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早产儿血糖紊乱的特点及影响血糖变化的高危因素.方法 对70例早产儿和50例足月儿进行血糖及C肽、胰岛素和皮质醇监测.结果 早产儿和足月儿发生血糖紊乱的比例分别为44.3 %和6.0 %;孕34~37周早产儿出生后24 h血糖水平高于其它两组早产儿,但低于足月新生儿;孕32周~、34~37周早产儿出生后24 h皮质醇水平低于足月新生儿组,孕周<32周早产儿出生后24 h及出生后3 d皮质醇水平高于足月新生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早产儿与足月儿C肽、胰岛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产儿血糖紊乱发生率高,早期皮质醇水平可能是影响血糖变化的高危因素,加强早产儿血糖监测可有效防治早产儿血糖紊乱及其带来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2.
为使低出生体重儿发生低血糖时得到很好的治疗 ,即维持患儿血糖在正常范围 ,对 162例低出生体重儿因低血糖经输糖后发生高血糖的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162例低出生体重儿血胰岛素水平在正常范围 ,其中 3 2例发生高血糖 ,早产儿高血糖发生率为 2 2 .7% ,足月小样儿发生高血糖率仅为 6.67%。早产儿高血糖发生率显著高于足月小样儿 (P<0 .0 5) ,小胎龄早产儿高血糖发生率显著高于大胎龄早产儿 (P<0 .0 1)。说明低出生体重儿胰岛功能不完善 ,对血糖变化不敏感 ,调节血糖功能差 ,且早产儿中胎龄越小 ,体重越低 ,越易发生高血糖。所以临床上纠正低出生体重儿低血糖时应特别注意监测血糖变化 ,及时给予调整治疗 ,将患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高原地区新生儿出生3天内的血糖值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07年12月在该院出生的942例新生儿,取足跟血做微量血糖分析。结果:①发现低血糖66例,高血糖12例,新生儿血糖紊乱以低血糖多见。②与相关报道比较,高寒低氧环境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并不高于平原地区。③新生儿出生72h内血糖值逐渐升高。④顺产新生儿与剖宫产新生儿血糖值有显著性差异。⑤早产儿、足月小样儿易出现低血糖,而高血糖多见于有窒息史的危重新生儿。结论:新生儿血糖监测极其重要,可及时发现和纠正新生儿糖代谢紊乱,应常规对所有出生72h内的新生儿做血糖监测,特别加强剖宫产分娩及高危儿的血糖监测,及时纠正。  相似文献   

4.
36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小剂量A组20例,高剂量B组16例,日龄2~10天,平均5.56±3.03天。静脉输糖速率分别为8mg·kg~(-1)/min及12mg·kg~(-1)/min,观察空腹时、补糖3h及停止补糖后3h的血糖及胰岛素水平。结果表明高剂量B组婴儿血糖值显著高于A组,高血糖发生率高达100%。两组各时项血清胰岛素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提示早产儿胰岛素β细胞对较高剂量的葡萄糖输入缺乏合适的应答反应,为避免高血糖,早产儿静脉补糖时需控制补糖剂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生儿低血糖症的诱发因素和特点,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临床防治依据。方法:对528例新生儿入院后用微量血糖测试仪进行血糖检测。结果:检出的49例低血糖症,早产儿发生率和足月儿、过期产儿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低出生体重儿低血糖发生率和正常出生体重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母亲患有糖尿病或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围生期窒息、早产儿及小于胎龄儿、单纯喂养困难儿低血糖症发生率较高,分别为16.67%、14.55%、25.44%、15.38%;感染性疾病患儿发生率8.62%。结论: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主要与胎龄、出生体重、高危母亲、围生期窒息、喂养困难等因素有关;对存在低血糖危险因素的新生儿,均应早期监测血糖,并尽早喂养或鼻饲。  相似文献   

6.
