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目的:掌握和了解昆明市经开区已婚妇女常见病、多发病患病情况,为有效控制妇女病的发生制定干预措施,提高妇女健康水平.方法:2009年12月至2010年8月对昆明经开区两个街道14个社区3 290例妇女进行免费妇女病普查.结果:3290例妇女中患各种妇科病及乳腺病者2 803例,患病率为85.19%,妇科疾病前两位分别为官颈炎、阴道炎;患乳腺疾病724例,患病率22%,乳腺疾病以乳腺增生为主.结论:经开区农村妇女对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和宫颈癌相关知识的重视程度低.加强宣传教育,普及保健知识,定期实施普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妇女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
乳腺增生病中医药治疗概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华 《河北中医》2006,28(8):633-635
古往今来,历代中西医学者对乳腺增生病诊治方法繁多。近年以来,中西医结合对乳腺病诊治有了行之有效的新突破。现将近年来中西医结合对乳腺增生病诊疗概况综述如下。1中医诊断1.1疾病命名陆德铭[1]在《实用中医乳房病学》中对乳腺增生病命名做了详尽概述。乳腺增生病在中医文献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弋阳县县直各单位女职工患妇科病的情况,做好妇科病普查普治工作,保障广大妇女心身健康。方法:对弋阳县县直178个单位的1779位已婚的女职丁进行妇科病普查普治。检查项目有妇科常规检查、白带常规化验、宫颈脱落细胞刮片(巴氏法)、阴道B超检查盆腔、阴道镜检查宫颈、彩超检查乳腺等。结果:2010年全县各单位女职工的患妇科病1395人,患病率78.41%,患病病种依次为乳腺增生;宫颈炎;阴道炎;子宫肌瘤;卵巢囊肿。普查结果显示:乳腺癌3名,宫颈癌1名。结论:妇科病普查普治,可以提高妇女健康意识,及早治疗妇科疾病,降低妇科病的患病率。对危害妇女健康的恶性肿瘤能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普查妇女乳腺疾病的诊断分析.方法:病史、手检和临床的肿块、溢液、疼痛等病症与近红外光扫描形结合综合分析.结果:乳腺小叶增生发病占首位.结论:近红外乳腺诊断仪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乳腺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它图像清晰,检查快速,操作简便易被基层医务人员掌握,是基层保健单位普查妇女乳腺疾病的理想设备.  相似文献   

5.
乳腺增生病是最常见的乳房疾病,其发病率居乳腺疾病之首位.是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属中医“乳痞”范畴.乳腺增生病可发生于青春期后任何年龄的女性,但以30~ 50岁的中青年妇女最为常见.其临床主要表现为乳房肿块和乳房疼痛,一般常于月经前加重,行经后减轻.由于乳腺增生病中较重的一部分患者日后有发展成为乳腺癌的可能,乳腺增生病也被认为是乳腺癌的“癌前病变”.中医认为其与忧思、劳倦有关.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运用分期辨证治疗的该病33例,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了解我辖区居民的健康状况,提高社区人群的整体健康水平,对妇女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并分析普查结果,以采取相应干预措施,2012年5月我院对南街社区已婚育龄妇女3010名进行常规妇科检查、宫颈刮片、B超、乳腺扫描检查。结果:社区已婚育龄妇女普查率75.55%。患病率40.37%,以宫颈疾病占首位,其次是乳腺疾病,其中乳腺增生10.86%。结论:加大妇幼保健卫生知识普及,社区广泛开展妇女卫生知识的健康教育,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定期做乳房自我检查及定期妇科病普查,以早发现、早治疗妇科病,降低妇女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乳腺增生是乳腺科门诊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妇女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妇女健康的需求也随之提升,关注和研究乳腺增生的诊、治、防是广大乳腺疾病医务工作者的重要课题之一。方法: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结果总有效率达90%以上且半年后门诊随访,复发率为0。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可调整失衡的女性激素,效果稳确、显著,毒副作用小,是当前治疗乳腺增生较为理想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掌握和了解该公司妇女常见病,多发性患病率及顺位。制定相应宣传工作,提高自身保健,以防为主。方法:由谊机构职工医院对在职职工进行妇科病、乳腺病普查,并统计。结果:宫颈疾病,乳腺疾病,阴道炎占居前位。患病率分别为12%、10.5%、10.3%。结论:妇女病普查,普诊对及早发现宫颈病变及乳腺病变,防止转变为癌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谊群体发病率高的妇女做好宣传工作,加强管理,减少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社区已婚妇女健康情况,分析已婚妇女健康与妇科疾病患病情况,为做好社区内妇女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社区内已婚妇女进行妇女病普查,按照统一制定普查表格询问、登记,同时进行妇科及相应辅助检查,对常见妇科病分年龄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妇女常见病检出率为46.72%,各疾病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子宫颈炎、阴道炎、乳腺增生、盆腔炎、子宫肌瘤;子宫颈炎、阴道炎以30~39岁、40~49岁组为高发人群.结论 加强对妇女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知识宣传,重视妇女更年期保健,可以提高妇女身心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0.
