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患者采用2种撤机决策(临床医生经验与自主呼吸试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COPD急性加重期且需要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按照PaCO2水平应用分层随机化法分为自主呼吸试验(SBT)组和临床医生经验(DED)组各47例,2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每日对2组患者进行撤机筛选试验,完成筛选试验的SBT组患者行SBT后实施撤机;完成筛选试验的DED组患者,由科室呼吸治疗小组根据临床经验决定是否撤机。观察病死率、住ICU时间、有创机械通气时间、脱机成功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2次插管率、SBT组SBT终止原因等。结果:SBT组患者住ICU时间、有创机械通气时间、病死率及VAP发生率均明显高于DED组患者(均P<0.05)。DED组患者脱机成功率显著高于SBT组(P<0.05)。DED组患者2次插管率略高于SBT组患者,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SBT有可能导致撤机延迟,增加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应重视COPD加重期有创机械通气撤机决策中医生临床经验的重要性,提高撤机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性分析肺性脑病行机械通气撤机后的临床护理及其体会.方法 回顾性研究我院收住该类患者采取包括行机械通气的有效措施以及撤机后所采取的各种护理方法.结果 48例患者在撤机后有43例1次性成功撤机,陆续好转出院.未成功1次撤机的5例中有2例发生呼吸肌疲劳、2例并发呼吸机相关肺炎、1例出现撤机困难,经再次应用呼吸机治疗后有3例成功脱机,死亡2例.结论 有效的气道管理、正确的自主呼吸试验、早期营养支持、心理疏导、避免镇静剂及肌肉松弛剂的应用等综合处理是肺性脑病撤离呼吸机后的必要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有机磷中毒中间综合征患者对呼吸机依赖的原因及对策初探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对有机磷中毒中间综合征64例行机械通气后出现呼吸机依赖的5例作原因分析,并探讨对策。营养不良、感染及呼吸机应用不当是造成呼吸机依赖的主要原因。合理的营养支持,有效地控制感染,以及正确调整机械通气模式及各参数有利于顺利撤机。本组5例呼吸机依赖者4例成功撤机,1例死于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呼吸机依赖患者撤机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华  王慧 《临床肺科杂志》2004,9(6):705-706
机械通气是抢救呼吸衰竭患者不可缺少的治疗技术。有很多患者,因反复进行机械通气而发生呼吸机依赖.担心撤机后会发生呼吸困难或窒息,因而增加了撤机的难度。由于不能及时撤机可以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我们对32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同时对多例呼吸机依赖患者采取有效措施,在合理撤机的基础上加强监测、排痰、并发症预防、营养支持及心理指导收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5.
王桂红 《临床肺科杂志》2012,17(10):1886-1887
目的探讨引起机械通气患者撤机困难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根据撤机困难诊断标准判断180例机械通气治疗中撤机困难发生例数,比较撤机成及撤机困难两组患者年龄、性别、APACHE评分、机械通气时间、病程、血清白蛋白水平、合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心理因素、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180例机械通气治疗患者中撤机困难40例(22.2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机械通气撤机困难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老年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白蛋白水平低、心理因素,其OR值分别为3.34、3.05、2.98、2.65。结论撤机困难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临床医生应合理调节机械通气方式及各种参数,同时进行有效抗感染、营养支持、呼吸肌功能锻炼、实施心理支持以提高撤机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BIPAP呼吸机辅助呼衰机械通气撤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BiPAP呼吸机辅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衰竭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的价值。方法把85例有创机械通气的COPD合并呼吸呼吸衰竭患者中,首次撤机失败的2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BiPAP呼吸机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比较两者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医疗费用及病死率等。结果机械通气时间:A组(7±3)天,B组(14±3)天;住ICU时间:A组(9±3),B组(27±6天。医疗费:A组(13980±2000)元,B组(25000±3213)元;病死率:A组14.3%,B组64.3%.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对于符合撤除有创机械通气的COPD合并呼吸衰竭而不能成功撤机的患者,应用BiPAP呼吸机,可以避免再插管,减少医疗费用,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序贯机械通气治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中作为撤机方式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序贯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两组患者各个时间点的动脉血pH、PaO_2及PaCO_2进行比较,观察治疗前后的变化;观察两组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例数、总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监护时间、撤机成功例数、住院费用和院内死亡例数.结果 两组的动脉血pH、PaO_2及PaCO_2在治疗后24 h和72 h均有所改善(P<0.05).序贯治疗组的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总住院时间、监护时间、医疗费用等优于对照组(P<0.05).