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09‐10—2014‐08我院10例前颅底颅内外沟通肿瘤采用冠切双额前颅底扩展入路,并采用“三明治法”重建颅底,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男3例,女7例;年龄45~63岁,平均51岁。复发肿瘤3例,首次手术7例。临床常见的症状为嗅觉丧失3例,头部不适3例,视力下降2例,眼球突出1例,无症状体检发现1例。 相似文献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男3例,女7例;年龄45~63岁,平均51岁。复发肿瘤3例,首次手术7例。临床常见的症状为嗅觉丧失3例,头部不适3例,视力下降2例,眼球突出1例,无症状体检发现1例。 相似文献
2.
神经内镜与显微手术切除前、中颅底肿瘤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与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在切除前、中颅底肿瘤中的意义和手术方法。方法应用神经内镜辅助的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切除前、中颅底肿瘤89例,其中包括颅眶沟通瘤9例、颅鼻沟通瘤7例、颅眶鼻沟通瘤6例。在显微镜下尽可能切除可见的肿瘤部分,再用神经内镜寻找残余的肿瘤并切除。结果在常规显微神经外科切除肿瘤后,仍有不同程度的残余肿瘤,在内镜下进一步切除,80例(89.9%)肿瘤达全切除,6例(6.7%)获次全切除,3例(3.4%)为部分切除,无手术死亡。结论神经内镜辅助与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切除前、中颅底肿瘤有助于提高肿瘤全切率,减少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3.
4.
内镜经鼻颅内外联合入路切除前中颅底沟通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内镜绛鼻颅内外联合入路切除前中颅底沟通瘤的手术方法.方法 对13例患者在扩大经额下入路显微切除肿瘤颅腔内部分的基础上,采用经鼻内镜下切除肿瘤颅外部分并重建颅底缺损.结果 手术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和新神经功能废损、脑脊液漏、脑膜腩膨出及颅内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爪神经鞘瘤4例,鼻咽纤维血管瘤3例,脑膜瘤2例,垂体瘤、内翻性乳头状瘤、鳞状细胞痛和嗅神经母细胞瘤符1例.结论 采用内镜经鼻颅内外联合入路切除前中颅底沟通瘤创伤小且深部视野良好,能安全且完全切除良性肿瘤.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颅面联合手术切除前颅底沟通肿瘤的疗效,为改进手术操作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采用颅面联合手术切除并颅底重建的前颅底沟通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早期相关并发症、相关影像学表现、病理结果、术中情况等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本组16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9例,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3例。有5例患者术后出现一种或数种相关并发症,其中术后短期颅内积气4例、脑脊液漏3例、短暂性精神异常2例、颅内感染2例、切口感染2例、复视1例、尿崩症1例。以上所有术后并发症,予以对症处理后均有好转。患者的手术远期效果好,无严重术后并发症或后遗症发生。结论颅面联合手术入路方案是颅底区沟通性肿瘤外科治疗的良好手术方式,该术式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颅鼻联合入路切除颅鼻沟通肿瘤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001年2月至2005年4月采用颅鼻联合入路术式进行治疗的7例颅鼻沟通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肿瘤均全切除。1例摘除眼球,无脑脊液鼻漏和颅内感染病例。随访,7例全部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结论颅鼻联合入路术式切除颅鼻沟通肿瘤,具有视野好,能彻底切除肿瘤,有效保护重要神经、血管等结构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报告经扩大前颅底入路切除前颅底鼻窦沟通瘤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前颅底鼻窦沟通瘤的临床特征、手术方法及疗效。结果26例肿瘤全切,9例次全切。术后15例行放射治疗。随访0.5~9年,5例恶性肿瘤患者死亡,30例健在。结论扩大前颅底手术入路的优点是肿瘤全切率高,显露广,不易损伤周围正常组织,不影响面容,便于颅底重建。 相似文献
8.
