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风湿性多肌痛的临床特点,提高对风湿性多肌痛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风湿性多肌痛病人的f临床资料.结果 ①女性多见,男:女=1:2.25.平均年龄(66.67±7.76)岁.病程1~24个月,平均病程(5.62±5.33)个月.②临床表现以颈肩痛、骨盆带肌痛者最多见,其次为关节肿痛、发热及贫血.③所有病人均有血沉及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经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为(12.46±7.87)d;炎性指标改善、血沉恢复正常的时间为(36.59±20.96)d,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时间为(16.15±6.69)d.④多数病人需用激素或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其中单用泼尼松者15例.占28.8%;联合泼尼松和雷公藤或甲氨蝶呤22例,占42.3%;单用非甾体抗炎药13.5%,非甾体抗炎药联合甲氨蝶呤15.4%.结论 风湿性多肌痛以四肢近端肌肉倡痛为主要特征,对于以肌痛为主要表现的老年人,肌酶谱正常,血沉持续在40 mm·h-1以上,激素治疗有效者,应疑似风湿性多肌痛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风湿性多肌痛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反应,提高对风湿性多肌痛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风湿免疫科2007~2011年住院及门诊确诊为风湿性多肌痛的45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反应。结果:①女性多见,男女比为1∶5.43,女性发病年龄低于男性,病程长于男性。②临床以累及肩胛带肌和骨盆带肌痛多见,其次为发热和关节痛,乏力及体质量下降相对少见。③所有患者均有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升高。轻中度贫血31例(68.89%),免疫球蛋白升高18例(40%),肝功能异常8例(17.78%),血小板异常5例(11.11%)。④41例(91.11%)患者需要泼尼松或泼尼松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单纯非甾体抗炎药治疗4例(8.89%)。结论:PMR多见于50岁以上老年患者,以肩胛带及骨盆带肌肉疼痛和晨僵多见,ESR≥50 mm/1 h伴CRP升高,小剂量激素治疗显效。 相似文献
3.
风湿性多肌痛1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11例风湿性多肌痛的临床表现,结合文献进行了讨论,对于50岁以上,以肌痛为主要表现的老年人,肌酶谱正常,血沉持续在50mm/1h以上,在除外肿瘤、感染及其他结缔组织病后,且小剂量激素治疗获得良好疗效者,应高度疑似风湿性多肌痛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风湿性多肌痛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风湿性多肌痛(PMR)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本院确诊的PMR19例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对该病的诊治进行讨论。结果19例中有15例曾误诊。患者的主要表现有发热、晨僵、四肢肌肉僵痛,表现为对称性分布的颈部、肩胛带、骨盆带两或三处同时或先后受累,且血沉(ESR)明显增快,平均ESR 98mm/1h,泼尼松15~30mg/d口服,疗效明显。结论老年长期低热伴肌痛,肌无力,ESR持续大于50mm/1h,在排除肿瘤、感染及其他结缔组织病后,应考虑到PMR的可能,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常是诊断的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5.
风湿性多肌痛 (polymyalgiarheum stica ,PMR)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的炎性疾病 ,我科自 1999年 10月至 2 0 0 1年 2月间收治的PMR患者中有 9例被误诊或漏诊。现就本病的临床特点、鉴别诊断、误诊原因作一探讨。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9例PMR的临床特点例数性别年龄误诊时间误诊疾病主要临床表现1男 5112个月肩周炎对称性肩胛带肌僵痛、起床、穿衣困难。2女 612 3个月肩周炎同例 1伴有颈部转动、双手上举困难。3女 6818个月梨状肌综合征对称性骨盆带肌、下肢近端肌肉僵痛 ;上楼、下蹲、起立困难。4女 593 5个月梨… 相似文献
6.
7.