撤机成功例数序贯治疗组17例,对照组14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序贯机械通气是一种有效的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手段和撤机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有创机械通气辅助治疗急性左心衰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经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急性左心衰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机械通气治疗前后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血压、血气分析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 机械通气治疗2 h后,患者上述观察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好转.21例患者(成功组)有创机械通气撤机成功,总有效率为84.0%(21/25);4例患者(失败组)有创机械通气撤机失败,3例死亡,病死率为12.0%(3/25).1例撤机失败转外科.成功组心排血量(cardiac output,CO)和心排血指数(cardiac index,CI)较失败组明显改善.2组间年龄、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 Ⅱ)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是抢救急性左心衰的有效辅助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水平正压通气在建立人工气道呼吸衰竭患者序贯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分析15例呼吸衰竭气管插管(5例)或切开(10例)机械通气患者,肺部感染基本控制,均有自主呼吸,病情稳定,呼吸机通气模式为压力支持,但撤机困难。改用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无创呼吸机,连接气管导管,呼吸支持治疗,观察患者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及预后。结果 15例患者应用BiPAP无创呼吸机后,pH、PaO2、PaCO2基本正常,13例停用BiPAP,拔除气管导管,封闭气管切口,1例转康复医院继续治疗,1例因再次感染死亡。结论双水平正压通气可应用于病情稳定,撤机困难的建立人工气道呼吸衰竭患者的序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撤机失败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行机械通气治疗的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168例,收集其临床资料并建立数据库,包括性别、年龄、浅快呼吸指数、改良的早期预警量表(MEWS)评分、临床肺部感染量表(CPIS)评分、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便隐血试验阳性率、焦虑发生率、胃肠功能受损情况、血清清蛋白水平、机械通气时间等。结果 168例患者中撤机成功138例,撤机失败30例,撤机失败发生率为17.9%。撤机失败者浅快呼吸指数、MEWS评分、CPIS评分、血浆NT-proBNP水平及胃肠功能损伤发生率高于撤机成功者,血清清蛋白水平低于撤机成功者,机械通气时间长于撤机成功者(P0.05);而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便隐血试验阳性率、焦虑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浅快呼吸指数〔OR=2.776,95%CI(1.060,7.272)〕、胃肠功能损伤〔OR=2.784,95%CI(2.325,10.964)〕是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撤机失败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浅快呼吸指数和胃肠功能损伤是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撤机失败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机械通气中人机对抗的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发生人机对抗的原因和防治对策。方法:对57例人机对抗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4例机械通气患者中发生人机对抗57例(54.8%),其中死亡3例(5.3%)。其原因包括:气道阻塞30例,支气管痉挛6例,潮气量不足6例,持续高热5例,急性肺水肿4例,单肺通气3例,呼吸机漏气2例,气胸1例。结论:人机对抗的发生均有其诱发因素。气道阻塞、潮气量不足、急性肺水肿等是主要原因。加强气道管理、设置合适的通气量、解除气道痉挛、祛除诱因等综合有效防治措施,可避免和减少人机对抗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比例辅助通气(PAV)在临床初步应用疗效及其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并与间歇正压通气(IPPV)、压力支持通气(PSV)进行比较,为PAV临床广泛应用奠定基础。方法 对10例急性呼衰患者先用IPPV模式通气,同时计算弹性阻力(Ers)和粘性阻力(Rrs),然后将模式改为PSV,根据IPPV时数据设置支持压力,使得潮气量(VT)与IPPV时大致相同。再将模式改为PAV,根据PSV时的数据设置辅助百分比,使得VT和峰压(Ppeak)分别与PSV时大致相同。观察通气期间呼吸力学、血气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 在VT相似的情况下,PAV时Ppeak显著低于PSV、IPPV,其患者呼吸功(WOBp)、呼吸机呼吸功(WOBv)均低于PSV、IPPV、PAV与PSV相比,血流动力学各参数间无显著差异,PAV与IPPV相比,其中心静脉压(CVP)和肺毛细血管楔压比,血流动力学各参数间无显著差异,PAV与IPPV相比,其中心静脉压(CVP)和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显著低于IPPV。PAV与PSV相比,在Ppeak相似的情况下,PAV时VT、平均动脉压(mBP)、心输出量(CO)高于PSV,其平均肺动脉压(mPAP)、WOBp低于PSV,其中WOBp显著低于PSV。结论 对于临床急性呼衰患者,PAV与PSV、IPPV相比,其气道压力低,减少了呼吸功,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无创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撤机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无创通气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撤机中的作用。方法:62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应用有创通气后撤机拔管的患者,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应用无创通气,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药物治疗+吸氧)。观察两组的血气分析指标、再插管率、住院天数及住院病死率等。结果:治疗组给予无创通气后与对照组比较动脉血气PaO2明显上升(P〈0.05),PaCO2下降明显(P〈0.05),两组再插管率为9%和30%(P〈0.05),住院天数为(32±10)d和(38±15)d(P〈0.05),住院病死率为6.2%和23.3%(P〈0.05)。结论:撤机拔管后立即开始应用无创通气的患者再插管率下降,住院天数减少及病死率下降。  相似文献   

14.
