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什么要从严掌握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的适应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马长生  何华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1):934-935
根据2006年8月ACC/AHA/ESC更新的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治疗指南,除了孤立性AF或存在禁忌证外,其他所有AF患者均应使用抗栓药物预防血栓。该指南还推荐了一系列具体的卒中危险分层作为选择抗栓药物的标准:具备年龄≥75岁、高血压、心力衰竭、左室收缩功能受损(LVEF≤35%或左室短轴缩短率〈25%)、糖尿病之中任一项的AF患者为血栓栓塞中危,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接受抗凝治疗的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血压(BP)控制率。 方法 选取2017 年1 月-2017 年6 月于北京市东城区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 18 岁非瓣膜性AF 患者,接受 维生素K 拮抗剂抗凝≥ 12 个月。根据有无合并高血压,将患者分为高血压AF 组和非高血压AF 组。患者入 组前进行CHADS2、CHA2DS2-VASc 和HAS-BLED 评分,检测国际标准化比率值。分析患者治疗后BP 控 制情况。结果 高血压AF 组患者年龄、CHADS2 评分、CHA2DS2-VASC 评分、HAS-BLED 评分、体重指 数和血脂异常发生率及糖尿病发生率均高于非高血压AF 组患者(P <0.05),随CHADS2 评分上升患者BP 控 制率呈增加趋势(P <0.05),0 ~ 40 岁、>40 ~ 50 岁、>50 ~ 60 岁、>60 ~ 70 岁、>70 ~ 80 岁及>80 ~ 100 岁年龄段高血压合并AF 患者BP 控制率呈增加趋势(P <0.05)。结论 >75% 高血压合并AF 患者实现了 BP 控制目标,并且这一比例在老年人中更高。其中超过三分之二的患者正在接受联合降压治疗。高血压合并 AF 患者BP 控制好于普通高血压人群。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房颤(AF)的流行病学、初级保健负荷和治疗。设计:纳入2001年4月至2002年3月间参与苏格兰连续患病记录计划的初级保健机构,获取横断面资料。地点:55个初级保健机构(362155例患者)。参与者:3135例AF患者。结果:在苏格兰,AF的患病率在男性中为9.4/1000,女性中为7.9/1000(P〈0.001),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年龄〉85岁的个体中为71/1000)。AF患病率随着社会经济匮乏的增高而减少(最小匮乏人群为9.2/1000,最大匮乏人群为7.5/1000,趋势P=0.02)。71%的AF患者接受了心率控制治疗:28%采用β阻断剂,42%为控制心率的钙通道阻断剂,43%为地高辛。[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心房颤动(AF)患者的病因分布特点与临床类型,探讨分析AF的治疗和转归。方法:对2003~2008年因AF住院38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冠心病AF位居首位(33.91%),其次以高血压心脏病、风心病、肺心病、预激、孤立性、甲亢、心肌病依次递减。病因治疗及控制心室率对改善心功能、预防脑卒中具有重要意义。结论:冠心病、高血压、风心病是房颤的主要原因,关注AF病因及临床分型。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心房纤颤的抗凝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Framingham研究的资料表明AF的现患率和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人群中总发病率为0.4%,随年龄增长最高可达10%左右。其严惩并发症栓塞性卒中发病率也呈增高趋势,严重影响AF患者的预后,半数以上患者致死或严重残疾。降低AF者卒中危险性的二个基本措施为复律和抗血栓形成,复律可以缓解症状,减少栓塞,资料表明大约1%-4%AF者 复律前无血栓,复律后出现血栓,故心房纤颤的抗凝治疗将有助于降低卒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改善AF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AF)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约10%~16%。快速AF可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心室充盈量减少,使AMI之后的心功能进一步恶化。所以需要尽快控制AF时的心室率,或将其转复为窦性心律。本文总结了2003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对26例AMI并AF患者应用胺碘酮治疗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高而增加,多项研究均提示:老年人AF发病率显著升高,超过65岁的发病率约5%,其中阵发性AF约占25%,不仅与持续性AF、永久性AF具有同样的发生血栓栓塞的危险,而且老年人往往存在基础心脏疾病,易诱发心绞痛、心力衰竭等。因此控制AF的发生和维持窦性心律可有效降低致死率、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通过对口服胺碘酮治疗老年人阵发性AF的随访,观察胺碘酮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刘兵  杨杰孚 《中国医刊》2006,41(4):27-29
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高而增加,多项研究均提示老年人(≥65岁)心房纤颤发病率显著升高。55岁后每增加10岁心房纤颇的发病率增加1倍。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普通人群心房纤颇发病率0.6%,65岁以下人群的发病率约1.9%,年龄超过65岁,其发病率约5%,当年龄超过80岁时,房颤的发病率则可达10%。而且Framingham心脏研究报告经年龄校正后,房颤发病率从1968年到1989年至少升高了3倍,心房纤颤发病率的增长可能与老年人合并冠心病、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等疾病的增长有关。  相似文献   

9.