风湿性多肌痛 (Polymyalgiarheumstica,PMR)是多见于老年人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完全为一种临床诊断 ,无特异性实验室依据 ,且需与许多疾病相鉴别 ,临床上常被误诊。现将我院 1 999~ 2 0 0 1年间经门诊及住院确诊为原发性PMR 1 1例诊治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1 1例PMR ,住院 4例 ,门诊 7例 ;女 8例 ,男 3例 ;年龄 4 8~ 72岁 ,平均 ( 6 3.4± 7.3)岁。病程4~ 6个月 8例 ,6~ 1 2个月 2例 ,36个月 1例。来本科就诊前均被误诊或漏诊。临床表现 慢性隐匿起病 8例 ,有低热、咽痛等类似病毒性感冒…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风湿性多肌痛症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风湿免疫科自2006年8月至2007年8月间明确诊断的6例风湿性多肌痛症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①6例患者均为女性,中位年龄60岁,病程2~12个月;②6例中4例颈、肩胛带、骨盆带及四肢近端肌群疼痛,另2例仅骨盆和四肢近端肌群疼痛;③治疗前6例中位红细胞沉降率(ESR)77.5 mm/h,C反应蛋白(CRP)4例升高,2例正常,中位数61.31 mg/L,类风湿因子(RF)均正常,抗核抗体(ANA)5例阴性,1例阳性;6例肌酸激酶(CPK)均正常;④5例患者行肌电图检查,4例提示肌源性损害,1例正常,4例行肌肉活检,结果均无异常;⑤6例均使用皮质激素治疗(起始用量为泼尼松0.5 mg/(kg.d)),5例明显好转(疼痛缓解,ESR、CRP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均无头痛、视力障碍等巨细胞动脉炎的临床依据。结论:风湿性多肌痛症多见于中老年人,肌电图可以有肌源性损害,国人并发巨细胞动脉炎少见,正确认识本病,减少误诊和漏诊,尽早给予合理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结果脑栓塞组、大面积脑梗死组、皮层梗死组易发生出血性脑梗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肿型出血性脑梗死以早发型为主,预后转归差于非血肿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皮层梗死是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血肿型出血性脑梗死多发于病程早期,预后差,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髓母细胞瘤(MB)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提高对MB的认识。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2010年确诊的MB,分析其症状、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和预后。33例通过电话或信件随访。结果男27例,女24例,年龄1~56岁(平均14.5岁)。常见症状为头痛(96%)、呕吐(88%)和行走不稳(62.7%)。肿瘤主要位于小脑半球、第四脑室和颅后窝。根据2007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标准分为:21例促结缔组织增生/结节型,18例伴有广泛结节型,9例间变型,3例大细胞型。肿瘤组织细胞密集,多有核分裂,胞浆少,有的呈假菊形团排列。免疫组化检测该肿瘤表达CD99(12/14),S-100(6/14),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9/14)和突触素(Syn)(5/14)。获得患者是否继续生存、有无复发、转移或死亡的随访信息。结论最常见的MB为促结缔组织增生/结节型,其次分别为伴有广泛结节型、间变型和大细胞型。大细胞和间变型MB患者预后差,如果患儿年龄小于3岁,手术切除程度不够,或有脑脊液、脊柱、幕上或全身转移,则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基层医院尸检病例的死亡原因及临床病理学特点进行研究和分析,为不明原因猝死病例的诊断和预防提供一定的依据参考。方法收集山西省长治市人民医院病理科2004年1月—2012年12月发生的51例病理尸体解剖资料,对其死因及临床病理学特点进行研究及分析。结果51例尸检中49例找到了确切死亡的原因,占96%,其中以心血管疾病最常见,占52.9%,其次是中枢系统疾病,占11.8%;再次是肺动脉栓塞,占10%。结论通过对尸检病例的病因和其临床病理学特点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不仅可以明确死因,也可以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7):12-15
目的对斯蒂尔病(Still’s disease)患者临床症状和血液学指标进行分析,研究患者临床症状和血液学指标变化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的快速准确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并分析51例斯蒂尔病患者的临床血液学资料,通过统计学分析方法,分析该病诊断的关键指标。结果 51例患者白细胞超标率为56.9%,中性粒细胞超标率为76.5%;铁蛋白浓度超标率为72.5%;血沉和C反应蛋白浓度超标率分别为90.2%和88.2%;在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浓度和铁蛋白浓度指标上女性患者灵敏度高于男性患者,男性患者在白细胞、血沉指标上灵敏度高于女性患者;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中性粒、血沉和铁蛋白之间有显著相关性。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血液指标的变化是斯蒂尔病诊断的关键因素。结论斯蒂尔病表观特征是以关节痛、肌痛及皮疹等特征的不明原因的持续高烧,血液中铁蛋白、C反应蛋白、白细胞的浓度升高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提高和血沉加快。通过对关键指标的分析,为斯蒂尔病患者及早发现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为早治疗争取时间,从而降低其复发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初发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经过规范化治疗后的长期病程演变,并分析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筛选初发型溃疡性结肠炎经过规范化治疗并接受长期随访(≥5年)患者共37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内镜及病理结果、复发情况。结果:37例初发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首次规范化治疗的完全缓解率为27%,部分缓解率为73%,有效率为100%。1年复发率为35.14%,5年复发率为83.78%。首诊病情为中、重度者5年复发率为88.24%及100%,高于轻度者77.78%(P<0.05)。发病年龄小于50岁者复发率为90%,发病年龄大于50岁者为82.35%(P<0.05)。