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观察肛肠病术后骶管自控镇痛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将需手术的78例肛肠病患者分为A组(骶管自控镇痛组),B组(局部镇痛组),比较两组术后疼痛程度、换药及排便时疼痛、尿潴留情况,同时观察A组生命体征,不良反应、运动阻滞情况。结果显示,术后疼痛评分、镇痛效果、术后尿潴留A组优于B组(P〈0.05),A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果表明,骶管自控镇痛在肛肠病术后镇痛中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小剂量纳洛酮对舒芬太尼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ICA)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全麻术后行静脉自控镇痛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舒芬太尼复合纳洛酮组(A组)和舒芬太尼组(B组),每组50例.术后24 h进行VAS疼痛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镇痛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恶心、呕吐及瘙痒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 小剂量纳洛酮可有效减少舒芬太尼术后镇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但并不影响其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喷他佐辛超前镇痛对经腹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硬膜外自控镇痛(PCA)效应的影响.方法 择期腹式全子宫切除手术患者60例,ASA 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三组:超前镇痛组(A组),于手术切皮前15 min缓慢静脉推注喷他佐辛30 mg;术后镇痛组(B组),于手术结束关腹时静脉缓慢推注喷他佐辛30 mg;对照组(C组),于手术切皮前15 min缓慢静脉推注生理盐水1 ml.三组患者均行硬膜外自控镇痛(PCA),镇痛液为0.2%左旋布比卡因和0.01%吗啡,PCA采用设置为负荷剂量5 ml、背景剂量1 ml/h、追加剂馈每次1 ml的LCP模式,锁定时间10 min,镇痛24 h.分别记录伤口静息疼痛和动态疼痛的VAS评分、开启PCA泵后各时段PCA泵的按压次数(D1)和实际有效按压次数(D2)、Ramsay镇静评分、改良Bromage分级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三组患者PCA期间24 h左旋布比卡因和吗啡用量A组明显低于B、C组(P<0.05),A组术后1、2、4、6、8、12及16 h静念和动态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B、C组(P<0.05).B组术后4 h静态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在2~4 h、4~6 h、6~8 h时段中A组患者D1及D2明显少于B、C组(P<0.05).结论 在手术切皮前15 min静注喷他佐辛超前镇痛可有效增强经腹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硬膜外PCA的术后镇痛效应,减少PCA镇痛药量,镇痛时间延长,不良反应较少,值得在临床中选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术前给予布托啡诺超前镇痛用于隆乳手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13-8—2014-8间,选择ASA分级I~II级,静脉全麻下行硅胶假体隆乳需术后镇痛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术前给药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60例;A组术前30min给予酒石酸布托啡诺20μg/kg静脉滴注,B组术前给于等量生理盐水静脉滴注。结果:A组患者手术后48h内各观察点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B组(P均0.05)。A组患者术后48h内PICA按压总次数、镇痛药用量、镇痛期间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少于B组(P0.05)。结论:术前给予布托啡诺行超前镇痛增强自控镇痛的效果,减少镇痛药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镇痛的质量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腺癌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与单一静脉自控镇痛的效果、应激反应与不良反应。方法:选择80例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A组和B组各40例。A组于术前24h内行心理干预,麻醉诱导前10min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mg/kg,并于手术切皮前切口内注射0.375%罗哌卡因30mL,手术结束时给负荷量芬太尼0.05mg后接电子止痛泵行PCIA(静脉自控镇痛);B手术结束时给负荷量芬太尼0.05mg后接电子止痛泵行PCIA。结果:A组患者于术后各时间点VAS疼痛评分低于B组(P〈0.01),BCS舒适状态评分高于B组(P〈0.05),48h内PCA(自控镇痛)按压次数明显少于B组(P〈0.01)。结论:乳腺癌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可提供有效的镇痛效果和降低围手术期应激反应,优于单一静脉自控镇痛。  相似文献   

6.
