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了解我院抗感染药致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探讨引起ADR发生的因素.方法:对2008~2009年我院上报的442例抗感染药致ADR病例报告按性别、年龄、药物类别、给药途径、ADR的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涉及ADR的药品65种,头孢菌素类居首位,其次为喹诺酮类;用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主要ADR类型为...  相似文献   

2.
657例抗感染药致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海霞  葛卫红  吴宝萍 《中国药房》2008,19(29):2296-2298
目的:了解我院抗感染药致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与一般规律。方法:对我院2006年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室收集到的657例抗感染药致ADR报告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引起ADR的抗感染药涉及13大类49个品种。657例ADR中,>60a发生率最高,占30.14%;喹诺酮类引起的ADR居首位,其次为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等;ADR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53.12%),其次为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损害等。结论:抗感染药发生ADR与多种因素相关。临床在使用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我院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和特点。方法:收集我院医务人员报告的92例氟喹诺酮类ADR的报告,按患者的一般情况、涉及药物、给药方式、ADR涉及器官及临床表现、ADR发生时间等进行汇总和分析。结果:31~40岁发生率最高(32.6%);共涉及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主要以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为主;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89例(96.7%);ADR主要损害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消化系统损害。结论:加强氟喹诺酮类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可以减少氟喹诺酮类药物ADR的发生,提高临床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4.
氟喹诺酮类药物致不良反应12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氟喹诺酮类药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和规律.方法 收集医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患者128例氟喹诺酮类药致ADR报表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128例ADR报表中,60~70岁发生率最高,6~30min时间段多见,涉及的5种氟喹诺酮类药以加替沙星为主,累及的6个系统以神经系统损害明显,静脉给药容易引起ADR,多数ADR转归良好.结论 应高度重视氟喹诺酮类药ADR的报告和监测,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21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我院收集到的药物不良反应(ADR)进行分析,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08年我院收集到的217例ADR报告表,按患者性别、年龄、原患疾病、药物名称、给药途径、不良反应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感染药引起的ADR居首位(其中以喹诺酮类居多),其次为中药制剂。喹诺酮类和中药注射剂的ADR临床表现以循环系统反应和皮肤损害为主。本次报告中发现9例严重ADR。其中加替沙星引发3例,克林霉素引发2例。结论:喹诺酮类药和中药注射剂是ADR监测重点,临床上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合理使用,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308例氟喹诺酮类药致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了解氟喹诺酮类药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通过检索1994年1月~2009年6月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收载的中文医药卫生期刊,共收集到有效的有关氟喹诺酮类药致不良反应文献231篇,共308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8例氟喹诺酮类药致ADR与患者性别、年龄无显著相关性;致ADR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占76.62%;用药后2~5d内出现ADR的比例较大,占33.44%;左氧氟沙星致ADR的例数最多,占19.81%;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较常见,占30.43%,其次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20.58%,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死亡(6例)。结论:临床应高度重视氟喹诺酮类药致ADR的监测,合理选用,确保用药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7~2009年上报的抗菌药401例ADR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1例ADR报告中共涉及33种抗菌药,其中喹诺酮类药引起的ADR最多(25.94%),其次为头孢菌素类(24.69%);以静脉滴注给药途径引起的ADR最常见(78.05%);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见(49.27%)。结论:应加强抗茵药ADR监测工作,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我院129例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伟华  王晓蕙  陈华  谭永红 《中国药房》2011,(24):2253-2255
目的:探讨喹诺酮类药物致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为其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4年1月-2011年1月我院应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致ADR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我院共报告129例喹诺酮类致ADR,涉及8个药品种类,左氧氟沙星最多,发生86例,占66.67%;从受损系统或器官看,皮肤及附件最多,发生49例,占37.98%。结论:临床应重视合理使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杜绝或减少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9.
331例抗感染药致老年人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抗感染药致老年人药品不良反应(ADR)的情况,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09年12月收集上报的ADR报告中,抗感染药致老年人ADR的特点和规律。结果:抗感染药致老年人ADR共331例,占上报ADR例数的9.87%。涉及抗感染药为14类55个品种,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ADR占首位,其中以左氧氟沙星为主;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给药;以皮肤及附件的损害最常见。结论:抗感染药致老年ADR与抗感染药的种类、给药途径、给药剂量等多种因素相关,临床上给老年人使用抗感染药时应注意合理用药,以减少或避免老年人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149例喹诺酮类抗菌药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我院喹诺酮类抗菌药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为该类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我院2004年6月~2009年9月共收集到934例ADR,将其中149例喹诺酮类抗菌药ADR进行分类汇总,统计分析。结果:149例喹诺酮类抗菌药ADR中,静脉滴注给药者最多,占总例数的59.60%;注射用左氧氟沙星引起的ADR居首位;皮肤及附件损害是ADR的最主要表现,占总例数的43.75%(70例),严重的ADR8例。结论:喹诺酮类药物ADR多见,应加强对该类药物的监管,减少ADR的发生,促进其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1.
