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建立人LOVO细胞结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研究血管生成抑制剂(TNP-470)联合分化诱导剂(RA)对结肠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建立人LOVO细胞结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4组。模型建立后分组治疗,至治疗结束时处死裸鼠,检测肿瘤组织结肠癌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癌细胞AI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RA+TNP-470组与RA组和TNP-470组癌细胞的AI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肿瘤组织中可见较多的凋亡细胞。结论血管生成抑制剂TNP-470与分化诱导剂RA联合治疗结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比TNP-470或RA单药治疗具有更强的抑瘤作用,肿瘤组织结肠癌凋亡细胞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
肿瘤生长、侵袭及转移都依赖血管生成,如果没有血管生成。实体瘤生长不会超过1mm。应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已有较多研究,但其确切治疗机制尚不十分明了。本通过分析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治疗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夫马吉欣(TNP-470)联合氟尿嘧啶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裸鼠皮下移植瘤的抗肿瘤机制。方法:建立人胃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5%葡萄糖液0.2mL/只;TNP-470组:0.6mg(0.2mL)/只;5-FU组:1.2mg(0.2mL)/只;联合用药组:5-FU:1.2mg(0.2mL)/只+TNP-470:0.6mg(0.2ml)/只,腋窝皮下注射,隔日1次,连续用药24d。每4d测量肿瘤大小,停药后24h处死裸鼠,称取肿瘤质量,计算抑瘤率,免疫组化检测移植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环氧化酶-2(COX-2)、微血管密度(MVD)及凋亡指数。结果:治疗后TNP-470组、5-FU组、联合用药组肿瘤的体积、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5-FU组瘤质量、体积低于单用TNP-470组(P〈0.01),联合用药组、肿瘤质量体积和质量最低(P〈0.01)。TNP-470组、5-FU组和联合用药组的抑瘤率分别为22.29%、69.52%和86.46%。TNP-470组胃癌组织中VEGF、COX-2、MVD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凋亡指数升高(P〈0.05),TNP-470联合5-FU组的VEGF、COX-2、MVD较其他3组都有降低,凋亡指数较其他3组升高(P〈0.05)。结论:TNP-470能通过抑制VEGF、COX-2、MVD的表达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诱发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生长,TNP-470联合5-FU抗胃癌生长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4.
1971年Folkman教授首次提出“肿瘤的生长依赖于血管生成,新生血管的形成是体积大于1~2mm^3实体瘤生长和癌细胞转移的前提条件”。从此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成为肿瘤治疗学研究的热点。1997年O/Reilly首次从鼠的血管内皮细胞瘤(Eoma)培养液中提取出一种新的血管生成抑制因子一内皮抑素。经过5年的实验动物研究和Ⅰ期临床试验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双氢青蒿素对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的作用。方法采用四唑氮蓝(MTT)法测定不同浓度和时间双氢青蒿素对A549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双氢青蒿素对A549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应用透射电镜分析法检测双氢青蒿素对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双氢青蒿素对A549细胞有明显的体外增殖抑制作用,72 h的IC50值为580 nmol/L,且有明显的时间和剂量依赖关系;双氢青蒿素作用后G0/G1期细胞数增加;双氢青蒿素作用A549细胞后可以出现凋亡的形态学改变。结论双氢青蒿素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有生长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诱导A549细胞周期阻滞和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6.
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肿瘤血管生成的评价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实体性肿瘤的某些生物学特性依赖于肿瘤内的血管生成,许多实验模型及临床病理研究均证实,实体瘤在无自身血供的情况下可以自行生长到1~2mm^3,继续生长则需要新生血管。目前对血管生成因子的研究逐渐从基础向临床应用深入,为临床提供肿瘤的诊断、病理分期、分级及术后复发、转移及预后等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重组血管基膜衍生多功能肽(vascular basementme mbranederived muldfunction pepude,VBMDMP)的抗人结肠癌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人结肠癌细胞系(SW480)细胞和中国仓鼠卵巢细胞系(CHO-K1)细胞。采用MTT比色法检测重组VBMDMP对SW480细胞选择性抑制增殖作用;胎盼蓝染色细胞计数法检测重组VBMDMP对SW480细胞和CHO-K1细胞生长曲线的影响;人结肠癌(SW480)细胞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治疗实验观测重组VBMDMP体内抗人结肠癌作用。结果 重组血管基膜衍生多功能肽具有选择性抑制体外培养人结肠癌细胞系SW480细胞增殖和生长作用,呈剂量依赖性。而对CHO-K1细胞的增殖活性影响小。重组血管基膜衍生多功能肽对SW480细胞裸鼠异种移植瘤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1、5、10mg/kg重组VBMDMP的肿瘤生长抑制率分别为:63%,79%和83%;瘤重抑制率分别为:62%、66%和75%。10mg/4kg重组VBMDMP的肿瘤生长抑制率和瘤重抑制率均接近100mg/kg环磷酰胺(CTX),高于20ms/kg 血管生成抑制剂烟曲霉素衍生物TNP-470。结论 重组血管基膜衍生多功能肽对人结肠癌细胞增殖和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实体瘤的生长与转移依赖于血管形成,学们在研究肿瘤血管与肿瘤关系的同时也在不断寻找抗肿瘤血管的方法,以减少或阻断肿瘤血供,饿死肿瘤,本介绍了近年来抗肿瘤血管生成,靶向肿瘤血管内皮细胞(TEC),靶向肿瘤新生血管治疗策略的进展,以及各自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PCNA反义寡核苷酸对小鼠LA795肺腺癌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反义寡核苷酸对小鼠LA795肺腺癌皮下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将20只接种LA795肺腺癌细胞T739小鼠随机分成两组。①治疗组接种LA795肺腺癌细胞后24h内用PCNA反义寡核苷酸(PCNA—ASODN)原位穿刺注射进行治疗;②对照组只注射Hankg液,每周1次,连续4周。观察两组大鼠肿瘤的一般情况与生存期。4周后断颈处死小鼠,完整地取下肿瘤,测量肿瘤体积,计算其抑瘤率。结果PCNA—ASODN治疗组小鼠LA795肺腺癌皮下移植瘤生长明显受到抑制,抑瘤率为68.53%。结论PCNA—ASODN对LA795肺腺癌皮下移植瘤生长具有抑制作用,通过反义技术可抑制靶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LA795肺腺癌细胞的增殖生长。  相似文献   

10.
