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中成药剂型固定,便于携带和使用,已为临床广泛使用。同时,临床滥用中成药现象亦日益增多,应引起高度重视。卫应辨证选药选用中成药时要注意辨证选药,防止中药西用或滥用。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学的精髓,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独特方法,其涵义为根据临床症状,辨证求因,在确定成因基础上,审因论治,确定治疗大法,指导选药组方。中成药是遵从“方从法出,以法统方”的原则制定出来的,针对某一证型,体现某一治法。因此,中成药选用,必须在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才能有的放矢,做到“药证相符”,方能保证疗效。有些医生对中医辨…  相似文献   

2.
“病”、“证”、“症”是疾病的3个基本层次,辨病论治强调始发病因和病理过程,是通过局部治疗以改善整体;辨证论治则强调机体的整体反应特性,是通过整体治疗以改善局部.辨病论治是治病以治人,辨证论治是治人以治病.而对症治疗则是对某些突出症状的单纯性治疗,可减轻患者病痛,并有利于对“病”和“证”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辨证论治发端于《伤寒杂病论》,其本质是强调"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因此辨证论治远不是中医临床诊疗的唯一和全部;辨病这一概念源自《五十二病方》,能反映某种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和规律,但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尚为粗浅且发展缓慢。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医药对辨证论治或辨病论治有所侧重,但却始终未曾在实际诊疗中将二者割裂开来,辨证和辨病都是从不同角度对疾病规律的认识,二者应相辅相成,立足自身,以病机研判为共同旨归。  相似文献   

4.
中医治病 ,自古就有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两种方法 ,其中辨病论治更为原始。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 ,最早表现为确定病种并赋予病名 ,远在商周时期的甲骨文中 ,就有以部位命病名的描述 ,如疾首、疾目、疾腹、龋等。《山海经》记载疾病 38种 ,其中以专用病名命名者 ,有疸、瘿、瘤、痔、疥、瘅、疟等 2 3种。《五十二病方》中载有马不痫、羊不痫、癫疾、蛊、骨疽等 5 2种疾病名 ,书中尚无证候记载 ,用药味简量粗 ,剂型单调 ,处于依经验用药治病阶段。只有当中医对辨病与辨证的认识形成一定的理论 ,并达到一定的高度时 ,病证结合论治才可能产生。《…  相似文献   

5.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中医学的精髓。中医治病,之所以辨证而不辨病,是与它的发展历史分不开的,无论是五脏辨证还是《伤寒论》的六经辨证都是根据症状来的。辨证是论治的依据,“证”辨得准确与否,在疾病诊疗过程中尤为重要。无论是六经辨证,还是脏腑辨证,都要重视“证”的获得,即重视临床上患者整体的综合的直观的症状反应,而不应过分着眼于对病机的思辨和对西医微观检查的依赖,中医学的发展必须按照自身的规律才能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6.
王琦"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的理论要素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是以辨体论治为切入点,将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进行综合运用的一种临床诊疗模式,是基于体质理论构建、科学实验和临床实践的总结和升华。其以辨体论治为基础和根本,以“体病相关”和“体质可调”学说为依据,沟通疾病、证候和体质的内在联系,拓展临床思维空间,适应多元复杂的临床要求。在具体应用上,或防病重调体,或治病先调体,或治病兼调体,尤其当无证可辨时,辨体可补偏救弊。诊疗方法有辨体质状态论治、辨体质类型论治、辨体质差异用药等。通过列举临床案例,以资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7.
不寐的病因与证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不寐的病因病机与辨证治疗,认为其病因与心脾肝肾及阴血不足有关,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论治应辨虚实,并注意身心调理。  相似文献   

8.
综述近10年来中医药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与实验室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病因多“毒”,辨证多“湿”,临床治疗有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多途径给药,认为中医药治疗本类疾病较西医有一定优势,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几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辨病的意义、存在问题以及证型、规范化两个方面;对中医辨病与辨证有关问题进行讨论,认为辨病与辨证都应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辨病是辨证的补充,中医不能丢掉辨病.又认为证型是对疾病所处的某一阶段的病因、病理、病位等的概括,反映了疾病当前的本质,是疾病过程中更深入更具体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辨体-辨病-辨证的诊疗模式主要是以辩体论治作为切入点,并将辨体-辨病-辨证这三点相结合,作为综合应用的一种诊疗模式,是基于临床实践、理论构建及科学实验的总结与升华。主要以辩体论治作为根本和基础,以体质可调和体病相关学说作为依据,交流沟通体质、症候、疾病的内在联系,进而拓展临床思维空间来适应多元化的临床要求。临床实际应用中,或者治病先调体,或者防病重调体,或者治病兼调体。特别是当无证可辩的时间,这时辩体可作为补偏救弊。  相似文献   

