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贵州省成年居民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睡眠质量,促进人群健康睡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在贵州省抽取的9 280名≥18岁成年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贵州省成年居民平均睡眠时间为(7.90±1.34)h;城市居民平均睡眠时间为(7.77±1.34)h,低于农村居民的(7.96±1.34)h(t=-6.478,P=0.000);男、女性居民平均睡眠时间分别为(7.89±1.30)、(7.91±1.37)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 24、25~34、35~ 44、45 ~ 54、55~64和≥65岁居民平均睡眠时间分别为(8.17±1.11)、(8.12±1.13)、(7.95±1.22)、(7.80±1.34)、(7.67±1.50)和(7.66±1.71)h,睡眠时间与年龄呈负相关(r=-0.135,P=0.000);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居住在农村、年龄≥25岁、职业为脑力劳动者和饮酒是贵州省成年居民睡眠不足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上和经常锻炼是贵州省成年居民睡眠不足的保护因素.结论 贵州省成年居民睡眠时间较少,年龄、文化程度、职业、饮酒、锻炼是贵州省成年居民睡眠不足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吉林省成年居民睡眠状况,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3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吉林省调查数据,对4 776名成年居民的睡眠时间进行分析。结果吉林省成年居民每天睡眠时间为(7.3±1.3)h,城市地区居住人群每天睡眠时间(7.1±1.3)h低于农村地区(7.4±1.3)h(t=29.34,P0.01);每天睡眠时间随着年龄增加而减少(F=43.44,P0.01);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性别间每天睡眠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天睡眠时间不足7 h的成年人群中,45.8%自评健康状况为差。不同睡眠时间中,健康状况自我评价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0.48,P0.01)。结论吉林省成年居民睡眠不足问题普遍存在,应加大健康睡眠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城市地区居民和老年人是睡眠干预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3.
中国居民的睡眠时间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目的分析我国居民睡眠时间的现状,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基础资料.方法使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中6岁及以上居民的数据,对197 954名居民的睡眠时间进行分析.结果我国居民每天的睡眠时间为8.3 h,其中6~12岁、13~17岁、18~44岁、45~59岁和60岁及以上居民每天的睡眠时间分别为9.1 h、8.5 h、8.2 h、7.9 h和7.8 h,每天的睡眠时间城市居民少于农村,大城市、中小城市、一类至四类农村依次增加;6~12岁、13~17岁、18~44岁、45~59岁和60岁及以上各组人群中睡眠不足的比例分别为69.0%,58.5%,4.1%,9.2%和17.1%,城市高于农村;18~44岁、45~59岁和60岁及以上各组人群中睡眠时间过多的比例分别为27.1%,20.2%,24.3%,大城市、中小城市、一类至四类农村依次增加.结论我国居民中睡眠时间不足和睡眠过多的情况同时存在,需要进一步开展睡眠时间与健康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了解广州市城区初一学生睡眠不足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改善学生睡眠状况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通过问卷对广州市城区26所中学5 550名初一学生睡眠时间等进行调查.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学生睡眠不足影响因素.结果 初一学生睡眠不足报告率为77.93%.女生睡眠不足报告率(81.32%)高于男生(74.64%)(x2=35.99,P<0.01);住校生的报告率(86.34%)高于走读生(77.32%)(x2=17.98,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视屏时间≥2h可增加学生睡眠不足的风险(OR=1.45,95%CI=1.23~ 1.70),运动时间≥1h可降低该风险(OR=0.77,95%CI=0.66~0.91).相比视屏时间<2 h且运动时间≥1h的学生,视屏时间≥2 h且运动时间<1h的学生睡眠不足风险增加87%(OR=1.87,95%CI=1.49~ 2.36),但尚未观察到视屏时间与运动时间在统计学意义上的交互作用.结论 广州市城区初一学生睡眠不足现象普遍,女生和住校男生睡眠不足问题较为突出.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及运动时间对学生睡眠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上海市早产儿与足月儿3~6岁睡眠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为改善早产儿的睡眠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8年5-6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上海市20所幼儿园8 586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早产儿共848名,采用自填方法对入选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儿童及其家庭基本情况、儿童睡眠习惯等。结果 早产儿晨醒时间[(6:58±0:28)时]明显早于足月儿[(7:06±0:27)时](t =-2.675,P<0.05);夜间睡眠总量[(9.19±0.92)h] 和全天总睡眠时间[(10.78±1.11) h]明显少于足月儿[(9.29±0.77) h]和[(10.88±0.99) h](t=-3.191、-2.363,P<0.05);早产儿睡眠不足的发生率(16.3%)明显高于足月儿(11.7%)(χ2=14.624,P<0.001)。早产儿与足月儿均随着年龄增长,睡眠不足发生率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024、207.074,P<0.001)。儿童睡眠不足与儿童年龄、早产、父母职业、人均可支配收入、父母婚姻状况有关。结论 上海市早产儿在3~6岁睡眠模式较足月儿差,睡眠模式的完善和固化较延迟,提示早产儿在3~6岁神经系统成熟度较足月儿差,早产儿随访工作中应重视睡眠指导及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上海市早产儿与足月儿3~6岁睡眠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为改善早产儿的睡眠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8年5-6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上海市20所幼儿园8 586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早产儿共848名,采用自填方法对入选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儿童及其家庭基本情况、儿童睡眠习惯等。