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4.
5.
6.
7.
留针时间规律及与针刺疗效关系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留针是针刺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意在候气、补泻和巩固疗效。留针时间原则上应根据病证、针刺经脉腧穴、患者体质、病程长短及治疗季节等的不同而定。分析有关文献认为,留针时间古今变化较大,临床存在很大随意性;针刺疗效与留针时间密切相关,研究针刺时效关系,寻找不同状况下最佳留针时间,对于提高针刺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风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瘫痪等致残症状具有较好的疗效,影响针刺效果的原因众多,留针时间是其中之一,本文就针刺治疗中风后瘫痪的留针时间问题做相应讨论。 相似文献
10.
11.
留针时间及下针顺序与疗效相关性的研究概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近20年来现代文献中有关单次针灸治疗中的时间因素,即留针时间、下针顺序与针灸效应的关系进行了综述.在留针时间与针灸效应的关系方面,主要从临床和实验两方面对不同疾病的留针时间长短进行了探讨.在下针顺序与针灸效应的关系方面,现代研究非常匮乏,同时在一定下针顺序基础上,不同穴位的留针时间长短对针灸效应影响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加强此方面的研究,符合循证医学对针灸治疗模式的要求,有确切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一种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方法。方法:6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用头针久留针法;西药组用药物疗法。同时,应用长谷川 痴呆修改量表(HDS)、神经功能缺损(NFD)评分表、主要症状观察(MS)评分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前后两组HDS、NFD、MS评分改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两组HDS、NFD、MS评分差值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剌组总有效率为86.8%,西药组总有效率为8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皮久留针法对于血管性痴呆患者具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火针和温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30例,脱落6例,实际完成54例。火针组27例,温针组27例。火针组予火针治疗,温针组予温针治疗。观察2组活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15m行走时间、临床症状及体征积分3项指标。结果:2组治疗4周后活动疼痛VAS评分、15m行走时间、临床症状及体征积分均明显降低,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15m行走时间、临床症状及体征积分分别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活动疼痛VAS评分比较,火针组比温针组下降明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火针疗法和温针疗法均可以明显减轻KOA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缓解疼痛。火针疗法在缓解KOA患者疼痛方面优于温针疗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后三里"穴对小鼠热水甩尾痛阈的影响,探讨留针时间与针灸效应的关系.方法:健康小鼠24只,随机分为针刺即刻组(A组)、留针10 min组(B组)、留针20 min组(C组)、留针30 min组(D组),每组6只.手针针刺小鼠"后三里"穴后,以50℃热水浸鼠尾,分别记录针刺即刻、留针10 min、留针20 min、留针30 mind、鼠甩尾潜伏期,对比鼠尾入水至甩尾出水的时间间隔.结果:A、C两组针刺"后三里"能显著提高小鼠的甩尾痛阈(均P<0.01),而B、D两组针刺"后三里"对小鼠的甩尾痛阈提高不显著(均P>0.05).留针30 min内针刺镇痛效应呈波浪形曲线,留针20 min小鼠甩尾潜伏期达到最大值,即针刺达到最大镇痛效果.结论:手针镇痛的留针时间以20 min为最佳. 相似文献
15.
头针交叉刺久留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观察头针7交叉刺久留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4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头针交叉刺久留针治疗组和传统头针对照组,观察两种头针法的即刻效应和续效作用。结果:两组头针法的即刻效应是一致的,但治疗组的续效作用好于对照组,尤其是治疗组的愈显率71.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5.5%(P<0.05)。结论:头针交叉刺久留针是治疗中风偏瘫的有效方法,健、患侧头部穴线交替使用可以减少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留针时间对面神经麻痹疗效的影响。方法将92例面神经麻痹患者按病情程度分层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针刺留针时间分别为12 min、19 min和30 min,比较临床疗效及痊愈时间。结果 A组疗效与B组和C组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痊愈时间与B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19 min可以作为针刺治疗面神经麻痹留针时间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7.
18.
芒针为主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对比观察芒针为主针刺与西药吗丁啉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81例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5例以芒针中脘穴为主,对照组36例口服吗丁啉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其疗效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相似文献
19.
姚光潮 《针灸推拿医学(英文版)》2010,8(4):240-241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小儿厌食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刺四缝穴配合梅花针叩刺背俞及足三里穴治疗,对照组口服多酶片及吗丁啉口服液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83.3%、96.6%,对照组分别为26.7%、90.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梅花针叩刺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肯定,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