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川北医学院学报》2020,(2):283-286
目的:探究大学生群体中生命意义对儿童期心理虐待和抑郁情绪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儿童心理虐待量表(CTQ-SF)、人生意义问卷(MLQ)、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对1 87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儿童期心理虐待中的情感虐待、躯体虐待维度和抑郁在性别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生情感虐待得分高于男生(P=0.001),男生躯体虐待得分高于女生(P<0.001),女生抑郁得分高于男生(P=0.001)。(2)不同抑郁程度在儿童期心理虐待、人生意义的各个维度及其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儿童期创伤与抑郁得分均呈正相关(r=0.157,P<0.01),与人生意义得分呈负相关(r=-0.48,P<0.05);人生意义得分与抑郁呈负相关(r=-0.342,P<0.01)。(4)人生意义感、儿童期心理虐待和抑郁情绪的中介效应显著,占总效应的10.24%。结论: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其抑郁关系密切,人生意义感在大学生儿童期心理虐待和抑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童年创伤经历及其与眼区情绪识别能力的关系.方法 采用童年创伤经历问卷(CTQ)对7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评估,同时作眼区基本情绪识别任务(EBEDT)测试,与52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 患者组CTQ总分[(47.86±13.26)分]高于对照组[(34.27±7.27)分],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分量表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组EBEDT总正确率[(73.42±11.86)%]低于对照组[(86.74±6.16)%],总平均反应时[ (4321.40±1956.83) ms]高于对照组[(2776.75±703.42) ms],喜、惊、恐、悲、厌和怒六种情绪的正确率和平均反应时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组CTQ总分与EBEDT总正确率及喜、惊、悲和怒眼区情绪识别的正确率呈负相关(分别为r=-0.390,r=-0.419,r=-0.451,r=-0.391,r=-0.344,P<0.01);正常对照者CTQ总分与EBEDT总分呈负相关.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童年创伤水平与眼区情绪认知能力存在相关,提示早年的创伤经历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社会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3.
曹世林  田国强  梁胜林  蒋海潮  甘建光  钱超  徐政权 《浙江医学》2016,38(12):949-951,955
目的调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童年创伤事件,并分析男女患者间的差异,以寻找更好预防精神分裂症的方法。方法对12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分裂症组)和99例健康者(健康对照组)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调查童年创伤事件,比较两组间及男女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CTQ-SF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精神分裂症组及健康对照组男女性别间CTQ-SF总分及所有因子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精神分裂症女性患者CTQ-SF总分及所有因子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精神分裂症男性患者CTQ-SF总分及情感虐待、情感忽视、躯体虐待因子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男性和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都可能在童年经历了更多的创伤性生活事件,且男女精神分裂症患者所经历的童年创伤并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欧洲人群中检测到的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NDST3的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云南地区精神分裂症的关联性.方法 采用SNa Pshot技术对云南地区精神分裂症患者 (n=364) 和正常对照组 (n=287) 进行SNP位点rs11098403的基因分型;应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 (PANSS量表) 评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 通过线性回归分析rs11098403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易感性及rs11098403多态性与精神症状的关联.结果 NDST3基因rs11098403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也与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和一般精神病性症状评分无关.结论 NDST3基因SNP rs11098403多态性与云南汉族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易感无关联性.SNP rs11098403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性与欧洲人群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梦的威胁模拟水平及其与童年创伤和生活事件的关系.方法 采用梦威胁事件问卷(DTQ)对55例抑郁症患者和51例正常对照者的梦威胁模拟水平进行调查,作童年创伤问卷(CTQ)和生活事件量表(LES)评估,分析童年创伤、生活事件与梦威胁模拟水平的关系.结果 患者组DTQ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显示,患者CTQ、LES和DTQ得分之间均呈正相关(P<0.05);童年创伤可直接预测梦威胁模拟水平(β=0.041,P<0.05),在负性生活事件与梦的威胁模拟水平的关系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结论 抑郁症患者梦威胁模拟水平增高,童年创伤是影响梦威胁模拟水平的重要因素,生活事件通过童年创伤的完全中介效应对梦的威胁模拟水平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缺陷型精神分裂症(deficit schizophrenia,DS)与非缺陷型精神分裂症(non-deficit schiz-ophrenia,NDS)患者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状况及其关联性,以进一步了解社会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年龄、教育程度相匹配的DS患者53例和NDS患者57例,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mptom scale,PANSS)、Mattis痴呆评定量表-2(Mattis dementia rating scale,MDRS-2)、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和社会适应量表(social-adaptive functioning evaluation,SAFE)分别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认知功能与社会功能.