首诊时全结肠炎的患者复发率为100%,较病变局限的患者更易复发(P<0.05)。复发组中49%的患者对维持治疗具有良好依从性,显著低于无复发组的67%(P<0.05)。饮食不当是疾病复发的主要诱因(41.94%),其次为情绪因素。结论:初发型溃疡性结肠炎经规范化治疗后,首次治疗有效率高,维持治疗有助于减少复发。发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病变范围是复发的相关因素,对维持治疗依从性差、饮食不当和心理因素是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51例闭经的临床分析和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闭经的病因、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1989年2月-2001年2月间我院妇科内分泌治疗的51例闭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血清激素水平特征归类讨论。结果 51例闭经患者,未婚8例,女婚43例,其中3例结婚时间短于半年,37例为不孕症者,占72.5%。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21例(41.2%);卵巢早衰(POF)18例(35.3%);高催乳素血症(HPRL)6例;垂体微腺瘤4例;高雄激素血症(HT)2例。通过内分泌药物治疗后观察,PCOS患者的妊娠率为58.8%;POF患者中仅有1例妊娠;HPRL6例患者中有5例妊娠;垂体微腺瘤3例(已婚)中有2例妊娠;高雄激素血症的2例患者中1例妊娠。结论 闭经患者经过适当的治疗,除POF外其妊娠率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17.
李志明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9,12(6):927-927
脾破裂是腹部外伤中最常见的腹腔内脏损伤,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占20%~40%,开放性损伤中占10%。我院2000年1月-2007年12月,对51例脾破裂患者行保守治疗,现将诊断及处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Edvardas Danila Laimutė Jurgauskienė Jolita Norkūnienė Radvilė Malickaitė 《Upsala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2013,118(1):26-31
Background. Sarcoidosis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alveolar T cells (CD3+ cells) and an increase of the CD3+CD4+ lymphocyte subset. However, the number of lymphocytes and the CD4/CD8 ratio in bronchoalveolar lavage (BAL) fluid are highly variable in sarcoidosis. Comparative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geographic and ethnic factors are linked to th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sarcoidosis.Aim of the study. To investigate peculiarities of BAL fluid (BALF) cell patterns in different clinical activity of pulmonary sarcoidosis at the time of diagnosis.Material and methods. A total of 308 non-treated patients (138 asymptomatic and 170 with sarcoidosis-related symptoms) and 40 previously empirically steroid-treated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sarcoidosis have been prospectively examined.Results. Significant BAL fluid lymphocytosis and increased CD4/CD8 ratio were characteristic for all three sarcoidosis patient groups. A total of 12% of asymptomatic patients, 3% of patients with sarcoidosis-related symptoms, and 5% of previously treated symptomatic patients had normal BALF cell counts. Non-treated patients with sarcoidosis-related symptoms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lymphocytosis (45±19% versus 39±17%, P<0.01), CD4/CD8 ratio (9.3±5.0 versus 5.7±4.5, P<0.001), and total BALF cell count (411±322 106/mL versus 334±273 106/mL, P<0.05), compared with asymptomatic patients. However, previously treated symptomatic patients had lower lymphocytosis (39±15% versus 45±19%, P=0.058), and total BALF cell count (292±166 106/mL versus 411±322 106/mL, P<0.05) compared with non-treated symptomatic patients. The same trend was noticed for CD4/CD8 ratio (8.3±4.8), although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not achieved.Conclusions. Independently of clinical symptoms at the time of diagnosis sarcoid patients hav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AL fluid cell patterns compared to healthy persons. BAL fluid cell changes are more prominent in corticosteroid non-treated patients with clinically active sarcoidosis. Treatment with systemic corticosteroids may modify typical BALF cellular patterns of sarcoidosi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