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脑梗死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闭塞,导致急性腩供血不足和脑组织局部坏死的临床症候群。脑梗死在我国十分常见,每年约150万人发生脑梗死。因此,认真做好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尽快恢复其肢体和脑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非常重要。我科自2004年6月-2006年6月采用微量泵泵入尼莫地平加基础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配合有效的护理,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徐杰 《中国医药指南》2013,(35):462-463
目的对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对我院收治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经过一系列治疗后,本组57例患者中有12例患者达到痊愈标准,有28例患者达到显效标准,有7例患者达到好转标准,本组治疗有效率为82.46%,有2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并发肾功衰竭和脑疝而死亡,病死率为3.51%。结论对于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应该根据其病情轻重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并且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密切观察,调整治疗方法,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采用尼莫通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对其进行讨论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03月至2013年02月到我医院就医的84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将84例脑梗死的患者分为两组,分组方法采用随机分类的方式,分别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其中42例为对照组,治疗方式采用20%的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注射;另外42例为干预组,治疗方式采用尼莫通,治疗后对比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根据干预组和对照组脑梗死患者的治疗结果对比分析发现,干预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脑梗死的患者采用尼莫通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脑梗死的临床症状,降低优于脑梗死导致的残疾率。因此,采用尼莫通的方式治疗脑梗死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脑梗死合并代谢综合征(MS)的临床特点和相关症状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386例脑梗死患者的相关资料,依据患者是否合并MS将386例患者分为2组,脑梗死合MS组219例(MS)和单纯性脑梗死组无MS167例患者(nMS)。结果脑梗死合并MS组患者219例,比例较高为56.74%。脑梗死合并MS的患者相关代谢指标明显升高,脑梗死合并MS的患者在一些并发症例如冠心病、肺部感染、肾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上与单纯脑梗死患者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合并MS患者、总胆固醇,C.反应蛋白,尿酸,空腹血糖水平要比单纯性脑梗死患者的高,但是高密度脂蛋白要比脑梗死单纯性患者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合并MS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要比单纯性脑梗死组的患者延长,并且复发率和病死率也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的发病与MS存在一定的联系,Ms相关指标的变化直接关系到脑梗死患者的转归和预后状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20例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二组脑梗死患者均采用溶栓、抗凝以及脱水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每天给予患者静脉滴注一次注射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的20mL溶液,连续使用14d为1个疗程,观察二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①观察组脑梗死患者的总有效率(85.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71.7%)(χ^2=0.257,P<0.05);②二组脑梗死患者在治疗后,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无一例患者发生死亡。结论丹红注射液是治疗脑梗死患者有效、安全的药物,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无症状脑梗死是指既往无脑梗死病史,自觉无症状,医生未见阳性体征,而影像学检查发现有脑梗死的病灶存在。现对我院收治的50例糖尿病合并无症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杨凯 《中国实用医药》2013,(34):130-131
目的探讨脑外伤并发脑梗死的发病原因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41例颅脑外伤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患者经综合治疗,按GOS评分:良好20例,中残5例,重残6例,死亡8例,植物生存2例。结论外伤后由于脑供血动脉损伤以及血管牵拉、受压、痉挛,血液的高凝状态等使血栓形成,引发脑梗死,早发现、早治疗可以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临床药师对脑梗死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进行二级预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我院住院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的应用现况,探讨药师在脑梗死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进行二级预防中发挥的作用。方法采用现况调查方法,调查我院2006年至2007年没有临床药师时脑梗死患者200例(对照组);2007~2008年药师深入临床后脑梗死患者200例(实验组)。通过统计从患者脑梗死初发到调查时阿司匹林的应用及脑梗死复发情况。分析药师在脑梗死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进行二级预防中发挥的作用。结果药师深入临床后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的应用依从性明显高于药师深入临床前。药师向患者提供的临床药学服务,使患者的药物治疗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急性脑梗死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康复护理经验。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5例急性脑梗死后出现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采用多种临床康复护理训练方法和积极配合临床治疗,使患者吞咽功能早日恢复。结果经过临床治疗和临床康复护理训练,患者吞咽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在本院收治的65例急性脑梗死后出现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中,经过临床治疗和临床康复护理训练,使患者吞咽功能恢复良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12月在本院就诊的19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介入治疗,回顾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经过介入治疗其动脉直径恢复程度均超过80%,随访结果显示,94.7%(18/19)的患者未再次发生脑梗死,术后患者支架处再狭窄的发生率为5.3%(1/19)。