洪虹  李立新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9):2695-2696
目的:探讨新生儿糖代谢紊乱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住院新生儿1210例进行血糖监测,监测至3次空腹血糖正常为止。结果:1210例住院新生儿中发生糖代谢紊乱126例,血糖异常与胎龄及出生体质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巨大儿及轻度窒息组血糖紊乱以低血糖症为主,重度窒息组血糖紊乱以高血糖症居多(P>0.01)。结论:积极监测新生儿血糖水平变化,及时纠正血糖紊乱,对减少或避免后遗症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少冰  陈立民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0):1373-1374
目的:探讨早产儿智力发育的特点,为儿童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将2005年6月~2006年6月在我院儿科保健门诊就诊的3~12月龄婴儿43例分早产儿组、足月儿组,比较两组的发育商(DQ);再把早产儿按是否伴有高危因素(如窒息、高胆红素血症、低血糖等)分为高危组与对照组,比较高危组与对照组的DQ。结果:早产儿的发育商及其中的精细运动、社交行为能力评分低于足月儿组,经统计学分析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高危组的大运动能力评分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产儿的智力发育水平较足月儿低,其中以精细运动、社交行为能力为显著;高危因素影响早产儿的大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早产孕产妇和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探讨早产主要高危因素及其并发症,为预防早产发生和改善其临床结局提供资料。方法采取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102例早产儿为病例组,选择同期分娩的117例足月儿为对照组,采集病历资料并问卷调查。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早产高危因素。采用χ2检验,比较早产组与足月组高危因素发生率、并发症率以及早产组内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并发症率间的差异。结果多胎妊娠、胎膜早破、胎盘早剥、妊娠期糖尿病、先兆流产史、前置胎盘、妊娠期高血压为早产高危因素。以发生率排序,胎膜早破与妊娠期糖尿病均居首位,均占早产儿的31.4%,其次为妊娠期高血压与多胎妊娠,分别占23.5%、22.5%。早产儿低血糖、高胆红素血症、颅内出血、贫血、新生儿呼吸窘迫症(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感染患病率均高于足月儿(P值均0.01)。胎龄为30~34+6周组早产儿贫血、NRDS患病率均高于胎龄为35~36+6周组(P0.05)。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贫血、NRDS、感染患病率均高于出生体重≥2 500g者(P0.05)。结论早产主要高危因素为胎膜早破、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与多胎妊娠。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足月儿,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并发症率越高。而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更易发生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产儿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9月我院妇产科出生的新生儿134例,根据胎龄分为早产儿组70例和足月儿组64例,比较2组血清PCT水平,使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元Cox逐步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早产儿PCT水平高于足月儿(P0.01)。多元Cox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胎龄、存在感染性疾病、胎膜早破为影响新生儿PCT水平的相关因素(P0.01)。结论早产儿血清PCT水平高于正常足月儿,且其影响因素为胎膜早破、胎龄及感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生儿低血糖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新入院新生儿常规测微量血糖,对有低血糖的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给25%G.S2ml/kg静推,后给葡萄糖5~6mg/kg.min维持,足月儿给25%G.S 3~4ml/kg,静推后给葡萄糖8~10mg/kg.min,并监测血糖.结果:21例低血糖新生儿中,早产儿、小于胎龄儿10例,占47.6%(10/21).临床表现阵发性口唇紫绀7例,无症状4例,低体温6例.早产儿,小于胎龄儿按5~6mg/kg.min.输糖疗效肯定,母亲患隐性糖尿病和严重感染的患儿血糖纠正困难.结论:早产儿、小于胎龄新生儿易发生低血糖,对有阵发性紫绀、低体温、感染的新生儿应重视血糖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妊娠糖耐量受损(GIGT)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515例孕妇进行口服50g葡萄糖筛查试验,对异常者,再空腹口服75g葡萄糖进行糖耐量试验(OGTT)以确诊妊娠期糖尿病(GDM)及妊娠糖耐量受损。并分正常组、GIGT组及GDM组进行比较母儿结局。[结果]孕期及分娩过程中的合并症,难产率及围产儿患病率中,在正常组、GIGT组、GDM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产、胎膜早破、羊水过多、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低血糖、剖宫产、巨大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胎膜早破的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GDM组与GIGT组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低血糖、剖宫产、巨大儿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0.017),但早产、胎膜早破、羊水过多的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017);GDM与GIGT组之间新生儿窒息的并发症明显高于GIGT组(P﹤0.001﹤0.017);但GDM与GIGT组之间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产、胎膜早破、羊水过多、新生儿低血糖、剖宫产、巨大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017)。[结论]对GIGT及时治疗,可提高孕期糖代谢异常母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探讨动态血糖监测在中晚期妊娠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中晚期妊娠糖尿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其中给予研究组患者持续动态血糖监测,给予对比组患者指端毛细血管监测。统计记录两组患者血糖监测结果以及总高血糖次数和总低血糖次数,并形成对比。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监测,研究组患者血糖监测结果与对比组患者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经过监测统计总高血糖次数和总低血糖次数明显高于对比组患者且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动态血糖监测的方式对中晚期妊娠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监控,能更准确地监测患者血糖变化高低,以此为临床治疗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妊娠期糖尿病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祁明珠  魏俊香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3):1740-1741
