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建立大鼠胫前肌深度冻伤模型了解其病理变化特点,探索组织工程化成肌细胞移植的适宜动物模型。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10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修复重建实验室完成。选择5月龄SD大鼠30只,随机分10组,正常对照组、术后1,3,5,7,10d,2,4,8,12周组,每组3只,6个样本。采用液氮冷冻后的金属条按一定时间放置于大鼠胫前肌表面,造成胫前肌深度冻伤,测定大鼠胫前肌冻伤前后肌重、磷酸肌酸激酶及同工酶的变化。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骨骼肌受冻伤后肌组织病理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Ⅳ型胶原染色观察受冻肌组织基膜损伤及再生情况;采用Mallory三色染色法观察冻伤组织修复时胶原增生情况,以了解其纤维化愈合的程度。结果:纳入动物3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肌重变化:冻伤前,冻伤后1,3,5,7,10d,2,4,8,12周肌重平均值分别为0.5889,0.7066,0.7302,0.6735,0.5929,0.5687,0.5496,0.4099,0.3493,0.3036g。术后1,3,5d组肌重均增高(P<0.05);术后7,10d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术后2,4,8,12周组均降低(P<0.05)。即冻伤后的胫前肌经历最初5d肌肉肿胀,肌重增加,2周开始肌重呈明显下降的过程。②磷酸肌酸激酶及磷酸肌酸激酶-MM含量:术后磷酸肌酸激酶及磷酸肌酸激酶-MM较冻伤前明显下降,术后3d呈逐渐降低趋势。③组织学观察:大鼠胫前肌经深度冻伤后,肌组织变性、坏死,肌纤维的基膜保持较完整,深度冻伤局部缺乏成肌细胞,修复以脂肪性变和纤维增生为主,后期肌肉明显萎缩。结论:大鼠胫前肌深度冻伤模型适合作为成肌细胞移植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改良载体提高大鼠成肌细胞移植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含1g/L透明质酸钠的F12培养基能否提高成肌细胞移植效率和促进组织修复。方法:实验于2003—9/2004—10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修复重建实验室完成。①选取5月龄SD大鼠84只,建立胫前肌的深度冻伤的动物模型。②术后第10天,再次手术暴露冻伤肌组织。随机分为4组:取42只.左侧胫前肌注射以含1g/L透明质酸钠的F12培养基为载体的成肌细胞为左侧成肌细胞组;右侧胫前肌注射以F12培养基为载体的成肌细胞为右侧成肌细胞组;另42只,左侧注射含1g/L透明质酸钠的F12培养基溶液为培养液组;右侧不予注射为空白组。③各组分别于术后第2,5,9天,2,4,8,12周取材观察肌质量变化及组织学改变;于术后第2,5,9天进行磷酸肌酸激酶及同工酶测试。结果:84只大鼠均进人结果分析。①各组胫前肌肌质量变化:术后第2天和第5天,空白组肌质量最轻(P〈0.05),其余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第9天及第2,4,8,12周,左、右侧成肌细胞组肌质量明显高于培养液组和空白组(P〈0.05),而左、右侧成肌细胞组之间、培养液组和空白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组织学观察:两组移植细胞均分化形成肌纤维,参与组织修复。透明质酸钠还促进早期小血管的再生。③磷酸肌酸激酶及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含量:运用两种载体的成肌细胞移植,冻伤组织中的磷酸肌酸激酶及同工酶活性明显增高(P〈0.05),显示移植细胞在冻伤局部增殖、分化参与受损组织的修复,以含透明质酸钠溶液为载体的移植组成肌细胞参与修复的总体活性较高。结论:成肌细胞移植对冻伤的肌肉组织有明显的修复作用,以透明质酸钠的溶液为载体可以提高成肌细胞移植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含1g/L透明质酸钠的F12培养基能否提高成肌细胞移植效率和促进组织修复。