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与D 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 (Fg)的关系。 方法 对 4 8例TIA患者测定血浆D 二聚体和Fg水平 ,同时测定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时间 ;并与 2 5例健康正常人对照。结果 TIA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D 二聚体、Fg水平明显增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D 二聚体与Fg水平呈正相关 (P <0 0 1) ;TIA伴有梗死灶者D 二聚体和Fg水平均高于无梗死灶者 (P <0 0 5 )。结论 TIA与D 二聚体及Fg水平关系密切 ,这可能与其凝血功能增强并高发血栓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2.
<正>美国脑卒中指南显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生后7 d内脑卒中发生率为1.64%~8%,且15%脑卒中患者病前发生过TIA〔1〕。因此及时对TIA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并积极干预显得尤为重要。ABCD2评分是对TIA患者进展为脑卒中危险性预测较为全面的方法。D-二聚体是特异性纤溶过程和高凝状态标记物,目前已经成为脑梗死诊治中判断危险程度及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本研究探讨D-二聚体与ABCD2评分在TIA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明确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是否有助于改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风险分层,提高预后预测能力。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择急诊入院的TIA患者132例。所有患者均进行ABCD2评分,0~3分为低危患者(46例);4~5分为中危患者(70例);6~7分为高危患者(16例)。同时检测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主要结局采用复合终点事件来衡量,包括在90天内发生脑卒中或死亡,与症状相关大动脉狭窄≥50%,或有心源性栓子需要抗凝治疗。结果 以发生复合终点事件的患者为阳性组,共34例;未发生复合终点事件的患者为阴性组,共98例。与阴性组比较,阳性组FIB明显升高(P<0.05)。DD与终点事件无关联(P>0.05)。在大动脉狭窄≥50%的患者中,FIB水平升高(P<0.05),DD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ABCD2≥4分(中危:RR=2.18,95%CI 1.26~3.61,P=0.008;高危:RR=3.43,95%CI 1.91~6.39,P=0.001)及FIB≥3.5 g/L(RR=2.81,95%CI 1.05~6.32,P=0.044)是TIA患者复合终点事件的预测因素。结论 FIB可以作为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结合ABCD2评分法可以有效的预测90天内TIA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关系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C反应蛋白(CRP)和血浆D-二聚体(D-dimer,D-D)的关系。方法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3-06~2005-06收治的92例老年TIA患者按病程划分为3组:TIA持续60min内缓解为A组(35例);TIA超过60min,并反复发作,但无持久的神经缺损症状,无脑梗死发生者为B组(31例);以TIA起病,以后发展成为脑梗死为C组(26例)。所有病例在起病24h内检测血清CRP和D-D的质量浓度,观察72h内头CT或MRI,将结果与正常对照组28名进行组间比较。结果TIA患者血清CRP和D-D的质量浓度高于对照组(P<0·01),B、C组均高于A组(P<0·01),且C组高于B组(P<0·05),TIA各组CRP和D-D质量浓度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1)CRP是D-D升高的主要相关因素。(2)CRP和D-D的升高可能是老年TIA患者的危险因素。(3)CRP和D-D的升高可以对老年TIA患者的诊断、治疗和估计预后提供较可靠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5.
动脉硬化微栓塞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最常见的原因,其形成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有密切关系。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期中,炎症反应起了重要作用〔1〕,且属于一种慢性炎症状态,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疾病的介导和标志物。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隐匿,目前识别易损斑块尚无特异方法,临床需要敏感指标对此类TIA患者进行准确及时地估计。本研究对TIA患者发病急性期hs-CRP  相似文献   

6.