乳腺增生病中医分型与近红外像关系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耀如 《山西中医》2006,22(2):20-21
目的:研究乳腺增生病不同证型与近红外线透照特征间的关系,探讨乳腺增生病辨证分型的客观证据。方法:对400例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3型,分别观察其红外图像阴影与血管改变的特点。结果:400例患者中中医辨证分型的红外影像分布间存在明显差异(P均<0.01)。痰瘀互结型乳腺增生患者的近红外影像分布以VC3、VC2为主,明显高于肝郁气滞型和冲任失调型,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结论:慢性乳腺增生病中医证型与红外影像特征分布有相关性,乳腺红外探查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及判定临床疗效的观察指标,亦提示了中西医结合方法对乳腺增生病诊断治疗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正>乳腺增生病是以周期性乳房疼痛、乳房肿块为临床特点的妇女常见病,属中医"乳癖"范畴,发病率占育龄妇女的40%,占全部乳房疾病的75%[1],其囊性增生恶变率较高,是一种癌前病变[2]。因此,研制疗效确切、使用简便的治疗乳腺增生的药物,对维护广大妇女的生命健康具有重大的意义近年来,中医外治法在治疗乳腺增生病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医体质类型与彩超对乳腺增生的诊断分类的相关性。方法:运用中医体质量表调查345名初步诊断疑似乳腺增生的患者,并进行彩超检查,结合彩超声像表现分类,将诊断为乳腺增生的249例患者纳入病例组,其余96例彩超检查无异常的患者归为对照组;而病例组又根据具体的彩超声像异常表现进行分类,就中医体质类型调查结果与彩超对乳腺增生的诊断结果和分类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比较对照组与病例组的中医体质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多见平和质(占53.1%),病例组多见偏颇体质(占93.6%)。气郁质和气虚质是乳腺增生的危险信号,血瘀质和痰湿质相比其他体质更易患囊性增生或腺瘤样增生。结论:中医体质类型与乳腺增生的彩超诊断分类相关,可为乳腺增生患者实施个体化中医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医分期治疗乳腺小叶增生140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长汉 《四川中医》2002,20(5):49-50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乳腺小叶增生的方法与效果,方法:中医辨证结合红外光乳腺仪进行诊断,用中药进行治疗,效果,治疗1400例乳腺小叶增生患者有效率96.2%,治愈率94.6%,复发率4.5%,结论:中医治疗本病治愈率高,复发率低,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贯彻实施市妇联《无锡市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爱检查项目管理方案》,了解本社区妇女乳腺病发病情况,为预防保健提供依据,普及预防两癌知识,做好卫生宣教,早发现、早治疗妇女疾病。方法:对本社区内育龄期妇女进行体格检查、高频B超、乳腺目钯摄片等方法。结果:乳腺病患病率42%,前四位分别是乳腺增生,占40%;乳腺囊肿,占0.39%;纤维瘤,占0.13%;乳癌占0.065%。讨论:鉴于乳腺病发病率居高不下,对女性危害较大,做好普查是早发现、早预防乳腺癌,提高妇女生活幸福指数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萍乡市妇科病的发病情况,以期对妇科病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方法对2011年萍乡市5316名已婚育龄妇女进行妇科病普查.结果 萍乡市已婚育龄妇女患病率为41.3%,患病病例为宫颈炎 2091人,阴道炎1921人,乳腺疾病1521人,子宫肌瘤 712人,卵巢囊肿131人,淋菌性阴道病21人,宫颈原位癌 2人.结论 生殖道感染和乳腺疾病是影响妇女健康的主要原因.30-50岁妇女是妇科病高发阶段,定期对育龄妇女进行妇科病普查才能降低发病率.  相似文献   

16.
