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皮血管成形术治疗端-端吻合型移植肾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 以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和/或支架置入术对16例端-端吻合型TRAS患者行介入治疗,TRAS患者从肾移植到出现肾动脉狭窄症状平均6.3个月(3~18个月),记录经皮血管成形术(PTA)前后血压变化和肌酐水平并随访.结果 16例TRAS患者共行23次PTA(行1次PTA 10例,2次5例,3次1例),PTA治疗前肾动脉狭窄率为70%~95%,PTA后狭窄率小于30%.PTA前收缩压(179.6±15.2)mmHg,舒张压(115.4±11.3)mmHg;PTA后收缩压降为(155.6±13.5)mmHg,舒张压降为(95.6±6.7)mmHg.平均血肌酐从术前(426.8±38.5)μmol/L降为术后(142.5±15.2μmol/L,首次PTA后再狭窄率37.5%.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2个月).16例中最终治愈4例,改善9例,好转2例,无效1例.结论 经皮球囊成形术治疗端-端吻合型移植肾动脉狭窄安全有效,支架植入应谨慎选择.  相似文献   

2.
移植肾动脉狭窄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移植肾动脉狭窄(TRAS)介入治疗的方法、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经股动脉入路对12例TRAS患者行介入治疗,包括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和支架置入术。患者从肾移植术后至出现肾动脉狭窄症状平均5.5个月(4~15个月),以手术前后血压、血肌酐、动脉狭窄程度作为判断疗效的指标。结果本组4例行单纯球囊(长20~40mm,直径5~7mm)扩张,5例于PTA后置入支架,3例直接置入支架。PTA术后2例(17%)复发狭窄,行支架置入术;支架术后3例再发狭窄,再次行PTA后无复发。12例患者先后共置入9枚球囊扩张式支架,1枚为自膨式支架。介入治疗前肾动脉狭窄率为65%~95%,术后狭窄率降为10%~25%;平均血压由术前175/105mmHg,降至术后140/80mmHg;平均血肌酐水平由术前475.5μmol/L降至术后118.5μmol/L;术后随访3~48个月(平均9个月),12例中最终治愈4例,改善5例,好转2例,无效1例。手术成功率100%,术中未发生血栓、出血、移植肾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TRAS的介入治疗安全有效,选择恰当入路,合理选择和组合运用PTA与支架置入术,可有效提高TRAS的远期疗效和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介入治疗移植肾动脉狭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移植肾动脉狭窄(TRAS)的介入治疗。方法21例TRAS患者从肾移植到出现肾动脉狭窄症状平均6.6个月(3~15个月),记录经皮血管成形术(PTA)前后血压变化和肌酐水平。经对侧股动脉或左肱动脉入路,使用普通球囊导管(5F,直径4~6mm,长度20~30mm)和微球囊导管(2.6F,直径3mm,长度36mm)分别对21例TRAS行PTA术,其中5例放置支架。结果21例TRAS患者共行32次PTA(行1次PTA13例,2次5例,3次3例),其中22次经对侧股动脉,10次经左肱动脉穿刺插管。PTA治疗前肾动脉狭窄率为79%~97%,PTA后狭窄率降为10%~30%。PTA前收缩压150~210mmHg(1mmHg=0.133kPa),平均170mmHg,舒张压90~145mmHg,平均120mmHg;PTA后收缩压降为100~190mmHg,平均135mmHg,舒张压降为80~125mmHg,平均85mmHg。首次PTA后再狭窄率38%,再次PTA后狭窄率14%。32次PTA共使用普通球囊导管25个,微球囊导管7个。5个支架4个为自膨式支架,1个为球囊扩张式。术后随访3~60个月(平均23个月)。21例中最终治愈6例,改善8例,好转5例,无效2例。除1例肱动脉入路发生术后穿刺点血肿外无其他并发症。结论TRAS的PTA治疗安全有效,配合肱动脉入路和微球囊导管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合理选用支架能降低再狭窄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球囊扩张术(PTA)/支架植入术(PTAS)治疗移植肾动脉狭窄(TRAS)的临床疗效。方法:搜集29例经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为TRAS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PTA/PTAS治疗,分析并比较TRAS患者介入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改变,评估介入治疗疗效及预后。结果:29例患者均成功行PTA/PTAS治疗,其中6例患者行PTA,23例行PTA+PTAS,术中未出现介入治疗相关严重并发症,患者术后肾功能相关指标均明显好转。术后患者血清肌酐由术前(261.96±193.79)μmol/L降至(167.44±76.94)μmol/L(术后1个月),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尿素氮由术前(14.15±7.08) mmol/L降至(9.83±4.12) mmol/L(术后1个月),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2例伴高血压患者术后用药减少,1例蛋白尿患者支架植入治疗后蛋白尿消失。29例TRAS患者中4例失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2.6个月,其中2例进展为移植肾功能衰竭,2例出现支架相关并发症,给予介入治疗后好转,余患者预后良好。结论:PTA/PTAS是...  相似文献   

5.
