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永久心脏起搏器发生起搏故障原因。方法:自1977年起对303例患者行389例次永久心脏起膊器安置术,回顾性总结起搏故障发生与起搏器工艺水平、电子元件、电池质量、起搏电极质量及起搏电极脱位、穿孔等因素的关系。结果:共发生起搏故障56例,其中发生于起搏器电路故障2例,电池过早耗竭24例,起搏器导线断裂4例,起搏电极脱位17例,起搏电极心肌穿孔2例及起搏阈值升高7例。结论:起搏器及起搏电极工艺质量的改进提高是防止起搏故障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报告20例严重心动过缓或心脏骤停患者于床旁经锁骨下静脉穿刺心腔内心电图引导植入临时起搏器,均取得成功,未有并发症发生。插入电极导管至右心室完全起搏时间约30—80s(中数55s),自静脉穿刺到固定好电极约需4—12min(中数8min)。左锁骨下静脉利于电极送达右心室,心房与心室内心电图不同可判断电极导管在心腔内的位置,如位于右室。无论电极在任何部位只要起搏好且牢固,即可。本文20例患者电极7例位于右室心尖部,7例位于右心室流出道,6例位于右心室中部。维持起搏时间24h到17天不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层医院使用临时心脏起搏器代替心脏起搏分析仪测定起搏电极的起搏阈值。方法:起得电极进入右室后,使用临时起搏器起搏心脏,将起搏电压从3伏起渐降,直到测得起搏阈值。要求阈电压在1伏以下(用起搏电压值代替起搏电流值)。结果:1994年起我院8例患者(永久及临时起搏各4例)采用此方法安装起搏器均正常起搏。其中三例使用VVIM起搏器术后经程控将起搏电压降至3.3伏,至今仍正常起搏,未发生因起搏阈值增高而致起搏失败现象。结论:基层医院条件所限,不妨用临时心脏起搏器代替昂贵的心脏起搏分析仪测定起搏阈值,开展人工心脏起搏术。  相似文献   

4.
普通电极床旁紧急心脏临时起搏3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利  李予文 《中原医刊》2004,31(18):30-31
目的:了解普通电极床旁紧急心脏临时起搏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患者行床旁紧急心脏临时起搏,按Seldiger法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在无X线透视下,根据体表起搏心电图或室性早搏判断电极进入右室。行右室心内膜临时起搏。结果:31例(96.7%)患者一次性获得成功,1例(3.3%)误进入左颈内静脉,改右颈内静脉后起搏成功。全组18例采用边起搏边送管方法确定电极进入右室,14例根据在送管过程中出现室性早搏的方法判断电极进入右室,全部病例未发生心脏穿孔、气胸、血胸及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在无X线透视下,普通电极床旁紧急心脏临时起搏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急救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71例经锁骨下静脉穿刺植入起搏电极安装永久起搏器的经验体会及操作过程。71例全部成功,由穿刺到电极达右房平均3~4min,2例误穿入动脉未发生并发症。对如何预防锁骨下静脉穿刺的常见并发症进行了讨论,并提出经锁骨下静脉穿刺安放起搏电极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6.
报告20例严重心动过缓或心脏骤停患者于床旁经锁骨下静脉穿刺内心电图引导植入临时起搏器,均取得成功,未有并发症发生。插入电极导管至右心室完全起搏时间约30-80s(中数55s),自静脉穿刺到固定好电极约需4-12min(中数8min)。左锁骨下静脉利于电极送达右心室,心房与心室内心电图不同可判断电极导管在心腔内的位置,如位于右室。无论电极在任何部位只要起搏好且牢固,即可。本文20例患者电极7例位于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普通电极与球囊漂浮电极在临时起搏应用中的临床差异。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因缓慢性心律失常行临时起搏治疗的患者,共312例。其中,男160例,女152例,年龄24~93岁,平均(62±8.5)岁。根据植入临时电极不同,分成两组,普通电极组和漂浮电极组。对比两组电极操作时间、以及所测试的起搏参数(阈值、感知)、电极起搏位置和电极移位发生率。结果球囊漂浮电极组与普通电极组比较,起搏参数包括阈值、感知以及电极移位发生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然而电极操作时间和电极到位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球囊漂浮电极与普通电极比较,具有相同的起搏的阈值、感知和电极移位发生率,以及相近的电极操作时间。为临床安全有效的临时起搏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右室心内膜起搏术中电极头定位特殊处理51例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久性右室。O内膜起搏术中电极头的定位,传统上要求在右室心尖部[fi,但我们在19ffi~lop年的285例手术中,由于以下原因(①反复送管电极头仍不能达心尖部;②电极头在心尖部时腔内心电图及起搏阈值不理想心电极头至心尖部时反复发生室性心律失常;④抢救病人时为缩短手术时间)有51例电极头未置于右室心尖部而是置于右室流人道。为了解其起搏效果,现对该sl例作一总结,并与AN例心尖部起搏进行对比分析。】!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sl例中,男29例,女22例,年龄M~78a,平均62a。病因分类冠心病33例,心肌病9例,风心病3例,病因不明…  相似文献   

9.
