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李大林 《光明中医》2011,(10):2121-2124
血府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是清代医家王清任先生在继承历代医学成就的基础上,经过数十年的临床实践所创立的名方之一。虽然受时代的影响,限于当时的条件和认识水平,但是,本方和他治疗瘀血的一些方剂,至今仍被广泛运用。特别是他丰富和发展了的"活血祛瘀"(现多称"活血化瘀")法,已成为目前中医研究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本文是通过对"血府"、"瘀血"、"逐瘀"以及血府逐汤临床运用的论述,说明"活血祛瘀"法的临床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5.
香连丸的源流及衍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文献的初步考证,"香连丸"始见于唐·李绛<兵部手集方>,宋代杨士瀛<仁斋直指方>始名为"香连丸".历代中医药学家在临床应用本方时每多化裁,如应用时适当顾护脾胃、久病兼加收涩之品,使其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本意低调     
新浪网制作刊载的上述内容完全背离客观事实,故意捏造虚假内容,并在其自行设计的所谓调查中使用“偷吃”、“花心”、“前科”等诋毁性词语,并通过链接手段使该虚假信息及诋毁性文字在互联网上及平面媒体迅速传播。  相似文献   

7.
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是《灵枢》对腧穴的经典定义,其中神气游行出入非皮肉筋骨是理解腧穴本意的关键。本文从《说文解字》对这些核心字词的本义解读出发,结合中医理论,将腧穴的内涵要义从4个方面进行概括:一是正气变化的本质特征,二是联系通路的功能特性,三是可诊可疗的临床特色,四是三维立体的结构特点。从中也启示我们,腧穴的形体结构不是关键,核心是正气及其变化。灸刺之道,必中气穴,无中肉节。这也是针灸临床疗效好坏的关键之所在,今日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9.
温胆汤出于唐·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之温胆汤的药物组成为:半夏二两、生姜四两、桔皮三两、枳实二两、竹茹二两、甘草一两,共六味药物。宋以后医家减率温元生姜,加甘淡之茯苓和甘平大枣而成。既能宁心安神,又可健脾化痰。原方之功能主治,《千金·胆腑·胆虚寒》谓“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胆寒的临床表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6,(8):1635-1637
通过查阅记载有温胆汤的古籍、现代学者有关温胆汤的专著及论文,对温胆汤源流及方名进行考证与分析发现:温胆汤最早记载于南北朝时期姚僧垣的《集验方》,后经宋代的陈无择化裁,被后世医家广泛运用于临床;温胆汤的方名存在"温"应如何解释及本方为何着眼于"胆"的疑问,存在疑问的原因为:后世医家对温胆汤的认识在不断发展,对方中药物的认识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11.
温胆汤是临床常用的有效方剂。但历代医家对其功效多有争议,有云温胆,有云清胆,本文就其争论的历史和现状,及温胆,清胆的广泛运用作如下综述,并略陈管见,供同道指正。一、温胆、清胆之争据《外召秘要》所载,北周姚僧恒著《集验》(第五卷),始载了温胆汤,其组成是生姜四两、半夏二两、橘皮三两、竹茹二两、枳  相似文献   

12.
温胆汤除能治疗一些消化系统疾病外,对于忧思郁结、气机失于条达,郁结生痰、痰热化火等诸种疾患,亦有良效。近几年来,我们将温胆汤化裁,用于痰饮病或因心、肝、肺、肾致病而有夹痰症者,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小结如下。温胆汤方解:温胆汤原为姜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竹茹、枳实、生姜、乌梅八味药组成。临床一般减去生姜、乌梅二味,夏陈苓草是二陈汤,有燥湿化痰、利气和胃之功,治一切痰饮。但  相似文献   

13.
温胆汤辨证及组方要点浅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徐大鹏 《陕西中医》2003,24(6):548-549
从南北朝时期始 ,温胆汤做为治疗内科杂病的名方流传至今 ,经久不衰 ,然却因其世代相传 ,广被先贤发挥活用 ,于是主治繁杂 ,临证之时常有证证混同之误 ,制方失其精要之谬 ,是故推究其证要 ,明了其方变 ,实是继承与发扬之重要举措 ,故不惴冒昧 ,试陈管见 ,以求引玉。1 辨证要点  相似文献   

