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彦 《中国药业》2010,19(15):76-76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临床诊断明确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7例,分为脑梗死组35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32例,另设正常对照组35例,均用高频超声检测双侧颈总动脉平均内中膜厚度(IMT),测量部位为双侧颈总动脉分叉部及分叉部向下1.5~2cm前壁、后壁、外侧壁和内侧壁的内中膜最厚处,取其平均值,并观察颈动脉斑块发生率。结果脑梗死组的IMT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和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厚(P〈0.05,P〈0.0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厚(P〈0.05);斑块发生率脑梗死组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和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P〈0.0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及颈动脉粥样斑块有明确关系。  相似文献   

2.
脑血管病日益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现已成为中老年人的第三大致死病因。我们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以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住院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96例,常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血管后壁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厚度,记录斑块数目,半定量估计斑块的严重程度。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的发病密切相关,也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琚双五  韩诚 《安徽医药》2008,12(10):941-94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彩超检测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后壁IMT,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同期检查100例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IMT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斑块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P〈0.05),但左右两侧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硬化程度明显重于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彩超技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对我院住院的3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检测,观察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大小及其数目、类型等,并与同期280例健康体检者就检测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以危险性较大的不稳定斑块为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颈总动脉分叉处居多。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防止斑块的形成能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超声多普勒技术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其它相关危险因素包括血流动力学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242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按照颈总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分为两组:IMT<1.0mm组及IMT≥1.0mm组,并进行颈总动脉内径(D)、最大流速(Vmax)、最大剪切率(shear rate,SR)及年龄、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的比较.结果 IMT≥1.0mm组患者的年龄、斑块数、总胆同醇(TC)及甘油三酯(TG)均高于IMT<1.0mm组,IMT与年龄(P<0.01)、总斑块数(P<0.01)及空腹血糖(P<0.05)呈正相关,IMT≥1.0mm组颈总动脉内径扩大,剪切率降低,峰值流速(Vs)则无显著差异,IMT与收缩期峰值流速及剪切率呈负相关,与颈总动脉内径呈正相关.结论 年龄、TC、TG的升高,剪切率的降低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血糖水平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2年8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中选取58例,以患者为是否伴随有颈动脉粥样硬化作为依据,将其分为甲、乙两组,其中甲组患者31例,伴随有颈动脉粥样硬化,乙组患者27例,不伴随颈动脉粥样硬化。再选取同时期来我院体检的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三组研究研究对象的HbAlC(糖化血红蛋白)、IMT(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通过测量身高与体重来计算BMI(体重指数)。除此之外,还要对比三组研究对象MAGE(日平均血糖波动幅度)、BGFC(血糖波动系数)、DMMG(血糖波动最大幅度)。结果甲、乙两组患者的IMT值、HbAl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乙组相比,甲组患者的IMT值、HbAlc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甲、乙两组患者的MAGE、BGFC、DMM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乙组相比,甲组患者的MAGE、BGFC、DMMG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AGE、BGFC和IMT之间的相关性r=0.251,甲组疾病复发率高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糖水平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有密切相关性存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蚓激酶胶囊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纤溶酶原、血流动力学、血脂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方法60例颈动脉斑块和纤溶酶原异常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按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蚓激酶胶囊和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汀,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和阿托伐他汀。2组常规治疗相同,疗程6个月。治疗前后进行纤维蛋白原(FIB)、血流动力学、血脂、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等检查。结果治疗组治疗后FIB、血小板聚集率、全血黏度、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内膜斑块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组治疗前后比较,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后2组间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上述指标降低程度更大。治疗期间治疗组有1例患者皮肤瘙痒,2例患者胃部不适,2组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蚓激酶胶囊有改善微循环、激活抗凝、纤溶、抑制血小板聚集、调整血脂的作用,还具有抗脂质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等作用,和阿托伐他汀合用,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形成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高分辨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进行检查,观察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颈动脉斑块形成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以上患者的颈动脉形成所占比例高于60岁以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所占比例高于非高血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高脂血症患者(120例)中72例患者有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非高脂血症患者(80例)中有31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高脂血症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所占比例高于非高脂血症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分辨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患者的年龄、合并的高血压和高血脂有关,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相关因素.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32例颈动脉系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检查,发现斑块者根据超声表现分型,判断其稳定性;分析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吸烟史的关系.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56.99%),其次为颈总动脉主干(23.12%);有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史者不稳定性斑块的发生率大于无以上病史者(均P<0.05);不稳定斑块组HDL水平低于稳定性斑块组,而LDL水平则相反(P<0.05,P<0.001).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多普勒彩超对9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斑块进行探测,并对斑块予以分类,结合血脂测定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临床观察。结果两组间颈动脉内膜厚度值(IMT)、斑块新发生率、脑梗死再发率、ApoB/ApoA-I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管腔狭窄率、降低LDL-C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降脂治疗对老年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有稳定作用,对再发脑梗死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降脂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中的意义.方法:运用多普勒彩超对9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探测,并对斑块进行分类,结合血脂测定,分为降脂和非降脂组,进行治疗后对照.结果:两组间颈动脉IMT值、管腔狭窄、脑梗死再发率呈显著差异,两组间内-中膜厚度、斑块异常率无显著差异.结论:降脂治疗对老年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有稳定作用,对再发脑梗死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发病因素,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和血管受阻程度,为颈动脉狭窄和栓塞性脑病提供简便可靠及无创的检查方法。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受检者来自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和(或)住院的疑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共63例,男性41例,女性22例,年龄49~76岁。其中有基础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1种或1种以上者51例。1·2方法:采用百盛公司DU—8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7·5 MHz。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颈部,沿颈动脉走行,依次检查双侧颈总动脉(CCA)主干、分叉处,颈内动脉(…  相似文献   

14.
脑血管病是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三大疾病之一,是重要致残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最主要病因和危险因素。本对60例经SCT、MRI确诊的脑梗死患的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和临床意义。方法 对48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了颈动脉超声检查,并与15名正常人作对照。结果 高血压及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并发症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并发症组颈动脉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 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了解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及心脑血管疾病存在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17.
近年来,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的应用,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之间的紧密联系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费用低廉、重复性好、无创性的超声检查在CAS的诊断及颈动脉病变治疗的随访研究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对137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血压、血糖、血脂等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较高(69.34%),在颈动脉分叉处最为多见(77.9%),以软斑为主(41.1%),且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与梗死有同侧相关性.颈动脉粥样斑块与性别、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密切,而男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又加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本院收治的脑血管病患者244例(实验组).另外,选取同一时期健康体检者200例(对照组),对两组受检者采取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同时对比其检查结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左侧和右侧颈动脉的IMT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斑块总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血管病颈动脉硬化采取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具有操作简便、创伤较小以及费用低廉等相关优势,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以及对其进行分析讨论。方法采用超声检查技术对研究组108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观察其斑块的情况,对动脉管腔的内径进行测量,并且将其与对照组120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比对和分析。结果脑梗死患者出现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病率高达71.8%,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经过检查,脑梗死患者的斑块多为软斑。结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存在着较为紧密的联系,放置斑块的形成对于预防脑梗死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此,临床上应该采用超声定期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