目的:分析妊娠期糖尿病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对86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与86例正常孕妇妊娠结局进行分析。结果:妊娠期糖尿病组妊高征、胎儿窘迫、剖宫产、早产、巨大儿、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妊娠期糖尿病严重影响母婴健康,应该及时发现此病并控制血糖,降低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早产儿生后半年体重增长速率的影响因素,为提高早产儿生命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追踪随访安徽省妇幼保健院高危儿随访中心自2012-2014年随访的174例早产儿至生后6个月,随访周期为每月随访一次,主要监测指标为体重、身长和头围;同时,收集胎龄、出生体重、合并症、高危因素、家庭情况等基线资料。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早产儿体重增长速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喂养方式、性别、小于胎龄儿、早产分类存在组间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体重、分娩年龄、早产合并症、妊娠合并症不同组间并未发现差异(P>0.05)。多元回归分析表明,胎龄、小于胎龄儿、性别和喂养方式是影响早产儿体重增长速率的主要因素。结论 积极个性化的营养方案对于提高早产儿体重增长速率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围生期高危因素对早产儿早期外周血γδ-T等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明确γδ-T细胞对早产儿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112例胎龄28~37周的早产儿(包括早期早产儿88例、中晚期早产儿24例)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15例胎龄37~42周的足月儿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生后24 h内外周血γδ-T、CD4+、CD8+、CD3+及总淋巴细胞的比例,分析胎龄及早产高危因素对早期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研究早产儿近期结局与γδ-T等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结果 1)早期早产儿、中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外周血γδ-T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855,P<0.001),且早期早产儿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2) 不同早产原因组间各淋巴细胞亚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医源性早产原因的4个亚组间γδ-T细胞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95,P<0.05),且胎儿生长受限组患儿γδ-T细胞比例降低(P<0.05);4)γδ-T等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在早发型感染组与无早发型感染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矫正胎龄6月龄和12月龄时,早产儿发育正常组、脑瘫/发育落后组和死亡组外周血中γδ-T等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产儿早期外周血γδ-T细胞主要受胎龄影响,并对胎儿生长受限敏感,与早产儿近期发育水平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晚期早产儿中发生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 SGA)的围生期因素及新生儿的患病特点, 为能有效预防和进行早期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大连市妇产医院新生儿监护病房住院、胎龄为34~36+6周的早产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比较晚期早产儿中SGA和适于胎龄儿(appropriate for gestational age, AGA)的围生期因素及新生儿期的患病情况。结果 SGA(121例)组母亲妊高症(44.6% vs 19.6%)、脐带异常(26.4% vs 5.7%)、羊水过少(24.8% vs 11.5%)、多胎妊娠(14.9% vs 6.1%)宫内窘迫(18.9% vs 8.4%)的发生比例高于AGA组(754例)(P<0.05);SGA组患儿喂养不耐受(14.9 % vs 7.6%)、低血糖(13.2% vs 7.6%)、红细胞增多症(5.8% vs 1.2%)、败血症(4.1% vs 1.5%)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GA组(P<0.05)。住院天数SGA组明显长于AGA组(10.6±4.2) d vs (6.5±5.1) d, (P<0.05)。结论 母亲妊高症、脐带异常、多胎妊娠是造成晚期早产儿SGA的主要原因, SGA患儿相对于AGA患儿具有更高的患病风险, 应针对造成SGA的围生期因素及新生儿期疾病特点进行相应的预防和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危重病合并高血糖患者外周血非特异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法 将209例危重病合并高血糖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胰岛素强化治疗组(106例,静脉血糖控制在4.4~6.1 mmol/L)和胰岛素常规治疗组(103例,静脉血糖控制在9.0~11.1 mmol/L).分别于转入ICU即刻及治疗后24、48、72 h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清CRP、IL-6、TNF-α水平.结果 两组血糖水平均达到目标控制,低血糖发生率胰岛素强化治疗组为6.60%(7/106),与胰岛素常规治疗组的4.76%(3/6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2 h,胰岛素强化治疗组血清CRP水平明显低于胰岛素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后24、48、72 h,胰岛素强化治疗组血清IL-6水平均明显低于胰岛素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后48、72 h,胰岛素强化治疗组血清TNF-α水平亦明显低于胰岛素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 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降低危重病合并高血糖患者外周血非特异炎性因子的水平,有益于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18.
肖珮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4):857-858,860
[目的]了解早产儿低血糖发生的情况,探讨延迟脐带结扎对早产儿低血糖的防治效果,总结延迟脐带结扎用于临床防治早产儿低血糖的经验。[方法]将60例早产低血糖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在婴儿出生早期通过静脉补充葡萄糖进行治疗,观察组30例,在对照组早期治疗的基础上,于婴儿出生时对其脐带结扎时间延迟30s~2min,然后观察两组患儿5h,1d,2d,3d的血糖和1,2,4,8周的Hb的动态变化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分析导致早产儿低血糖的原因。[结果]两组早产儿出生后的血糖动态变化情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出生后的Hb动态变化情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过回归分析发现,胎龄和体重是导致早产儿低血糖主要因素。[结论]在临床上,延迟脐带结扎对防止早产儿低血糖的效果非常显著,可以明显提高葡萄糖输注治疗的效果。胎龄和体重是影响早产儿低血糖的高危因素,这为临床进行早产儿低血糖防治提供了指征经验。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 12例已确诊的妊娠糖尿病患者进行饮食治疗 ,治疗前后血糖、尿糖、尿酮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 ) ,提示饮食治疗效果显著。出生的新生儿经产后 4 d临床观察均健康 ,产妇分娩后血糖恢复正常。说明饮食与妊娠糖尿病关系密切 ,合理的饮食治疗有助于母亲和胎儿健康 ,减少流产、早产及巨大儿等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血糖控制水平及其对母婴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对374例确诊的GDM孕妇进行随访研究,根据其血糖控制达标情况分为控制良好组228例和控制不良组146例,比较两组孕妇血糖水平、妊娠并发症发生率、围生儿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治疗后374例GDM孕妇中血糖控制不良发生率为39.04%(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