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探讨盆底生物反馈疗法加针刺八髂穴治疗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所致便秘的临床疗效,将60例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所致的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盆底生物反馈治疗加针刺八露穴,对照组单纯给予生物反馈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排便情况、肛门测压情况及总体疗效。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排便情况各指标评分及肛门测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排便周期、排便时间、排便方式、排便不尽感、肛门坠胀感、便质方面评分及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缩榨压、直肠初始感觉阈值、直肠最大耐受阈值均下降,其中治疗组各指标下降更明显,P〈0.05或P〈0.01或P〈0.001。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盆底生物反馈疗法加针刺八髂穴治疗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所致便秘简便易行,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是引起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一个常见原因 ,普通用泻药或生物反馈治疗均有利有弊 ,手术治疗因效果不佳临床很少采用。肉毒毒素A是一种神经毒素 ,通过抑制突触前乙酰胆碱的释放而用于治疗神经源性的肌肉收缩过度 ,近年来应用于治疗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目的 :本研究在于评价肉毒毒素 A注入耻骨直肠肌的疗效。方法 :2 5例( 1 5例女性 ,平均年龄 2 3.2岁 )有出口梗阻型便秘症状的患者接受肛管直肠测压和排粪造影 ,所有患者在两种检查中均发现耻骨直肠肌紧张 ,所有患者都不能排出直肠气囊。每例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耻骨直肠肌的局部注…  相似文献   

3.
儿童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2001年11月至2004年11月间29例便秘患儿经结肠造影和直肠肛门测压诊断为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男13例,女16例,年龄(6.7±4.0)岁。所有病例经过结肠造影和直肠肛门抑制反射(RAIR)检查均排除先天性巨结肠症。29例患儿排便弛缓反射均为上升相(正常为下降相),RAIR正常(注气5~10 m1)21例,RAIR减弱(注气15~30 ml)8例;20例直肠初始感觉和最大耐受量均正常。明确诊断后采用排便诱导训练法,配合饮食调节、乳果糖或福松等缓泻剂软化大便等治疗1-2个月,痊愈4例,好转5例,有效率31.0%;开塞露依赖20例。有4例病史在1年以上、长期依赖开塞露的学龄期患儿做了肛门内括约肌和直肠平滑肌部分切除术(Lynn术),术后随访5—24个月,平均每1-2日自行排便1次,疗效满意;其中2例术后复查直肠肛门测压、肛管静息压及括约肌功能长度均较术前下降,排便弛缓反射仍为上升相。结论儿童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据便秘病史、结合直肠肛门测压和结肠造影;排便诱导训练法等治疗不满意者可选择Lynn术。  相似文献   

4.
耻骨直肠肌综合征(PRS)和盆底痉挛综合征(SPS)的典型症状是:患者排便时盆底肌不放松反而收缩,因而肛管不能开放,排便困难。研究证实,此类患者在非排便时即在静息状态下,盆底肌EMG、肛管静息压与收缩压、肛门直肠抑制反射等各项功能指标均属正常,盆底主动或随意收缩后,亦能恢复至正常状态。  相似文献   

5.
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是盆底肌反射性或随意性异常而引起的一组症候群[1],其临床特征为排便时盆底肌群不能协调松弛或异常收缩,盆底出口阻力增高,引起排便困难等症状.其病名的演变来源于对病因的不断研究.目前认为,该疾病为一组综合症候群,除了便秘症状外,还可能合并肠易激综合征、排尿困难、肛门直肠痛、帕金森氏病等多种疾病{2-5}.  相似文献   

6.
肛管直肠压力测定诊断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肛管直肠压力测定研究盆底失弛缓综合征(unrelaxed pelvic floor syndrome,UPFS)的肛管直肠动力学变化。方法对天津市人民医院2006年1月至2007年8月收治的有便秘症状并经排粪造影诊断为UPFS的57例病人用肛管直肠压力测定仪行肛管直肠压力测定。以无排便功能紊乱症状的30名健康志愿者作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UPFS病人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肛管最大收缩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力排时直肠肛管压力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此压力差为负值,引起直肠初始感觉和初始便意感觉的容积及最大耐受容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UPFS病人存在明显的直肠感觉功能下降和盆底肌肉协调运动障碍。  相似文献   

7.
盆底痉挛综合征患者的生物反馈治疗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陆坷  张胜本陆萌 《消化外科》2005,4(6):382-382,420
盆底痉挛综合征是一种以耻骨直肠肌和外括约肌的反常收缩为特征的盆底肌功能失调的综合征。本病是一种功能性疾病,没有肌肉的组织学改变,正常盆底肌在安静状态下有紧张性电活动,排便时盆底肌受抑制而松弛,肛直肠角度增大,如果排便时盆底肌非便不松弛反而收缩(即反常收缩),就产生排便困难。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患者肛管直肠动力学改变与便秘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多导单囊肛管直肠功能测定仪对30例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患者的肛管直肠压力、直肠感知阈值、直肠最大耐受量和肛管一直肠抑制阈值进行检测,并与正常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人相比,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患者的肛管舒张压降低,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_压、直肠感知阈值、直肠最大耐受量及肛管一直肠抑制阈值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盆底失迟缓综合征患者的肛管直肠动力学改变可能是形成便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盆底痉挛综合征是一种以耻骨直肠肌和外括约肌的反常收缩为特征的盆底肌功能失调的综合征。本病是一种功能性疾病,没有肌肉的组织学改变。正常盆底肌在安静状态下有紧张性电活动,排便时盆底肌受抑制而松弛,肛直肠角度增大。如果排便时盆底肌非但不松弛反而收缩(即反常收缩),就产生排便困难[1]。患者常为中青年女性或中老年男性,其主要症状为长期排便不适或疼痛,排便不规则,便次减少,排便困难,排便时需过度用力。虽经进食高纤维素饮食,服用肠道动力药等后效果仍不佳,病人从而求助于越来越大剂量的泻药但时间稍长而无效。Wexner[2]认为生物反…  相似文献   