使用国产电极行床边紧急心脏临时起搏3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使用国产电极行床边紧急心脏临时起搏的效果。方法66例患者随机分两组,国产电极组34例,进口电极32例,均采用非X线条件下,选择右侧颈内静脉穿刺插入电极,于病床旁行紧急心脏起搏。结果 国产电极组电极到位率100%,心脏有效起搏率94%,除2例因心脏骤停时间太长,起搏无效外,其他患者均安全渡过危险期。国产电极组起搏平均安装时间(8.42±1.16)min,进口电极组心脏有效起搏率78%,起搏平均安置时间(15.14±4.15)min。与国产电极组比较P<0.05。国产电极操作简便,起效迅速,疗效恒定,患者存活率高,经济安全,不失为一种救治缓慢心律失常或复苏心脏的可靠方法。尤其适合于不能搬动而又需急症心脏起搏的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12例床旁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行心脏临时起搏的临床疗效。方法 男性5例,女性7例,年龄(73.7±12.9)岁;安置临时起搏器原因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9例,病窦综合征3倒;均选右股静脉入路,起搏部位为右室心尖部;通过分析起搏心电图图形特点、测量导管深度、行X线等检查进行研究,观察该起搏方法的疗效。结果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即刻成功率为66%(8/12);2例电极导管不能通过扭曲的髂静脉,换用普通电极导管在DSA透视下送入右室起搏;1例反复不能进入右室起搏。X线透视下方将导管送入右室而起搏;1例心脏停搏的患者漂浮导管不能起搏,换用普通电极导管后成功起搏。无一例出现栓塞、电极脱位、心脏穿孔或穿刺并发症。结论 球囊漂浮电极导管进行床旁心脏临时起搏是一项安全有效、可行的起搏方法,对心脏停搏、血管扭曲的患者应慎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右室心内膜永久性起搏电极植入术中 ,心尖部起搏与流入道起搏二者在术中起搏参数比较 ,以及流入道起搏电极植入方法。方法 :选择本院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安置术的 6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在右室心尖部起搏电极不易固定或测试起搏参数不理想时 ,改为右室流入道起搏 (12例 )。结果 :①右室心尖部及流入道两种位置起搏阈值、R波振幅、心肌阻抗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②术后随访 2~ 14个月两组病例均未发生电极脱位、感知异常、膈肌收缩。结论 :①右室流入道起搏与心尖部起搏一样是电极植入的有效部位 ;②右室流入道起搏与心尖部起搏一样心室电极植入技术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2.
心电图引导定位普通电极导管紧急床旁心脏临时起搏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敬明  金茹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10):1360-1362
目的:探讨心电图引导定位普通电极导管紧急床旁心脏临时起搏术的安全、有效性。方法:于床旁应用无球囊普通电极导管,以心腔内心电图(IEG)引导,心脏起搏时体表心电图II、III、aVF的QRS波群的主波方向定位行紧急床旁心脏临时起搏术,病情稳定后行胸透或心脏彩超证实电极导管的位置。结果:28例均取得成功,未有并发症发生,插入电极导管至右心室完全起搏时间约15min。测起搏阀值低于1V。28例均为右心室起搏,其中右室流出道起搏1例,心尖部起搏27例,维持临时起搏时间6h至7d不等。5例患者在推送电极导管至右室的过程中出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适当调整电极导管方向后消失,1例出现膈肌起搏,调整起搏电极位置及起搏电压后消失。4例经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电极在右室流出道1例,电极在心尖部3例,18例经胸部透视证实电极在右室心尖部。结论:心电图引导定位普通电极导管紧急床旁心脏临时起搏术是一种效果可靠,操作简便,安全实用的急救措施,适合条件有限的、没有床旁X线机、没有导管室的基层医院。  相似文献   

13.