实体瘤的生成取决于肿瘤细胞团中血管的新生,肿瘤血管的新生受到众多血管刺激及抑制因子的调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被认为是其中最重要的血管生长刺激因子,它高度特异地与血管内皮细胞的Flt-1和KDR受体结合,直接参与肿瘤血管的生成并激发其他血管生长刺激因子的作用.随着肿瘤血管再生理论和相应基础临床研究的快速进展,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已成为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人工已能提取血管抑素等血管生长抑制激素用于临床治疗研究.一些传统的抗血管生成药物也因此开辟了新的研究应用领域.作为肿瘤血管生长的最重要刺激因子,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方法和药物研究也在紧张的进行,并取得了卓越的进展.就血管生成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肿瘤治疗研究中的意义、抗肿瘤血管生成以及抗内皮生长因子研究中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1971年,Folkman提出"肿瘤的生长和转移都依赖于新生血管的生成"的观点。该观点认为任何实体瘤的生长与转移均有赖于新生的血管形成(angiogenesis),缺乏新的血管形成,肿瘤的生长很难超过3 mm,只有新的血管形成后,肿瘤才能迅速增长。临床上也发现肿瘤的新生血管密度与癌转移及患者的存活率相关。于是,抗血管形成为治疗肿瘤的一种新概念。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基因标记的小鼠Lewis肺癌(Lewislungcarcinoma,LLC)移植瘤裸鼠模型,利用自行研制的荧光分子成像仪实时地观察肿瘤的生长、转移、肿瘤血管生成及药物疗效的观察。方法(1)体外扩增稳定表达GFP的LLC肿瘤细胞,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表达情况;(2)LLC-GFP细胞以浓度为2×10^6/ml接种裸鼠背部,以建立LLC裸鼠移植瘤模型;(3)分别在接种瘤细胞2周后,每隔3天对裸鼠进行活体成像1次,观察肿瘤的生长、转移及局部血管生成情况,同时给予环磷酰胺(CTX)10mg/kg治疗并测定抑瘤率。结果(1)培养24h后,用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可见几乎所有LLC—GFP细胞发出明亮的绿色荧光;(2)LLC裸鼠移植瘤模型建立后,用波长470nm的蓝光激发,通过荧光活体成像仪观察可见肿瘤发出绿色荧光;(3)活体成像可见肿瘤的生长呈进行性动态变化,4周后可见胸腹腔等广泛转移,同时观察到肿瘤的血管生成和发展情况,环磷酰胺组肿瘤大小明显小于阴性对照组(P〈0.05)。结论荧光分子成像的方法可以对肿瘤的生长、转移、血管生成及药物疗效判定等方面进行无创、实时地连续监测,为研究肿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肿瘤血管生成在肿瘤的生长、侵袭、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能刺激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和增殖,是多种肿瘤血管生长因子的重要组分,并通过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增加血管通透性和下调宿主抗肿瘤免疫应答等机制,参与实体瘤的发生与发展。VEGF的表达水平反应了肿瘤的生长速度和转移倾向,过度的VEGF表达使血管生成急剧增加,导致肿瘤扩展,其具有重要的肿瘤生物学意义。作者对80例肺癌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进行检测,旨在研究其在血清中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生长、侵袭、转移的关系,并对其在肺癌形成中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肺康方对小鼠Lewis肺癌模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抑制作用。方法实验建立小鼠Lewis肺癌模型,研究肺康方与化疗药物单独或联合应用对小鼠Lewis肺癌的抑制作用及其对肺癌组织血管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结果肺康方对Lewis肺癌小鼠局部肿瘤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对环磷酰胺抗肿瘤有协同增效作用(P<0.001);肺康方配合化疗能有效抑制肿瘤组织VEGF的表达(P<0.05)。结论肺康方是一首治疗肺癌的有效方剂,可抑制肿瘤生长、下调肿瘤细胞VEGF的表达,从而起到抑瘤、抗转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研究已经证实无论是实体瘤还是血液系肿瘤的生长和转移都是血管依赖性的,肿瘤组织的血管新生主要取法了内皮细胞的增殖和凋亡间的平衡,新近发现的具有肿瘤抑制性的组织内源性的Tumstatin,还具有特异性内皮细胞蛋白质翻译合成抑制作用,进而促进内皮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6.