大型颅底沟通瘤多需采用颅面联合入路切除肿瘤,或分期完成不同部位的肿瘤[1].我院1998年以来,收治2例大型颅底沟通瘤,应用内窥镜颅-鼻联合入路一期手术全切除肿瘤,取得极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颅底内外沟通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特殊类型肿瘤,起源隐匿,发现时瘤体往往较大,侵及范围广,恶性居多,解剖复杂,手术难度大。本文报道2例中颅底内外沟通瘤。1病例资料病例1:男性,42岁,2013年2月因面部外伤2 h入院。体格检查:左面部隆起,无面瘫。外院检查发现中颅底占位,向下达颞下窝和咽旁间隙,中颅底结构破坏严重。入院CTA检查显示:颈内动脉、海绵窦受压推移严重。2013年2月20日 相似文献
10.
位于颅、面、咽等结构之间侵犯颅底邻近部的肿瘤,手术显露困难.我们采用颅底前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4例位于斜坡、蝶窦、筛窦、眶后等处的肿瘤,现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例1 男性,58岁.反复头痛近6个月于1995—05—17入院.自1994年11月底始感后枕及右额部阵发性钝痛,持续时间较短.2个月后症状明显加重,持续时间延长,且出现舌前部麻木,味觉减退.CT扫描:斜坡附近骨质均有明显浸润性破坏,双蝶窦及筛窦密度增高.提示:脊索瘤破坏斜坡,双蝶窦炎症.MRI检查:斜坡及蝶骨体编左侧处骨质破坏,并见软组织肿块形成,呈中等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前颅底-筛窦入路切除斜坡区硬膜外肿瘤的手术方法和技巧。方法对我院1999年11月至2006年7月间收治的10例斜坡区硬膜外脊索瘤病人均采用前颅底-筛窦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结果10例肿瘤均达到镜下基本全切,无手术死亡病例,其中1例术后第7天出现脑脊液漏,重新手术修补成功。术后均无颅内感染及长期脑脊液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且均恢复良好。结论经前颅底-筛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斜坡区硬膜外肿瘤具有可行性和优越性,对合适的病例可以做到彻底切除肿瘤,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神经导航辅助下显微手术治疗颅底中央区肿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系统在颅底中央区肿瘤显微切除术中的应用及其优越性。方法对36例颅底中央区肿瘤患者应用神经导航系统辅助下实施显微手术,术前将患者影像学信息导入神经导航系统进行解剖三维重建,并依据肿瘤部位应用神经导航系统设计个体化的手术切口,术中对手术入路、肿瘤及其周围重要解剖结构准确定位,判断肿瘤切除程度。结果本组病例神经导航注册误差为0.6-2.3mm,平均(1.1±0.3)mm。36例患者中肿瘤全切26例,次全切除10例(术后1月内均行γ刀治疗,死亡1例)。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或消失。结论 在颅底中央区肿瘤显微手术中应用神经导航系统能准确定位肿瘤与周围重要解剖结构,并引导手术操作,安全、准确地切除肿瘤,提高手术疗效,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15.