郑志坚  黄波 《四川医学》2011,32(12):1964-1966
目的探讨非心脏开胸手术后患者并发心房纤颤的病理机制。方法肺切除患者5l例,收集其术前基本信息(如合并症、用药状况、心肺功能等),并测定其手术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AF的发生率为29.4%(15/51),其发生率与年龄因素有关(P=0.031)。发生AF的患者比未发生AF患者术前PR间期延长(P=0.040);使用他汀类药物患者AF发生率明显比未使用者低(P=0.041)。方差分析显示,术后hs-CRP(P=0.000)和IL-6(P=0.000)均与术前存在明显差异。受试者工作曲线(ItOC)分析显示:血清hs—CRP和IL-6水平在所观察的3个时间点对预示AF的发生其结果均不理想,曲线下的面积(AUC)均〈0.50。结论非心脏开胸手术后患者AF的发生与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嗜好(如吸烟)和心肺功能等无关,只与年龄有关;早期炎症标记物hs-CRP和IL-6不能预告术后AF发生。某些药物可能会降低非心脏开胸手术后患者AF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背景:儿童高血压的发病率随着儿童肥胖的盛行而呈上升趋势。在儿童中,正常和异常血压值会随年龄、性别和身高的变化而变化,难以记忆,因此儿童高血压的诊断较为复杂。目的:明确高血压和高血压前期的漏诊率以及与漏诊相关的患者因素。设计、地点及参试者:于俄亥俄州东北部某大型医疗学术系统进行队列研究,对1999年6月至2006年9月于该系统至少接受3次健康保健检查的14187例3—18岁儿童青少年进行观察。对于3次以上健康检查结果符合高血压和高血压前期诊断标准的儿童和青少年,按照国际疾病分类第9版诊断列表、问题列表和既往病史列表,确定其相关比例。主要观测指标:电子病历诊断为高血压或高血压前期患儿的比例以及≥3次检查结果显示血压升高患儿(校正年龄和身高)的比例。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确定与正确诊断相关的患者因素。结果:在507例(3.6%)高血压儿童青少年中,131例(26%)电子病历中有高血压或血压增高诊断。可增加正确诊断率的患者因素包括3岁以上年龄增加1岁(优势比[oddsratio,OR],1.09;95%CI,1.03—1.16),血压升高超过3次的次数(OR,1.77;95%CI,1.21~2.57),年龄别身高百分位数增长1%(OR,1.02;95%CI,1.01—1.03),有肥胖相关诊断(OR,2.61;95%CI,1.49—4.55)以及处于高血压Ⅱ期的次数(OR,1.68;95%CI,1.29—2.19)。在485例(3.4%)高血压前期儿童青少年中,55例(11%)电子病历记录有适宜的诊断。增加高血压前期诊断率的患者因素包括3岁以上年龄增加1岁(OR,1.21;95%CI,1.09—1.34)以及血压升高超过3次的次数。结论:在本儿童人群中,高血压和高血压前期常被漏诊。患儿的年龄、身高、肥胖相关诊断以及异常血压读数大小和频率均可增加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心房纤颤(AF)患者的发病年龄与病因、临床特点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05~2008年住院的90例AF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5岁以上)、非老年组(65岁以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组AF58例(64.4%),前3位病因分别为冠心病24例(41.4%),高血压病10例(17.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例(10.3%);非老年组AF32例(35.6%),前3位病因分别为风湿性心瓣膜病23例(71.9%),高血压病2例(6.3%),扩张性心肌病2例(6.3%);90例中左房内径增大78例(86.7%),左房血栓形成6例(6.7%),合并心衰38例(42.2%、),脑栓塞6例(6.7%)。使用抗凝药物治疗84例(93.4%),其中华法林治疗6例(6.7%),阿司匹林治疗78例(86.7%)。结论:AF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上升,老年组主要病因为冠心病,非老年组主要病因为风心病。AF大部分出现左房增大,心衰是AF的主要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机关工作人员高血压发生率、血脂水平、心电图变化,了解本地区此类人群高血压发生和流行规律。