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王颖  方慧生  王旻 《药学进展》2007,31(7):293-297
综述近年来膜蛋白结构预测的研究进展,分类介绍了α螺旋和β桶状跨膜蛋白结构预测方法之基本原理和应用。作为重要的基因产物之一,跨膜蛋白在生物体中发挥各种重要功能,而膜蛋白偶联受体是大多数药物的作用靶点。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是目前药物研发的主要方法,可膜蛋白的三维结构很难采用x-光晶体衍射和核磁共振技术测定,因此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膜蛋白结构成为当今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2.
药物分子设计的策略: 分子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郭宗儒 《药学学报》2008,43(3):227-233
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包含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和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机体对药物的处置,所进行的物理和化学、时间和空间的处置,遵循一般的规律,具有共性特征,即分子的整体和宏观性质影响药代动力学行为。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是药物分子与靶标蛋白的物理或化学结合,引发药理(或毒理)作用,起因于药物的特异性作用,是药物分子的个性表现,受制于药物分子中特定的原子或基团与靶标分子在三维空间的结合,这种微观结构就是药效团。药物分子可视作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的集合,统一在分子的整体结构之中,宏观性质决定药代和物化性质,微观结构决定药理作用。认识宏观与微观同药代与药效的内在相互关系,可以深化对药物作用的认识,指导药物分子设计。决定分子宏观性质的因素是相对分子质量、水溶性、电荷、脂溶性(分配性)和极性表面积等,通常是由分子骨架和整体分子所决定,无特异性的结构要求;决定活性的微观结构因素有氢键给体、氢键接受体、正电中心、负电中心、疏水中心和芳环中心。不同的生物活性取决于这些不同特征的组合及其空间排布。分子的宏观性质,包含了微观结构中原子和基团的贡献;在改变分子的结构以调整宏观性质时,往往影响微观结构的空间位置。药物分子设计的技巧是整合这两个因素成最佳配置,在早期研究阶段,应兼顾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使药效强度和选择性、药代动力学和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达到最佳的匹配,为此,要求表征药代的空间与药效学的选择性空间有结构交盖。  相似文献   

3.
柴芸  刘秉全  郭慧元 《中国新药杂志》2007,16(14):1068-1074
对喹诺酮类化合物进行进一步的结构修饰,以便获得活性更强,活性谱更广的新喹诺酮类抗菌药,仍是抗感染化疗领域近几年的热点领域之一。现按2-位的结构修饰及抗肿瘤活性,6-位的结构修饰及抗HIV活性,7-位的结构修饰及药理活性,8-位的结构修饰及药理活性,三环喹诺酮类化合物及其抗菌活性,喹诺酮与其他类抗菌剂的杂合物及药理活性,喹诺酮二聚体等7个部分,综述了近几年喹诺酮结构修饰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王冬梅  宋艳苹 《河北医药》2011,33(15):2379-2380
随着大家对二尖瓣及瓣下结构,瓣环与左室壁之间在解剖结构和生理上相互关系的进一步认识,部分或全部保留二尖瓣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手术方式得到广泛应用,其临床疗效较完全切除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为优。2005年12月至2010年12月我科应用此法共完成手术患者5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药物分子是由药效团和结构骨架构成的,药效团是由不连续的离散的原子、基团或片断所构成,但需结合在分子骨架上,形成具体的分子。骨架具有连续性,相同的药效团附着在不同的分子骨架上,构成了作用于同一靶标而结构多样的化合物。骨架依据受体的柔性和可塑性形成了“杂乱性”的空间。显示了受体结合部位的杂乱性。杂乱性越大,可容纳的配体分子的结构多样性就越多,意味着结构修饰与变换的余地大,成药的机会多。由苗头化合物演化成先导物,进而优化成候选药物,这由化合物变革成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药物过程就是保持药效团、变换分子骨架、修饰基团和边链的过程。结构骨架的变化可分为3个层次:以电子等排原理变换骨架结构;以优势结构为导向变换骨架结构;以结构一活性演化的方式变换骨架结构,即骨架迁越。骨架迁越的目的是改善分子的物化、药代、稳定性和赋予分子的结构新颖性。该文以实例阐述了骨架变换的方法与技巧。  相似文献   

6.