目的 在患者静脉自控镇痛基础上观察布托啡诺对开胸术后胃肠功能影响,探讨解除开胸患者术后疼痛、减轻胃肠道影响的方法.方法 40例择期行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芬太尼组(A组)和布托啡诺组(B组),分别于术后接受静脉自控镇痛治疗.两组患者术后行镇痛、镇静评分,观察不良反应、肠鸣音恢复时间段和肛门第一次排气时间段.检测血浆胃动素含量.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镇痛疗效无差异.与A组比较,B组术后4h Ramsay评分明显增高(P〈0.05).不良反应中,B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A组(P〈0.05),而嗜睡发生率高于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肛门第一次排气时间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段B组小于A组(P〈0.05).结论 布托啡诺和芬太尼用于开胸术后静脉自控镇痛均可取得满意的镇痛效果,但布托啡诺对胃肠道的影响小于芬太尼,更适于开胸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腕踝针治疗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后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 年7 月—2020 年7 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LC 患者90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 组、B 组和C 组,各30 例。A 组在麻醉诱导前不采用任何治疗方法,手术结束后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B 组在麻醉诱导前行耳穴压豆疗法,手术结束后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C 组在麻醉诱导前行腕踝针治疗,手术结束后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比较三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镇痛、镇静评分,术后有效按压次数、总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术后12 h、24 h、48 h 时,B 组患者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均明显低于A 组患者(P <0.05),C 组患者NRS 评分均明显低于A、B 组患者(P <0.05)。术后12 h、24 h、48 h 时,B 组患者镇静评分均明显高于A 组患者(P <0.05),C 组患者镇静评分均明显高于A、B 组患者(P <0.05)。B 组患者经静脉自控镇痛(PCIA)用量和有效按压次数均明显低于A 组患者(P <0.05),C 组患者PCIA 用量和有效按压次数均明显低于A、B 组患者(P <0.05)。B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A 组患者(P <0.05),C 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A、B 组患者(P <0.05)。结论:腕踝针联合静脉自控镇痛泵能够明显缓解LC 患者术后疼痛,提高镇静效果,并可有效减少静脉镇痛药物的使用量,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与比较不同超前镇痛时点应用帕瑞昔布钠对妇科手术后镇痛的作用效果.方法 将60例ASA Ⅰ或Ⅱ级择期妇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10 min以及术后12h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mg,而B组于手术结束时以及术后12h静脉给予帕瑞昔布钠40mg.两组患者术后均采用芬太尼进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A).观察术后12和24h患者PCA的总按压次数和PCA有效按压次数、术后2、4、6、12和24 h的疼痛强度(VAS评分)、满意程度(BCS评分)、镇痛的补救措施以及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与B组比较,A组术后12和24 hPCA总按压次数和PCA有效按压次数降低(P<0.05),术后2、4、6和12 h的VAS评分降低而BCS评分提高(P<0.05),而两组24 h疼痛强度和满意度以及有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尤统计学意义.结论 妇科手术超前应用帕瑞昔布钠,能减少术后芬太尼的用量,提高镇痛质量.  相似文献   

9.
氟比洛芬酯复合芬太尼用于胸科手术后镇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及复合芬太尼用于胸科手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择期行食管癌或贲门癌手术患者75例,随机均分为A、B、C三组.A组于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给予氟比洛芬酯100 mg,B组于手术开始时及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分别给予氟比洛芬酯50 mg,两组PCIA配方均为氟比洛芬酯150 mg加芬太尼0.5~0.6 mg;C组于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给予氟比洛芬酯100 mg,PCIA配方为芬太尼0.8~1.0 mg.记录术后0、4、8、24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记录术后24 h PCIA按压次数及芬太尼使用量.结果 三组患者术后各时点SBP、DBP、HR、SpO2、安静和活动时的VAS评分、镇静评分、术后24 h PCIA按压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B组术后24 h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C组(P<0.01).A、B组术后24 h出现恶心、呕吐、嗜睡的患者例数少于C组(P<0.01).结论 氟比洛芬酯复合芬太尼用于胸科手术后PCIA镇痛效果好,能减少术后芬太尼的用量,降低芬太尼所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酒石酸布托啡诺用于隆乳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术后短期留院观察,行硅胶假体隆乳手术的患者90例,ASA I~I I级。静脉复合气管插管麻醉手术后,随机将要求镇痛的患者分为芬太尼自控镇痛F组、酒石酸布托啡诺自控镇痛B组,开始自控静脉镇痛;拒绝实施术后镇痛的患者作为对照C组,观察患者术后24h内镇痛评分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酒石酸布托啡诺自控镇痛B组与芬太尼自控镇痛F组镇痛效果显著。B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依次为:B组相似文献   

11.