【方法】对某市政府、企、事业单位4455名(男、女分别为2314、2141人)机关工作人员进行体检,检测血压、血脂、心电图。按受检者年龄分为24—34、35—44、45—54、及55岁以上4组。【结果】(1)高血压检出率为7.11%,55岁以下年龄组男性较女性高血压发生率高,55岁以上组男、女性高血压发生率无明显差异。(2)未观察到35岁以上各组随年龄增加高血压发生呈增高趋势。(3)高血压患者中高血压病知晓率42.27%,降压治疗率为28.70%。(4)高血压与血脂异常间关系密切。(5)血压升高程度与心电图异常间关系密切。【结论】随血压增高血脂水平异常、心电图改变发生率增加,高血压患者中高血压知晓率、降压治疗率低,高血压防治工作应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美国的流行病学资料中AF的患病率在1%~6%不等,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AF可引起心悸、乏力等症状,并可导致血栓栓塞(尤其脑卒中)1以及心力衰竭(HF)等并发症,直至死亡。AF的治疗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2)控制心室率;(3)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14.
背景:对于80岁以上的人群,目前有关高血压的治疗和控制率以及高血压相关危险性的数据很少。目的:明确老年高血压患者各级别血压的患病率、高血压的治疗率和控制率以及心血管危险因素。设计、地点及参试者:社区队列研究,数据收集于20世纪90年代进入Framinghanl心脏研究的全部检查。根据年龄将入选者集中分层:60岁以下、60~79岁和〉t80岁。共5296例入选者,检查14458人次,其中高血压7135人次(治疗4919例)。主要观测指标:比较各年龄段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治疗率和控制率。6年随访期间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的多变量校正风险比(hazardratios,HRs)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s,CIs)评估。结果:高血压的患病率和药物治疗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但是在老年女性控制率(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显著降低。〈60岁、60~79岁和t〉80岁组男性的控制率分别为38%、36%和38%(P=0.30);女性的控制率分别为38%、28%和23%(P〈0.001)。随着年龄增加,与血压分级升高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的相对危险性没有下降,而绝对危险性显著升高。在〉t80岁的参试者,正常血压组(对照组)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9.5%,高血压前期、1级高血压以及2级或治疗的高血压组的发生率分别为19.8%(HR,1.9;95%CI,0.9~3.9)、20.3%(HR,1.8;95%CI,0.8~3.7)和24.7%(HR,2.4;95%CI,1.2~4.6)。结论:相对于目前的国家指南,在社区人群血压的控制率较低,特别是在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短期心血管疾病危险性很高表明,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应加大安全有效降低危险性的力度。  相似文献   

15.
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ation,AF)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心律失常病。据统计,≥75岁的老年人,AF的发病率为5%,随年龄增加而增加。AF的主要危险在于它不规律的心室收缩,心输出量减少,可使心脏排血量较窦性心律时下降20%~30%,血栓栓塞等。老年人由于肾脏排泄率低,合并症较多,特别是心脑血管事件,以及药物中毒量和治疗剂量较接近等原因,在药物的选择上面临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6.