神经导航在颅底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神经导航系统在颅底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在74例颅底肿瘤手术中,应用StealthStation神经导航系统指导手术操作.术中应用神经导航实时定位颅底解剖标志点并判断肿瘤切除程度.结果74例平均坐标误差为(2.26+-0.99)mm,预期准确性为(3.00±0.92)mm.CT和MRI融合误差为1.04 mm.靶点准确性为<2 mm.74例肿瘤全切55例,次全切除10例,大部切除8例,穿刺1例.术后症状改善或无变化61例(61/74),加重或出现新症状13例.2例死于与手术无关的原因,分别为窒息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在颅底肿瘤手术中,神经导航定位准确可靠,有助于提高肿瘤切除率,降低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采用上颌骨翻转面部移位入路手术切除侵及颅底肿瘤的并发症及临床意义。方法40例颅底肿瘤患者,均采用上颌骨翻转面部移位入路手术切除。结果40例患者均达到显微镜下肿瘤全切除或次全切除。全部患者获1~70个月随访,平均30.7个月。1例术后第30天行面部创腔冲洗吸引时突发颈内动脉大出血休克死亡,因肿瘤复发死亡7例,与肿瘤无关死亡2例。带瘤生存5例,其余25例均无肿瘤复发。手术并发症包括:转移组织瓣部分坏死2例,腭小瘘3例,脑脊液漏3例,创腔感染2例,患侧听力下降、耳鸣5例,手术侧眼球运动障碍3例,张口受限5例,1例术后出现咽喉部肿胀致阻塞性通气困难,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7d后好转,脱机拔管。无1例出现上颌骨坏死。结论上颌骨翻转面部移位入路手术切除颅底肿瘤具有显露充分、肿瘤切除彻底的优点,疗效满意,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并发症的可能性不大,可作为较广泛浸润颅底肿瘤手术的一种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在前颅底脑膜瘤术前计划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新加坡VI公司Dextroscope系统对10例前颅底脑膜瘤患者的头颅CT、MRI和MRA等影像学资料进行三维重建,获得肿瘤与颅底颅骨、脑组织、脑神经以及颅底动脉等解剖关系图像,并运用系统工具进行模拟手术.结果:10例患者均成功制定了手术计划和模拟手术操作,可直观地显示脑膜瘤的位置、大小及其与颅底动脉的解剖关系.本组病例均按照术前模拟方案实施手术,术中情况与术前模拟基本一致.10例患者均全切肿瘤,取得良好效果,术后无后遗症.结论:虚拟现实技术在前颅底脑膜瘤手术前应用,能在术前获得肿瘤和颅骨、血管的解剖信息;对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减少对脑组织、血管和神经的损伤有益. 相似文献
18.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从创始至今已经有一百七十余年的历史,其方法主要是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然而,对于复杂的动脉瘤如巨大动脉瘤、宽颈动脉瘤、蛇形动脉瘤,或存在动脉分支融合进瘤壁的动脉瘤等,难以通过单纯手术夹闭或介入栓塞的方法进行治疗,而需行颅内外动脉搭桥合并动脉瘤孤立手术来治疗.但颅内外动脉搭桥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由于技术复杂、容易出现并发症,因此行动脉搭桥术的医生必须对动脉搭桥术治疗动脉瘤的历史、手术指征和搭桥方法有明确的了解,才能更好地运用这一技术治疗复杂动脉瘤.故本文对颅内外血管搭桥术治疗动脉瘤的发展历史、手术指征和搭桥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20.
Cerebrospinal fluid (CSF) leakage caused by frontal sinus exposure is a serious complication in the basal interhemispheric approach (BIHA). Crista galli pneumatization (CGP) is often observed on preoper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 (CT) scan.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lassify and describe variations in anatomical measurements of CGP. We examined CT images of 300 patients with brain tumors to assess the morphology and incidence of CGP. Crista galli wer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ir location relative to the cribriform plate and the presence of pneumatization. The paranasal sinuses were investigated as the origin of CGP. We assessed 24 patients using the BIHA for skull base tumors; these patients were included as clinical cases to assess the range of skeletonization of the crista galli and determine the route of CSF leakage in the other 276 patients. CGP was found in 28/300 CT scans, including upper, middle, and lower type CGPs. The origin of CGPs was the frontal sinus or ethmoid sinus. All CGPs were localized in the anterior half of the crista galli. In the 24 consecutive clinical cases, there were 13 tuberculum sellae meningiomas, 3 craniopharyngiomas, and 8 with other pathologies. The preoperative crista galli height was 12.3 mm and the distance from the top of the skeletonization to the cribriform plate was 5.2 mm. CGP originating from the paranasal sinuses can lead to CSF leakage. In cases where CGP originates from the ethmoid sinus, care should be taken to seal the exposed crista galli intradurally. 相似文献