方法:实验于2003-9/2004-10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修复重建实验室完成。①选取5月龄SD大鼠84只,建立胫前肌的深度冻伤的动物模型。②术后第10天,再次手术暴露冻伤肌组织。随机分为4组:取42只,左侧胫前肌注射以含1g/L透明质酸钠的F12培养基为载体的成肌细胞为左侧成肌细胞组;右侧胫前肌注射以F12培养基为载体的成肌细胞为右侧成肌细胞组;另42只,左侧注射含1g/L透明质酸钠的F12培养基溶液为培养液组;右侧不予注射为空白组。③各组分别于术后第2,5,9天,2,4,8,12周取材观察肌质量变化及组织学改变;于术后第2,5,9天进行磷酸肌酸激酶及同工酶测试。结果:84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胫前肌肌质量变化:术后第2天和第5天,空白组肌质量最轻(P<0.05),其余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第9天及第2,4,8,12周,左、右侧成肌细胞组肌质量明显高于培养液组和空白组(P<0.05),而左、右侧成肌细胞组之间、培养液组和空白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组织学观察:两组移植细胞均分化形成肌纤维,参与组织修复。透明质酸钠还促进早期小血管的再生。③磷酸肌酸激酶及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含量:运用两种载体的成肌细胞移植,冻伤组织中的磷酸肌酸激酶及同工酶活性明显增高(P<0.05),显示移植细胞在冻伤局部增殖、分化参与受损组织的修复,以含透明质酸钠溶液为载体的移植组成肌细胞参与修复的总体活性较高。结论:成肌细胞移植对冻伤的肌肉组织有明显的修复作用,以透明质酸钠的溶液为载体可以提高成肌细胞移植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大鼠腓神经轴突数目、神经纤维直径、髓鞘厚度、神经电生理和胫前肌湿重恢复率,探讨大鼠周围神经损伤行嗅鞘细胞移植对端侧吻合后轴突再生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3/11在广东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4只。端端吻合组:行左腓总神经端端吻合;端侧吻合组:行左胫腓神经端侧吻合;嗅鞘细胞组:行左胫腓神经端侧吻合后再生室内注嗅鞘细胞悬液。术后30和60d进行各项指标检测。①再生腓神经的神经电生理检测:应用VikingⅡ型肌电图仪检测大鼠胫前肌的肌电图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②胫前肌湿重:胫前肌肌湿重恢复率=实验侧肌湿重/正常侧肌湿重&;#215;100%。⑧组织学检查:腓总神经轴突数目。④超微结构:透射电镜下观察。结果:纳入72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再生腓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术侧胫前肌M波,术后30d,端端吻合组出现M波,波幅〉5mV,端侧吻合组和嗅鞘细胞组75%出现M波,术后60d,端侧吻合组和嗅鞘细胞组100%出现M波,其中嗅鞘细胞组的波幅大部分〉5mV。随时间的延长各组手术侧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增加,潜伏期缩短,30d,端端吻合组与正常侧差异无显著性(P〉0.05),60d时嗅鞘细胞组与端端吻合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端侧吻合组比较差异仍有显著性(P〈0.05)。②大鼠胫前肌湿重恢复率:30d,嗅鞘细胞组明显优于端侧吻合组[(56.57&;#177;1.89)%,(50.21&;#177;3.68)%,P〈0.05],在60d时已与端端吻合组无显著性差异[(91.34&;#177;1.76)%,(97.11&;#177;3.41)%,P〉0.05]。③大鼠腓总神经组织学检查:60d,嗅鞘细胞组神经轴突数目优于端侧吻合组[(997.00&;#177;123.34),(710.00&;#177;102.01)个/mm^2,P〈0.05]。④大鼠再生神经组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60d嗅鞘细胞组再生纤维增厚,髓鞘内板层变致密,轴浆内富含神经微丝,微管排列规则,分布均匀,电镜下观察同端端吻合组类似。结论:嗅鞘细胞移植可以促进周围神经端侧吻合后侧支轴突再生,改善端侧吻合质量。  相似文献   

5.