移植肾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移植肾动脉狭窄(TRAS)的介入治疗。方法35例TRAS患者从肾移植到出现肾动脉狭窄症状平均6.9个月(3~18个月),记录经皮血管成形术(PTA)前后血压变化和血肌酐水平。经对侧股动脉或左肱动脉入路,使用普通球囊导管(5F,直径4~6mm,长度20~30mm)和微球囊导管(2.6F,直径3mm,长度36mm)分别对35例TRAS行PTA术,其中11例放置支架。结果35例TRAS患者共行46次PTA(行1次PTA20例,2次12例,3次3例),其中26次经对侧股动脉,20次经左肱动脉穿刺插管。PTA治疗前肾动脉狭窄率为75%~98%,PTA后狭窄率降为10%~30%。PTA前收缩压150~210mmHg(1mmHg=0.133kPa),平均170mmHg,舒张压90~145mmHg,平均120mmHg;PTA后收缩压降为100~190mmHS,平均135mmHg,舒张压降为80~125mmHg,平均85mmHg。首次PTA后再狭窄率39%,再次PTA后狭窄率15%。46次PTA共使用普通球囊导管26个,微球囊导管20个。11枚支架8枚为自膨式支架,3枚为球囊扩张式。术后随访3~60个月(平均23个月)。35例中最终治愈11例,改善15例,好转7例,无效2例。除1例肱动脉入路发生术后穿刺点血肿外无其他并发症。结论TRAS的PTA治疗安全有效,配合肱动脉入路和微球囊导管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合理选用支架能降低再狭窄率。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主动脉缩窄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价经皮血管成形术 (PTA)与血管内支架 (ES)置入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缩窄的近中期疗效。方法  9例先天性主动脉缩窄患者 (6例合并其他心血管疾患 )接受治疗 ,其中 6例单独行PTA治疗 ,3例行PTA与ES。术后行 1~ 78个月的随访。结果  9例先天性主动脉缩窄介入治疗成功率为 10 0 %。术后即刻疗效好 ,跨缩窄处收缩压差由术前 (6 4 4 4± 9 2 7)mmHg(1mmHg =0 133kPa)降至 (16 89± 7 5 2 )mmHg(P <0 0 1) ,术前与术后主动脉缩窄段最窄处直径由 (3 5 9± 1 0 0 )mm增至(12 0 8± 2 5 5 )mm(P <0 0 1)。目前平均随访 (32 11± 2 5 6 6 )个月 (1~ 78个月 ) ,8例疗效满意 ,1例患者PTA术后 3年出现症状性高血压 ,外院接受ES置入 ,术后 3个月因症状反复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 介入方法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缩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经皮肾动脉支架术对肾动脉狭窄患者肾功能和血压的改善作用。方法 入选 87例单侧或双侧肾动脉明显狭窄 (管腔内径减少 >70 % )行经皮腔内肾动脉支架术患者。比较各例术前、术后4 8h及随访期血清肌酐、肾小球滤过率 (GFR)及血压变化。结果  87例患者 (98处病变 )均成功植入肾动脉支架。术后 4 8h平均血清肌酐较术前轻微升高 [术前 (176± 2 1) μmol/L和术后 (179± 11) μmol/L ,P =0 .15 ) ,但术后 6个月随访平均血清肌酐较术前显著降低 [(14 9± 15 ) μmol/L ,比较术前P <0 .0 0 1]。术后 6个月 ,GFR显著增加 [(5 1± 8)ml/min和 (37± 11)mL/min ,P <0 .0 0 1],且 6 1%患者血清肌酐测值恢复正常。收缩压及舒张压显著降低 [术前 :(16 3± 2 3/ 96± 13)mmHg ,术后 6个月 :(14 8± 12 / 79± 15 )mmHg ,P均 <0 .0 0 1) ,6 7%患者术后 6个月血压控制良好。结论 经皮肾动脉支架术手术成功率高 ,其对患者肾功能及控制血压具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动脉支架成形术对患者血压、肾功能的影响及其应用价值。方法140例动脉硬化性肾动脉狭窄行肾动脉支架成形术患者,其中男85例(60.7%),女55例(39.3%)。年龄47~86岁,平均(67.4±9.82)岁。共施行了152条肾动脉支架置入,12例为双侧肾动脉分期介入治疗。分析手术并发症,随访患者的血压变化、服用降压药物种类及血肌酐、尿素氮变化,超声观察支架通畅情况。结果手术成功率100%。围术期并发症:肾周血肿5例(3.3%);穿刺部位血肿5例(3.3%);术后上消化道出血2例(1.3%)。围术期死亡1例(0.6%)。随访时间24个月,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种类从术前平均(2.9±1.2)种下降至(1.9±1.3)种(P<0.05)。