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处理策略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临床上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通常为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及室性早搏(室早),其他室性心律失常(室性融合波、室性逸搏、室性自身节律和心室停顿等)多数是心电图上的诊断或是继发于某些心律失常。本文重点讨论室速及室早的临床诊断和处理策略,而心室颤动(室颤)则是另一个诊断和治疗的大问题,本文只略加阐述。  相似文献   

2.
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2年,Schwensen首次报道1例洋地黄中毒患者伴有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bidirectional ventriculartachycardia)。因此,双向性室速的概念并不陌生,近年来发现双向性室速也是家族遗传性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CPVT)患者的特征性心电图表现。[心电图特点]“双向性室速”这一心电学术语  相似文献   

3.
1922年,Schwensen首次报道1例洋地黄中毒患者伴有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bidirectional ventricular tachycardia).因此,双向性室速的概念并不陌生,近年来发现双向性室速也是家族遗传性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CPVT)患者的特征性心电图表现.  相似文献   

4.
5.
对无缺血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病人必须仔细评价其基本情况,如心肌病、二尖瓣脱垂或心肌炎。如室性心律失常为特发性,仅对有限制性症状者或有持续性室速或室颤的病人进行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6.
左室特发性室速的新的分类方法及电生理特点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特发性室速指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心动过速 ,通常分成特发性左室室速和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速两种。其中特发性左室室速 (ILVT)约占特发性室速的 2 0 % ,多见 15~ 4 0岁的患者 ,男性多见 ,约占6 0 %~ 80 %。室速频率多在 140~ 2 2 0次 /分之间。室速发作时病人可有心悸、眩晕、先兆晕厥和晕厥等症状[1] ,但多数患者发作时的血流动力学仍稳定。无休止性ILVT可引起心律失常性心肌病。ILVT是指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病、发生在左室左后分支内的折返性室速。近年来 ,随着临床心脏电生理学的发展以及室速射频消融技术的进展 ,对特发性…  相似文献   

7.
扩张型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31例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进行分析,25例有室性心律失常(VA),2例猝死.≥Lown2级者血浆钾和镁浓度均较<2级者低,EF与VA级别及24小时室早数(VPC/24h)呈负相关(P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盐酸尼非卡兰(尼非卡兰)治疗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从2005年至2007年入选住院期间发作室速的患者,观察静脉注射尼非卡兰的复律效果.结果 入选的8例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在Ⅲ~Ⅳ级的有4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45的有6例.均于室速发作时应用尼非卡兰静脉注射,负荷量0.3~0.5 mg/kg,除1例患者没有应用维持量外其他患者最大维持量均达到0.8 mg·kg-1·h-1,持续时间最短60 min,最长385 min.3例患者心律转复,基础心脏病分别为陈旧性心肌炎、特发性室速和急性心肌梗死.5例患者转复无效,基础心脏病分别为陈旧性心肌梗死2例及扩张性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法洛四联症术后各1例.尼非卡兰使所有患者QTc明显延长,转复时QTc为(529±68)ms.其中1例患者出现尖端扭转性室速(Tdp),其QTc达到了610 ms,其他患者中QTc最长为590 ms.除1例Tdp电转复外,所有患者肝肾功能、心力衰竭体征及血压等在用药前后均无恶化表现.结论 尼非卡兰治疗多种疾病并发的室速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在实际应用中应密切监测QTc以减少严重副作用Tdp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 ,3 6岁。胸闷、头晕、心悸 1月 ,多在劳累或活动后发生 ,每次出现症状后自觉乏力。临床以心悸原因待查收住。体检 :血压 10 8/5 6mmHg,心率 75次 /min ,律齐 ,心肌酶正常 ,心脏X线及超声心动图亦未见异常。入院后上述症状发生 2次 ,多次常规心电图偶见室早。 2 4hDCG录到室早 ,另外在次日早晨记录到 9次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 ,表现为QRS波异常宽大 ,形态不一 ,时限达 0 2 0s ,频率为 2 3 0~ 3 0 0次 /min ,每次持续 4~ 8s,最长持续 15s。DCG诊断 :阵发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PVT) (图 1)。临床给予利多…  相似文献   

10.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伴室房传导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46岁。阵发性心动过速反复发作3年,每次发作均自行终止。曾多次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X线胸片,均未发现异常。2000年 8月 28日,因心动过速发作 2 h就诊,心电图(图1A)示宽QRS心动过速。RR间期0.52s,QRS时限 0.12 s,粗看 QRS波呈右束支阻滞伴心电轴显著左偏;除 V4导联最后 1个 QRS波外,在每 1个 QRS波后均可见 P’波,RP’间期 0.20s。似可考虑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伴室内差异性传导。图1B示RR间期、RP’间期均无明显变化,多次出现连续2个 Q…  相似文献   

