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管性痴呆(VD)是指由各种急性脑血管病引起的一种获得性高级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脑血管病所致的认知功能障碍还未发展到完全痴呆时,不能按现行的VD的诊断标准界定,国外学者[1]提出了血管性认知障碍(VCI)广泛的概念,VCI指由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明显(脑梗死或脑出血)或不明显(白质疏松和慢性脑缺血等)脑血管病引起的从轻度认知障碍到痴呆的一大类综合征。  相似文献   

2.
<正>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脑损害所致的痴呆[1]。血管性非痴呆性认知障碍是VD的前期,认知功能障碍程度轻,具有可逆转性,可早期治疗[2]。血管性非痴呆性认知障碍的发病因素涉及大动脉病变、脑出血、小血管病变、脑梗死、心源性脑栓塞、脑静脉病变等[3]。局灶性或全脑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影响脑梗死患者从认知障碍转化为痴呆的血管性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186例脑梗死患者进行6~24月的随访调查,根据血管性痴呆(VD)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VD组(42例)和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组(VCIND)组(144例)。运用Cox回归模型对影响VCIND发展为VD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年龄、脑白质稀疏和丘脑、额区、基底核区的梗死灶数量均是促使VCIND患者发展为VD患者的危险因素(P=0.027,P0.001,P=0.046,P0.001,P=0.011)。脑白质稀疏评分和丘脑、额区、基底核区梗死灶的数量是相互独立的影响因素(P0.001,P=0.032,P=0.001,P=0.016)。结论:丘脑、额区、基底核区梗死灶数量及其部位分布特点对预测VCIND患者发展为VD患者的风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肖玉娴 《临床荟萃》2011,26(10):861-862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在血管性痴呆(vasular dementia,VD)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测定2008年1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46例VD患者(VD组)的血浆总Hcy水平,并与40例正常同龄对照组及50例非痴呆脑梗死组比较,分析痴呆与Hcy的关系。结果 VD组血浆总Hcy水平显著高于同龄正常对照组和非痴呆脑梗死组,(29.23±5.42)mmol/L vs(10.24±3.12)mmol/L、(26.24±4.28)mmol/L(P〈0.01)。结论高Hcy血症可能是VD发病的一个新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王新 《临床医学》2002,22(1):19-20
目的:探讨脑卒中所致血管性痴呆的发生率及其与临床类型、病情程度、发作次数的关系。方法:应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表(MMSE)、Hachinski缺血计分、神经功能测试量表对62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结果:脑卒中痴呆发生率为24%,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血管性痴呆发生率就越高(P<0.05);多发性脑梗死组的血管性痴呆发生率高于其他脑梗死组(均为P<0.05);复发性脑卒中患者的血管性痴呆发生率显著高于初发者(P<0.01)。结论:血管性痴呆在脑卒中患者中较常见,其发生率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类型、脑卒中反复发作有关,应加强血管性痴呆的早期诊断,以便有效地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长春西汀治疗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长春西汀对血管性痴呆(V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VD患者42例随机分为长春西汀组和对照组各21例,分别给予长春西汀和胞二磷胆碱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测定2组患者的瑞文测验联合型(CRT)及临床记忆量表(CMS)评分。结果:长春西汀组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而对照组无明显好转。结论:长春西汀对改善VD患者的认知障碍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7.
血管性痴呆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D)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分析176例脑卒中患者中痴呆(VD组58例)与非痴呆(非VD组1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与非VD组比较,VD组受教育时间偏少,嗜烟及脑血管伴发疾病、脑卒中复发例数均较高(P〈0.01或0.05)。结论:VD的危险因素较多,应予以针对性预防和及时治疗,以减少或延缓VD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正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D)是不同原因类别痴呆中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的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作为更为宽泛的概念代替或涵盖血管性痴呆(VD)尤其是包括了未到达痴呆标准的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Vascular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VMCI)、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VCIND)及混合性痴呆三大类,涵盖了有血管源性原因所致的认知损害由始至终  相似文献   

9.
冯秀华 《现代康复》2001,5(6):83-83
目的:探讨脑通治疗血管性痴呆(VD)提高认知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VD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脑通组(A组)应用脑通治疗,与对照组(B组)进行比较。结果:A组治疗后智力残疾评分(AAMD),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及ADL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结论:脑通能较快地改善轻中度VD病人的认知,记忆力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期痴呆的发病率日益增高。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和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临床最常见的老年期痴呆类型[1]。据流行病学调查,在欧洲和美国VD是仅次于AD的第二常见痴呆症,在亚洲和许多发展中国家,VD的发病率随年龄直线上升,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痴呆的发病率为3.9%,其中VD占68.5%,居首位,已成为老年人致残的三大疾病之一[2]。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是由脑血管疾病或者是由血管性危险因素导致的认知障碍[3,4],包括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非痴(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with no dementia,VCIND)、VaD和混合型痴呆等各种程度及类型的认知功能障碍。在神经内科中,脑卒中是导致血管性痴呆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原因[5]。研究发现许多脑血管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这其中部分患者并没有达到痴呆的程度,其往往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对已经痴呆的患者进行干预,常已错过最重要的早期干预治疗阶段,效果往往不理想。因此有关专家指出,应当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到血管性痴呆发生之前,早期识别和干预未达到痴呆诊断标准的认知损害患者,延缓其进展为痴呆,从而减少血管性痴呆(VD)的发生有着重要的社会和现实意义[6]。  相似文献   