结果 早产儿晨醒时间[(6:58±0:28)时]明显早于足月儿[(7:06±0:27)时](t =-2.675,P<0.05);夜间睡眠总量[(9.19±0.92)h] 和全天总睡眠时间[(10.78±1.11) h]明显少于足月儿[(9.29±0.77) h]和[(10.88±0.99) h](t=-3.191、-2.363,P<0.05);早产儿睡眠不足的发生率(16.3%)明显高于足月儿(11.7%)(χ2=14.624,P<0.001)。早产儿与足月儿均随着年龄增长,睡眠不足发生率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024、207.074,P<0.001)。儿童睡眠不足与儿童年龄、早产、父母职业、人均可支配收入、父母婚姻状况有关。结论 上海市早产儿在3~6岁睡眠模式较足月儿差,睡眠模式的完善和固化较延迟,提示早产儿在3~6岁神经系统成熟度较足月儿差,早产儿随访工作中应重视睡眠指导及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北京市居民睡眠时间现状,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基础资料。方法于2010—2012年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北京地区抽取11 254名≥6岁居民进行入户面对面访问,对居民的睡眠时间进行和分析。结果北京市居民每天平均睡眠时间为(7.6±1.2)h,其中6~13岁为(8.8±1.0)h,14~17岁为(7.4±1.1)h,18~25岁为(7.7±1.1)h,26~64为(7.5±1.1)h,≥65岁为(7.5±1.4)h;14~17岁学生睡眠不足情况最为严重,7 h的占20.9%,33.8%的学生睡眠时间8 h,可能存在睡眠不足;6~13岁学生睡眠不足和可能不足的比例分别为1.4%和37.8%;不同性别居民中,≥65岁男性睡眠时间高于女性,18~25岁组女性高于男性;≥18岁成年人中郊区居民(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睡眠时间高于城区(城市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结论北京市居民中睡眠时间不足较睡眠过多的情况严重,学生特别是中学生睡眠不足的情况非常严重,需要进一步开展睡眠时间的宣传和干预。  相似文献   

8.
分析安徽省中小学生睡眠时间随年龄变化特征,为探讨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与体质量指数(BMI)的关联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以安徽省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7 974名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测量身高和体重,计算体质量指数.问卷调查获得睡眠状况.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睡眠时间与BMI-Z分(Z-BMI)的关联性.结果 中小学生睡眠时间随年龄的增加而减少.9~11岁、12~ 14岁、15~18岁学生中每天睡眠时间超过8h的比例分别为73%,34.6%,3.3%.9~11岁、12~ 14岁、15~18岁学生中睡眠时间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比例分别为3.3%,8.4%,3.3%,各年龄组睡眠时间充足率女生均低于男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218,3.876,22.702,P值均<0.05).15~18岁组男女生睡眠时间与Z-BMI呈负关联(β3=-0.070,P<0.05),且两者关联在男生中存在剂量反应关系.12~ 14岁组女生,随睡眠时间增加Z-BMI降低(β=0.073,P<0.05);分组分析显示,与睡眠时间小于7h组相比,睡眠≥8h组Z-BMI降低(β=-0.229,P<0.05).结论 睡眠时间不足在安徽省中小学生中十分普遍,睡眠时间不足可能增加Z-BMI增高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了解中国6~ 17岁儿童青少年睡眠状况,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使用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部分身体活动调查数据,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共调查6~ 17岁儿童青少年38 744名,对其睡眠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中国6~ 17岁儿童青少年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为8.45 h;不同地区(城市8.43 h,农村8.48 h)、不同性别(男生8.47 h,女生8.44 h)儿童睡眠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年龄段的增长,平均每天睡眠时长呈现递减趋势.6~17岁儿童青少年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不足的比例为69.8%,城市略低于农村(69.2%,70.3%);男女生睡眠不足率基本相同(69.7%,69.8%);随着年龄段的增长,睡眠不足率呈现递减趋势.结论 中国6~ 17岁儿童青少年人群睡眠不足现象严重.有关部门及家庭应重视并创造支持性环境,保障儿童获得充足睡眠,以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浙江省3~6岁儿童睡眠时间现状及影响因素, 为制定儿童睡眠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2019年3—4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 选取浙江省24所幼儿园的7 034名3~6岁儿童为调查对象, 通过对家长发放问卷, 调查儿童的睡眠时间, 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睡眠不足的影响因素。  结果  浙江省3~6岁儿童睡眠不足率为56.1%, 男童为57.1%, 女童为55.1%; 睡眠不足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3, 3.5, 4, 4.5, 5, 5.5, 6岁分别为46.7%, 49.8%, 50.2%, 55.2%, 64.0%, 65.8%, 68.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17, P<0.01); 每日户外活动时间<1 h者睡眠不足报告率为59.9%、1~2 h为54.7%、>2 h为45.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10, 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 年龄4, 5, 5.5, 6岁, 看护人为其他, 每日户外活动时间<1 h, 1~2 h, 母亲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高中/中专与儿童睡眠不足呈正相关。  结论  年龄增加、户外活动不足、屏幕时间过多、非父母看护、母亲文化程度低等是导致幼儿睡眠不足的主要因素。建议增加幼儿户外活动, 尤其关注非父母看护下幼儿的户外活动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