帕瑞昔布钠对肿瘤术后患者吗啡镇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帕瑞昔布钠不同方式给药对肿瘤患者术后吗啡镇痛的影响.方法 60例择期肿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A组切皮前15 min、术后12 h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B组关腹时、术后12 h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C组不用帕瑞昔布钠作为对照.三组术后均应用吗啡行患者自控镇痛(PCA).记录PACU(麻醉恢复室)停留期间、首次要求镇痛时间、术后2、4、12、24、48 h的VAS评分,48 h吗啡用量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和B组术后2、4 h的VAS评分低于C组(P<0.05),A组术后12 h的VAS评分低于B、C组(P<0.05);A、B组患者在PACU要求镇痛人数较C组显著减少(P<0.05);A、B组患者首次需求镇痛时问较C组延长,而A组明显长于B组(P<0.05);与C组比较.A、B组术后48 h吗啡用量显著减少,且A组少于B组(P<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肿瘤患者术后镇痛中,帕瑞昔布钠能够在减少吗啡用量的基础上提供更好的镇痛效果,而且切皮前给药比关腹时给药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疗效。方法本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A组:术后给予静脉镇痛采(PCIA);B组:术前给予多模式镇痛,术后给予PCIA;C组:围手术期给予多模式镇痛,术后未给予PCIA。记录各组术后吗啡或杜冷丁的用量,静息时疼痛VAS评分;患者满意度,总的疼痛程度及副作用;患者术后2d,14d,6周的被动活动度及术后3个月WOMAC评分。结果(1)B组与C组术后2—8h静息时的疼痛VAS评分、术后24h总的疼痛程度无统计学差别,但显著低于A组;术后24h总的满意度,术后2d,14d被动活动度亦无统计学差别,但优于A组。(2)C组围手术期吗啡所用量明显低于A组和B组。(3)三组术后6周被动活动度、术后3个月WOMAC评分无统计学差异。(4)C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和B组、结论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能明显减轻TKA术后24h的总疼痛程度,提高总体满意度,术后可以不必用PCIA,能明显改善术后2~14d的关节被动活动范围,增加患者康复的信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帕瑞昔布钠在颈椎前路手术后镇痛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全身麻醉下骨科颈椎前路手术后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A1组(帕瑞昔布钠40 mg静脉推注,q12 h×6次+自控静脉镇痛泵组),A2组(帕瑞昔布钠40 mg静脉推注,q 12 h×6次),B组(单用自控静脉镇痛泵).记录术后1、6、12、24、48、72 h的VAS疼痛评分和吗啡用量,观察不良反应率.结果 A1、A2组术后72 h内VAS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优于B组;A1组吗啡使用量少于B组(P〈0.05);A1与A2组术后72 h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2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1组(P〈0.05).结论 帕瑞昔布钠具有高效和安全的镇痛特性,对于颈椎前路手术后患者镇痛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用于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TLIF)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本院采用MI-TLIF治疗的单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0例,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A组)和患者自控镇痛组(B组),研究过程遵循双盲对照原则。A组患者术后在切口周围环形全层给予1%罗哌卡因注射100.00 mg(生理盐水稀释至20.00 m L)。B组患者术后给予舒芬太尼患者自控镇痛(PCA)。术后(2 h、6 h、12 h、24 h)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镇痛满意度、镇痛补救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价。结果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2 h、6 h VAS评分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h、24 h 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有1例患者进行了镇痛补救,B组术后有4例患者进行了镇痛补救。A组(77.8%)术后镇痛满意率明显优于B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7.8%和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TLIF术后切口周围局部注射罗哌卡因较PCA效果更确切,可明显减轻患者术后急性疼痛,增加患者术后镇痛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自制复方利多卡因药卷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后早期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行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的186例患者随机分成利多卡因组(91例)和对照组(95例)。利多卡因组于术后即采用自制复方利多卡因药卷填塞于肛管,并于术后第1天早晨换药时追加1次;对照组术后直接用明胶海绵填塞于肛管。比较两组术后肛门伤口24h内疼痛程度、肛门坠胀感、第1次排便时疼痛感及镇痛药使用率。结果利多卡因组术后24h内肛门伤口疼痛、肛门坠胀感及第1次排便时疼痛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24h内镇痛药使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自制复方利多卡因药卷用于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后早期镇痛,效果较好,可减轻患者痛苦,减少镇痛药的使用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6.