结果 与NDS组相比,DS组MDRS-2各因子分、总分和MMSE得分均较低(P<0.05),SAFE得分、PANSS阴性症状分、一般精神病理分、总分均较高(P<0.05).相关分析显示,DS组SAFE得分与年龄(r=0.38,P<0.05)、病程(r=0.52,P<0.05)与阴性症状分(r=0.35,P<0.05)呈正相关;与MDRS-2注意因子分(r=-0.53,P<0.05)、起始/保存因子分(r=-0.58,P<0.05)、概念形成因子分(r=-0.55,P<0.05)、结构因子分(r=-0.65,P<0.05)、记忆记忆因子分(r=-0.51,P<0.05)、总分(r=-0.64,P<0.05)和MMSE得分(r=-0.55,P<0.05)均呈负相关.NDS组SAFE得分与年龄(r=0.50,P<0.05)、病程(r=0.41,P<0.05)、阳性症状分(r=0.38,P<0.05)、阴性症状分(r=0.42,P<0.05)和总分(r=0.41,P<0.05)呈正相关;与MDRS-2各因子、总分和MMSE得分均无相关性.分别对两组社会功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显示,DS组SAFE得分与MDRS-2总分负相关(β=-0.61,P<0.05);与病程(β=0.37,P<0.05)呈正相关.NDS组SAFE得分与阳性症状分(β=0.39,P<0.05)、年龄(β=0.38,P<0.05)呈正相关.结论 DS患者社会功能和认知功能显著差于NDS患者.认知障碍可能是影响DS患者社会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人格障碍患者童年创伤经历的相关性和差异性.方法 采用系统抽样法抽取1511例就诊者.用人格障碍诊断问卷第四版(SDQ+4)对其中1402例进行筛查,结果阳性的986例被试用轴Ⅱ人格障碍临床访谈(SCID-Ⅱ)和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问卷进行研究.结果 儿童期创伤经历问卷(CTQ)总分与3群人格障碍呈正相关,以B群的相关性最强(r=0.312,P<0.01).CTQ5个因子在偏相关分析中,B群与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及情感忽视呈正相关,A群与情感虐待相关(r=0.139,P<0.01),C群则与各种童年创伤经历均无显著相关性;人格障碍及对照组之间在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及情感忽视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均进入A群和B群人格障碍的回归方程(标准偏回归系数分别为A群0.135和0.119,B群0.200和0.084),情感忽视进入C群人格障碍的回归方程(标准偏回归系数为0.103).结论 童年时期的创伤虐待是人格障碍易感的危险因素,对B群人格障碍的影响最为显著.不同群的人格障碍在童年创伤经历上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和比较神经症性障碍与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及正常者之间早年与父母分离经历,初步探讨早年与父母分离经历与神经症性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符合国际疾病及有关健康问题的分类第十版(ICD-10)神经症性障碍和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各100例,选取来自社区的100名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匹配的正常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自编早年分离调查问卷对3组的早年与父母分离经历进行调查。结果神经症性障碍组有早年与父母分离的比率(χ2=7.113、15.092)、分离期间父母相距省外的比率(χ2=8.213、10.425)以及对分离经历的负面评价(χ2=11.051、9.273)均高于精神分裂症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P<0.01);神经症性障碍组早年与父母分离后的照料者类型与精神分裂症组、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0.433、12.273,P<0.05);各组与父母分离后互相之间联系频率方面(主观感受),神经症性障碍组与精神分裂症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2.159,12.221,P<0.05)。结论神经症性障碍患者较之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者有更多的早年与父母分离的经历,且对分离经历的主观感受多为负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记忆是否受损,并探讨其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及情绪记忆的神经机制。方法建立情绪记忆的神经心理学实验方法,测试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与40例正常对照对情绪图片的效价评分、回忆和再认,同时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评分,用患者的阳性症状评分、阴性症状评分和精神症状评分与患者的情绪记忆测试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以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记忆的损害与不同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对负性、中性和正性图片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图片评分测试结束10min后和72 h后对负性和中性图片回忆率以及负性和正性图片再认正确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ANSS量表阴性症状评分与负性和正性图片再认正确率呈负相关(r=-0.91,P<0.01;r=-0.38,P<0.05);患者组病程与10 min后负性图片回忆率(r=-0.33,P<0.05)、72 h后负性和正性图片回忆率(r=-0.36,P<0.05;r=-0.36,P<0.05)、负性图片再认正确率(r=-0.34,P<0.05)呈负相关。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记忆广泛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动思维与精神症状,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方法:将10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设为观察组;选取163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采用自动思维问卷(ATQ)进行负性自动思维作评估。观察组患者同时作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并将观察组患者分为有被害妄想亚组(60例)和无被害妄想亚组(45例),比较两亚组患者的自动思维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AT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有被害妄想亚组患者的ATQ评分显著高于无被害妄想亚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观察组患者的ATQ评分与PANSS阳性、阴性、总分等无明显相关性,但与PANSS一般精神病理因子分(r=0.194,P<0.05)及抑郁因子分呈正相关(r=0.335,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动思维与精神症状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