背景:通过动物实验发现损伤的神经可以通过端侧吻合再生并获得部分生理功能。FK506作为免疫抑制剂具有的促进神经生长及功能恢复的作用已引起了广泛关注。 目的:观察FK506对神经端侧吻合功能恢复的影响。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手外科。 材料:实验于2005-03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手外科实验室进行。取Wistar雌性大白鼠2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3只。 方法:所有动物右侧腓总神经切断后,近端反转结扎,远端与胫神经外膜开窗处行端侧吻合,左侧作正常对照。于术后当天开始,实验组右小腿外侧肌肉注射生理盐水稀释的FK506[2mg/(kg&;#183;d)],连续2周,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主要观察指标:术后3个月,行双侧腓总神经、胫前肌电生理及组织学检查,测定腓总神经纤维数目、胫前肌肌纤维横切面积,同时测定胫前肌肌湿重。结果用右侧测得值与左侧的比值(即恢复率)来表示。 结果:26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组织学检查结果:实验组神经纤维数目比和肌纤维截面积比均高于对照组(0.734&;#177;0.143,0.412&;#177;0.119;0.628&;#177;0,125,0.432&;#177;0.135;P〈0.01,0,05)。②电生理检测结果:实验组动作电位恢复率、肌肉单次收缩力恢复率、强直收缩力恢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③实验组肌湿重比也高于对照组(0.765&;#177;0.101,0.513&;#177;0.116,P〈0.05)。 结论:靶肌肉注射FK506能促进周围神经端侧吻合侧支生长及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肌钙蛋白T变化对心肌微小损伤的评估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血清肌钙蛋白T定量测定对心肌微小损伤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实验于2001—06/2002—05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学院实验诊断教研室完成。收集近半年入院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患者39例,男23例,女16例,平均年龄(34&;#177;13)岁,近1个月内有心肌缺血发生或近日内接受过电复率治疗的患者排除在外,糖尿病患者排除在外;正常健康体检者30例,平均年龄(29&;#177;18)岁;心肌炎患者20例,平均年龄(10&;#177;6)岁,其中男9例,女11例.全部病例均以临床检查结合动态心电图、心脏X射线正位像、心脏彩超和检测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等心肌酶为依据,诊断标准按1999年昆明会议修订的标准确诊的;疑似心肌炎患者240例,平均年龄(10&;#177;8)岁,其中男110例。女130例。疑似心肌炎按1994年威海会议修订的标准选择;其中39例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患者插入静脉鞘管后而在插入电极导管前采静脉血做基础值血样本和术后12h采静脉血,其它各组研究对象分别空腹采静脉血2.0mL,所有标本用于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血清肌钙蛋白T测定。结果:20例心肌炎患者血清肌钙蛋白T的变化为(0.190&;#177;0.177)μg/L,血清肌钙蛋白T超过参考值的有15例,占75%,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为(109.355&;#177;66.187)nkat/L,其中有5例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超过参考值,占25%,血清肌钙蛋白T升高的百分数与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的百分数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39例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患者术前血清肌钙蛋白T的变化为(0.010&;#177;0.003)μg/L,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变化为(88.684&;#177;47.009)nkat/L,术后12h血清肌钙蛋白T变化为(0.290&;#177;0.020)μg/L,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为(121.358&;#177;66.180)nkat/L,血清肌钙蛋白T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血清肌钙蛋白T是反映心肌细胞微小损伤的灵敏和特异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用前脑缺血法建立老龄大鼠脑源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模型的方法。