探讨芬太尼透皮贴剂(5rag/贴)对肛肠病术后患者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选择住院接受开腹结肠手术、痔外剥内扎术及肛裂切除加内括约肌侧切术各20例患者,将每类手术患者分为实验组10例及对照组10例。观察实验组在应用芬太尼透皮贴剂后,术后疼痛是否较对照组有所减轻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显示,实验组术后疼痛较对照组明显减轻,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果表明,芬太尼透皮贴剂应用于肛肠疾病患者术后镇痛,是一种方便、有效且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上腹部手术后硬麻外镇痛与静麻镇痛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择期行上腹部手术患者12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术后硬膜外镇痛(A)组和术后静脉镇痛组(B)组。观察患者术后12、24、48、72 h的疼痛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等。结果硬膜外镇痛组术后12、24、48、72 h的疼痛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明显低于静脉镇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及B组均能有效控制上腹部术后疼痛,而A组较B组效果更平稳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复发性股疝无张力修补术术后应用经静脉自控镇痛的效果.方法 对2005年8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32例复发性股疝行无张力修补术的患者术后镇痛进行回顾性分析.复发性股疝患者随机采用经静脉自控镇痛方法(A组)与常规镇痛方法(B组),每组16例.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A组数字分级评分法评分数值分别在术后4、8、16、24h四个时点明显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静脉自控镇痛应用于网塞与偏心孔补片治疗复发性股疝无张力修补术后镇痛的方法,具有自主自控灵活性、无药物依赖性、及时即用性、镇痛效果良好等特点,是一种理想的术后镇痛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耳穴压丸改善痔术后刺激性创口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21年10月至2022年7月于我院行外剥内扎术治疗的80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术后予耳穴压丸,并于换药、排便后或其他刺激性疼痛发生需镇痛治疗时追加按压镇痛,对照组于刺激性疼痛发生需镇痛治疗时予洛芬待因片口服镇痛。比较2组患者术后第1、3、5天总体镇痛治疗效果、一般状态下创口疼痛程度,换药或排便等刺激初始疼痛程度和镇痛处理后疼痛程度,镇痛起效时间及疼痛持续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疼痛程度均应用疼痛模拟评分法(VAS)评价。结果:术后第1、3、5天,2组换药或排便等刺激初始疼痛评分、镇痛处理后疼痛评分及镇痛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第3、5天观察组患者一般状态下创口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镇痛起效时间及疼痛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2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耳穴压丸可改善混合痔术后刺激性疼痛,而且镇痛起效快,疼痛持续时间短,患者易接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美沙酮为基础的多模式镇痛模式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儿术后疼痛和阿片类药物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实施PSF的102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自控镇痛为主的多模式镇痛,B组给予美沙酮为基础的多模式镇痛。观察两组患儿术后每日阿片类药物消耗量(吗啡毫克当量,MME)、视觉VAS评分、阿片类药物相关副作用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术后当天,B组疼痛VAS评分和阿片类药物用量显著高于A组(P<0.05);术后第1天,两组患儿疼痛VAS评分和阿片类药物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3天,B组疼痛VAS评分和阿片类药物用量显著低于A组(P<0.05)。A组患者住院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均显著长于B组(P<0.05),两组患儿均未观察到呼吸抑制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美沙酮为基础的多模式镇痛可改善AIS患儿PSF术后疼痛控制,降低阿片类药物消耗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