乳腺增生病(hyperplasia of mammaryglands,HMG)是以乳腺腺泡、导管的上皮组织细胞及结缔组织增生为基本病理变化的一类疾病总称,是一种既非肿瘤又非炎症的乳腺病变,是正常乳腺小叶结构在数目、形态上的异常,属中医"乳癖"、"乳疠"、"乳核"范畴.虽然当前研究表明乳腺增生病的某些证型间有着一定的演变关系,但尚缺乏更为深入的证型演变规律的研究,从而影响了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病势及系统治疗的把握.因此深入开展乳腺增生病中医证型的客观化研究,探讨其中医证素的分布规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采用证素辨证的方法对乳腺增生病患者进行研究,探讨本病中医证素的分布规律,为中医辨证和疗效评价提供研究思路,为乳腺增生病科研开展及诊疗水平的提高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试论乳腺增生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乳腺增生病是乳腺病中最多见的疾病.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患有乳腺增生病的妇女比起正常人群,患乳腺癌的危险性明显增加.近年来,乳腺增生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因乳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有升高而日益引起中西医同道的重视,对其发病机制、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和探讨.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治疗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疗效显著,而西医治疗尚无突破性进展.但中西医各具优势,临证中应注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乳腺增生病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侍晓辰  周仕萍 《中医杂志》2011,52(12):1029-1031
目的探讨乳腺增生病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间的关系。方法使用中医体质量表对985例受试者进行体质调查,其中病例组(乳腺增生病患者)623例,对照组(健康体检者)362例,比较9种体质在两组受试者中的分布;并对病例组患者进行辨证分型为肝郁气滞证、痰瘀凝结证和冲任失调证,观察9种体质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采用多元回归分析体质因素对乳腺增生病的影响。结果病例组中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气郁质5种体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气郁质、气虚质、阴虚质是患乳腺增生病的危险因素(P<0.05);病例组中肝郁气滞证335例、痰瘀凝结证128例、冲任失调证140例,不同体质类型的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气郁质、气虚质、阴虚质是患乳腺增生病的危险因素,肝郁气滞证和痰瘀凝结证患者以气郁质为主,冲任失调证患者以气虚质为主。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515例妇女的普查,探讨乳腺病与年龄的关系。方法:随机抽样2010年我区一个站点515例妇女,进行乳腺病筛查分析。结果:乳腺增生与年龄相关,乳腺癌与年龄关系不明显。讨论:乳腺疾病的普查,对乳腺疾病的旱期诊断、及时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罗姣姣  吴锦洪  姚丽萍 《新中医》2019,51(10):17-20
目的:分析高频超声诊断乳腺增生类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对乳腺增生症749例患者,均在入院后治疗前接受高频超声扫查,并接受穿刺活检或手术术后病理学明确诊断,同时在中医辨证理论支持下对其进行辨证分型,分析乳腺增生类型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749例乳腺增生患者中,肝郁气滞证405例(54.07%)、痰瘀互结证136例(18.16%)、冲任失调证208例(27.77%)。两两比较肝郁气滞证、痰瘀互结证及冲任失调证患者年龄及病程,月经异常发生率、生育史、人工流产率、孕次等临床资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乳腺增生肝郁气滞证中以单纯小叶增生比例最高(73.33%),痰瘀互结证以囊性小叶所占比例最高55.88%,而冲任失调证则多见腺性小叶增生(53.85%)。两两比较不同中医证型分组不同乳腺增生类型的比例、增生病灶邻近区域血流信号检出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高频超声在乳腺增生诊断过程中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价值,乳腺增生肝郁气滞证以单纯小叶增生最常见,乳腺增生中医证型中以肝郁气滞证最常见;经高频超声了解乳腺增生类型,并在中医辨证理论支持下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有助于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诊疗计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