11.
中医辨证论治,是针对机体各个部分以及整体的主要功能状态与病理活动,综合评定,提出恰当的处理.而西医的辨病治疗,则是在寻找病源,明确诊断的基础上,针对病源用药.辨病有助于提高辨证的预见性、准确性,重点在全过程;辨证又有助于辨病的个体化、针对性,重点在现阶段.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在辨病的基础上进一步辨证,既有全局观念和整体认识,又有阶段性、现实性和灵活性认识,是中西医结合诊治疾病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可以相互补充,提高诊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主诉辨治法与微观辨证及其学科群的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诉辨治法是辨病脉证并治、辨证论治的传承,又是以证统病、专病论治的创新。主诉辨治法抓住主诉,开展有序的望、闻、问、切四诊,结合诊断新技术,来探讨病因、落实病位,阐明病机、分清病性,详悉病势、确定证名,依证立法、按法制方而论治。主诉辨治、微观辨证及其学科群的发展,有利于中医药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诊治疾病的法则,在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指导下,进行综合分析,对疾病的本质作出认识和判断,从而得出“证”的概念。证是机体的“功能态”,全身性病理改变的综合表现。根据辨证结果,确定治疗原则,它的核心是辨证法思维、辨证地对待病证、症之间的关系。任何一种疾病都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在辨证论治的原则下,对证同治同,证异治异和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应着眼于病位的认识,异不在于病的异同,因辨证结论已包函着病机和属性。1论治与施治的认识辨证论治既是医生认识疾病、分析病因、病机的性质和诊疗过程的两个相互…  相似文献   

14.
辨病论治体系初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中医的辨证论治有不可磨灭的功勋 ,但以往中医学 (尤其是内科 )对病的本质认识尚感不够。因此中医学术的发展 ,当突破辨证论治的局限 ,从“病”着手 ,即在明确疾病病理变化 (病性 )的基础上 ,结合辨病位而确定疾病病种及分类 ,建立辨病论治的完善体系 ,实现辨病与辨证的结合 ,将可能是中医学发展创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临床实践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收到了一些效果。中医治病着眼于全局,特别在一些病程较长、病情较复杂的疾病中,注意内因,强调调动整个机体的积极性,所谓“扶正祛邪”有它的长处。但在辨病上有些笼统,是不足之处。西医以现代科学为基础,重视人体生理、病理变化,辨病较详细,许多疗法是准确可取的。但有时偏重病因和局部,容易忽视整体。因此认真吸取中、西医两者的精华,在治疗上相辅相  相似文献   

16.
目的促进中成药的合理应用。方法阐述中医学基本理论对辨病辨证相结合应用中成药的实际意义,并就如何辨病辨证相结合应用中成药提出措施和方法。结论辨病辨证相结合应用中成药,必须在掌握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基础上,灵活运用中、西医诊断疾病方法,在中医辨证论治基本原则指导下正确使用。  相似文献   

17.
病证离合论     
辨病论治强调始发病困和病理过程,是通过局部治疗以改善整体;辨证论治则强调机体的整体反应状态,是通过整体治疗以改善局部。辨病论治是治病以治人,辨证论治是治人以治病。二者在地位上是平行的,但又可部分交叉和重叠。证不是病的下位概念,病与证不存在隶属关系,而是既离又合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中成药的剂型和品种越来越多,使用也更为普遍。中成药具有疗效显著,服用方便、价格低廉等优点,深受病家欢迎。用之得当,效如桴鼓,正确使用中成药是我们每个医生的职责,但是,当前乱用中成药的现象却普遍存在,既浪费了药物,又给病人造成了不良后果,给中医药事业带来了严重危害。现以违背中医的治疗原则的一些现象为例,谈谈  相似文献   

19.
刁军成教授治病遵循"天人合一",从整体上把握病因病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衷中而参西,对妇科疾病从肝论治,调和气血为要。  相似文献   

20.
脱发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一般采用胧氨酸和维生素及局部涂药进行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董志刚教授博览古代医家结合现代研究,从肝肾角度论治脱发,系统详剖其病因病机,在临床上辨病、辨证相结合,灵活运用中医药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