分析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植入术21例,其中初次植入20例,更换1例。起搏电极导管插入途径,右头静脉8例次,右锁骨下静脉穿刺16例次,颈外静脉1例次。并发症:锁骨下静脉穿刺外套管弯折1例,起搏电极折断1例。随访2个月~9年,5例晕厥未再发作。全部病例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提高生活质量。锁骨下静脉穿刺将成为起搏电极插入首选方式。虽然生理性起搏符合人体生理需要,但非生理性起搏更适合我国国情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激素电极低能起搏的时机性和安全性。方法;对56例VVI起搏器的激素电极,应用起搏系统分析仪和体外程控仪测定植入即刻和植入后1月、2月、3月、6月、12月的慢性起博阈值,以此时结果指导调低输出电压。结果:激素电极的慢性起搏阈值与植入即刻阈值差异无显性,低能起搏安全有效。结论:激素电极适合长期低能量起搏,使起搏器即节省能量又保证安全起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 86例经左锁骨下静脉床旁紧急临时心脏起搏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无X线透视下将起搏电极经左锁骨下静脉盲插至右心室。结果  85例患者左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 ,顺利将临时起搏导管送至右室 ,1例失败 ;在起搏期间有 8例患者发生电极脱位 ,重新调整后恢复正常 ;经X线透视观察大多数电极位于右室心尖部 ,少数位于右室中部及流出道。结论 在无X线透视下经左锁骨下静脉插入电极导管至右心室起搏具有较高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安全性。方法:35例需起搏器植入的患者,随机分组,分别采用VVI或DDD起搏模式,其中17例行右心室间隔部位起搏(RVS组),18例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组),比较研究不同起搏部位的右心室电极在术中、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电压阈值、阻抗、感知的差异,以及手术中右心室电极到位后所需的X线曝光时间的差异。并且通过超声心动图比较两组在术后3个月心功能参数的差异。结果:17例患者利用螺旋电极均成功地进行了右心室间隔部(RVS)的电极固定,未发生并发症;18例患者使用被动电极行右室心尖部(RVA)的电极植入,发生1例电极脱位,重新植入后随访3月起搏功能正常。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时心室电极的电压阈值、阻抗和感知在术中、术后1个月、3个月与右室心尖部起搏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术中电极到位的X线曝光时间也无明显差异。结论:与常规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比较,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同样安全,操作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AAI起搏治疗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远期心房电极移位和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及对AAI起搏的影响。方法:观察比较30例AAI起搏患48 ̄72个月后双结功能电生理参数和心房电极位置的变化。结果:AAI起搏治疗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远期房室传导氏阻滞点及2:1阻滞点与术前比较均无显统计差异(P〉0.05),4例电极移位(12.5%)HOLTER随访均起搏和感知功能良好。结论:远期心房电极移  相似文献   

18.
朱健  黄其植 《安徽医学》1991,12(6):35-36
<正> 电极脱位是安置心内膜心脏起搏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我们对68例患者进行了82例次右心内膜心脏起搏术,其中电极脱位8例,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一、资料来源:68例均系省立医院和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患者。二、分组:中青年组:43例;年龄:15~29岁;老年组:25例,年龄:60~81岁。三、电极类型:临时起搏用双极柱状电极或单极楔状电极,永久起搏用单极楔状电极或翼状电极。结果一、患者中共发生电极脱位8例,具体资料见附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右室流入道靠后间隔翼状电极心内膜起搏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将植入永久性VVI心室起搏器患者23例分为两组,右室流入道起搏组13例,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0例,房室传导阻滞3例;右室心尖部起搏组10例,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8例,房室传导阻滞2例。采用弯钢丝或直钢丝技术,将心室电极导线固定于右室心尖部或右室流入道靠后间隔心内膜处。从起搏阈值、起搏心电图近期对两部位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均成功植入了导线和脉冲发生器。随访无1例发生电极脱位,囊袋感染,电极起搏及感知不良等现象。起搏阈值在植入时和植入后1、3和12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流入道心内膜起搏未出现阈值升高现象,起搏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20.
紧急床旁临时心脏起搏在ICU危重病抢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起搏脉冲引导普通电极行床旁临时起搏,观察危重病人紧急临时心脏起搏成功率,手术并发症并总结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2007年6月我院ICU病房床旁安置临时起搏器的患者共38例.结果 38例均于15min内顺利起搏成功,2例出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2例因不能稳定起搏改用标测电极于20min内起搏、固定成功.6例8次出现电极微脱位,均经处理后恢复正常.全部病例无血栓形成,无柃塞、血气胸及心肌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起搏脉冲引导普通电极进行床旁临时心脏起搏简便、快速、有效、安全,适用于危重急症的抢救,ICU病房配备标测电极亦属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