D-二聚体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液凝溶状态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关系密切。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其水平增高反映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文章仅就D-二聚体的一般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杨可  孟宪华 《山东医药》2010,50(43):61-62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糖尿病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定量测定28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观察1组)、38例糖尿病并发症患者(观察2组)及75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观察1、2组及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148.04±113.81)、(238.47±216.66)、(120.55±70.39)μg/L,观察1组与观察2组比较,P〈0.05;观察2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反映糖尿病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对早期糖尿病并发症诊断及其程度监控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脑梗死患者缺血耐受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量的动物实验证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神经细胞可起保护作用。间隔一定时间以后,不仅能使严重脑缺血所致的缺血性损伤的体积缩小,而且可使神经功能损害减轻,此即所谓“缺血耐受”(ischemic tolerance,IT)现象,因其与脑梗死关系密切而引起临床的广泛关注。我们对TIA后发生脑梗死的患者进行了观察,以探讨TIA在脑缺血耐受方面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脂蛋白 (a)及D 二聚体的关系。测定 4 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病 2 4h内血清脂蛋白 (a)和血浆D 二聚体水平 ,并与 2 5例健康正常人对照。结果发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脂蛋白 (a)和D 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脂蛋白 (a)水平与D 二聚体呈正相关 (P <0 .0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伴有梗死灶者脂蛋白 (a)和D 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无梗死灶者 (P <0 .0 5 )。提示脂蛋白 (a)及D 二聚体水平升高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卵巢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46例卵巢癌(癌症组)、50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良性组)及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空腹血浆D-二聚体.结果 癌症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阳性率分别为(2.13±1.58) μg/L、73.9%,良性组分别为(0.22±0.13)μg/L、26.0%,对照组分别为(0.17±0.05) μg/L、2.0%;三组间两两比较,P均<0.05.随着卵巢癌分期的增加,血浆D-二聚体检测阳性率也呈逐渐上升(P均<0.05);随着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卵巢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均逐渐上升(P均<0.05).结论 卵巢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其水平检测有助卵巢肿瘤的良、恶性鉴别,可作为卵巢癌早期诊断、临床分期、预后判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柳欣琦  潘玫  陈山 《山东医药》2005,45(35):58-58
2004年6月~2005年6月,我们观察了6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浆中溶血磷脂酸(LPA)水平变化及其与血糖、血脂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老年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90例≥60岁(老年组)和75例≤45岁(非老年组)TIA患者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 老年组TIA病因明显不同于非老年组,高血压(60%)、缺血性心脏病(42%)、吸烟史(23%)、周围血管病变(21%)及糖尿病(20%)的构成比较高,而肥胖、高脂血症、睡眠障碍及血管病家族史在非老年组常见,高尿酸血症在两组均有较高构成比。椎基底动脉系TIA发生率老年组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分别为21%与9%,P〈0.05)。结论 老年TIA组与非老年组比较,具有不同的病因和临床特征。病因分布特征提示,老年TIA患者病因中心血管病变构成比较高,尤其是高血压控制不良。对具有心血管病变的老年人给予早期干预,可降低TIA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后继脑梗死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发病前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脑梗死病情的影响.方法 选择有同侧TIA史的首发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共60例,根据TIA持续时间分为3组,<10 min组(A组)15例,11 min~20 min组(B组)28例,>20 min组(C组)17例.并选择同期住院无TIA的首发前循环脑梗死患者40例进行临床对比研究,分别对患者入院及发病1个月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梗死体积进行评估.结果 B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梗死体积明显小于A组、C组与对照组(P<0.05),但A组、C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A对后继脑梗死具有保护作用,缺血耐受与TIA发作持续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这一概念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定义为“一类未致脑梗死的局部脑缺血所引起的短暂发作性的神经功能障碍综合征”。随着神经科学的飞速发展和临床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对TIA的定义、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脑梗死患者血浆抗凝血酶及D-二聚体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颉  杨颖  赵春亭  王璐  陈兵  张锐 《山东医药》2004,44(22):30-31
有研究表明,抗凝物质活性及纤溶系统成分改变直接影响机体凝血-抗凝机制的动态平衡,产生血栓形成倾向,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抗凝血酶(AT)是血浆中最重要的凝血酶抑制物,D-二聚体(D-dimer)作为分子水平标志物,既反映体内凝血酶活性.又反映纤溶酶活性,是评价凝血纤溶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梗死病人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其在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65例脑梗死病人急性期和恢复期以及3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脑梗死组急性期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并根据恢复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急性期下降或上升把病人分为两组,分别对其预后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恢复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急性期下降病人预后良好,D-二聚体水平上升者预后不良(P<0.01).结论脑梗死病人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对诊断和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年有学者认为,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涉及体内血栓形成或纤溶功能异常。为此,本文检测了50例急性脑梗死(CI)患者、30例正常人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并对CI急性期和恢复期D-二聚体的含量进行对比分析,观察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青年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性分析27例青年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4例行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22例症状完全缓解,5例进展为脑梗死。TIA发作〉2次/24h,持续时间〉30min,有合并疾病是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DSA示71.4%有阳性发现,7例为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2例为单纯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1例为单纯颅内血管狭窄;1例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80%者行自膨式支架置入术,术后随访2a,无TIA再发作。提示青年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多已存在颅内外血管的狭窄或闭塞,应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检查,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对30例TIA患者的临床诊治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了解TIA行全脑血管造影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颅内、外段血管有无粥样硬化斑块及性质、血管狭窄程度及其他病变。结果 30例TIA患者中20例(66.7%)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其中7例(21.0%)为颈内动脉狭窄,4例(13.3%)为大脑中动脉狭窄,2例(6.7%)为大脑前动脉狭窄;2例(6.67%)颈内动脉并椎动脉狭窄,5例(16.7%)椎动脉狭窄;1例(3.3%)烟雾病;2例(6.7%)血管痉挛;7例(23.3%)血管造影阴性。应用支架治疗椎动脉、颈内动脉狭窄70%的患者,效果良好。结论 DS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动脉病变能准确的评估,对明确TIA的病因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