宁黎丽  胡士高 《药品评价》2008,5(5):219-220
药物的结构确证研究是药物研发的基础,不论是新药还是仿制药,都必需先明确其结构。在审评过程中我们评价的关注点一般包括:结构确证方案设计的合理性,是否对化合物所有要素进行了考虑;研究内容设置的全面性,所有的结构特征是否已被确证;分析方法选择的正确性,所用方法能否针对性地解决结构问题。下面就结构研究过程中存在和需关注的一些问题从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我国医药企业债务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债务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着密切的逻辑关系。本文利用医药上市公司年报数据分析医药上市公司的债务整体结构和分类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债务结构与医药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流动负债对于保护公司所有者利益、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有正面影响,公司之间资金占用所形成的债务关系对公司绩效有正面影响,长期负债对医药企业绩效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心脑血管病及其事件的发生是人类最重要的死亡原因,而其病理基础是血管病。最近研究发现,颈动脉壁血管结构的变化与老年人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有一定的相关性,动脉结构与功能研究也为心脑血管病的早期防治提供了治疗靶点,因此本文从颈动脉血管壁结构,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来探讨早期监测颈动脉壁结构变化对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进 《现代医药卫生》2014,(7):1098-1099
从大体结构上看,气管与肺同属呼吸系统,其结构功能紧密相连;从微细结构来看,二者同样关系密不可分。肺的微细结构虽然比气管复杂得多,但实际上其是由气管等管道微细结构演变而来的。了解其中的内涵,对从本质上认识和掌握呼吸系统组织学有很大帮助。持有这种观点并将之应用于组织学教学和学习中,使学生更容易从本质上学习和牢固地掌握呼吸系统组织学知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近年来雷公藤红素(celastrol)的结构修饰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方法 通过归纳雷公藤红素近几年的研究进展报道,按照不同修饰位点对雷公藤红素结构修饰研究进行总结,并按照不同疾病类型对雷公藤红素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 雷公藤红素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不同的结构修饰位点及结构修饰方法对其药理活性影响较大,C-29羧基修饰是雷公藤红素结构修饰的重要研究方向。结论 雷公藤红素有望发展成为新型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IMC-038525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并合成4-苯基-1,3,5-三嗪-2-胺类化合物,考察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以2,4-二氯-1,3,5-三嗪为起始原料,经过氨化、Suzuki偶联和还原胺化合成一类4-苯基-1,3,5-三嗪-2-胺类化合物,采用噻唑蓝法(MTT)测定其对肿瘤细胞的抑制活性。结果设计并合成了13个新化合物,结构经1H-NMR和MS确证。活性测试结果显示该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结论合成了一类4-苯基-1,3,5-三嗪-2-胺类衍生物,具有一定抑瘤活性的化合物,为新型抗肿瘤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在7-甲氧基或7-羟基苯并吡喃酮的3位引入各种取代苯基,以发现抗肿瘤活性更强的异黄酮类化合物。方法 以丹皮酚和甲酸乙酯为原料,经多步反应制得关键中间体3-碘-7-甲氧基苯并吡喃酮(5),再经Suzuki coupling反应制得目标化合物,通过1H-NMR、MS和IR方法确定目标化合物的结构,部分化合物还进行了13C-NMR测定。选择人结肠癌细胞株HCT116和人肝癌细胞株7721为试验瘤株,以姜黄素和大豆异黄酮为阳性对照测定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 设计合成的20个新目标化合物均有一定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其中化合物6, 9, 16和19的活性较好,与对照品姜黄素的IC50值相当, 明显优于对照品大豆异黄酮的IC50值。结论 可以通过引入不同的3-取代苯基改变异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在这类化合物的3位苯基上引入甲基、甲氧基或三氟甲基体积较小的基团似乎有利于其抗肿瘤活性。 关键词:化学合成; 苯并吡喃酮; Suzuki coupling偶联反应; 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3.
The synthesis, antimicrobial and antitumor activities of new N,N'-substituted-2,5-dioxopiperazine derivatives are reported. The biological investigation showed that only the compounds containing the 5-nitrofurylidene moiety were active against some bacteria. All tested compounds showed no significant antitumor activity against lymphocytic murine leukemia P 388.  相似文献   

14.