131例药品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方法:将医院2006年收集到的131例ADR进行分类汇总,并加以统计分析。结果:131例ADR中,化学药品引发121例,中成药引发10例。在121例化学药品所致ADR中,静脉给药引发者最多,占总例数的49.62%;抗微生物药引起的ADR居首位;皮肤及附件损害是ADR的最主要表现,占总例数的52.89%(64例),而较严重的ADR有10例。结论:ADR的发生与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等多种因素相关,应加强对ADR的监测及相关知识的宣传,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我院13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我院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报告,为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按照国家ADR监测中心制定的标准,对我院2010年1-12月临床各科室上报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结果:我院ADR以61~80岁年龄段多发,静脉给药导致ADR占绝大多数,抗微生物药,尤其是头孢菌素类,是引起ADR的高危药物,ADR临床表现以累及皮肤和消化系统最为常见。结论: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重视ADR的监测与报告,减少或避免ADR的重复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我院45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0年收集的451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51例ADR报告共涉及16类药品,静脉滴注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85.18%);抗感染药物发生率最高(33.26%),其次是消化系统药(14.41%)、营养药(9.98%)、影响血液和造血系统的药物(7.32%);临床表现主要为消化系统损害(25.06%)。结论: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应加强ADR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我院18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临床提供药品安全性信息。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利用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对我院2004年1月~2007年8月上报的ADR报告检索统计,并将检索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184例报告中,男女性别比例无明显差异,10岁以下和60岁以上患者的ADR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发生ADR的药品以抗微生物药最多见;静脉注射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ADR的临床表现累及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多见;严重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和听力降低。结论:抗微生物药品是不良反应监测的重点,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意识,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遂宁市中心医院抗病原微生物药致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及特点,推动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上报的113例抗病原微生物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60岁年龄段发生的ADR构成比高(51例,占54.13%);导致ADR的10种抗病原微生物药中β-内酰胺类发生率最高,其中,头孢菌素类及青霉素类药物构成比较高,分别为31.86%和28.32%;ADR的临床表现主要以皮肤及附件损害(56例,49.56%)、消化系统损害(13例,11.51%)多见。结论:建议在临床应用中加强抗病原微生物药ADR监测,最大限度地减少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6.
2009年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我院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药品提供参考。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09年不良反应报告进行汇总分析。结果:由抗微生物药引起的ADR所占比例最高(48.75%),其次为中药注射剂(25.00%);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常见(53.75%);静脉给药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87.50%)。结论:应以抗微生物药、中药注射剂为重点,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意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462例药品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和相关因素,确定来年ADR监测工作方向。方法:对我院2007年度收集到的462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报告中20至59年龄段构成比最高;ADR涉及的药品151种,其中抗感染类药物引起的ADR占总例数的74.68%(345例),中成药引起的ADR次之;静脉给药的ADR占72.08%(333例)是引起ADR的主要途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促进合理用药、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确定与其相关的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频率及类型。方法:对我院2011-2013年抗菌药物所致的ADR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23例ADR中有445例(54.07%)由抗菌药物引起。头孢西丁和阿奇霉素引发ADR的频率较高(19.64%、17%),皮肤是抗菌药物引发ADR的最易感部位(57.26%)。在所有ADR中,57%可以判定为肯定;在怀疑引发ADR的药物停药后,93%的患者症状消失。结论:抗菌药物是引发住院患者ADR的一个常见因素,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与监测,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开展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监测工作,总结经验,促进医院合理用药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9—2012年我院1 038例ADR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大部分监测显示用药合理,只有少数存在不合理用药,通过查找原因、采取处理措施,减少了不良反应发生,从而提高医院整体合理用药水平。结论:开展ADR监测工作是医疗机构的重要任务,加强ADR监测是患者用药安全的保障。根据医院的自身情况和ADR监测工作不同阶段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方法和促进措施,能很好地促进ADR监测工作开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肿瘤患者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的现状进行分析,为今后开展ADR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08年上报的73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ADR发生规律及其特点。结果:73例报表中,用药途径主要为静脉注射,共计63例(86.3%);涉及药物31种,主要为抗肿瘤药物(45.2%);ADR主要表现是全身性损害(27.4%)和呼吸系统损害(21.9%),其次是皮肤及其黏膜的损害。结论:应加强对肿瘤患者ADR的监测工作,以保证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