Pedersen  O.  D  AbildstrCm  S.  Z  Ottesen  M.  M  王海玲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5):33-34
目的:房颤(AF)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伴有死亡风险的增加。尚未对与AMI并发AF相关的死亡率增高进行详细研究。观察显示AF易引发室性心律失常,后者增加了猝发性心血管死亡(SCD)的发生风险。死亡模式的精确研究能够为指导进一步研究和治疗提供潜在的有用知识。方法和结果:在群多普利心脏评估(TRACE)研究登记中人选了连续5983例AMI后出院存活患者,分析了AF/房扑(AFL)与死亡模式的关系。这一经酶学检测证实的AMI患者队列于1990-1992年入住27所中心。在入选了最后1例患者之后2年,获取患者存活状况资料。由独立的终点委员会评定患者的死亡模式。测定所有入选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并前瞻性收集是否存在AF/AFL的资料。住院期间有1149例(19%)患者出现持续性或阵发性AF/AFL。  相似文献   

17.
Lin  S.  Cheng  T.  O.  Liu  X.  朱冰坡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8):12-13
本研究旨在中国南方地区的一个瘦型人群中,探讨血糖代谢障碍、体重指数增加和(或)腰臀比增加是否会导致高血压风险的增加。血糖代谢障碍、肥胖和高血压之间的关系已经在西方人群中得到了很好的证明。根据1998年国家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计划中的规定,使用了分层整群抽样法。于清晨测量血压、空腹血糖和口服75g糖后2h的血糖。同时测量身高、体重、腰围和臀围。高血压和糖尿病[包括糖耐量异常(IGT)]的诊断标准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发表于1999年的标准。共有11402例参与者被纳入研究(5195例男性和6207例女性,年龄为20~74岁)。研究中共确定了1775例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中的高血压患病率显著高于m糖水平正常者(45.5% vs 14.4%);IGT患者中的高血压患病率显著高于糖耐量正常者(32.2% vs 14.5%);肥胖者中的高血压患病率显著高于体重正常者(20.6% vs 12.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房颤(AF)为一种普通的心律失常性疾病,具有重要的治疗及预后意义。对于大多数AF患者仍努力恢复其窦性心律。本研究目的在于评估超声心动检查和血浆心房利钠肽(ANP)测定在预测持续性AF患者心脏复律及维持窦性心律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入选连续81例持续AF4.7个月的患者(年龄62±9岁)。在心脏复律前行超声心动检查和ANP测定。这些患者大多为男性,患有高血压病且左房中度扩大,左室射血分数约为50%。  相似文献   

19.
倪红  黄洋  梁江红 《西部医学》2008,20(5):1097-1098
目的分析铁路退休老干部不同的空腹血糖水平与高血压,冠心病,血脂异常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19名铁路退休老干部的健康普查资料,对血糖、血脂、血压等多项检测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常空腹血糖组:高血压患者占10.9%(17/156)、血脂异常患者占44.9%(70/156)、冠心病患者占9.6%(15/156);空腹血糖损害(IFG)组:高血压患者占41.2%(7/17)、血脂异常患者占58.8%(10/17)、冠心病患者占35.3%(6/17);高空腹血糖(HFG)组:高血压患者占56.5%(26/46)、血脂异常患者占67.4%(31/46)、冠心病患者占32.6%(15/46)。将正常空腹血糖组与其他各项两组两两比较分析,除血脂异常项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他各项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IFG组与HFG组各项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空腹血糖升高,高血压、冠心病的患病率增加,血脂异常情况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在心力衰竭(心衰)合并心房纤颤(AF)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116例心衰患者按是否存在AF分为AF组、窦性心律(SR)组,再将AF组患者按照静息心室率控制在80次/min以下和以上分为两组,分别检测各组血浆BNP、NYHA分级以及左房、左室舒张末内径。结果 AF组血浆BNP浓度高于SR组,在相同的NYHA心功能分级亚组中,AF组BNP水平在心功能II级与III级组中显著高于SR组。心衰合并AF患者血浆BNP水平,与患者年龄(r=0.675,P〈0.01)、AF持续时间(r=0.669,P〈0.01)、左心房大小(r=0.734,P〈0.01)、左室大小(r=0.846,P〈0.01)均呈正相关;AF组中心室率控制与否两组B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衰合并AF患者BNP水平明显升高,且与年龄、AF持续时间、左房、左室内径有关,AF患者心室率控制与否与BNP水平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