14.
温胆汤是中医常用方剂之一 ,临床应用相当广泛 ,疗效颇佳 ,现就温胆汤使用中的一些经验报告于后 ,仅供同道参考。1 溯本探源温胆汤在《金匮要略》中始见初形。即由橘皮竹茹汤和半夏茯苓汤化裁而来。在《千金要方》卷 12胆虚实门所记载 :“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生姜、甘草六药组成。”在《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中则加入茯苓、大枣以健脾化湿、主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而扩大到“心胆虚怯、触事易惊 ,梦寝不祥、或异象感惑、逐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 ,涎与气搏 ,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之、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  相似文献   

15.
温胆汤新用     
温胆汤首见于《千金要方》,组成为清夏、陈皮、竹茹、枳实、甘草、生姜。全方温凉并用,清热而不寒,化痰而不燥,是治疗胆虚痰热上拢、虚烦不眠的有效方剂。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加茯苓健脾利湿、安心宁神则效更著。并不断在本方的基础上增减,扩大了它的治疗范围,这也体现了祖国医学“异病同治”的特点,今不揣浅陋,将选用本方的罕见病治验几则简介于下。 1 目眨李某,男,24岁,1984年6月2日初诊。患者两眼不自主频繁眨动已月余,并伴有头晕目眩,烦躁易怒,胆小易惊。医药屡更均罔效,遂来我院就诊。诊得脉弦数,舌质红,苔黄腻。依据脉证,系痰热上拢肝胆,肝胆不宁  相似文献   

16.
温胆汤新用     
李新存 《新中医》1994,26(1):56-56
温胆汤新用李新存温胆汤首见于唐·孙思邈之《备急千金要方》,“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现临床多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之温胆汤,由半夏、竹茹、积实、陈皮、甘草、茯苓、生姜、大枣组成,较《备急千金要方》原方多茯苓、大枣而减生姜之量。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而致...  相似文献   

17.
温胆汤之出处,众方书认为源于《千金方》,然后世多以《三国方》所载之药用于临床。尽管《三因方》中未命其汤名,实际上是由《千金方》之温胆汤(半夏、竹茹、枳实、桔皮,生姜、甘草)加茯苓、大枣所组成。惟目前仍有些人误认为温胆汤是由二陈汤衍化而成,实属欠妥。前者出自唐代,后者出自宋代,年代先后有殊。足少阳胆经络于肝,肝胆相照,互为表里。《医述》云:“气以胆壮,邪不能干。”胆虚则怯,善太息,遇事不决,少寐多梦。  相似文献   

18.
温胆汤新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温胆汤出自陈言所著《三因极—病证方论》 ,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生姜、白茯苓、大枣组成 ,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功效。笔者临床运用此方治疗脏躁、咳嗽、眩晕等病证皆获良效 ,兹举例介绍如下。1 脏躁和某 ,女 ,71岁 ,2 0 0 2年 3月 2 8日初诊。患者性情急躁 ,半年前因与家人争吵 ,自感委屈 ,常气愤不已 ,语无伦次。 1周前突然情绪激动 ,无端自笑或悲伤痛哭 ,有时蹬足抓胸。曾在某医院诊为神经官能症 ,服西药疗效不佳。刻诊 :患者烦躁不宁 ,不能自制 ,头痛纳呆 ,心悸胸闷 ,失眠多梦 ,舌淡红、苔黄腻 ,脉弦细。证属肝郁血虚、…  相似文献   

19.
20.
温胆汤刍议     
温胆汤因其疗效确切,一直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历来对温胆汤争议颇多,对其方名及其功用、证治。至今尚未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全国统编教材1985年版《方剂学》(即“五版教材”)称其功用为“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虚烦不得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证”。认为“本方所治诸证,均属痰热为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