后(横)位产妇2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10例。实验组在产程早期即应用侧俯卧位,在活跃中、晚期辅以经阴道徒手旋转胎头法;对照组采用随意自由卧位,无特殊处理。结果:实验组经阴道分娩率为91.82%,约为对照组(18.18%)的5倍;而对照组的剖宫产率为81.85%,约为实验组(8.18%)的10倍。结论:产妇早期使用侧俯卧位,可纠正枕后(横)位,降低头位难产率,降低剖宫产率,提高产科分娩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同步进行徒手旋转胎头术及侧俯卧位在降低头位难产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宫口开大 5~ 8cm,产程进展缓慢或停滞的孕妇 4 36例 ,阴道检查确诊为枕横位或枕后位 ,充分估计胎儿体重 <4 0 0 0 g,排除脐带绕颈 2周以上 ,头盆评分≥ 7分。施徒手旋转胎头术后孕妇取胎肢体方向侧俯卧位 (研究组 ) 10 9例 ,单纯徒手旋转胎头术后随意体位 (徒手组 ) 10 9例 ,单纯侧俯卧位 (侧俯卧组 ) 10 9例 ,普通试产 (普通组 ) 10 9例。就其产程及分娩结局进行观察。结果 :研究组、徒手组、侧俯卧组、普通组矫治成功率分别为 91.74 %、 79.82 %、 82 .5 7%、 16 .5 1% ;顺产率分别为 89.90 %、 79.81%、 75 .2 3%、 15 .6 0 %。研究组与徒手组、侧俯卧组相比 ,P<0 .0 5 ,差异具有显著意义 ,与普通组相比 ,P<0 .0 1,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宫口平均扩张速度分别为 7.0 0± 4 .15、 5 .0 5± 2 .13、 5 .5 4± 2 .6 3、 1.0 5± 0 .78cm/ h,研究组与各组相比 ,P<0 .0 5 ,差异具有显著意义 ;催产素滴注率分别为 0 .92 %、 4 .5 0 %、 6 .4 2 %、 4 4 .95 % ,研究组与徒手组相比 ,P>0 .0 5 ,差异无显著意义 ,与侧俯卧组相比 ,P<0 .0 5 ,差异有显著意义 ,与普通试产组相比 ,P<0 .0 1,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结论 :同步进行徒手  相似文献   

18.
目的:预防枕后位,减少头位难产。方法:选择2004年10月~2007年10月在产前检查、妊娠36周始至动产、经彩超及产科检查确诊为枕后位、年龄21~35岁的初产妇200名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取侧俯卧位与胸膝卧位结合纠正枕后位,对照组采取自由体位。结果:至动产时观察组89例转为枕前位,5例转为枕横位,6例枕后位,枕后位发生率6%;对照组29例转为枕前位,25例枕横位,46例枕后位,枕后位发生率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妊娠36周始纠正枕后位,可减少枕后位,预防头位难产。  相似文献   

19.
持续性枕后位是指正式临产经过一定时间后,胎头枕部仍持续位于母体骨盆的后方,多数需剖宫产结束分娩,少数需阴道助产,自然分娩者较少。本院选择68例进入活跃期产程阻滞的持续性枕后位进行经阴道徒手旋转胎头及经腹部推儿背为脊前方位的方法,其剖宫产率明显降低,阴道分娩率达79.4%,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1991年1月至1995年12月,本院共发生持续性枕后位104例,同期分娩总数为4850例,发生率2.1%。104例产妇中,平均年龄25.6岁,初产妇92例,经产妇12例。其中68例行经阴道徒手转胎头位,36例未进行转胎头位为对照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临产早期发现胎方位异常并适时转胎头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对产程有异常倾向的孕妇,在潜伏期末和活跃期早期进行阴道检查发现胎方位异常,并要求阴道分娩的13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初产妇101例,经产妇35例;枕横位64例,枕后位72例。结果:自然转位18例,占13.2%;徒手转位成功89例(包括阴道产钳助产19例),占65.4%;总成功率78.7%。失败29例(剖宫产分娩),占21.3%(其中2例放弃产钳分娩,5例1次转位失败后放弃再次转位)。结论:早期发现胎头位置异常可以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