总体上,高血压治愈0例,改善108例(77.1%),无效32例(22.9%)。介入手术后患者血压有所改善[术前收缩压(150.04±16.69) mmHg,术后(137.05±12.58) mmHg,P<0.001;术前舒张压(81.69±12.02)mmHg,术后(79.29±8.71)mmHg,P<0.05];133例术前肾功能正常患者术后血清肌酐尿素氮检测低于术前水平[术前血肌酐(91.63±38.06)μmol/L,术后(87.69±40.31)μmol/L,P<0.001;术前尿素氮(5.97±1.80) mmol/L,术后(5.63±1.83) mmol/L,P<0.05];7例术前肾功能不全患者介入治疗后肌酐尿素氮水平无明显改善。结论肾动脉支架成形术可以使肾动脉狭窄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得以减轻或易于控制,同时有利于维持肾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清Ⅳ型胶原 (ⅣC)和层粘连蛋白 (LN)在 2型糖尿病 (DM)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78例 2型DM患者 (男 4 2例 ,女 36例 )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 (A组 ) 35例 ,微量白蛋白尿组 (B组 ) 2 8例和大量白蛋白尿组 (C组 ) 15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其血清ⅣC和LN含量。对照组为健康体格检查者 30例。结果  78例DM患者血清ⅣC[(97 6± 19 2 ) μg/L]、LN[(132 4±31 5 ) μg/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77 4± 8 2 )、(10 1 5± 17 6 ) μg/L ,P <0 0 5 ];微量及大量白蛋白尿组患者血清ⅣC、LN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P <0 0 1) ;DM各组间血清ⅣC、LN水平差异有显著性 ,随 2 4h尿白蛋白排泄率 (UAER)增加及病程延长 ,血清ⅣC、LN水平递增 ,病程 >10年者 [ⅣC(10 6 6± 2 0 1) μg/L ,LN (14 5 3± 31 1) μg/L]明显高于病程 <5年者 [(89 4± 17 5 ) μg/L ,(117 8±2 7 4 ) μg/L ,P <0 .0 5 ];血清ⅣC、LN与病程、尿素氮 (BUN)、肌酐 (Cr)、UAER呈高度正相关。 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ⅣC、LN、UAER能为早期诊断和治疗DM肾病提供依据 ,并可用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0.
谷氨酰胺颗粒对创伤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服用谷氨酰胺 (glutamine ,GLN)颗粒对创伤、烧伤及大手术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法 ,将受试患者分为谷氨酰胺组和安慰剂 (甘氨酸 )对照组 (P组 ) ,每组 6 0例 ,两组患者采用等氮、等热卡的营养支持。谷氨酰胺组口服或管饲谷氨酰胺 0 .5g·kg-1·d-1,P组使用同等剂量的安慰剂 ,疗程为 7d。比较各组患者用药前后血浆谷氨酰胺浓度、肠黏膜屏障功能、肝、肾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用药前两组患者血浆谷氨酰胺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值 ,肠黏膜通透性明显增高。与P组相比 ,谷氨酰胺组患者用药 7d后血浆谷氨酰胺浓度 [(5 92 .5 0± 185 .2 3) μmol/L]明显高于P组 [(4 0 7.4 1± 190 .2 2 )μmol/L) ],增幅达4 5 .4 % (P <0 .0 1)。谷氨酰胺组患者肠黏膜通透性明显改善 ,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 [(1.2 2± 0 .4 5 )U/ml]、内毒素含量 [(0 .2 1± 0 .0 9)U/ml]、乳果糖 /甘露醇比值 (0 .11± 0 .0 7)明显低于P组 [分别为 (2 .2 7± 1.90 )U/ml、(0 .2 7± 0 .0 9)U/ml和 0 .2 3± 0 .13],降幅分别为 4 6 .3%、2 2 .2 %和 5 2 .2 % (P <0 .0 5~ 0 .0 1)。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少数患者出现轻微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