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分析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经验和教训。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3月~2009年9月期间住院的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例呼吸衰竭的病因中,AECOPD8例,重症肺炎6例,破伤风2例,重症哮喘、急性中毒、肠梗阻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耐药肺结核并感染各1例。有创机械通气模式为IPPV、IPPV+PEEP、A/C或A/C+PEEP,撤机模式为SIMV+PSV,无创机械通气模式为PSV+PEEP。成功撤机17例,死亡3例,治愈率达85%,死因为COPD并DIC、呼吸机相关肺炎、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和病原体未明性重症肺炎。结论机械通气是治疗呼吸衰竭的有效措施,预防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有效的抗感染等综合治疗是提高呼吸衰竭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2种潮气量水平机械通气治疗肺大疱患者发生呼吸衰竭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3例发生呼吸衰竭的肺大疱患者随机分为小潮气量组(L组)和常规潮气量组(O组),给予气管插管接呼吸机通气,分别采用小潮气量联合低水平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和常规潮气量联合低水平PEEP通气,比较2组呼吸衰竭改善情况、气压伤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全身症状改善明显,血气主要指标pH值、PaO2、PaCO2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2组间比较,除PaCO2外,其余血气指标差异无显著性。L组仅1例患者发生气胸,O组有9例患者发生气胸,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小潮气量联合低水平PEEP机械通气治疗肺大疱患者发生呼吸衰竭疗效肯定,可以减少气胸等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刘明伟  王忠平  郝丽  卢爽 《临床肺科杂志》2010,15(11):1599-1601
目的评价无创-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对急性左心衰的治疗价值。方法选择80例患者,随机分为无创-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组50例和有创机械通气(IPPV)组30例,动态观察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无创-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创-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可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及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原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和 (或 )合并肺泡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和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引起的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效果的比较。方法 用 84 0 0鸟牌呼吸机对 6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引起呼吸衰竭者和 30例由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所致呼吸衰竭者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结果 两组病人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天数明显不同 ,两者有显著差异 (P<0 .0 1)。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比较有显著差异 (P<0 .0 1)。结论 对呼衰病人施行机械通气的疗效取决于疾病的类型。  相似文献   

18.
邓涛 《临床肺科杂志》2003,8(4):322-323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与安定合用救治重症哮喘的价值。方法 保持输液管道通畅 ,常规心电监护 ,静推安定使患者安静 ,经气管插管后接呼吸器辅助呼吸 ,病情好转后镇静剂撤除 ,自主呼吸有力 ,Pa O2 恢复正常 ,留管观察病情无变化 ,即可拔管。结果  2 0例患者人工机械通气中出现烦燥、人机对抗 ,使用安定后 ,人机对抗消失。经人工机械通气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明显纠正 ,最终血气分析 Pa O2 >6 0 mm Hg,Pa CO2 35~ 45 mm Hg,p H正常。插管后 48h~ 10 d,平均 5日撤机。结论 机械通气与安定联用是救治重症哮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早期拔管行无创机械通气策略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接受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病例16例,设为序贯组,行机械通气,待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拔除气管导管,改用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以后渐减支持水平直至脱离呼吸机;选择同样病情病例16例作为对照组,在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后继续按常规行有创机械通气,以压力支持方式撤机.动态观察两组病例的感染、通气及氧合指标,记录有创和总机械通气时间、住重症监护病房天数及复插和院内死亡的情况.结果 序贯组与对照组的治疗前各指标相仿(P>0.05);序贯组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复插率和院内死亡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对因肺部感染致COPD急性加重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病例,以肺部感染控制窗为时机早期拔管,改无创通气可以显著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COPD》2013,10(2):111-116
ABSTRACT

Patients with ventilatory failure due to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are increasingly managed with long-term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NIPPV) and this may improve survival. NIPPV can frequently be interrupted but there are few data detailing the short-term effects and none on the longer-term consequences of treatment withdrawal. Ten patients withdrew from NIPPV for 1 week and were randomised to restart NIPPV or to continued withdrawal for up to 6 months. Outcomes assessed included daytime blood gases, nocturnal ventilation, lung function, exercise capacity and health status. After 1 week of withdrawal PaO2, PaCO2, nocturnal oximetry, lung function and exercise capacity did not change, but mean nocturnal transcutaneous CO2 (6.3 (1) vs. 7.6 (1.1) kPa p = 0.04) and daytime blood gas bicarbonate (30.3 (4.5) vs. 31.2 (3.9) mmol/L p = 0.04) rose. During a 6-month period of withdrawal of nocturnal NIPPV, daytime PaCO2 (6 (1.1) vs. 7.5 (1.3) kPa p = 0.002) increased and health status (total St George's Respiratory Questionnaire score 55.5 (6.3) vs. 65.6 (10) p = 0.006) worsened. Three out of five patients met a priori criteria to restart NIPPV in the continued withdrawal group. Short interruptions to domiciliary NIPPV used to manage chronic ventilatory failure as a consequence of COPD do not cause a rapid clinical deterioration but nocturnal ventilation worsens and daytime bicarbonate levels increase following 1 week's cessation. Thereafter, daytime PaCO2 rises and health status worsens, supporting the role of long-term NIPPV in the management of such pati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