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手厥阴经穴对脑卒中手软瘫期手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手功能软瘫期患者(Brunnstrom分级Ⅰ级)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所有患者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予针刺手厥阴经穴,当患肢手渡过软瘫期,功能恢复达到Brunnstrom分级Ⅱ级以上(包括Ⅱ级)时,改取上肢阳经穴针刺;对照组予针刺手阳明经穴,疗程20 d,治疗前后分别予患手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患手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1),观察组手功能评分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于手功能障碍软瘫期针刺手厥阴经穴能改善手运动功能且疗效优于针刺手阳明经穴。 相似文献
2.
3.
肩-手综合征可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的康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是脑卒中病的严重并发症.应用电针刺激阳明经五腧穴,疏通经络,解痉止痛,促进手、腕、肩、臂功能恢复,关节部位易于受到邪气侵犯,也是气血瘀滞之处,故在关节附近部位取穴,既取其通利关节气血之痹阻,又可疏通患肢之经脉,为气血顺利通过关节创造条件,从而最终达到促进关节功能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不同穴位治疗脑卒中手功能障碍的疗效,探求针刺治疗脑卒中手功能障碍的最佳方案。方法:选择脑卒中手功能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20例,分别给予针刺下极泉、内关(1组),八邪(2组),合谷透后溪(3组),综合应用以上三组穴位(穴位4组),采用改良Fugl-Meyer(FMA)手功能评分评测治疗前后患者的手功能。结果:各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各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组穴位对改善手功能均有非常显著的效果,4组穴位改善手功能的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应用电针手阳明经五腧穴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按1:1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主被动运动及上肢和手的功能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电针手阳明经五腧穴治疗,疗程为14 d.结果:2组治疗后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表、功能疼痛量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结果显示,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电针手阳明经五腧穴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疗法联合温针灸疗法治疗脑卒中并发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8 例脑
卒中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 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
础上加用电针及温针灸综合治疗。2 组均以10 d 为1 个疗程,共治疗3 个疗程。比较2 组临床疗效、临床症
状体征评分、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 评分、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生活质
量量表(QOL) 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2%,对照组为76.2%,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2 组僵硬、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上
述各项症状体征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 组
FMA、VAS、QOL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FMA、VAS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
低(P<0.05),QOL 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上述各项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更显著(P<
0.05)。结论:电针疗法联合温针灸疗法治疗脑卒中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有效改善临
床症状体征,促进患肢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关穴温针灸疗法联合常规针刺及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及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8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根据盲抽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外关穴温针灸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水肿、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疼痛、水肿、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疼痛、水肿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较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外关穴温针灸疗法联合常规针刺及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及水肿程度,提高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10.
11.
目的:观察穴位电针配合中药溻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7例,对照组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研究组用穴位电针配合中药溻渍。结果:总有效率研究组94.59%、对照组78.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VAS、水肿评分均少于对照组,上肢运动功能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电针配合中药溻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针刺中渚、外关治疗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中渚、外关改善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等康复训练.观察组加针刺患手中渚、外关.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手功能、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改良巴氏指数量表等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手功能、步行能力、ADL、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均P<0.01).观察组手功能、步行能力、ADL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均P<0.05).结论: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配合针刺中渚、外关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提高步行能力.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13.
不同穴位与肌肉运动点针刺在脑卒中患者腕手功能重建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客观准确评价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基础上,观察不同穴位与肌肉运动点针刺对脑卒中患者腕手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为四组,分别给予伸肌运动点针刺(运动点1组),伸-屈肌交替运动点针刺(运动点2组),针刺肩髑、臂膈、手三里、外关(穴位1组),针刺肩髑、臂牖、手三里、外关、尺泽、内关(穴位2组)。以上肢表面肌电信号(sEMG)特征值、Fugl—Meyer功能评定表及Barthel ADL指数评价表评价各组治疗前后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结果采用伸-屈肌交替运动点针刺可以使上肢sEM6的峰值(MAX)、积分肌电值(IEMG)、Fugl-Meyer运动功能分值、Barthel ADL提高较明显。结论不同针刺部位治疗脑卒中后腕手运动功能疗效的影响不同。伸-屈肌交替运动点针刺在临床治疗中具有明确疗效。 相似文献
14.
《针刺研究》2014,(3)
目的:在常规针刺及康复训练基础上,观察温针灸外关穴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温针灸组采用温针灸外关穴配合常规针刺及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及康复训练。针刺及康复训练每次各30min,温针灸每次20min,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共治疗10次。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水肿分级评分、简式Fugl-Meyer量表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VAS、水肿分级评分、简式Fugl-Meyer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温针灸组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1)。温针灸组的总有效率[96.7%(29/3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24/30)],P0.05。结论:常规针刺及康复疗法配合温针灸外关穴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平衡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缓激肽(BK)、P物质(SP)、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SHS患者1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64例。两组患者均予内科常规治疗,对照组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平衡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手肿胀程度、Barthel指数(BI)、上肢Fugl-Meyer功能量表评分(FMA)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GRP、BK、SP、NO、ET-1水平。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19%,对照组为78.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HSS、VAS评分及手肿胀程度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患者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A、BI、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GRP、NO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BK、SP、ET-1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且治疗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衡针联合康复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后SHS患者临床疗效,缓解患肢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症状及体征,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清CGRP、BK、SP、NO、ET-1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太极云手结合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手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接受太极云手训练结合结合机器人辅助训练,对照组接受机器人辅助训练。两组的训练频率为60min/天,5天/周,持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腕手部分、Wolf运动功能量表(Wolf motor function test,WMFT)、箱块测试(Box and Block test,BBT)、握力和捏力来评估受试者的手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4周后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组间比较,WMF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MA腕手部分、BBT、握力和捏力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太极云手结合机器人辅助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手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热敏灸结合常规针刺与系统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患者采用热敏灸结合常规针刺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系统康复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I)等。结果:经治疗后,试验组在改善患者疼痛和功能障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治愈2例,显效6例,有效1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0.0%;试验组治愈5例,显效11例,有效1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敏灸结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疗效优于系统康复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疼痛,改善患者患肢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2例,治疗组给予基础治疗加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只在此基础治疗上加针刺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患肢疼痛、肩关节活动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显著提高(P0.01),而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接近,但治愈率治疗组为30.9%,对照组为11.9%,差异明显(P0.05)。结论:针刺结合穴位注射和单用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都有明显疗效,但针刺结合穴位注射的治愈率更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研究穴位注射联合针刺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76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实验组则给予穴位注射联合针刺治疗,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7.34%)显著高于对照组(86.84%),尤其是治愈率及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患者的VAS评分、上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纯针刺疗法相比,穴位注射联合针刺疗法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疼痛程度及水肿情况,同时也可显著提高上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应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针刺加康复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来我科就诊的门诊及住院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加康复治疗组与对照组(单纯针刺组).其中针刺加康复组30例,采用头针、体针加Bobath法和运动再学习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训练.对照组33例,单纯针刺及进行一次性简单的运动再学习指导.采用简Fugl-Meyer运动评分和改良巴氏指数(MBl)在治疗前后进行康复评定.结果上下肢FMA和MBI入选时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结束时两组均较入选时明显改善(P<0.01),针刺加康复组较对照组改善程度更大(P<0.01).结论针刺加康复训练可促进功能恢复,对脑卒中预后有良好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