11.
检测146例原发性高血压病(EH)患,发现高血压性左室肥厚(LVH)与室性心律失常(VR)及LownⅢ级以上复杂VR的发生率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价EH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性,77岁,因出现严重心律失常于1991年1月27日住院。以往反复发作心悸、胸闷10年。1988年 ECG 示阵发房颤、Ⅰ度 A-VB、频繁房早、室早。入院时 ECG 呈Ⅰ度 A-VB、室早、短阵室性心动过速(附图 A),经静脉滴注利多卡因,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消失,但时有房早、室早、阵发性房颤及短阵房性心动过速伴几乎完全性 A-VB(附图 B)。予美西律和丙胺苯丙酮  相似文献   

13.
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Bundle branch reentry ventricular tachycardia,简称BBR-VT)是室速(VT)的一个类型,约占所有诱发VT的6%。BBR-VT是VT中唯一具有明确的折返环的VT。希司束(至少其远段)、希司-浦肯野系统(简称HPS)和心室肌是折返环的组成部分。BBR-VT也呈持续性单形VT。BBR-VT可用导管消融技术根治,并且易于成功。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性,66岁。临床诊断:高血压病Ⅱ期。本文附图为V_1导联,P-P间期0.84s,匀齐,合心房率72bpm,ORS形态分别为rS型,IRBBB型及CRBBB型3种。IRBBB型之ORS波均提前发生,其前无P′波,联律间期相等,其后窦P之后可见一延迟发生ORS波呈rS型(Rs),但多数窦性P波未能下传心室,故考虑为高位室性期前收缩伴交接区逸搏(R_(1、9、13)。CRBBB型之QRS波均发生于长R-R间歇(即恒定的长的交接区逸搏间期)之后,其前均有一窦性P波,P-R间期基本相等为0.12s,为下传之窦性激动伴时相性室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性 ,60岁。因反复发作性心前区疼痛1周入院。疼痛多在休息时发作 ,尤以午后、夜间多发 ,每次持续3~5min ,可自行缓解。体检 :BP16/8kPa(120/60mmHg)。心界不大 ,心率60次/min ,心律齐 ,各瓣膜听诊未闻及杂音。双肺阴性。心电图示窦性心律 ,TV4~V6 低平 (图略 )。临床诊断 :冠心病 ,自发型心绞痛。入院后行动态心电图监测 ,20∶03心前区疼痛再次发作伴心悸持续约3min。动态心电图回放记录(图1A、B)示 :窦性心律 ,96次/min ,T波高耸 ,ST段逐渐抬高 ,R波增高 ,QRS时间…  相似文献   

16.
隐匿性室性二联律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瑞凤  洪梅 《心电学杂志》2000,19(4):227-227
患者男性,25岁,因心悸、心前区不适1周就诊。2周前曾有“上呼吸道感染”史。体检:BP14.6/9.3kPa(110/70mmHg),心率84次/min,心律不齐,各瓣膜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型。心电图V5导联连续记录(图1)示:基本节律为窦性心律,数个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形态相同的QRS波群,其前无P波,偶联间期固定为0.36s,代偿间歇完全。宽大畸形的QRS波群之间无倍数关系,期前收缩间隔内窦性心搏均为奇数9、7、5、3,全图均有此规律。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频发单源性室性期前收缩,隐…  相似文献   

17.
心力衰竭时室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室性心律失常在心衰中十分常见,是心衰患者心性猝死的主要危险因素。文献报道,心衰时成对或多形性室性早搏发生率为71%~95%,非持续性心动过速为28%~80%。心泵功能失调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如紫绀及肺瘀血程度,左室射血分数,左室大小及运动时间(exercise time)、以及神经内分泌和生化反应的紊乱的参数如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及肾素水平、低血钠、低血钾等均是心性猝死的重要预测指标。Framingham研究显示,此类病人1年和5年存活率,男性为79%和38%;女性为86%和57%。心衰中因心律失常病死率超过40%,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8.
心力衰竭中的室性心律失常(4)4.室任心律失常的治疗心力衰竭患者在疾病相对稳定阶段大约50%突然死亡。心衰患者为什么会猝死,认为与心律失常有夫。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能否降低心衰患者的死亡率?迄今为止,尚无一个大规模前瞻性的临床试验能够证实某一种抗心律失...  相似文献   

19.
47例并行性室性心动过速中,35例见于正常心脏(占74.5%),发病常由过度疲劳、精神紧张诱发,易被利多卡因、普罗帕酮控制,29例随访结果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正>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反复发作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是引起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在发病的最初几小时内,心肌严重缺血坏死,心电极不稳定,以室颤最为危险,是心肌梗死患者猝死的重要原因。在急性心肌梗死幸存的人群中,50%以上死于致命的室性心律失常,有关研究指出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2%)低于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