方法:实验于2005—10/12在解放军兰州军区总医院动物实验室进行。①取192只健康老龄Wistar大鼠(24月龄),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假手术组6只,缺血20,30,40min组各60只,根据取材时间后3组又随机分为术后1,3,5d组3个时相点,每时相点20只。②对照组不干预;假手术组麻醉后分离双侧颈总动脉,不夹闭颈总动脉;其他3组通过夹闭双侧颈总动脉致大鼠前脑急性缺血(夹闭时间分别为20,30和40min),建立老龄大鼠脑源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模型。③观察术后大鼠的症状和生命体征,计算死亡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率。分别在术后1,3,5d时相点,将各组未死亡的大鼠全麻后采集颈动脉血,检测血气、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尿素氮、肌酐、肌酸激酶,采血后处死动物,观察大鼠主要脏器的病理变化。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在1d时间点检测。结果:142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死亡率:缺血40min组高于缺血20,30min组(45%,15%,23%,P〈0.05)。②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率:缺血20min组低于缺血30,40min组(15%,23%.45%,P〈0.05);在缺血30,40min组,术后1d高于术后5d(56%比20%;64%比17%;P〈0.05)。③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肺、肝、肾、心脏功能有不同程度损伤,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表现为动脉氧分压下降,丙氨酸转氨酶、肌酸激酶、总胆红素、肌酐升高;在缺血30和20min组内,术后1,5d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前脑缺血30min再灌注1d老龄大鼠脑源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实验性肌肉拉伤的生物学和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舒彬  吴宗耀 《中国临床康复》2002,6(22):3346-3347
目的:探讨骨骼肌牵拉伤的生物学与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采用生物力学方法,建立肌肉拉伤的实验模型,70只兔的左胫前肌为实验肌,右胫前肌作为对照,分别在拉伤后0,1,2,3d和7d,进行组织学、酶组织化学与生物力学研究,生物力学指标包括量大肌力、断裂载荷、断裂时伸长、能量吸收与肌肉硬度。结果:以相当于128%动物体重的载荷牵拉兔胫前肌,可建立肌肉拉伤的实验模型;部分肌纤维断裂和肌肉完全断裂均发生于靠近缺肉-肌腱连接处;最大肌力在拉伤后0d下降,1d时最低,7d时恢复正常;极限断裂载荷在拉伤后0d下降,2d时最低,7d时仍没有恢复正常。结论:肌肉的被动强度比肌力恢复缓慢,提示拉伤肌肉易于再伤;损伤部位肌内膜纤维化和瘢痕组织形成,是肌肉拉伤后频繁复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物理因子促进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神经功能恢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超短波联合低中频电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行手术治疗的患75例,随机分为超短波并低中频电疗组(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手术方式及术后康复训练方案一致。结果 两组患坐骨神经痛症状均有所减轻,治疗组完全缓解39例,部分缓解5例,对照组分别为16例和10例,两组对比差异有显性意义,P<0.05;两组胫前肌、拇长伸肌、拇长屈肌肌力均较术前有所恢复,胫前肌、拇长屈肌肌力恢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性意义P<0.05;而拇长伸肌两组间差异无显性,P>0.05。结论 早期应用超短波联合低中频电疗能促进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无细胞基膜管桥接鼠坐骨神经缺损后的神经再生效果。方法:正常鼠坐骨神经用非变性生物剂处理后得到无细胞的基膜管,桥接鼠坐骨神经20mm缺损。实验分3组:无细胞基膜管移植组(A组);自体神经移植组(B组);异体神经移植组(C组)。术后进行肌电图、组织形态学及图像分析仪检查。结果:A组再生神经有大量轴突通过移植体,术后2个月电生理检测再生神经的潜伏期及波幅低于B组(ta=2.101,P&;lt;0.05;tb=5.00,P&;lt;0.05),3个月时无显著性差异。髓鞘厚度在术后3个月时亦低于B组。有显著性差异(ta=5.68,P&;lt;0.05)。轴突直径及数目两组无差异。结论:无细胞基膜管移植体能支持轴突的生长和雪旺细胞的迁移,是一种良好的神经移植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