11.
朱见文  靳彦华  冯彦敏 《临床荟萃》2009,24(10):876-877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老年性痴呆最常见类型之一,我国VD患病率1.1%~30.0%,目前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通常认为与脑梗死部位、大小、数目因素有关,近年来研究认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VD及阿尔茨默病(AD)的危险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VD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的相关性,为VD患者寻找新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长春西汀对血管性痴呆(VD)患者的疗效。方法 60例VD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综合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长春西汀。以Folstein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日常生活功能量表(ADL)及长谷川痴呆量表(HDS)为疗效评定指标。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显效率和MMSE、HDS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的MMSE、HDS评分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 长春西汀治疗血管性痴呆有一定的疗效,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D)患者认知障碍特征及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中医临床辨证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临床痴呆量表选择4组实验对象,分别为认知正常组(NC)、血管性认知损害未达痴呆诊断组(VCIND)、轻度VD组(VD1)和中度VD(VD2)组。各组均分别进行神经心理学量表评测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与NC组相比,VCIND组存在某些方面的认知障碍,痴呆组则有广泛的认知损害,且随着痴呆程度加重而加重。中医证候诊断中,VCIND组的肾精亏虚证候比NC组明显,VD1组的痰浊阻窍证候比VCIND组和NC组明显,VD2组的瘀血阻络证候比NC、VCIND、VD1组明显,肾精亏虚、痰浊阻窍、瘀血阻络证候均与各认知量表得分、痴呆程度相关。结论:认知量表结合证候分析可能可以预测认知损害的变化。肾精亏虚、痰浊阻窍、瘀血阻络证候与认知损害关系密切,对中医证候的干预可能对防治VD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首次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与病变部位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首次脑卒中病变部位与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发生的相关性。方法:用简易智能量表(MMSE)对首次脑卒中患者(脑梗死患者269例,脑出血患者94例)考核,并于脑卒中后3个月随访,用头颅CT或MRI确定病变部位。结果:患者脑卒中后3个月VD的发生率脑梗死组为17.8%(48/269);脑出血组为19.2%(18/94),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0.082,P&;gt;0.05)。脑卒中后痴呆及非痴呆患者病变部位经Logistic分析提示:脑梗死患者丘脑梗死对痴呆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依次为梗死伴皮层下白质脑病、颞叶及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脑出血患者丘脑出血对痴呆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为颡叶出血。结论:血管性痴呆在首次脑卒中患者中常见,脑卒中后VD的发生与否与病变部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的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VD组40例及中风后无痴呆(stroke without dementia,SWD)组30例两组病人,全部患者均于卒中后2周内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比较各项观察指标.结果:VD组双侧颈总动脉及双侧颈内动脉的峰值流速(PSV)均数显著大于SWD组(P<0.05).VD组双侧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均数均大于SWD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VD组的左、右侧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及总积分均数均显著大于SWD组(P<0.05).VD组颈动脉轻度狭窄、明显狭窄和完全闭塞的例数均多于SW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PSV、IMT值及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是诊断VD的支持指标.  相似文献   

16.
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是指患者有记忆或认知损害,但对日常能力无明显影响,未达到痴呆的程度,是介于正常衰老和痴呆之间的中间状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最近关于轻度认知障碍发病率的文章提到[1],轻度认知障碍的发病率为每年51‰~77‰.同时还发现轻度认知障碍是痴呆的高危人群,发展成痴呆的危险性是正常老人的10陪,部分患者是痴呆的前期阶段.轻度认知障碍根据病因或转归可分为阿尔茨海默病源性轻度认知障碍也可称为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aMCI)、小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small vessel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svMCI)和其他类型的认知障碍.而其中svMCI有可能发展为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医学认为,血管性痴呆是因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认知障碍。它可以由腔隙状态、多灶性脑梗死、有关部位的单一病灶(如额叶、颞叶)脑梗死、皮层下脑病等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引起。  相似文献   

18.
目的:将目前主要的血管性痴呆(VD)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和优缺点加以归纳整理,为VD的基础研究提供合理的动物造模方法。方法:将近年来有关VD动物模型方面的文献进行归纳整理。结果:为血管性痴呆新模型的研究建立基础。结论:虽然VD的制作方法有很多,但是目前采用的公认合理的方法并不多,因此建立一种脑缺血所导致的VD动物模型对于深入探讨VD的发病机制、病理学的特点以及对于临床患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甚至预防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西比灵和培磊能联合用药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疗效。方法:将VD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53例)用西比灵加培磊能治疗,对照组(43例)单用培磊能。结果:两组病人治疗3个月后MMSE评分差异显(P<0.05),实验组临床症状改善,有效率(86.8%)较对照组(62.8%)高。结论:西比灵和培磊能是治疗VD的理想药物组合。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脑梗死与老年血管性痴呆(VD)的关系,我们对118例脑梗死患者进行CT影像学检查与智能评定。1对象与方法选近5年内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及病房住院的脑梗死病人118例,进行智能测验,男87例,女31例。年龄48~82岁,平均55.2岁。方法:对脑梗死患者进行CT颅脑扫描,常规测量其大小,部位及数量,并进行智能测验,应用甄别检查法(CCSE)和功能活动调查法(FAQ)前者积分≤20,后者积分≥5,诊断为痴呆,对痴呆病人利用Hachinski缺血量表评定>7,判断为VD。2结果根据CCSE和FAQ评定,痴呆患者Hachis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