结论介入治疗分水岭脑梗死具有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因而是分水岭脑梗死患者首选的临床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高龄患者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坚  周建忠  张菊美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24):2675-2675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口逐步老龄化,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逐步增多。为了解高龄患者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将我院1999年1月~2003年12月住院的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由于梗死后侧支循环的建立,使血液重新涌入梗死的病灶,引起梗死区的出血,脑动脉闭塞后在其供血区梗死基础上,梗死灶内血液漏出继发出血,CT平扫梗死的缺血病灶中有出血性改变,被称为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cerebral infarction HI)。近几年来,由于CT及MRI的问世及抗凝药物的应用,对临床较重的脑梗死,特别是心源性脑栓塞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均有了新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指导神经内科医师更有利于治疗出血性脑梗死的患者。现将临沂罗庄中心医院40例此类患者作如下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临床心理护理,转变老年脑梗死患者对脑梗死疾病的认识,提高老年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方法对168例住院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全面分析之后,根据病情采取临床心理护理,使患者的心态趋于平和,从而达到配合临床治疗和康复治疗。结果对于本组的168例老年脑梗死的住院患者,通过住院治疗,患者的疾病基本达到住院治疗标准。结论通过临床心理护理,改变老年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使患者能够面对现实,积极配合治疗,并且达到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仲进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2):1811-1812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其疗效。方法:收集在我院住院的46例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31例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糖尿病组并发脑梗死患者较非糖尿病组脑梗死有更多的高血压、高脂血症、家族史等危险因素,其梗死类型以腔隙性梗死、大片梗死、多灶性梗死为主,疗效相对较差,与非糖尿病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糖尿病组并发脑梗死患者有更多的危险因素,临床上以腔隙性梗死为主,较非糖尿病组具有致死、致残率高,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后情感障碍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障碍的发生在脑卒中后非常常见,早在1924年就有学者认识到脑血管损害后的患者常伴有情感障碍,而情感障碍又可延缓神经功能的恢复,从而进入恶性循环,导致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康复,从而影响预后。而最新调查结果表明,卒中后的情感障碍发生率为20%~50%,是常见的脑卒中后并发症,并为脑卒中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而其中最主要的情感障碍即为抑郁和焦虑,陈湛倍等”’在脑梗死后情感障碍和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中指出189例首发脑梗死患者中,有焦虑障碍者125例(66.1%),有抑郁障碍者128例(67.7%);234例再发脑梗死患者中,有焦虑障碍者179例(76.5%),有抑郁障碍者185例(79.1%)。为了系统了解脑卒中后情感障碍,结合最近研究文献,围绕脑卒中后焦虑和抑郁的表现和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脑梗死患者合并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发生率,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为提高患者的预后情况奠定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期间收治的5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合并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生率,以及这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50例脑梗死患者中,发生合并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患者31例,发生率为62.0%。而脑梗死的病变部位与脑梗死合并心肌缺血并没有直接关系,不同梗死部位发生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无明显差异。结论脑梗死患者容易发生无症状心肌缺血,并且对病情和预后影响大,因此对这类患者要进行积极治疗,以改善其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7.
大面积脑梗死是脑梗死中较严重的一类,因其发病突然,症候危险,死亡率高而引起临床重视,我科于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共收治该类患者25例,本文就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脑梗死患者的早期预防、临床诊断、治疗与预防。方法对13例肺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肺心病合并脑梗死发生率为5.46%,治疗有效率58.30%。患者表现多不典型,确诊有赖于CT检查。结论肺心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对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入院时检查血液流变学及D-二聚体能做到早期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及时行头颅CT检查对明确诊断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临床随机搜集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70例(既往均无脑梗死病史),通过头颅CT检查对无症状性脑梗死好发部位进行相关观察。方法本组无症状性脑梗死70例患者,均为中老年人,年龄45~80岁,既往均无脑梗死病史。通过入院第2天行头颅螺旋CT平扫所见(层厚为5mm)统计梗塞部位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梗塞部位结果统计分析发病部位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脑室前后角旁、放射冠、基底节、其他部位。结论对无症状性脑梗死70例发病部位临床观察,侧脑室前后角旁发病率最高,比例占观察患者的半数以上,其次为放射冠与基底节,而脑叶等其他部位少见。  相似文献   

20.
辛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院采用辛伐他汀联合常规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25例,并与常规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25例进行对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