研究开发针对肿瘤血管生成的抗肿瘤药物是限制肿瘤生长和防止其转移的有效策略,内皮抑素是迄今疗效较好的血管生成抑制剂。关于内皮抑素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干扰血管生成因子作用;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或)诱导其凋亡;阻断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因子作用。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黄煌  黄英  易成 《华西医学》2007,22(4):941-942
实体瘤的生长可分为无血管期和血管期两个阶段。在无血管期,肿瘤依靠周围间质弥散供血生长,其直径被限制在1~2mm之内,肿瘤处于“休眠状态”;而至血管期,肿瘤内新生血管形成,肿瘤开始依靠它来获取营养和排泄代谢产物,同时新生血管还以旁分泌的方式促进肿瘤生长,并为肿瘤细胞的转移提供途径。无论是实体瘤还是血液系统肿瘤的生长和转移都是血管依赖性的。早在1971年,哈佛大学医学院的Folkman教授就提出可通过阻断肿瘤血管的生成来抑制肿瘤血管的生长、防止肿瘤的转移[1]。在此之后,国内外学者对肿瘤血管生成机制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肿瘤的优越性逐渐被认识,一些具有抑制血管生成作用的内源性蛋白或水解片断,如内皮抑素、网状内皮系统刺激素以及肿瘤抑素等[2]在近年相继被发现。其中,肿瘤抑素是新近发现的一种活性最强的内源性的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因子[3],本文就肿瘤抑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肿瘤抑素与Ⅳ型胶原蛋白血管基底膜是一层连续均一的细胞外结构,它不仅为内皮细胞提供结构上的支持,还在血管生成时影响内皮细胞的分化和增殖[4,5]。血管基底膜由多种蛋白质所组成,其中Ⅳ型胶原蛋白所形成的三维网状骨架结构构成了基底膜的主要...  相似文献   

18.
实体瘤的生成取决于肿瘤细胞团中血管的新生,肿瘤血管的新生受到众多血管刺激及抑制因子的调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被认为是其中最重要的血管生长刺激因子,它高度特异地与血管内皮细胞的Flt-1和KDR受体结合,直接参与肿瘤血管的生成并激发其他血管生长刺激因子的作用。随着肿瘤血管再生理论和相应基础临床研究的快速进展,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已成为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人工已能提取血管抑素等血管生长抑制激素用于临床治疗研究。一些传统的抗血管生成药物也因此开辟了新的研究应用领域。作为肿瘤血管生长的最重要刺激因子,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方法和药物研究也在紧张的进行,并取得了卓越的进展。就血管生成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肿瘤治疗研究中的意义、抗肿瘤血管生成以及抗内皮生长因子研究中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恶性血液系统疾病与血管新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血管新生指机体内新血管形成的基本过程。 1971年 ,Folkman提出肿瘤在新血管生成前 ,可保持原位癌状态达几个月甚至数年 ,大小限于 1~ 2mm3 ,只有新血管生成后 ,肿瘤才迅速生长 ,即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可能是血管新生依赖性的 ,阻断血管新生可抑制肿瘤生长。经过三十年来对血管新生的广泛研究 ,血管新生在肿瘤中的作用已得到了确认 ,但这主要是指实体瘤。最近几年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血管新生与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的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 ,抗血管新生可能会成为治疗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的一个新的有效方案[1 ,2 ] 。1 血管生成与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周围型肺腺癌及淋巴结增大的螺旋CT征象与肿瘤微脉管(淋巴管、微血管)形成的相关性。方法搜集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腺癌,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标本行SP免疫组化染色,计数其淋巴管密度(LM-VD)及微血管密度(MVD),分析肺腺癌及淋巴结转移某些SCT表现与LMVD及MVD之间的关系。结果LMVD、MVD值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肺癌强化幅度、瘤体大小、淋巴结增大、棘突征、毛刺征、分叶征、血管集束征、淋巴结大小、周围脂肪间隙情况等CT表现与LMVD和(或)MVD有相关性。结论肺腺癌的棘突征、毛刺征、分叶征、强化幅度、瘤体大小及淋巴结增大等CT征象与肿瘤的微脉管生成有关,可以一定程度预测肺癌的侵袭及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