Aminoalkyl-substituted monomeric and dimeric dihydrodipyridopyrazines have been synthesized and evaluated as antitumor agents. Potent cytotoxic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in both series.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studies indicated that all these compounds strongly stabilized the duplex structure of DNA and some of them elicited a selectivity for GC-rich sequences. Sequence recognition by of the dimeric dihydrodipyridopyrazines is reminiscent of that of certain antitumor bisnaphthalimides. Compared to monomers, corresponding dimeric derivatives showed higher affinity for DNA. This property was attributed to a bisintercalative binding to DNA. This assumption was indirectly probed by electric linear dichroism and DNA relaxation experiments. DNA provides a bioreceptor for these dihydrodipyridopyrazine derivatives, but no poisoning of human topoisomerases I or II was detected. Most of the compounds efficiently inhibited the growth of L1210 murine leukemia cells and perturbed the cell cycle progression (with a G2/M block in most cases). A weak but noticeable in vivo antitumor activity was observed with one of the dimeric compounds. This studies identifies monomeric and dimeric dihydrodipyridopyrazines as a new class of DNA-targeted antitumor agents.  相似文献   

15.
目的合成N-3,4,6,7-四氢-2H-取代嘧啶并[1,6-c]喹唑啉-2-烯胺类衍生物,并对其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方法以4,6-二氯嘧啶和6-氨基-1,4-苯并二氧杂环为起始原料,经过氨化、Suzuki偶联、缩合反应和环合反应合成一系列N-3,4,6,7-四氢-2H-取代嘧啶并[1,6-c]喹唑啉-2-烯胺类化合物,并采用MTT法对其体外肿瘤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设计并合成了18个目标化合物,结构经~1H-NMR和MS确证。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多个目标化合物抗肿瘤活性与阳性对照药索拉非尼相近。结论发现了一类全新结构的骨架分子,目标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为新型抗肿瘤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设计合成新型白杨素Mannich碱衍生物,并寻求具有抗癌活性的新化合物。方法利用Baker-Venkataraman重排法完成白杨素的全合成,再与甲醛、胺类进行Mannich缩合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采用MTT法,以5-氟尿嘧啶为阳性对照,评价目标化合物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人肺腺癌细胞(A549)、人胃癌细胞(SGC-901)、人结肠癌细胞(HCT-116)、人白血病细胞(K562)5种肿瘤细胞的抗癌活性。结果与结论合成了10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其结构经1H-NMR、IR和MS确证。体外抗癌活性实验表明,部分化合物显示出较好的抗癌活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设计合成新型含嘧啶环的吲唑衍生物,并检测其对VEGFR-2酶的抑制活性。方法以3-甲基-6-硝基吲唑为起始原料,经N-甲基化、氢化还原、亲核取代、烷基化及亲核取代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采用均相时间分辨荧光(HTRF)法测定目标化合物对VEGFR-2磷酸化的抑制作用。结果与结论合成了15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其结构经1H—NMR和MS谱确证。活性评价结果显示,该系列化合物对VEGFR-2酶均有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7a、7c、7i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活性,其抑制活性与阳性对照药帕唑帕尼接近,由此推测此类化合物可能具有潜在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8.
哥纳香醇甲及其类似物的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绍毅  于德泉 《药学学报》1998,33(7):502-511
哥纳香醇甲(1)是从番荔枝科哥纳香属植物海南哥纳香的根和茎皮中分离得到的有明显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本文以α-D-葡庚糖酸内酯为原料,经9步反应对其进行了不对称合成研究,总收率为13.3%。根据药物设计原理,设计合成了26个类似物,并进行了抗肿瘤活性筛选,初步结果表明大部分化合物体外对多种瘤株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部分化合物显示较强的活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合成新的联苯双酯类似物。方法:对联苯双酯的酯基进行结构修饰,合成了一些对称和不对称的联苯双酯类似物;用IR,1HNMR,MS和EA等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完成了9个α-联苯双酯酯基部分衍生物的合成,其中3个(3,4和5)为新化合物。结论:这些化合物大部分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20.
氧代固醇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癌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合成新型氧代固醇衍生物并对其抗癌活性进行研究.方法以胆甾烷-3β,5α,6β-三醇为原料合成氧代固醇琥珀酸单酯的一乙醇胺盐系列化合物;以各种含羟基固醇化合物为原料,分别与正丁酰氯等反应合成氧代固醇的正丁酸酯系列化合物.并对这两类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癌活性试验.结果与结论共合成13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氧代固醇类化合物,结构经IR、1H-NMR以及元素分析得到确证,初步体外药理试验表明:化合物4具有很好的抗癌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