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临床上的常见难治疾病,目前,无论西医、中医都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及药物。谭峰教授以脑髓理论为指导,对补肾生髓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了理论探讨,认为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的病理机制是痰瘀热毒混杂脑内,损伤脑髓与督脉,进而提出补肾生髓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法则,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多元统计探索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医证候的特点和规律.方法 临床系统采集3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医四诊信息,运用SPSS11.5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等多元统计.结果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临床中医证候以风阳上扰(型)兼气郁血瘀、或督脉不利;气虚血瘀(型)兼瘀热内盛;肝肾阴亏(型)兼痰湿内滞;痰浊上蒙(型)兼气虚血瘀证型为主.结论 将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等多元统计方法结合应用,可较好地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中医证候进行分析、归类,揭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于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动物实验研究和评价方法。方法:采用传统文献分析方法,对当前缺血性脑血管病动物实验进行分析、评价。结果:目前尚缺乏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医证型动物模型制备的评价研究,动物模型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资料较少,动物模型的制备与中医药治疗研究的关联性考虑不周。结论: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动物实验应充分结合中医临床实际、动物解剖特点、实验研究目的、药物作用特点、疾病所处阶段来选择动物模型和评价指标,要建立基于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动物实验的研究与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4.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浆胃动素水平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胃动素变化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法分别测定7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70例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翌日、排便后翌日、病程第7天、病程第14天的血浆胃动素浓度,并分别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组的4次血浆胃动素含量均较对照组有显著升高(P<0.01);且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各中医证型中痰热腑实,风痰瘀阻型和痰湿蒙神型的血浆胃动素水平较对照组升高意义显著(P<0.01),随着病情好转胃动素水平逐渐降低。结论:初步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医的辨证分型,特别是痰热腑实等证型的确定及通腑药的合理应用提供一个客观指标,将充实和完善中风的辨治理论。  相似文献   

5.
脑血管病是当今人类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有资料表明,缺血性中风占全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86%,其研究越来越受到中医药界的重视。近十余年来,中医对缺血性中风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取得了大最的成果。1缺血性中风中医辨证临床研究1.1中医诊断标准传统中医多以症状来命名疾病。中风乃因其发病急、变化快,类似风善行数变的特点而得名,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或失语、偏身麻木五大  相似文献   

6.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医治疗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脑血管病即中风病,又称猝中。因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被列为国家医疗重点攻关项目。本病急性期的治疗与其预后以及功能的恢复,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中医对本病急性期的治疗在手段、方法、给药途径等方面均有了明显进展。本文就缺血性脑血管病在急性期的中医治疗,浅谈体会如下。1 辨证与辨病治疗在90年代以前,中医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以辨证用药为多。90年代后,中医专方专药的治疗脑血管病报道愈来愈多。特别近几年,中药针剂与口服丸剂、滴丸、片剂、胶囊、冲剂、口服液等剂型广泛用于临床,形成了一套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  相似文献   

7.
汪学军  陈孝银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0):1097-1099
缺血性脑血管病极大地危害着人类健康,而相关疾病动物模型的研究在脑卒中的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受到广泛的重视。为了深入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从全脑缺血动物模型和局部脑缺血动物模型两方面阐述各种类型常用的脑缺血动物模型。中医在制作脑缺血动物模型的现状大多是借鉴或利用现代医学的脑缺血疾病方面的实验动物模型。建立病与证结合的动物模型是中医脑缺血性动物模型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脑血管意外分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中医则统称中风,具体分中脏、中腑、中经络。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西医在急性期除采用脱水降颅压外,前者主要用扩张血管药,改善微循环,建立侧肢循环;后者主要止血抗感染。中医治疗中风都以平肝熄风,开窍、清热化痰等法。中风后期有谈及活血化瘀者。病变初期除《医林改错》采用补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将痰热证候要素评分作为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复发风险的中医评估方法的可行性,为对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痰热病机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2月就诊于我院的痰热型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0例。首先按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将所有入组的痰热型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组(27例)和一般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组(53例),比较2组的痰热证候要素评分差异。同时所有入组的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脑血管二级预防治疗,并随访6个月,依据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18例)和未复发组(62例),比较2组的痰热证候要素评分差异。结果: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组患者的火热证、痰证及痰热证候要素评分均明显高于一般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组患者(P<0.01);复发组患者的火热证、痰证及痰热证候要素评分均明显高于未复发组(P<0.01)。结论:痰热型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程度与痰热证候要素评分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痰热证的严重程度会影响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进展与复发风险,因此将“痰热证候要素评分”作为...  相似文献   

10.
药氧疗法结合针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血管病属中医中风范畴,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中老年人尤易患病,我们应用药氧疗法结合针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30例,取得了显著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30例患者均为明确诊断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中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最大69岁,最小37岁,经中医辨证医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21例,属脉络空虚,风邪入中者9例。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中风中医药治疗临床研究实验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键  刘昕 《中医药通报》2003,2(1):13-16
脑血管病是当今人类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有资料表明,缺血性中风占全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86%,其研究越来越受到中医药界的重视。近十余年来,中医对缺血性中风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取得了大量的成果。 1 临床研究 1.1 中医诊断标准 传统中医多以症状来命名疾病。中风乃因其发病急、变化快,类似风善行数变的特性而得名,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或失语、  相似文献   

12.
中风是中医对脑血管病形象的称谓,意指脑血管病发作突然,如疾风到来一般。脑血管病是因各种原因引起的脑动脉、静脉系统发生病理改变所形成的疾病,包括出血性脑血管病及缺血性脑血管病两类,一般以突发头晕头痛、手足麻木、口眼歪斜、失语、偏瘫、大小便失  相似文献   

13.
阐述血浊理论创立的背景,该理论的产生是当今疾病谱改变的必然,并探讨血浊的概念和病因病机,血浊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关系,提出了以血浊理论为指导早期干预缺血性脑血管病可明显提高本病的疗效,体现中医“治未病”思想.  相似文献   

14.
脑血管病是老年人三大主要死因之一,其中缺血性中风的发病约为出血性中风的3倍。现将近4年国内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有关报道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痰湿体质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体质基础。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痰湿体质的特点,论述痰湿体质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发病作用,拓宽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思路。  相似文献   

16.
普洛迪在临床多被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作者运用中医辨证方法指导其使用,扩大了此药的适用范围,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樊永平 《北京中医药》2002,21(4):213-215
1 现状 脑血管病包括西医的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医统称为中风,是当前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呈增长趋势。两千多年来,中医药在脑血管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和预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近30年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有些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脑血管病自由基损伤病原学及抗氧化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缺血性脑血管病在老年人疾病中占有很大比例,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很高。近年来,愈来愈多的研究结果表明,自由基损伤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原学方面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本文就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体内自由基的产生与危害,人体内在抗氧化系统以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氧化治疗进展进行了系统地综述及评价。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中风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属中医“中风”范畴。现代临床研究表明:血液流变学异常、凝血机制亢进是形成缺血性脑血管病重要的病理基础。目前治疗缺血性中风多以溶栓为主。抗栓粉针是由具有溶栓作用的中药组方而成的,具有较强的溶栓及抗凝血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血管病浅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急性脑血管病祖国医学谓之中风、猝中,致残率高,可分为两大类:即出血性和缺血性。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有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主要有短暂脑缺血发作、脑动脉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笔者近年来吸取中西医各家所长,采用急性期以西医治疗为主,中医治疗为辅;稳定期以中医治疗为主,西医治疗为辅的中西医结合疗法,不仅提高了疗效,而且明显缩短疗程,效果颇佳。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