10.
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盆底失弛缓综合征(unrelaxed pelvic floor syndrome,UPS)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出口梗阻型便秘。表现为患者静息时盆底肌呈持续收缩状态,排便时盆底肌不仅不放松,反而收缩;肛直肠角不增大,反而缩小,因而导致排便困难。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概念出现仅仅几年时间,Wasserman于1964年首先命名为“耻骨直肠肌综合征”,  相似文献   

11.
为观察盆底表面肌电生物反馈配合心理认知疗法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将符合功能性便秘诊断标准的30例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症状及SCL-90量表中的积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功能性便秘患者治疗前后排便费力、排便不尽感、排便时间及SCL-90量表中抑郁、强迫及偏执因子的积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果表明,盆底表面肌电生物反馈配合心理认知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盆底肌功能紊乱疾病及其生物反馈治疗的意义,对33例患者生物反馈治疗加自身功能锻炼提肛运动1个月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6例恢复正常,8例有间断出现紊乱的患者,通过再次治疗功能恢复正常,7例反复出现紊乱,2例需进行长期治疗。结果表明,生物反馈疗法加自身功能锻炼提肛运动可使盆底肌功能紊乱基本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小针刀结合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所致便秘的有效性,将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所致便秘的患者70例分为研究组(37例)和对照组(33例)。研究组采用小针刀结合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疗程均为20d。结果显示,研究组疗效(总有效率91.9%)显著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6.7%)。结果表明,小针刀结合生物反馈疗法是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所致便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的综合性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 (CPPS)的诊疗方法。 方法 :分析 16 5例CPPS患者的病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前列腺炎的诊断标准 ,对患者进行分类。综合性治疗 6~ 8周。ⅢA型患者以广谱抗生素及α1受体阻滞剂治疗为主 ,ⅢB型则分别给予α1受体阻滞剂、镇静剂、镇痛肌松剂治疗 ;全部患者均配合精神心理及物理疗法 ,部分患者加服中成药。根据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 (CPSI)评分判断疗效。 结果 :治疗 6周后显效 12 1例 (73.3% ) ,有效 2 6例 (15 .8% ) ,无效 18例 (10 .9% )。 结论 :综合性治疗是CPPS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为观察生物反馈治疗慢传输型便秘(sTc)的临床疗效,回顾性分析采用生物反馈治疗的23例不同程度慢传输型便秘患者资料。结果显示,23例STC患者经生物反馈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症状改善,其中显效6例,有效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65.2%。结果表明,生物反馈治疗慢传输型便秘有较好的疗效,可减轻腹胀、排便困难、便意减少等症状,无任何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汪雪琴 《医学美学美容》2023,32(20):144-147
分析盆底治疗仪及红外线联合按摩护理干预在剖宫产瘢痕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3年1月-6月我院收治的50例剖宫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盆底治疗仪及红外线联合按摩护理,比较两组瘢痕缓解情况、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瘢痕红肿消退时间、瘢痕皮下硬结消退时间、瘢痕渗液消退时间、瘢痕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干预后生命力、社会功能、心理健康、情感角色、躯体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盆底治疗仪及红外线联合按摩护理干预对剖宫产瘢痕缓解有明显的作用,能够促进瘢痕红肿、皮下硬结和渗液的消退,加速瘢痕愈合时间,减少并发症,提升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盆底肌电图和肛肠压力测定对盆底痉挛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上接受盆底肌电图和肛肠压力测定的104例患者的诊断情况进行分析,其中67例经临床综合诊断为盆底痉挛综合征,统计并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指数.结果:盆底肌电图和肛肠压力测定诊断盆底痉挛综合症之间的诊断价值不具有显著性差异,联合两种方法对盆底痉挛综合征的诊断率可提高到81.73%,与任一单种方法比较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应将盆底肌电图和肛肠压力测定结合起来诊断盆底痉挛综合征,才能提高其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11月~2007年3月,对11例女性SUI患者使用生物反馈治疗仪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治疗前通过病史、体检、尿动力学检查诊断为尿失禁.治疗每次20 min,每天1次,5次为1个疗程.结果:11例女性SUI患者中,7例症状消失,4例症状减轻.追踪观察6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训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女性SUI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α肾上腺素能受体(α-AR)阻滞剂特拉唑嗪联合氯美扎酮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CP/CPP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68例CP/CPPS患者随机分成3组:特拉唑嗪组58例、氯美扎酮组38例和特拉唑嗪+氯美扎酮组72例,每组患者均接受药物治疗4周。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PSI)评分作为疗效指标,分别评价各组患者的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159例完成了4周的治疗并接受最终评估,其中特拉唑嗪组55例、氯美扎酮组35例、特拉唑嗪+氯美扎酮组69例。3组患者的NIH-CPSI总分治疗前后平均分别下降7.90、5.92、8.92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特拉唑嗪+氯美扎酮组较特拉唑嗪组和氯美扎酮组总分下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药物不良反应包括体位性低血压(特拉唑嗪组17.1%,特拉唑嗪+氯美扎酮组15.4%)、射精障碍(仅特拉唑嗪组3.4%)和倦怠、疲乏和厌食等(氯美扎酮组18.5%,特拉唑嗪+氯美扎酮组12.6%)。因不良事件终止治疗的共9例,其中特拉唑嗪组3例(5.2%)、氯美扎酮组3例(7.9%)、特拉唑嗪+氯美扎酮组3例(4.2%)。结论:特拉唑嗪、氯美扎酮均能有效缓解CP/CPPS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两者联合治疗疗效优于单一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